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4节

“好!好!”

在王承恩的注视下,崇祯皇帝拍案而起,手里攥着奏疏,道:“朕果然没看错你们,差事办的很漂亮。

你离开张家口堡时,那里的局势怎样?有没有出现动荡?”

“没有!”

张世泽抱拳回道:“臣等在镇压八大贼后,发现大批银子、粮食、铁料,甚至还有违禁的火器和弓弩,便第一时间派出人手,前去知会侯帅……”

听着张世泽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脸上流露出笑意,这曹文诏不愧是名将,做事比谁都要谨慎和果决。

作为大明对外通商要地,自大明裁撤掉了榷场,想用经济战的方式,彻底封死建虏八旗,这张家口堡就不比先前繁荣了。

但是明面上的不繁荣,并不代表着暗处的走私生意,也跟着变萧条了。

尤其是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先后见识到关内外走私的暴利,那一个个就开始他们的卖国之行。

表面上他们是大明的子民,在山西一带有着不低的名望,但是在这私底下,却用银子开路,腐败一批官员和将领,充当他们走私业务的保护伞,甚至在一些必要的时候,还会散布虚假消息,给建虏八旗提供种种紧俏所缺。

“仅仅张家口堡这边,就预估能查抄出八百多万两银子?”崇祯皇帝轻呼一声,看向张世泽说道:“还真是够叫朕开眼的啊,在我大明的治下,竟藏着这么多家贼硕鼠,甚至是走狗汉奸!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将张家口一带,甚至是宣府镇一带,都给朕狠狠的查一遍,凡与八大贼有干系的,全都杀了!”

根据曹文诏他们,所呈递上来的奏疏,崇祯皇帝便知道张家口堡一带,究竟是多么严重的存在。

尽管清楚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究竟是怎样的德行,可真等到真相开始逐步揭露的那一刻,崇祯皇帝还是抑制不住的愤怒。

说起来这张家口堡,只是八大晋商走私的前进基地,这些年来,靠着走私贸易赚取的银子,只怕多数都偷偷运回到他们的老家了。

这也叫崇祯皇帝不由得联想起来,领兵前去山西治下,直扑八大晋商老巢的周遇吉等一众将领,又将率部取得怎样惊人的成果。

当前这个时候,必须要借此机会,来好好整饬一下宣府镇,大的家贼硕鼠必须干掉,那小的苍蝇蚊子,也绝不能放过!

尤其是清理之后的宣府镇,还有张家口堡,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避免在短时间内,这空白的走私市场被他人暗中渗透。

第265章 朝野惊,庙堂风起

受党争的影响,到崇祯朝,大明吏治的腐败,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也造就大明上下摆烂。

想靠着一两次的反腐肃清行动,就改变扭曲的意识形态,解决腐败的吏治,那纯粹是白日做梦。

崇祯皇帝在了解大明实况后,想在不破坏大明秩序的前提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策略,就是利用‘党争’的形式,掀起一场场大案,定点清除,定圈清除,叫堕落的贪官污吏,还有他们背后的势力群体,一批批的杀掉,一批批的替换掉。

当党争成了一种常态,就要顺势钻进去。

你们不是喜欢党争吗?

好啊!

那就看谁更技高一筹吧。

掌握先知先觉的优势,崇祯皇帝不觉得在自己的谋划下,还能被谁给摆一道,或啄了眼。

除非是跟他一样的人。

“都看看吧,都好好的看看!”

崇祯皇帝故作愤怒,当着王洽、李邦华、周延儒等军机大臣的面,怒摔手里的奏疏,沉声道:“在我大明的治下,竟藏着一批背叛国朝,暗中勾结建虏,勾结草原各部,该死的家贼硕鼠!

甚至这批家贼硕鼠,都把张家口堡,乃至是宣府镇都腐蚀了,现在朕有理由怀疑,此前建虏进犯国朝,就是这些家贼硕鼠,在背后通风报信!”

