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09节

第581章 兴工商,壮国运

韩所在的东林党,历经天启朝的阉党打压,在杨涟、左光斗这批人被杀后,从过去的朋党性质,逐步变成地域性党派。

现在东林党的根据地,就收缩在大明东南地区。

作为大明最富庶的区域,没有战争的威胁,让东南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小作坊产业很是繁荣。

以纺织、丝绸、茶叶、瓷器为主的产业,带动着东南地区的发展,也使得该地域存在很多脱产群体。

崇祯皇帝提出的废除匠籍,真等北直隶和辽东两地,有序推动下来后,那必然会触碰到部份人的利益。

不过虽说会生出风波吧,但是并不至于闹出大乱。

毕竟不止是东南地区,包括整个大明上下,那众多读书人、士绅、大小地主等群体,最在意的是土地,其次是矿税,再次是商税……

“陛下,臣觉得此事可行。”

在韩被问住后,毕自严却上前道:“倘若真要推动废除匠籍一事,那朝廷就要在某些层面,提前进行相应谋划。

比如西山筹建的军工产业,在各承宣布政使司治下,寻找合适的地域,筹建起类似的衙署负责。

过去仅仅是京营所需的军械、甲胄、火器等,朝廷每年要调拨100多万两银子,去满足这些需求。

可是现在呢?

从三大营进行整顿后,更换一批军械、甲胄、火器等,西山那边所需银子,才区区几十万两。”

对北直隶等地发展工坊一事,毕自严是支持的,原因很简单,身为大明的财相,综合各领域的开支和增收,明显是利大于弊的。

特别是关税这一类,自那天津撤卫设州后,京城改造开启后,国税处领衔的钞关整顿和厘清,可增收不少银子,较大缓解国库的窘迫。

“既然提到这件事情,那就再说说兴工商的事情。”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毕自严说道:“随着北方诸省的赈灾行署,在各地收容大批破产灾民和流民,对他们进行相应分流,特别是整饬驰道、整修水利等事,逐步增加相应的规模。

那各地的工坊将会增多,特别是民间群体涉足的,也呈现不断增多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朕觉得在国朝要特设一个新衙署,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好相应的事宜,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韩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朝廷真这样做,那岂不是和重农抑商的国本,就背道而驰了?

倘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那必然会影响到田赋,到时人人都想着参与工商业,不再种植田亩的话,那……”

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那依着韩卿之意,朕应该下达旨意,让大明治下的所有工坊,包括各地的产业,全都关停才好吗?

重农抑商的国本,当前在大明各地真的落实了?

就江南诸省所形成的产业,还少吗?

现在大明北方诸省,频繁经受灾害侵袭,如果不进行改变和调整,那破产的灾民和流民群体,就看着他们饿死?”

韩:“……”

崇祯皇帝一再强调江南怎样,江南怎样,就是在表明一个态度,朝廷的意志,不会受某些群体的胁迫,就做出相应改变的。

现阶段的大明,明显就是北方虚弱,南方过剩,当初崇祯皇帝在天津开海通商,就是想通过政策,来拉动官方海贸的层次。

通过这种限制性的政策,让江南诸省的各项资源,在江南没有树立官方开海前,通过海贸,通过大运河,有序的向北方诸省流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崇祯皇帝能在北方诸省,推动规模化工坊的建设,那处境会和美利坚初期很像,北方工业,南方农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化南北之争。

不过这恰恰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毕竟从大明开创之初,江南诸省的富庶就远超北方诸省,南北之争,在大明隐秘战线存在很久了。

“陛下英明。”

毕自严作揖行礼道:“如果朝廷能特设新的衙署,负责工商业的话,那能有序带动北方诸省,筹建这类产业的进程。

这样北方诸省治下,大批存在的破产群体,就能有序的进行分流,如此像先前山陕的流贼叛乱,就不会再大规模的出现。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那对粮食的需求必然增强,如何妥善解决好此事,亦是稳定地方的根本。”

