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8节

孙承宗想到了什么,看向茅元仪说道:“这些时日让他们用各种身份,深入到锦州、宁远等地,去了解卫所之害,按理来说应该了解到实况了。

现在建虏这边,李自成那边,都变得很安静,只怕他们都在密谋着什么,我辽西境内的谋划部署,也该有序推动了。”

“都在回归之中。”

茅元仪微微欠身道:“其中李岩、牛金星他们已回广宁城,这几日其他士子,就会悉数回归,到时督师就能约见他们了。”

第579章 革辽(2)

辽西走廊现存的一众卫所,存在着哪些问题和弊政,就清清楚楚、原原本本的摆在那里。

对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批读书人来说,经过直隶赈灾行署的磨砺,想了解到这些问题和弊政,是很容易的事情。

孙承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阎应元这些读书人,清楚的明白辽西所行撤卫设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也必然触碰辽派的敏感神经。

说到底辽西推行撤卫设府,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毕竟这辽西是大明新收复回来的,过往叠加的种种,都被凶残的建虏,操着刀杀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难办的事情,在于撤卫设府诸事,必然会影响到辽西走廊那边。

辽东督师府。

“诸位此番辽前之行,想来都是收获颇丰吧?”

孙承宗坐在官帽椅上,环视堂内所聚众人,神情严肃道:“想必你们也都看出来,辽前的实际情况,要比北直隶复杂的多吧?

戍边的各部大军。

各地所存卫所。

各处安置的难民。

面对这样的情况,对新收复的辽西诸地,其实很多人都眼巴巴的盯着,特别是那些活着的世袭卫所官。”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一行,无不是脸色凝重,下意识点头表示认可。

此前他们随军赶赴广宁后,就被孙承宗以暗查的名义,发放相应身帖,让他们自行赶赴辽西走廊,去暗查辽西走廊一带,所存在的诸多卫所,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这不进行暗查不知道,一经暗查却吓一跳,情况远比他们所想的要恶劣的多。

“督师,想有序推动辽西境内,陛下所定撤卫设府一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辽西这个地方。”

宋献策走上前,神情严肃道:“根本却在辽西走廊一带,毕竟那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旦辽西开始推动此事,必然会触碰不少人的利益。

想确保辽前的整体安稳,辽东督师府就要确保辽西走廊的安稳,像山海关、宁远、锦州等地,所驻守的军队必须可靠。

甚至围绕辽西的边陲沿线,特别是毗邻建虏的区域,必须确保绝对安稳,否则一旦出现兵乱,就算辽西有序推动撤卫设府,最终可能会导致辽西的再度沦陷。”

孙承宗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不过他却没有说什么,而是看向阎应元、陈明遇他们,显然是想听听他们的见解。

“除了辽前整体局势的固守外,辽东赈灾行署必须完善,这是确保撤卫设府一事,能尽快促成的关键。”

阎应元紧随其后,向孙承宗作揖行礼道:“惟有快,唯有准,将辽西各地田亩划归进官田所辖,均田分给各地辽民,同时实现辽西境内的登记造册,完善鱼鳞册等各项基础制度,才能确保辽西的安稳。

这样能够避免辽前生乱下,督师府过于被动,毕竟分配田亩的辽民,会为了低租分配的官田,而愿意听从督师府的调遣。”

堵胤锡眼神坚定道:“在上述这些基础下,学生觉得督师府这边,可以调遣部分辽将,‘增补’到山海关那边。

名义上是调遣,实则是监视起来。

这样就算辽西这边,真的在有序推动此事,也不至于说会引起太大风波,稳定,是辽前的主旋律……”

陛下遴选的这批读书人,果真都是不凡啊。

听着宋献策、阎应元、堵胤锡他们所讲,孙承宗生出感慨,有这批英才的支撑,对辽西和辽西走廊两地,分批推动撤卫设府之事,孙承宗可谓是信心十足。

过去孙承宗迟迟不做此事,就是麾下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协助他在各地治下,真正落实要明确的部署。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那诸位是否想过,等撤卫设府诸事,有序明确下来后,我辽前的未来是什么?”看着堂内所聚众人,孙承宗开口询问道。