王洽、李邦华、周延儒这些军机大臣,一个个强压着心中的惊疑,他们不明白天子为何这般愤怒。

在相互看了眼对方后,见没有人向前,徐光启硬着头皮,去拿那封奏疏,这还是自平定建虏进犯,崇祯皇帝凯旋归朝后,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

“彻底铲除八大晋商的风波,不能扩大,不然就国朝这虚弱的身板,说不定将闹出大范围兵变。”

瞅着徐光启拿过奏疏,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几人,纷纷围了上来,崇祯皇帝则在心里暗暗道:

‘现阶段只能圈定到宣府镇,还有太原府这边,侯世禄的忠诚,是有保障的,等宣府镇清除一批武将后,要从勇卫营、天雄军、忠勇军简拔一批中低层将领进行替换。

到时西苑讲武堂这边,摸索出培养职业军人的经验,要先在蓟密永三协治下,创建地方讲武堂才行。’

针对铲除八大晋商的后续行动,崇祯皇帝在心里思索着对策,辽前有辽东将门,那在大明九边重镇,也存在着其他的将门势力。

想叫大明逐步拉回到正轨中,那就要有稳的心态,不能心急,要一步步的铲除,一步步的解决。

“这……”

看完奏疏的徐光启、王洽、李邦华等人,一个个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甚至都没想到大明治下,竟藏有像八大晋商这样的叛逆分子。

“陛下,此事必须要从快解决。”

李邦华强压内心震惊,对崇祯皇帝拱手道:“仅靠出动的勇卫营,及宣府镇总兵官侯世禄,只怕无法平定乱局。

宣府镇乃拱卫京畿的要地,断不能出现任何动荡,若是……”

“你说的这些情况,朕都想到了。”

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事情既然发生了,那就要解决问题,但眼下正值隆冬,大规模调动兵马,肯定是不现实的。

朕决意从军机处这边,选定一位钦差大臣,率四卫营,紧急赶赴宣府镇,全权负责督办通敌案!”

袁案,抗税案,通敌案,崇祯皇帝就是要掀起一场场大案,来分批铲除掉大明治下的家贼硕鼠,贪官污吏,魑魅魍魉。

“陛下,臣愿赶赴宣府镇。”

李邦华神情坚定,拱手作揖道:“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尽快处置,叫宣府镇恢复稳定才行。”

“臣愿往!”

“臣愿往!”

徐光启、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等人,纷纷走上前,神情严肃的拱手道。

其实在大明治下,从不缺少能臣干吏,但是受摆烂的环境影响,还有党争的影响,使得这些务实派,最终都没落得好下场。

但凡大明的吏治好一些,没有严重的党争,那也不会叫建虏八旗截胡,成为所谓最后赢家。

“李卿,宣府镇通敌案,就交由你来负责,朕赐你天子剑,可便宜行事。”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刘卿,你随同李卿前去,若是宣府镇治下,出现任何异动,可调昌平、密云兵马镇压。

此事仅限于宣府镇,不可扩大,朕要你们在最短的时间,稳定宣府镇秩序,揪出跟八大贼勾结的奸臣叛将!”

“臣领旨!”

李邦华、刘鸿训拱手应道。

“还有,你们此去宣府镇治下,曹文诏他们会配合你们,所控制的那批人,可移交给你们审查。”崇祯皇帝伸手说道:“但他们此前去宣府镇,也是奉了朕的旨意,该他们做的事情,你们不可干涉太多。”

李邦华、刘鸿训听闻此言,面露疑惑的相视一眼,他们不清楚天子此意,究竟是代表着什么。

之前崇祯皇帝叫军机处看的奏疏,是誊写的新奏疏,凡涉及到查抄家财数目的,全都删减掉了。

选定李邦华他们以钦差之名,紧急赶赴宣府镇解决问题,崇祯皇帝很放心,后续揪出的那些贪官污吏,涉及到查抄家财之事,可归国库,当然那些赃银和粮食等,最后多半会成为补发蓟密永三协的粮饷。

但涉及到八大晋商这边,所查抄的那些家财,包括其他的东西,都将全部充入内帑,成为构建国营经济体的启动资金。

李邦华、刘鸿训奉旨赶赴宣府镇,督办通敌案一事,要解决大明治下的叛逆分子,在正常的流程下,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朝堂,也迅速在京城传递开来。

对其中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竟私下勾结建虏八旗,勾结草原各部,做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情。

可是对少数人来讲,在知晓此事后,一个个都变得难安起来,尤其是那些收取银子,但却不知范永斗他们,究竟干了什么事情的人,那没有不在心里怒骂的。

第266章 大动作(1)