毕自严之所以支持这些,就因为他是内阁群辅之外,还是户部的尚书,能给国库多多的创收,减少不必要开支,那毕自严都会去想,去做。

何况规模化工坊增多,培养和发展工商业,那朝廷以后除了关税之外,还能设法增强商税等其他税目。

“有关粮食的问题,卿家无需担心。”

崇祯皇帝不假思索道:“徐卿所负责的仓场诸事,一直在直隶各地积极筹建,此外朕也通过一些衙署,在通过海贸向南洋等地购进粮食。

而先前徐卿负责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经去年的培育种植后,发现适合大明治下种植,且产量是很大的。

现在徐卿奉旨离京,在北方各地开始巡察诸事,其中有一项,就是让诸赈灾行署有序组织,圈定一些地域,规模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等物。

关于工商业一事,就在户部这边,新设一工商清吏司吧,连同废除匠籍在内,都交由卿家负责。”

“臣遵旨。”

毕自严作揖行礼道。

面对这些新的改变,韩心里有些担忧,按这样的一种趋势,那今后的国朝,又将会改变成什么样?

尽管现阶段的朝廷,不像崇祯皇帝御极之初,对于各项粮饷的开支,表现得那般窘迫和无奈了。

但是对于这些新的改变,其实外朝不少的文官,都是或多或少的担忧和不满的,毕竟这和他们所认知的不同。

如果说持续这样进行下去,那大明还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个大明吗?

就算现阶段不触及他们的利益,以后是否会触及到利益,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第582章 勋戚的第二春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人活于世,不可能活在真空下,人情世故之下,所藏着的就是各种利益的交织,毕竟地位、权力这些,都会衍生出利益。

成国公府。

“联合海贸这件事情,本公算是看明白了,那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徐允祯难掩激动,手捧茶盏,看向朱纯臣他们,开口道:“此前那帮文官啊,一个个叫嚣着不可海贸,不能违背重农抑商的国本,事实上果真是这样吗?

咱们所在的皇明海贸总会,最新一期的财报汇总,诸位都看了没有?

现在还没大规模组织出海,仅仅靠着从江南诸省的治下,所购进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通过运河输送到天津,和欧罗巴各国的海商签订契约,就赚取那般多的银子。

这要是绕开这些欧罗巴各国的海商,直接整船运输到南洋诸国,甚至运到天竺等地,那能赚取多少银子啊?!”

朱纯臣等一众勋戚,听闻徐允祯所讲之言,无不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显然对联合海贸一事,皆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算计。

当初崇祯皇帝召见在京勋戚群体,提出联合海贸一事,以集资占股的形式,从朱纯臣、徐允祯这些勋戚手里,募集到第一批银子,并通过实兑新制钱的方式,双重榨取这些勋戚的财富。

不过开海通商一事,对于这些勋戚来说,在短短数月间,他们就见识到皇明海贸总会,所赚取到的纯利有多少。

“定国公说的没错,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咱皇明海贸总会,麾下所拥有的海船规模太小,不然早就组织对外海贸了。”

“这真是够叫人眼馋的,明明银子就在眼前,却偏偏要通过那帮贪婪的西洋蛮夷,盘剥走属于咱们的一部分,才能赚到这些银子。”

“天津、登莱等沿海地带,不是筹建起不少造船厂吗?为何咱们就算下定单,也只能眼巴巴的瞅着啊。”

“现在辽东诸港也都在筹建中,听说这些海港的官员,都是经陛下批红才赴任的,想来也筹建不少造船厂吧。”

“不是,咱们为何必须要等地方的造船厂啊?陛下当初不是说过,允许咱皇明海贸总会的名下,可以筹建相应的造船厂吗?”

