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5节

为了方便榷场管理,朕有意创立榷场十三行,明确各项制度,划分准卖品和禁卖品,有户部直管,详细的章程,朕都写明了,毕卿你可以先了解一下。”

针对重开榷场,执行经济制裁一事,崇祯皇帝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否定了,从内廷抽调太监群体,全权接管榷场的想法。

万历朝外派镇守太监,所产生的前车之鉴,那是历历在目的。

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离开了大明天子的视线,就是一群狼,自身加持的光环,纵使是再好的人,那终究有被腐蚀的时候。

说到底被阉割的宦官,心理都是扭曲的。

“陛下…这个榷场十三行,真真是不错的解决良策啊。”

毕自严翻看过手中文书,双眸微张,对崇祯皇帝说道:“若能做好此事,牢牢监察住榷场十三行,敢有通敌者直接逮捕,抄家处决,并重金惩罚该行商贾,行连坐之实。

那么重开的榷场,就能有效避免禁卖品被暗中售卖出关,而那些个准卖品,又能以高价削弱蒙古各部、建虏八旗的底蕴。

此策甚善!

若真能推行起来,国朝每年至少能增两百多万两的税收!”

第267章 大动作(2)

‘增收两百多万的赋税?你也太小觑草原贸易的潜力了。’

崇祯皇帝暗暗摇头,显然对毕自严所说并不认可,就算榷场十三行,日常管理归商贾负责,但若是能调控的好,每年税收和入行费,少说能有三四百万两银子。

最最重要的一点,重开北疆榷场一事,能叫大明获取优良战马,这才是崇祯皇帝最看重的。

能用经济的手段,去达成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双获益,哪怕是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勾结建虏、权钱交易等事,崇祯皇帝也是能够接受的。

人嘛,爱财是本性。

但有命去赚,不代表有命去花!

每年给内厂和锦衣卫,都明确定下指标,宁错杀不放过,用一次次的铁血锄奸,去告诉大明上下,违背国朝意志,违背国朝法纪,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见崇祯皇帝摇起头来,毕自严露出诧异的神情,他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但创设榷场十三行,的确是一良策啊。

治理地方这是大明官员的强项,但是涉及商业的事情,却并非大明官员的强项,而半官半民性质的榷场十三行,却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毕卿啊,重开北疆榷场,创设榷场十三行一事,就叫户部专办了。”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毕自严说道。

“具体该怎样操办,该如何筛选榷场十三行人员,你要多操些心,叫国朝税收能多增收些。”

毕自严拱手道:“臣领旨!”

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想叫大明官员队伍中,找一些精通经济领域的人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前,先用半官半民性质的机构,顶替国朝的实际需求,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定下的。

治理地域庞大、情况复杂的大明,想摆脱文官群体,靠自己一人就治理好,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新政不是一天能推行起来的,是需一个前期积累的过程,在此之前,崇祯皇帝要用各种办法,达成朝堂上的制衡,大势上的相对稳定。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崇祯皇帝已为大明脆弱的财政,增设了两项财源,一个崇文门税关,一个榷场十三行,这都是能稳定提供税收的。

倘若这两项事宜,都能一一落实到位,虽不能解决大明全部问题,但至少也能解决部分燃眉之急。

看着毕自严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指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榷场十三行这边。

你们内厂要筛选些可靠的商贾,并加入到这里面去,日后内厂所辖的作坊和厂,量产的棉布、盐糖等准卖品,一部分要售卖出关,以换取优良战马,还有羊牛等物。”

“喏!”

王承恩忙拱手道。

虽说管辖榷场和管理榷场十三行,不能叫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去直接的干涉,但是间接的贸易,还是要去做的。

从国朝层面筹办的对外贸易渠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叫自己缔造的国营经济体,能多一项稳定财源,崇祯皇帝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并且通过此项安排,还能有效起到监察作用,真出现类似八大晋商通敌之举,内厂和锦衣卫,也能展开相应的锄奸行动。

“这个时候,也不知道周遇吉、方正化他们,处在怎样的境遇下。”解决了心头事后,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担心起西线锄奸的周遇吉所部了。

“皇爷,应该不会出现意外。”

王承恩上前劝说道:“以周遇吉为首的讲武堂将领,还有方正化他们,都是能力不俗之辈。

且在山西那边,还有曹太监带队,王德化、沈良佐协办,所领的东厂队伍。

虽说眼下在山西那边,气候很是寒冷,但他们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八大贼这些叛逆者,全部铲除掉!”

