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79节

  因为四川现在也养不了这么多战马。

  此时赵与芮在济州岛,每年稳定产两万左右战马,加上西夏前后弄来近十万匹,南宋战马拥有率达到新高。

  从四川到京湖,再到两淮,各战区主力部队,最少都有两万左右的战马。

  而西夏群牧所的到来,为南宋在川贵地区的养马业打了下扎实的基础。

  南宋川贵地区也产马,全国各地也在想办法养马,但养的马都不是合格的战马,只能负重或运输。

  西夏群牧所的人到后,在皇帝赵与芮的示意下,很快他们迁居到乌蒙大草原。

  乌蒙原为部落首领之名,为唐代阿统的第十一世孙。他兼并周围一些小部落,统治了今昭阳、鲁甸、大关、盐津等地。

  到两宋时,乌蒙归四川,熙宁年间,宋廷封阿杓为乌蒙王,确定了乌蒙与宋廷的臣属关系。“乌蒙王”阿杓原名罗星,是江西吉安人,宋代才入籍滇南为乌蒙帅,之所以封乌蒙王,是因为参加讨泸(州)夷有功。

  这地方在元朝时,划归云南,明朝时又划到四川,清朝时又划到云南,后世归属贵州。

  乌蒙地处三省交界处,最有名的就是乌蒙大草原。

  当地有十几万亩大草原,非常适合放牧,除了云南外,乌蒙大草原应该是西南几省中唯一能养战马的地方。

  但这会当地有强大的土司番族势力,原历史一直要到清雍正年代,才被朝廷完全镇压消除。

  赵与芮给乌蒙当地继续封王,以盐和白糖、绢帛等物安抚,暂时借用草原养马。

  土司们主要还是住在山区僻远处,对草原上掌控原本就很一般,当然很痛快的同意了。

  

  宝庆二年八月中旬,临安城。

  今天一大早,赵与芮就带着牛宝等随从来到工部匠作局。

  朝廷在路及以下已经开设火器司,但京师中枢还没有动,目前工部有设匠作局,主要打造冷兵器。

  火器局单独设在工部之外,由赵与芮亲自负责,地址在临安最南部,原御马营西侧的凤凰山脚下,过去这一年,赵与芮正慢慢从济州迁运火器局的工匠和人员,凤凰山方圆五里内划为禁区,原御马营营地也被划为火器局。

  匠作局就在火器局隔壁,四周皆是新的京军守卫。

  赵与芮新设天子亲军十五军,每军六千人左右,临安守军目前是九万多,看守工匠局和火器局的是‘神机军’。

  神机军统制为李平豹,副统制为牛宝,李平豹原来是皇城司提点,现在牛宝身兼皇城司提点,做为赵与芮贴身卫队队长。

  刚到匠作局,李平豹已经带人在门口等着,现场四五个军将,要么都是赵与芮上台后新提的,要么就是赵与芮以前王府的人。

  赵与芮不动声色向众人一个个打招呼,然后带队进入匠作局。

  他上台前,主要依靠李家和秦家的人,还有部份皇城司军将。

  军中大量高级武将都是这三批人。

  现在皇位基本坐稳了,他就要开始逐步提拔其他军将,控制李家和秦家的势力。

  过去一年里,他主要提拔在史弥远时不得志的军将,包括郭城璋郭家以前的势力,慢慢在军队中寻找平衡,不能让一家独大。

  同时重点培养自己的心腹,将来可以逐步取代各地武官。

  此时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武官,这武官就是他今年破格取用的曹友闻。

  曹友闻是宋朝名将曹彬后代,今年刚刚申请特奏,原历史他今年中的进士,因为赵与芮今年整顿官场,科举推期,所以有官员为其申请特奏,这家伙后来战死在蜀口三关五州之一的仙人关,算是南宋抗蒙忠臣名将。

  这次赵与芮在看到特奏名单介绍,上面写着曹友闻能文能武,便召见曹友闻,和其面谈后,再让牛宝试了试,果然能文能武,算是个人才,于是改授皇城司押官,成为随行武官。

223.第223章 蒙军遇到我赵与芮,也只能跪了

  223.

  此时曹友闻才十九岁,年纪和赵与芮相仿,没想到皇帝专门召见了他,曹友闻十分激动,暗暗发誓要好好孝忠皇帝陛下。

  一行人直入匠作局试兵场,现场已经布置好很多东西,有大量匠作局官吏在。

  这些官吏在以前都是正经的朝廷官员,但赵与芮登基后,匠作局的官员,基本都是工匠晋升,因为现在工匠全是吏。

  这叫用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

  并优先选用识字和技术较高的工匠,在这种提拔机制下,很多工匠也开始学识字,或让儿女们们识字读书,希望将来也能当官。

  看到皇帝来了,大伙纷纷涌上,想拜见皇帝。

  不料皇帝大手一挥:“都免礼,闲话少说,直接开始。”