对铲除八大晋商一事,究竟能有多少的详细斩获,崇祯皇帝心里并不清楚,然围绕抄家所获的总价值,崇祯皇帝预估至少四千万两银子打底。

这包括窖藏起来的现银,累计购置的田产、地产,珍藏的古玩字画、首饰珠宝,还有各处查出的粮食、盐铁等等。

自万历朝辽东局势持续动荡,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军事集团,一统女真,为了削弱建虏势力,大明遂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关闭北疆榷场,想以此锁死不事生产的建虏。

只是长久形成的榷场经济,仅用一纸公文给全关了,那触碰到的利益群体太多,如此也叫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钻了空子。

自从事走私贸易以来,建虏这边所缺各类物资,乃至从辽东劫掠的战争所获,都是通过范永斗他们来流转,这里面究竟藏着多少暴利,恐唯有范永斗这些当事人,心中最为清楚了。

“毕卿啊,朕是真的没有想到,国朝治下竟藏着这么多蛀虫,怀有异心的叛贼!”崇祯皇帝神情凝重,看着被特召的毕自严,语重心长的说道。

“当初国朝想锁死猖獗的建虏,为此关闭了榷场,可这些年执行下来,效果究竟是怎样的,毕卿都一清二楚吧?

当初朕还想不明白,为何封锁的时间越长,肆虐辽东的建虏却越强盛,甚至都打进我大明关内了。

这些年北疆还频遭蒙古各部劫掠。

经袁崇焕一案,锦衣卫无意审问出的些许线索,竟查出这闻所未闻的通敌案,朕也都全明白了。

就是这帮怀有异心的叛贼,趁着国朝疏漏之际,背地里贿赂地方官吏、将领,暗通建虏八旗,导致国朝蒙受巨大损失!”

毕自严神情凝重,眉头紧皱,心乱如麻,对张家口堡所查明的通敌案,纵使是到现在这个时候,他也没有从震惊中走出来。

先前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在套到出现的通敌案上,清晰了不少,难怪建虏对大明境内的情况了如指掌。

先前在天启朝,魏忠贤靠着被抓捕的武长春,这一建虏细作,李永芳之婿,可是赢的不少政治优势。

“陛下,此案必须严查下去。”

毕自严收敛心神,拱手作揖道:“然此案又牵扯众多,仅靠李枢辅赶赴宣府镇,臣觉得还不够。

国朝这边,应从都察院、刑部、大理寺选派大臣,赶赴……”

“毕卿,由李卿全权负责此案,朕很放心。”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宣府镇的通敌案,朕相信李卿能处理好,朕此次召毕卿过来,是有别的事情要商讨。”

总的来说毕自严是可靠的,是务实的,虽说是东林党的一员,但也是财政方面的能臣,在没有谋成新政前,崇祯皇帝要重用毕自严。

毕竟大明赋税制度太繁琐,想一步就跨过去,搞新政的赋税制度,只怕大明治下全都乱套了。

此次将毕自严叫过来,崇祯皇帝的想法很明确,就是想重开榷场一事,毕竟这次是要坚决除掉八大晋商,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谁都难保时间一长,不会再出现新的八大晋商。

堵不如疏!

“毕卿啊,宣府镇通敌案出现后,朕就在心里想,当初国朝关闭榷场,想以此锁死建虏八旗,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神情凝重道:“这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纵使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只怕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铤而走险,去做这一本万利的事情。

今天倒下一个八大贼,谁又能真的确保,明天不会再兴起一个八大贼?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国朝为何要关闭榷场?这不与先前关闭榷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吗?”

天子想重开北疆榷场?

可真的选择重开,那又该怎样避免类似通敌案的情况?

毕自严神情凝重,心里却思索起来,当前大明在辽东那边,整体优势很弱,建虏八旗之势已起。

若是真的恢复北疆榷场,那时间一长的话,岂不愈发对建虏八旗有利?

看着沉默不言的毕自严,负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很容易就洞察到其心中想些什么,但大明这种简单粗暴的关闭榷场,被动的对建虏八旗贯彻经济制裁,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太过于简单粗暴,明显就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这北疆榷场一关,家贼硕鼠争先卖国牟利,蒙古各部失去贸易渠道,唯有年年侵袭劫掠北疆。

“毕卿,朕打算重开北疆榷场。”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神情正色道:“但现阶段只开张家口堡一地,之后怎么增开,要根据情况来定。

但是重开榷场,并不代表什么东西,都能带到榷场去贩卖,国朝这边,必须加强对榷场的监管力度。

同时朕打算赋予内厂和锦衣卫监察权。

首节上一节13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