当初崇祯皇帝提出联合海贸,关键集资占股的份额,还是那般的庞大,这让朱纯臣、徐允祯这帮在京勋戚,心底难免会有些担忧,生怕他们所投的首批银子,可能会被天子给强占了。

再一个他们也有些担忧,拿出太多的银子,让天子生出猜忌之心,怀疑他们名下的银子从何而来。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批所投的银子,虽被实兑成新制钱外,不过短短数月间,就通过在天津本港的贸易,就赚取到不少的银子。

这便让在京勋戚群体的心思,悄然间发生着相应改变。

贪欲总是无穷尽的。

“诸位静一静。”

沉默的朱纯臣,和徐允祯眼神交流后,伸手道:“现阶段皇明海贸总会,能通过对外进行海贸,赚取到相应的银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不过受麾下海船规模不多的影响,导致我们只能被动的看着,本公觉得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行。”

徐允祯、顾肇迹这些勋戚闻言,无不点头表示认可。

“其实陛下的态度,在过去数月间我们也都知道,那是希望筹建的皇明海贸总会,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朱纯臣继续说道:“毕竟内帑这边,占着3000万两银子的份额,哪怕陛下没有掏1两银子。

不过有陛下在背后给咱们撑腰,也给咱们省去不少麻烦和事端。

既然对外海贸这件事情,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那我们为何不提前追加银子呢?没必要非等到半年期到了,再追加第二笔银子吧?”

徐允祯点头认可道:“成国公说的没错,当初咱们之所以想分批追加银子,不就是担心这件事情做不成吗?

这样咱们的损失还能降到最低。

可是现在问题的关键,联合海贸一事不仅能成,关键还能赚到不菲的纯利。

最重要的是陛下的态度,从各处抽调相应人才,迅速筹建起皇明海贸总会,由此可见就算后续文官群体反对,陛下也会出面解决的。”

朱纯臣、徐允祯先后讲明所想,让受邀过来的顾肇迹等勋戚,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了,这是要提前追加银子。

不过对此事他们并不反对。

毕竟能否赚取到银子,他们是瞧的很真切的。

皇明海贸总会定期所颁财报,是绝不可能作假的,他们所派的门人,也都参与到核算这一环节。

“要是诸位不反对的话,本公觉得第二批追加的银子,应该定在1000万两,这样皇明海贸总会,就能自己筹建造船厂。”

朱纯臣见众人议论起来,开口道:“本公算了一笔账,咱们这些人加在一起,需追加的总额是530万两,剩下的那些银子,是英国公他们要追加的。

只要咱们追加了,并向陛下呈递奏疏,那英国公他们就必须追加,不然咱们就占了他们的份额。

这样才能更快筹建造船产业,让皇明海贸总会名下船队,尽快的筹建起来,到时就能尽快组织船队,远赴到南洋诸国治下,赚取到更多的银子。”

“附议!”

“附议!”

徐允祯、顾肇迹这些勋戚,听闻朱纯臣所讲后,纷纷开口附和道。

在崇祯皇帝有意识的分化之下,在京的这些勋戚群体,不可避免的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朱纯臣、徐允祯为首,一派是以张之极、刘文炳等为首,他们明面上没什么冲突,不过背地里的矛盾还是不少。

毕竟现阶段朱纯臣、徐允祯这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筒子,手里没有任何实权,不像张之极、刘文炳他们,得到崇祯皇帝的倚重和信赖。

毕竟在京的勋戚群体,有一部分是要被逐步清除掉的,而这些深层次的想法,是朱纯臣、徐允祯他们所不知道的。

时下的他们被利益所蒙蔽,开始逐步跳进崇祯皇帝设的套,为大明持续开海贡献一份力量。

第583章 朝鲜奏请通商

“果真是利益动人心啊。”

看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当初国库缺银子时,想让他们帮着朝廷分忧解难,一个个都给朕哭穷。

现在联合海贸一事,见到切实的好处后,那一个个都上赶着送银子了,这世道真是够可笑的。”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皇爷,这批追加的银子,实兑相应的新制钱后,那批多出来的份额,是进内帑窖藏,还是调拨出去?”

首节上一节309/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