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3节

而叫武备院这边,管着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所辖火器、火药事,就是崇祯皇帝想以此整合京畿的军工生产,能源源不断的量产性能强、质量高的火器,为后续整饬三大营,满足换装需求,夯筑根基。

“奴婢高起潜,拜见皇爷。”

看着拱手作揖的高起潜,负手而立的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高起潜,四卫营这边,重建的怎样了?”

既然要给武备院特权,叫徐光启他们筹建起大明首个军工体系,那就必须扫平一切隐患,真正解决问题才行。

高起潜欠身道:“回皇爷,得益于从勇卫营、忠勇军那边,抽调的部分精锐,眼下四卫营这边,已满编重建起来。

虽说当前还比不过勇卫营、忠勇军的战力,但奴婢相信假以时日,四卫营这边……”

这吹捧的能力,还真是够强的。

没有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四卫营,想追赶上勇卫营、忠勇军、天雄军这等强军,纯粹是痴心妄想。

“做的不错。”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开口道:“朕要将武备院迁到西山,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所辖火器、火药等处,亦要跟着迁移过去。

考虑到西山那个地方,距京城较远,朕决意创设西山火枪营,名义上归御马监所辖四卫营,但实际却受武备院直辖。

你从四卫营这边,遴选出三千将士,设游击将军一名,听候徐卿调遣,肩负起西山守备事。

等在西山安定下来,西山火枪营再招募五千辅兵,一应待遇和操练标准,一视同仁,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奴婢明白!”

高起潜忙拱手应道,然心里却生出些许惊疑,自家皇爷对武备院这边,未免也太厚待了吧。

他们迁移到西山,还专门创设一支军队,归武备院直辖,名义上归御马监,这不是摆明想堵住朝中大臣的嘴吗?

事实上高起潜揣摩的没错,但他想的有些肤浅,崇祯皇帝这样做,就是要用各种方式,来增扩自己实控的兵权。

在丰台大营驻扎的忠勇军,在西山驻扎的西山火枪营,都是只听崇祯皇帝调遣的,而非要有兵部所下公函,就能调动的。

这样做是为后续着手整饬三大营,叫西苑讲武堂的那帮进修毕业的将校,全面接管三大营时,能避免意外发生。

三大营整饬的好和坏,将关系到崇祯皇帝日后的诸多筹谋,平定山陕叛乱,逐步替换旧派军队,征服建虏八旗等等。

“皇爷…创设西山火枪营,若是叫朝中的那帮大臣知道,只怕会引起些风波吧?”王承恩上前道。

“能引起什么风波?”

崇祯皇帝反问道:“西山火枪营,名义上是从御马监的四卫营调拨,朕叫四卫营到西山去,负责武备院等处守备,难道还有错了?

王伴伴,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大内行厂事,别总是这般瞻前顾后,要真的能替朕多分忧,明白吗?”

“奴婢明白。”

事实上想制衡大明朝堂,叫各方势力相互制约,内廷的太监群体,就必须要支棱起来,多帮崇祯皇帝分忧才是。

受天启朝魏阉的影响,在崇祯朝的这帮太监,远达不到那种程度,像王承恩这些可信可用的太监,崇祯皇帝必须要调教好,叫他们独当一面才行。

至于说高起潜这类太监,拴在身边用用就是了,真要是一个个不开眼,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那杀了就是了。

不过通过王承恩他们的表现,崇祯皇帝心里也知道,想叫那些可信、可用的太监,真正独当一面,还需一段路要走,想当好大明的皇帝,果真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什么都必须重新培养,不然皇权无法发挥到极致啊。

第263章 崇祯三年(本卷完)

凛凛朔风所裹来的寒意,叫人觉得冷到骨头缝里,小冰河时期下,大明北方的隆冬就是杀人于无形。

随风飘动的白雪,给整座紫禁城披上了银装,也盖住了先前所藏暮气,都说瑞雪兆丰面,只是崇祯三年的情况,并不是那般的友好。

诸如水灾,旱灾,地震这类自然灾害,那是一项都不少,肆虐山陕的反叛势力,也将在这一年,彻底于山陕爆发,先前只是多肆虐在陕西治下……

“多事之秋啊。”

站在军机处公事房的崇祯皇帝,看着殿外所下白雪,心情略显复杂,“转眼间,已是崇祯三年了。”

侯在一旁的王承恩、韩赞周,不知自家皇爷,为何在大朝结束以后,就是这样忧心忡忡的神态。

明明朝中的那帮大臣,没再死揪着袁案不放,或者从其他方面,去惹自家皇爷不高兴,可现在……

“王伴伴,最近便民铺这边,对外售卖的蜂窝炉,售卖的情况怎么样?”崇祯皇帝转过身来,看向王承恩说道:“内厂筹办起来的作坊,产量提升没有?还有供应的蜂窝煤,产量如何?”

