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274节

  比如明朝后期。

  在“宝钞”的信用体系崩溃了之后,有些时候皇帝赏赐臣子也会羞于脸面而不愿意赏赐“宝钞”,反而是赏赐“布匹”,这些出自宫中的绢帛布匹,便是可以当做货币使用。

  当然除非是脑子缺根筋,也缺了几个心眼的臣子之外,没有人会真的将皇帝赏赐的绢帛卖出去。

  

  其一,这是大不敬之罪。

  其二,这乃御赐之物,留着将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嫁妆亦或者彩礼都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有了此物子女在成婚时候的脸面也会多上几分。

  在纸张的消息传出的时候,人们恍然惊讶的发现,在京都之中成立了一个新的地方,专门制作纸张。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纸张的制作方法也被传了出来。

  起初人们并不敢轻易的尝试学习,毕竟这纸张的制造方法是属于天子和陈氏的,直到后来有个商人贼胆包天,真的去试了试制造纸张后,所有人才放下心来。

  就如同瓷器由“官窑”制造以及“民窑”制造一样,纸张也同样如此。

  官方制造出品的“君子筏”、“浣花筏”两种纸张的质量较之民间产出的那些好了不知道多少,看起来平正,而颜色却并没有民间制造的那种看起来那么泛黄。

  至于宫中特用的“天子筏”,有些人曾经有幸见过那么一两张。

  据说天子筏洁白如玉,柔软而又轻薄。

  在这商人制造出来纸张开始贩卖的时候,陈氏站了出来,却并不是众人所想的那样是来斥责这人的,反而是对这人多加鼓励。

  陈氏之人甚至言说,此物已经请示过天子,民间商人等也可以制造。

  但是,纸张的价格不允许太贵。

  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铜钱,称之为“文”,但使用的铜钱却并不是一种,各地封国中使用的银钱和大汉所掌控的郡县使用的银钱不一样,大汉内部甚至除了官方的铜钱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叫做“邓通钱”的钱币。

  这是当今天子开口允许邓通制造的,所以这个时候哪怕天子已经意识到这个事情会对大汉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天子一言,如出九鼎。

  君无戏言!

  纸张流传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天下,人们的视线从关注儒家、道家与陈氏的论经之争直接转移到了纸张的公用上。

  而有些机灵的商家则是请了能工巧匠对纸张进行了再次改造。

  此处注意,他的改造并不是让纸张变得更好用、更精细了,反而是变得更加“粗糙”了,当然了,用粗糙换来的则是“便宜”。

  这种纸张的造价是原本“书写”用纸张造价的十分之一。

  稍微不那么贫困的人家都能够日常所用。

  当然,用处也是各不相同。

  有些人用它书写东西,毕竟它便宜,有些人则是用它来更衣。

  孔府

  孔少青一脸阴沉的坐在府内,脸上神情中带着愤怒之色。

  “这该如何?”

  “现在,天下人恐怕没有时间关注留心我们与陈氏的辩经了!甚至我们根本没有向陈氏发动进攻的机会!天子、众多朝臣自然而然的会替陈氏挡下来这些言语争论!”

  而坐在孔少青对面的孔云神色则是带着些许思考,他沉默的低着头,片刻后突然长笑一声。

  他的笑声中带着些许恍然大悟以及惊喜。

  孔少青迷茫的看着面前的孔云:“父亲,事情都已经这样了,您还在笑?”

  孔云像是得了羊癫疯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只是大笑着。

  “为何不笑?”

  “我们进攻陈氏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够确定这一次的胜利么?换句话说,这次进攻陈氏,我们主要是想得到什么呢?”

  孔少青微微一愣开口道:“当然是为了试探陈氏啊。”

  “看看陈氏是否还如同多年前一样,不可击倒。”

  孔云抚摸着自己的胡子,脸颊上带着笑容:“所以我们现在不是已经达到这个目的了么?”

  “陈氏若是真有自信的话,为何要做出来这些事情混淆天下人的视线?”

  “陈氏有怯战过么?”

  “没有。”

  “这是陈氏第一次逃避战争,你说是为了什么呢?”

  孔少青眼睛猛的发亮:“您的意思是,陈氏如今已经陷入泥潭当中,他们也同样不敢保证能够击败我们,所以才想出来了这个对策?”

  “这个利用其他事情混淆视线的计策?”

  孔云点头:“除却这个可能性之外,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了。”

  他有些挥斥方遒的意味了:“辩经已经不再重要,明日让朝堂上我们的人开始为代王造势!”

  “帮助代王争嫡,这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当儒家扶持的王爷成了下一任太子的接班人,甚至更直接了当的成为下一任太子,那么陈氏的所有一切努力都会不攻自破!”

  后元四年,冬十一月。

  天子诏令,拜贾谊为代王太傅。

  这简简单单的一封诏令,却拉开了未来五年时间内的一场没有硝烟、甚至没有声音的战争。

  夺嫡之争!

第277章 问成败

  战争的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所谓的“争端”很快就会结束。

  毕竟陈氏的势力.真的吓人。

  所有人都认为,只要陈氏微微出手,那些站在代王身侧的人就会直接倒下,土崩瓦解。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第一年这场战争没有结束,第二年这场战争依旧没有结束,如果说这个时候天下人还能够鼓起心头的力气说:“陈氏不过是想要看看他们的手段,并没有用尽全力罢了”的话,那么战场持续到第三年,所有人都说不出这样的话话了。

  后世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人都在反复的思考,陈氏到底为什么没有能够表现出以往的力量,直接镇压儒家以及道家的那些人?