“毕竟辽地苦寒,单纯依靠种植庄稼,想确保地域的安稳,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变得愈发寒冷。”

牛金星走上前,作揖行礼道:“以辽东赈灾行署之名,整饬驰道,修缮水利,重修边疆要塞。

不过这些明确的工程建设,不能以过去的方式来修,而是要积极促成辽西筹建规模化工坊,以量产水泥、各项建材才行。

有了这些基础后,可逐步和平叛前指那边,积极促成辽地的冶炼、军工、造船、琉璃等各项产业,以此丰富辽地境内的产业布局,让辽地不仅是平叛的前驱,还是积极发展的前驱才行。”

顾君恩眼神坚定道:“不过要促成这些构想,针对草原等地的贸易,要做到绝对安稳才行,避免铁料、火器等违禁品流出。

毕竟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大明境内有不少走私者,不顾朝廷的法令和震慑,私自走私这些违禁品,导致我大明在辽地不断失利,如果此事不能绝对杜绝,那后患无穷啊。”

“还有一点很关键。”

陈明遇此时上前,正色道:“在这些谋划初见成效后,督师府还要推动关税、矿税、商税等革新。

毕竟朝廷在戍守辽地的军队很庞大,现阶段朝廷的难处很多,一味地依靠朝廷调拨相应粮饷,来应对肆虐的建虏,那终究无法做到主动。

可若是督师府这边,能有序推动这些税改,就能向陛下请旨,截留这部分税银,一方面发展地方,一方面整顿军队,为后续向建虏发动攻势,奠定坚实基础。”

孙承宗:“……”

听着这些人所讲,孙承宗心里所生惊喜,是愈发的明显了,像阎应元、陈明遇这批英才,如果能在辽前磨砺出来,迈进大明仕途的话,那对朝廷日后的发展,能夯筑坚定的基础啊。

“你们所提的这些,都很好。”

孙承宗收敛心神,看向众人说道:“接下来这几日,我们就聚在一起,商榷整体发展部署,为朝廷真正减负奠基,确保辽地今后的发展方向。”

“喏!”

众人当即作揖道。

第580章 废除匠籍

“管卿,什么事情让你这般急切的,想进宫见朕?”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神情严肃的管绍宁,伸手对王承恩说道:“王伴伴,去给管卿斟茶,再搬……”

“陛下,不必这般了。”

管绍宁作揖行礼道:“臣此次想进宫面圣,是想向陛下进谏,朝廷是否能放宽对匠户的限制?

从臣兼领顺天府尹以来,就在梳理京城改造诸事,顺天府所辖诸事,孙巡抚担任顺天府尹期间,所做诸多决断都是好的,亦给顺天府夯筑坚实基础。

不过随着京城改造诸事、顺天府驰道整饬、水利整修等事宜,都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进之下,也让京畿治下的工坊激增。

这还要再加上西山所筹军工产业。

较为庞大的各项需求,使得冶炼、水泥、建材等诸多产业,处在满负荷运转下,可依旧无法满足所需……”

用工荒出现了?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听着管绍宁陈述的种种态势,思绪却有些杂乱。

本以为这种情况和现象,要等到崇祯五年才能逐步凸显,没成想时下就开始冒头了。

“当前聚拢的那些破产群体,无法满足现有所需吗?”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管绍宁说道:“据朕所知晓的情况,单单是青壮的占比就很多,即便多数都分流到建设领域,但也能满足需求吧?”