生活在大明不易,生活在京城更不易,尤其是小冰河时期下的隆冬,那整体气候环境,比之先前都要冷上不少。

对崇祯皇帝来说,在朝堂上搞什么轰轰烈烈的新政革新,都没有着眼于实际去改变大明来的实在。

流水线作业,这项在先秦时期就发挥重要作用的技艺,就因王朝更迭、战乱摧毁而泯灭在华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现在却被崇祯皇帝,从泯灭的历史长河中,再度拎了出来,并赋予其更重的责任,这也是构建国营经济体的重要根基。

“回皇爷,便民铺售卖的蜂窝炉很好。”王承恩面露微笑,欠身道:“就这短短的十几日,便卖出了一万三千多个。

按照皇爷所定的法子,制造蜂窝炉和蜂窝煤的作坊,那些匠户在进行分工后,产量都提升了十倍不止。

这个冬季,仅靠兜售蜂窝炉和蜂窝煤,便民铺就能赚八万两银子,这……”

对这个冬季能赚取多少银子,崇祯皇帝并不关心,他只想让蜂窝炉、蜂窝煤这些能效率最大化的取暖之物,能先在京城上下流行起来。

毕竟小冰河时期下的隆冬,的确是很难熬的,稍有不慎的话,那就会在睡梦中把人给冻死。

不过就当前所了解的售卖情况,崇祯皇帝算是真切感受到,纵使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京城百姓,那多数都是不富裕的。

在这个吃人的世道下,大明多数的财富,都掌握在有权有势的群体手里,像底层的百姓都是挣扎着生存。

“便民铺这边兜售的蜂窝炉,就秉承薄利多销的理念,不准把价格提上去。”崇祯皇帝皱眉道:“在别的地方售卖的蜂窝炉,售价可以高,京城那些有钱有势的家伙,不缺这三五两银子。

还有由内织染局牵头的纺纱厂、织布厂、成衣厂,是否都选定好地方?叫内织染局这些内局,对改良多锭纺纱车、织布机,都有进展吗?”

棉布作为大明的硬通货之一,是崇祯皇帝瞅准的一个领域,是他构建国营经济体,所辖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

棉纺织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虽说他并不是很了解纺纱织布的门道,但是在某一些方面,还是能提供些指导意见的,再立下奖赏措施,谁能改良出纺纱效率更高的纺纱车,织布效率更快的织布机,那就赏银子,赏良田。

有钱能使鬼推磨,崇祯皇帝就不相信了,自己肯砸银子,还不能提高纺纱织布的效率,并有效的跟水力结合在一起。

王承恩欠身道:“纺纱厂、织布厂、成衣厂的地址,都已经选定了,就在紧挨着卢沟河的那两个皇庄。

不过改良多锭纺纱车和织布机,还有怎样和水力结合在一起,目前没有太大的进展,但也摸索出一些门道了。”

在大明治下,匠户的地位很卑贱,甚至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尽管官面上所定的士农工商,匠户要比商贾高,可现实却并非这样。

大明畸形的户籍制度,造就了诸多的不公平和不便。

大明想在小冰河时期下,扭转不利局面,扫平已存顽瘴痼疾,就必须想方设法的提升生产力,并积极地对外展开贸易往来。

唯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海外赚取银子,赚取粮食,如此才能通过国朝层面,去一点点改变大明。

“叫上述这些厂,不准苛待治下匠户。”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改良多锭纺纱车、织布机,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你们内厂这边,要督促北直隶治下各府的皇庄,叫他们继续收拢匠户,其中手艺好的那些,要全都护送到京城来。

日后在北直隶治下各府的皇庄,有一部分都要营建成厂,到时谁若办不好差事,那就等着受罚吧!”

“喏!”