  在翻遍了所有的记录,甚至有某位出身“上党赵氏”的历史学家亲自前往陈氏拜访,进入“拙身楼”中寻找相关史料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被公之于众。

  那就是“陈氏在这个时期是很虚弱的。”

  虚弱的原因是因为秦末的那一场战乱。

  这一点,哪怕是在陈氏当中也很少有人知道,可在陈氏的拙身楼中,却有明确的记载。

  “后元四年,儒家掀起了一场战斗,他们跟随在代王的身侧,想要取代当时太子刘启的位置,他们所有人联合在了一起,站在陈氏对立面的甚至还有当时的天子:刘恒。”

  “刘恒更加喜爱自己的次子“刘武”,他虽然觉着刘武不适合当皇帝,但却对其十分宠爱,这些宠爱给了刘武、也给了窦太后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

  “那就是让刘武效仿他的父亲刘恒,在刘启登上皇位之后,让刘武成为“皇太弟”。”

  “或许是这个想法太过于诱人,所以刘武、窦皇后站在了同一条战线,在他们的努力下,天子也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在天子统治的最后五年时间里,他逐渐的偏向刘武,并且数次暗示刘启,想要让刘启承诺,承诺会在成为皇帝之后立刘武为皇太弟。”

  “当时的陈氏家主对刘恒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进行了揣测,他们认为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是刘恒从皇太弟当上皇帝后心里的“畏惧”,他“畏惧”天下人的口舌,所以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情。”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补偿效应”,即:通过拉扯另外的人与自己做同样的事情,以此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失。”

  “而陈氏在对面站着天下间最有权势的人,最有学识的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也证明了陈氏力量的空虚。”

  “经笔者调查,最终在拙身楼中发现了一份名单。”

  【此名单出自拙身楼】

  【陈xx生于始皇xx年,卒于武烈帝末年】

  【陈xx生于二世皇帝元年,卒于武烈帝末年】

  【王xx生于始皇帝xx年,卒于武烈帝末年】

  “通过这一系列的名单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当时陈氏的一大部分子都死于武烈帝末年,而同样在这一份名单中的还有另外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不是陈氏弟子,但却是陈氏的学生。”

  “因此可以揣测,或许在这一场惨烈的战争中,陈氏的“党羽们”也牺牲众多。”

  “这才导致了陈氏实力的虚弱。”《关于文帝时期夺嫡之争时陈氏表现的研究华夏大学博士论文赵敬困》

  而相较于这一篇被后世大部分人奉为经典的论文,还有另外一偏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同样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这是一篇“野史”。

  他不属于历史学范畴,也属于历史学范畴;跟历史沾一点边,但更多的好像是对历史的猜测。

  它不像是《关于陈氏的研究》这篇论文一样举例详实,但通过大量后世中陈氏子弟的表现、甚至是一些陈氏中人流传在外的手札记载来看,这篇文章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陈氏的路到底是什么?关于景帝、梁王之争的研究。》

  文章虽然采取了大量的主观臆测和猜想,但哪怕是上书《关于陈氏研究》的作者赵敬困都不得不表示,这个人的猜测似乎更加符合现实。

  “陈氏自秦朝时期的“孝公”年代崛起,先祖为陈野,传为周天子王室后裔,但真正发迹则是在陈氏如今供奉的先祖“陈野”时期。”

  “陈氏在华夏传承了两千多年,做过许多的事情,人们很难从其中揣测出来陈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可我从三件事情中发现了陈氏的“路”和真正的目的,其中,在景帝、梁王之间的夺嫡之争、王莽篡汉这两件事情中,我发现了所有事情的真相。”

  “在梁王、景帝的夺嫡之争时候,儒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而选择了和道家等人联手,甚至蛊惑皇后窦漪房站在他们的身边,在夺嫡之争的后期,甚至景帝都站在了梁王一侧,为其呐喊助威。”

  “我们可以从先秦的史料中看出,在秦朝时期,根本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夺嫡之争,就算是有,陈氏也会直接出手碾压所有人,让其他人放弃。”

  “可在景梁夺嫡之争的时候,陈氏却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拿下儒家,甚至在后来的武帝时期被儒家找到机会,在背后给了陈氏一刀。”

  “在历史学的范畴,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这个时候陈氏实力空虚的表现,但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这样。”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通过太史公所记载的“史记”来看,即便是在陈氏真正表现出虚弱的武帝时期,当时的朝堂上陈氏中人也有两位位列三公,有三位位列十七卿,有四位担任郡守。”

  “可以说朝堂半数皆是陈氏中人。”

  “而在之前的文景时期,陈氏中人的势力更加庞大。”

  “位列三公者有四人,位列十七卿者有三人,担任郡守、县令的足足有二十多位。”

  “陈氏一脉的”党羽也足足有数百名担任一千石以上的官职。”

  “这叫做虚弱么?至少对于儒家来说并不算虚弱。只要陈氏认真,倾尽全力,一定能够按死儒家,但为何陈氏没有这样做?”

  “这其中一定有理由。”

  “而在后来的王莽篡汉这个事件中,陈氏的表现起初是“不支持、不赞同”的,但当王莽的改革针对到了黔首,使得黔首生活变得艰难的时候,陈氏直接出手一击致命。”

  “在更加后来的华夏大混乱时期,陈氏更是站了出来,以身伐天,将将要逸散的星光彻底汇隆。”

  “这三件事情有什么共同点么?”

  “有。”

  “在内战的时候、或者说在封建王朝内部出现了一些混乱,没有使得黔首生活过不下去的时候,陈氏就会袖手旁观,他们并不在意所谓政权的交替,在这一方面陈氏堪称冷血无情当然了,在笔者看来这是应当的。”

  “毕竟如《关于陈氏的研究》一文中已经详实的进行了举例,陈氏与王朝密切相联系之后,会有什么样子的后果。”

首节上一节274/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