  很多工匠官员都是济州岛过来的,也知道皇帝什么性格。

  匠作局郎官刘福也不多说,立刻挥手。

  李平豹也同时挥手,上来几个军士。

  前面放着一个假人,刘福道,假人身上的步人甲是最新打造的,重四十斤(比孟珙提议的三十八斤还多了两斤),加厚了头正面和肩膀,还按皇帝要求,制了面具。

  赵与芮看过孟珙的信,宋军和蒙军对射时,脸部是第一个要害,被射中就要命,即使当场不死,事后也很危险。

  于是他想到西方的包住整个脸的铁面甲。

  他让工匠局添加步兵护面片。

  孟珙当时提议增加到三十八斤,现在赵与芮改为四十斤,这两斤就是加在脸部的。

  刘福介绍的时候,赵与芮面前有一大排桌子,上面放着各种甲具。

  牛宝率先递过来一个头盔和护面片。

  赵与芮把头盔拿起来,非常沉,估计有五六斤重。

  他戴到头上后都感觉沉甸甸的,昏沉沉的。

  葫芦河大战中,宋军有些头盔也被射穿,但伤势基本不大,一般身在侧面会被滑弹开,主要眉心往上这部位很容易被射进去,所以加了斜角和厚度,这样箭支射到斜角也容易被滑开。

  而斜角正好用来搭扣护面片。

  护面片只露出两只眼,平时可以不带,战时扣在头盔上,只露出两只眼。

  当然,蒙军箭术比较厉害,这要再被射中眼睛,那真是运气不好,也没办法,赵与芮反正是为宋军想到所有能保护他们的办法。

  护面片重两斤多,正面厚,侧面薄,通体浇铸而成,射到侧面可能滑开,但射到正面就看运气。

  刘福道,工匠局已经试射过,如果是重箭加八斗弓,五十步内射在正面,还是会穿过去。

  但护面片不能再加重,再加重配戴者受不了,头脸部太沉了。

  “葫芦河大战来看,蒙军不是个个八斗弓,也不是个个用重箭,当时尸体三百零六具--”李平豹用数据向皇帝汇报。

  蒙军尸体二十三具,其余皆是契丹人,用重箭者,四十六人,蒙军较多,契丹也有。

  另用七斗弓占三成,八斗弓约七成,一石及以上弓,十八人。

  就在李平豹说话的同时。

  崩,前面军士一箭射出。

  第一箭平射,正中头盔正面脸部位置。

  靶子一阵晃动,箭入铁甲。

  不一会,有人把铁甲拿到皇帝赵与芮面前。

  军士继续射,有时会抛射,有时会换弓。

  赵与芮看了眼,用的八斗弓,重箭,在五十步平射,箭尖穿进去约两厘米。

  面甲裂了个口子,基本要重铸。

  赵与芮把破的面甲往头盔上一扣。

  “陛下小心。”四周惊呼,因为箭还在上面。

  赵与芮挥手示意大伙不要慌。

  因为面甲不是紧贴脸上的。

  所以如果射到鼻子附近,未必能伤到皮肤。

  赵与芮把面甲载上,箭尖果然没有剌到肉,但已经很近。

  但考虑到这是八斗弓,而且是五十步,如果是一石以上的弓,或许距离近了,必然能贯穿到人的骨肉当中。

  他拿下面具,心想有些鸡肋,不带吧不安全,带着也不是一定有用,但至少可以让军士们安心些,减少伤亡是肯定可以的。

  骑弓不如步弓,蒙军要是保持最远距离输出,铁面护片还是能保命。

  “蒙军若不敢贴近射,还是有效果的。”赵与芮道。

  李平豹闻言也道:“回陛下,蒙军也不是个个都用重箭,若不是重箭,防御力还是可以的。”

  赵与芮点点头,起身:“看看蒙军装备。”

  左侧地上摆放着蒙军装备,都是孟瑛他们战后拣回来,然后对比整理,基本代表着蒙军现在全套装备。

  史称:“人各携带一小帐,一革囊盛乳,一锅,随身行李皆备于是矣。用兵时随带一部分家畜,供给其食粮。”

  “其出兵,头目人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须一二匹。”

  通常蒙军远征,能达到一人三四匹马,而不是一人双骑,用马相当之多。

  这次他们追击高智耀,用的是一人双骑,如果是千里远征,最少一人三四匹,多的能达五六匹。

  赵与芮看过去,地上有蒙军帐篷,按孟珙来信,这是蒙军标配,人人都有,帐篷比较小,卷起来可以挂在马背上,宽约一米多,和后世睡袋差不多。

  如果是汉军,会有较大的帐篷,大部份蒙军和契丹等马上民族,都是一人一个帐篷。

  地上还有蒙军的小奶锅,用来煮饭煮奶,有铜质,有铁质,还有瓷质,五花八门。

  看过蒙军的装备,赵与芮才知道小小一个蒙军骑兵,身上要带这么多东西,难怪战斗力不俗了,也难怪要一人三四匹马,马少了都装不下。

  他们的甲具主要有柳叶甲、罗圈甲、锁子甲、札甲。

  锁子甲学自西征,从欧洲国家学来的,札甲取自金宋,柳叶甲是他们自己用的。

  从葫芦河战斗来看,基本甲具还没有形成制式统一,五花八门都有,大部份应该是各自的战利品。

  他们主要用羊角弓,少数人用硬弓,前者基本七斗,八斗力,后者能达一石以上。

  很多人都带着响箭,即鸣镐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刻木以为枯,落鹏以为翎。

  赵与芮发现蒙军带响箭挺多的,不知为啥用。

  其他兵器更是五花八门,常见的有环刀,即像圆月弯刀,轻停而犀利。

  有长短枪,刃扳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看到他们的长短枪,再想到孟珙的来信,赵与芮眼睛一亮,可以学啊。

  蒙军的长短枪和标枪一样,可以用来掷扔,近战之时,直接扔过来,能穿札甲。

  “这种标枪-”

  李平豹嘴巴张了下,想说是长短枪,但还是没说,陛下说标枪就是标枪了,以后大宋这边,就叫标枪。

  “咱们可以学着打造,给神臂弓手用,前排长枪兵,可以随身带两杆,应该比短刀好用。”

  神臂弓手手臂力量大,用来扔标枪正好。

首节上一节179/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