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80节

皇帝登基两年不到,连升数级,已经官至正六品。

曾经的全保长这两年也没啥变化,每次赵与芮看到他,总感觉他保里保气的。

虽然当了六品官,但看起来还是个保长。

“与芮呐”全保长一进大殿,左右看看没什么外人,立刻谄媚亲切的叫起外甥名字。

他脸皮厚是出了名的,要不然也不会忽悠到余天锡把两外甥带进京。

赵与芮当然不介意,呵呵笑着招呼他坐下。

从根源上说,没有当年全保长忽悠余天锡,他赵与芮也没机会当皇帝,所以赵与芮对这个舅舅是相当客气,非常照顾。

舅舅和外甥两聊了会,外面有内侍叫了起来,神武卫营副指挥,郭城璋觐见。

原本嘻皮笑脸的全保长立刻板起了脸,一脸恭敬的看着赵与芮,其变脸之快,让赵与芮也自叹不如。

郭城璋代表着禁军前殿帅郭家的势力,在赵与芮夺权中,郭家也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他这边。

郭城璋以前是弄了个散官阶,不用上班拿工资,天天和钟友他们一起玩。

赵与芮夺权后,逐步提升他,还给了差遣实职,为天子亲军神武卫的副指挥。

但郭城璋玩乐惯了,实在不是当兵的料。

赵与芮也头痛,又不好处理这种好兄弟,毕竟当初经常一起打过麻将和台球。

于是最近打算把郭城璋派往他处。

之前他单独见过郭城璋,郭城璋听了也很乐意,毕竟在天子亲军中需要艰苦训练,将来还可能打仗。

原先的京师禁军,已经被重编为天子亲军,目前有十五军,每军六千人,后续赵与芮可能还要招募扩编五军,凑到二十军。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郭城璋进殿后,也是做足规矩,这才起身。

“赐座。”赵与芮习惯性赐座,来的不管是谁,都有位置坐,这是所有大臣们最喜欢的。

没过一会,刑部尚书李皇和户部尚书杜范也来了。

全保长非常活络,先后起身,亲切的叫了两声尚书大人。

郭城璋年纪轻,开始都没反应过来,等全保长叫过之后人,他才回过神,有些不情愿的起身,然后分别打了声招呼,算是给皇帝面子了。

这人就不适合在官场混,赵与芮默默的想着。

四人坐在皇帝下首,相互看了几眼,便看向皇帝。

皇帝叫他们来,肯定又有什么事情。

李皇在赵与芮外判庆元府时,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杜范当时是鸣鹤场盐监。

鸣鹤场是当时浙东最大的盐场之一。

赵与芮当魏王也好,登基之初也好,一直没动过盐茶酒的事。

两宋的盐茶酒是朝廷税收来源之一,牵涉到的人也多。

现在他感觉皇位比较稳了,可以逐步处理这些事务。

“大家看看。”赵与芮挥手,有内侍递上纸张给几人。

众人纷纷看去。

226.第226章 让利于民

至道年间(995-997年),朝廷盐税为235.8万贯,当时有很多地区盐税未计入,包括四川等,茶税为285.3万贯。

到熙宁十年(1085),朝廷盐税收入1203万贯,其中四川,河东、广南等路不在统计中。朝廷茶税收入202.9万南,其中四川茶税122.9万未计入,东南(即两广和福建等地‘不清’),当时以‘不清’两个字表述,证明朝廷在这几个地方控制力真不行。

大伙一看这数字,就知道皇帝要对茶盐税开刀了。

因为从北宋到现在,到赵与芮登基前,四川、福建、两广地区的茶盐税,经常统计不清,甚至没有收入朝廷册目中。

而朝廷中央似乎还习惯了,经常会把这几省的统计不计入。

那么这几省的茶盐税收入哪去了?

通常来说,就是当地自用了,所以不够上缴,也不需要统计。

但熙宁十年,四川茶税122.9万贯没有上缴,也统计在其中。

其他地方,则以‘不清’两个字打发了。

正常情况下,当地官员绝对有中饱私囊和贪墨的事。

赵与芮登基之后,开始加强边远省份统治,但去年登记时,两广福建的茶盐税还是少的可怜。

这两地方可是产盐大户,产茶大户。

赵与芮前期还管不到他们,因为要办的事太多,现在终于可以一起收拾。

“朕要借盐茶税的改制,疏理下我大宋的茶盐税。”赵与芮表示又要改制:“时间定在明年,今年现在已经是九月,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他登基后,几乎年年要拿点事情出来改制。

今年是改制地方机构,明年要拿茶盐税开刀,后年打算拿酒、商税等开刀,总之是一步步来,一年年改,改到满意为止。

两宋的茶税、盐税也是一塌糊涂,收的钱不少,但民间怨声载道,没有造反,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和金辽等国打仗的原因吧。

两宋的盐价其实在历朝中都算最高的,也不知百姓怎么能忍的住。

赵与芮就打算先拿盐价开刀,降低盐价。

开宝年间,因为朝廷感受到盐价太高,各地盐价均被朝廷命令降价,每斤卖六十文的降到五十文,每斤四十文的,降到三十文,

就这样宋朝的盐价还是处于超高水平。

后面整个明朝平均盐价在七八文之间,最低的时候二三文一斤。

但宋朝盐价普遍处于三十文以上。

咸平年间,因为产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盐(也就是后来西夏的青盐)进入,每斤不过十五文,极大的冲击了宋朝市场。