“陛下,单靠那些没经验的青壮,根本就无法满足所需。”

管绍宁神情严肃道:“就以冶炼产业为例,一名合格的学徒,至少需要跟老师傅学半年靠上,才能具备相应的经验。

可是这距出师还相差甚远。

当前我顺天府境内,筹建起来的那批冶炼工坊,拥有大批的帮工和学徒,可真正能带队的匠户、匠师、大匠师都是急缺的。

如果此事不能妥善解决,那就会影响很多事情,要么减缓京城改造进度,要么削减西山所需。”

管绍宁所说的这些,还只是局限于顺天府一地,像北直隶其他府县,像辽东这边,只怕都存有这种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北方诸省的赈灾行署,推动的基础建设、官办诸厂等事,有条不紊的落实下去,那这种情况会更严峻。

“看来要废除匠籍了。”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看向管绍宁说道:“这件事情朕知道了,卿家无需担忧,朕会设法解决,此事卿家不可牵涉其中,先退下吧。

王伴伴,召韩、毕自严觐见,朕有事情要跟他们商榷。”

“臣告退。”

“奴婢遵旨。”

废除掉匠籍制度,对现阶段的大明来说,必然会引起不小的风波。

毕竟大明匠户是没人身自由可言的,这也导致庞大的匠户群体,成了诸多既得利益者,争相盘剥的对象。

哪怕是压榨死了,也不会生出任何涟漪,随便找个地方埋掉就是了,就像是死掉一只臭虫。

不过想尽快迈进原始工业化,像限制匠户的种种政策,就必须全部废除掉,让他们能自由的流通起来,凭借自身的手艺和本事,赚取到相应的钱财。

趁着当前这种现象还不明显,崇祯皇帝觉得能逐步推行废除匠籍一事,继而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

在灾情频生的大环境下,面对严峻的土地兼并势头,怎样引导大明的破产群体,能赚取到养家的钱财,就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那么遭受盘剥的匠户群体,就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以此带动规模化工坊的落实。

韩、毕自严得天子召见,从文华殿那边匆匆赶来,见二人过来后,崇祯皇帝直接开门见山。

“当初朝廷出于安稳地方的考虑,扶持起一批工坊,以吸纳那些破产的灾民和流民,想来两位卿家都知道。”

崇祯皇帝神情正色道:“现在据朕所知晓的情况,仅北直隶治下的工坊,就是较为庞大的存在。

像西山的军工产业,像京畿的冶炼产业,像天津的造船产业等等,这帮着朝廷解决不少糟心事。”

韩、毕自严相视一眼,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特别是对韩而言,心里不免生出担忧,难道天子想要增收商税、矿税吗?

可是矿税不是被禁止再提了吗?

对北直隶等地的改变,韩这些文官群体是清楚的,尤其是直隶巡抚卢象升,大规模整饬驰道,整修水利,刺激着直隶很多人,去筹建所谓的规模化工坊,这间接导致民间土地兼并之势,相对被遏制不少。

“朕打算废除掉匠籍制度,让大明治下的匠户,能自由的前去各地做工,以赚取相应的银子。”

看着韩、毕自严他们,崇祯皇帝继续道:“这样各地的工坊就能出现更多,如此地方破产的灾民和流民,就能有序的分流进去,那像过去在山陕闹出的叛乱,就不会再发生了。

毕竟没有土地可以种植,一旦出现狼子野心之辈,借着灾情的由头煽动,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考虑到废除匠籍一事,牵扯的层面很多,特别是匠户规模很庞大,朕打算先在北直隶和辽东两地,逐步试行此事。”

“陛下不可啊。”

韩脸色微变,上前作揖道:“匠籍制度,乃是国朝的根本所在,一旦轻易废除掉,那后患无穷啊。

像各地修缮城防,修缮水利,锻造军械、火器等事,都需要大批的匠户,如果说把匠籍废除掉,那朝廷将增添多少负担,这对于……”

“依着卿家之言,现在国朝做这些事情,就真的是有用的吗?”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打断韩所讲,眼神冷厉道:“不要觉得朕不清楚,各地针对这些事情,究竟是做了些什么。

就说军械、火器、火炮等物,朝廷每年调拨不知多少粮饷,可真正能用的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被中饱私囊了?

韩卿,你这位内阁首辅,想来不会不清楚这些吧?”

对韩的这等反应,崇祯皇帝一开始就想到了,只是过去那种僵化的方式,他要彻底的打破才行。

首节上一节308/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