虽说在大明攀科技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崇祯皇帝愿意花时间,花银子,去逐步的培育。

在实际生产中去逐步提高生产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一点点攀爬各自的科技树,就是崇祯皇帝既定的方针。

构建国营经济体不容易,但只要每步路都能走踏实,崇祯皇帝相信厚积薄发后,大明定然能迎来改变。

崇祯三年,纵使那些困难和灾害,就摆在自己的眼前,但崇祯皇帝并没有丝毫的气馁,相反却燃起极强的斗志。

本该肆虐京畿的建虏,要到崇祯三年才结束,都被自己设法解决了,还取得了不小的政治优势。

凭借先知先觉的优势,崇祯皇帝并不觉得,自己在遇到其他问题时,就真的能叫自己束手无策。

新年新气象。

在崇祯二年掀起的袁案,也是时候在崇祯三年的起始,给他盖棺定论了,作为自己拨乱反正的起点,大明也将从崇祯三年开始,迈向一个新的方向!!

第264章 恶人还需狠人治

朱纯臣像往常一样,在轮值的时候,跟随在崇祯皇帝的身边,作为京卫都督府左都督,其执掌宿卫宫城、皇城的禁卫差事,掌握着极重的权柄。

不过在最近的这段时间,朱纯臣的心情并不是很好。

自顺天府衙督办的抗税案,以绞刑曝尸杀了一批人,事情并未对此落下帷幕,相反朝野间对他的非议,却莫名多了不少。

甚至他们成国公府名下,暗中所把持的在京生意,也受到些许的影响。

很多时候朱纯臣心里烦躁时,就暗骂死掉的张维贤,你个老东西一死,名利双收,叫老子被推到暴风眼了。

死,也不挑个好时候再死。

非要在朝堂局势暗涌时死!

“成国公,你说陛下究竟是何意?”汤国祚坐在官帽椅上,看着神情阴沉的朱纯臣,开口询问道:“被抓进诏狱的李如桢等人,就像是消失了一般,一点风声都没有,本侯总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

“陛下的心思,又岂是我等所能揣摩的?”

朱纯臣眉头微皱,盯着汤国祚道:“你灵璧侯府这边,莫不是私下和他们李家,有什么牵扯吧?”

“哪儿能啊!”

汤国祚当即否认道:“区区一个李家,就算李成梁活着时,在辽东的确有些底蕴,现在算个屁!”

“最好没有!”

朱纯臣冷哼一声道:“自建虏进犯我大明后,陛下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当前这种局势下,尤其是袁案尚无定论,别惹火上身!”

听着朱纯臣所讲,汤国祚表面点头认可,但心里却颇不以为然,锦衣卫掀起袁案,跟他有什么关系。

这段时间朝堂这边,虽说有一批官员,受袁案影响或被罢免官职,或被抓了起来,但都是些小鱼小虾罢了。

“成国公,你猜我瞧见谁了!”

刘孔昭神情激动,快步从堂外走进来,伸手道:“先前失踪的张世泽,露面了,就像是乞丐般,跑到军机处这边了。”

“谁?!”

朱纯臣闻言,心里咯噔一下,惊疑的看向刘孔昭,说道:“你确定没看错?真的是张世泽?”

“成国公,这点眼力,本伯还是有的。”刘孔昭皱眉道:“那张世泽长什么样……”

对眼前喋喋不休的刘孔昭,坐着的朱纯臣没有再理会,此时他的心里,在想先前消失的张世泽,究竟干什么去了。

他亲爷爷张维贤薨殁,发生这样大事都没露面,若非崇祯皇帝在葬礼期间,谴派身边心腹太监王承恩,传话言明张世泽是奉旨办差,那一顶不孝的帽子,必然会扣在张世泽的头上。

……

与此同时,在军机处公事房。

“快起来说话。”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看着神情憔悴、胡子拉碴的张世泽,起身说道:“朕交代给你们的差事,办的如何?”

“陛下,您还是自己看吧。”

张世泽从怀中掏出一封文书,强压内心激亢,双手微颤道:“张家口那边的事,被我部解决了。”

嗯?

听着张世泽的话,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心中暗道,看来周遇吉他们,在知晓自己所下旨意后,定然是分兵行动了。

接过王承恩所递来的奏疏,崇祯皇帝便翻看起来,站着的张世泽,虎目闪烁着精芒,整个人是异常亢奋。

此时的张世泽,还不知晓自家祖父薨殁之事,更不清楚自己被敕为忠勇伯,他的思绪依旧停留在,组织镇压八大晋商在张家口一带势力的战事上。

首节上一节13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