史称“未禁青盐之时,每一斤不过十五文钱,百姓皆食”这时,附近的百姓,都能吃的起盐的。

但后来朝廷为了盐利,果断的禁青盐,不准西夏盐进来。

这时如果有胆大的民间商人,不远千里绕过金国去西夏进青盐,进来南宋之后,能血赚。

宋朝盐价这么高,收的税自然不少。

嘉定年间全国盐税还能收一千多万贯,远超明朝,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盐税达到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才超过两宋。

南宋因为财政紧张,对盐税的倚仗比北宋更深,于是致力控制食盐的生产甚至是销售。

南宋的盐有三种,颗盐、末盐、井盐,卖法有两种,一种是官卖,一种是引盐。

官卖就是官方自己卖,第二种是卖给盐商,由盐商卖。

但无论第一还是第二种,价格都是官方来定,且民间的盐场,不能私自往外卖,他必须由官方先收购,按官方价格卖给官方,然后官方加价来卖给百姓和盐商。

但官方开始定价还算正常,后来就越来越离谱。

史记:“其入官,斤为八钱或六钱,出为钱三十六。”

这是记载永利监向盐户收买的盐价是每斤六文到八文,然后卖出去是三十六文,含泪赚了五六倍。

北宋后期,越州萧山县钱清盐场,官府购买盐户盐价极低,每斤不过四五文,盐户们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多窜亡,至追捕拘系之,乃肯就役。”

这样搞的后果是,官方收购价太低,盐户们不干了,被抓到后,也不愿意去弄盐,宁可去服劳役。

南宋朝廷当然看到这情况,于是在蔡京为相时,提过一次价。

“又以算请盐价轻重不等,载定六路盐价,旧价二十钱以上皆递增以十钱-”

当时是最低价盐和最高价盐不动,其余的盐价,每斤提价十钱。

但这样盐户们利润还是不高,积极性也一般,于是到政和元年,张察建议每斤再加二到九文钱。

朝廷屡次加价收购,本意是好的,给盐户们一条活路,但换来的结果是,卖价也相应提升,老百姓吃不起了。

于是盐价到南宋后逐步上升,北宋时才三四十文一斤,到南宋就六七十文一斤,有的地方,甚至七八十文,上百文,最贵的达到过两百文一斤。

也就在赵与芮登基的前一年,四川西和、成、凤州等地的解盐价格,仍然是每斤两百文。“每斤忧为二百云”。当然,考虑到四川用的是铁钱,折铜钱约在八十文左右。

赵与芮夺权后,立刻和西夏通商,购入青盐,直接把解盐价格打到底。

现在西夏眼看要被蒙古灭了,以后当地的盐价还要涨起来。

两宋官盐价格高,而私盐价格低,这导致了后期有地方官盐都卖不出去。

绍兴末年,两浙江阴军,“有产私盐,每斤五十文”,“而官盐百余钱一斤,终无一金之人。”

也就是说,当时在江阴附近,官盐一百文一斤,有价无市,无人购买。

老百姓都去买五十文一斤的私盐。

当时两浙路,官方收购盐户价是十六到十九文每斤,你卖三十多文都能赚一倍多,偏要黑心卖一百文。

这等于把市场让给了私盐,使私盐盛行,官盐卖不出。

绍兴十二年,广东见情况不对,率先改变盐法,取消官方直接卖盐,交由客商卖钞贩盐,价格也各不相同,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

广西转运司一度将广西的盐价统一由每斤一百文,涨到一百六十文,但不久就被朝廷制止。

时南宋,不但盐价各地不同,盐法也是各地不同,相当混乱。

同一个州府不同的县,都能有不同的盐价。

赵与芮要统一全国盐价,至少官方盐价要统一,同时让利于盐户,让百姓受惠。

他还记得在自己当沂王时,全保长刚买回来的官盐,就质量极差,价格还高。

赵与芮说过之后,全保长开始买私盐,质量好,价格也不贵。

于是赵与芮便问:“你们都或多或少干过盐茶的事,你们认为,现在要改制吗?”

李皇和杜范纷纷表示,确实到了要改制的时候。

如今这情况再继续下去,百姓怨声载道,苦不甚言,早晚要出事。

事实上南宋两浙还真有盐民起事造反,只是后来被镇压下去了。

朝廷低价强制收购,高价售卖,老百姓制盐别说赚钱,要亏本,这谁能干下去?

如果私卖给走私私盐的盐商,被抓到还要杀头,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于是赵与芮说:“那们有什么意见?”

李皇便道,可提高朝廷收购价,让利于民,基本还是以前的老套路。

赵与芮没说话,感觉李皇水平也不咋地,不过古代人大部份也就这点水平吧。

杜范是户部尚书,认为这样朝廷收入要少了,但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让利于民,才是头等大事,能保障盐业的稳定。

但提高多少,让利多少,这又是需要慎重决定的事。

这种决定一旦定了,轻易不能更改。

所以赵与芮现在九月就召开会议,要求明年才改制。

首节上一节180/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