“希望如此吧。”

崇祯皇帝轻呼道,对铲除八大晋商一事,他是不担心的,毕竟周遇吉、陈继盛他们的能力,都在那里摆着呢。

若是连一小小的卖国商贾势力,都不能解决掉的话,那他们趁早回家抱孩子,也省的自己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唯一叫崇祯皇帝担心的,是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长途跋涉,展开相应的锄奸行动,出战的勇卫营、天雄军所部,会出现严重的冻伤情况。

“王伴伴,你记一下。”

崇祯皇帝指向王承恩,说道:“叫内厂这边,组织相应的人手,看能否解决羊毛纺织的问题。

这期间不管需多少银子,多少人力,都要全力满足,并将这件事情做起来,争取早日实现量产羊毛纺织。

对了,你再去找徐光启一趟,看西洋传教士中,是否有精通此道的,若是有的话,全部带回来,或者西洋匠户也行。

这件事情若是能做好的话,那不仅能给大明多一类御寒之物,还能解决蒙古作乱事。”

见自家皇爷这般,王承恩忙拱手道:“奴婢即刻去办。”

对崇祯皇帝来说,能用经济和科技的手段,去解决政治、军事层面的问题,那必须要大力去做,去扶持。

虽说大明这边的羊,比不过大洋彼岸的羊,但若是能形成产业的话,也能帮大明解决不少问题。

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前期的资本积累,不就是靠羊吃人推动起来的?

能较为妥善的解决,铲除八大晋商一事,断掉建虏八旗一臂,还能为大明谋取到相应的好处,这叫崇祯皇帝的心情很不错。

或许眼前这个时候,尚不能看到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崇祯皇帝坚信这一成效必然显著。

先知先觉所带来的优势,叫崇祯皇帝能跳出樊笼,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八大晋商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

负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嘴上囔囔道:“眼下国朝上下,一些人也盯到宣府镇那边了,趁着当前这种态势下,是时候给袁案定下调子了,外朝的位置,也该来一次调整了。”

第268章 钦定袁案(1)

“呼……”

凛凛寒风吹在被白雪覆盖的地面,叫人觉得寒冷刺骨,重兵把守的乾清门,聚集着不少的人。

穿着各色官袍的大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虽穿着厚实的棉衣,但那寒风吹过,叫人不由自主的哆嗦起来。

这朝中的阁臣,还有部、院、寺的堂官等,皆齐聚于乾清门外,很多人的心里,都在暗暗揣摩,崇祯皇帝召开此次御门听政,究竟是所谓何事。

“这帮文官,一个个还真够能忍的啊。”

汤国祚缩着脖子,瞅着不远处的文官队伍,说道:“都快站两炷香了,愣是没一个喊冷的,够皮实的。

成国公…你说陛下这次于乾清门,召开御门听政,是为了何事?最近这朝中的局势变幻,叫人过个年都不得安生啊。”

“哪儿那么多废话。”

朱纯臣眉头微蹙,瞪向汤国祚说道:“陛下想干什么,岂是我等所能妄加揣摩的?老实当差才是根本。”

瞅了眼脾气上来的朱纯臣,这叫汤国祚没多说其他,但心里却泛起嘀咕,最近朱纯臣这家伙,是吃错什么要了,脾气说上来就上来,就像谁欠来几万两银子一样。

情绪不好的朱纯臣,紧皱着眉头,看着不远处的文官队伍,状态很不好,一想到宣府镇发生的事情,就莫名烦躁。

“啪……”

清脆的静鞭声,在这乾清门外响起,这叫所有人的精神,全都集中了起来,坐在龙辇上的崇祯皇帝,来到了御门听政之处。

在一众的山呼下,崇祯皇帝捧着手炉,倚靠在软垫上,神情淡然,并未理会眼前这帮朝臣。

“……”

此时的乾清门外,以韩为首的朝中众高官,一个个保持作揖姿势,却露出各异的神情,不明白天子这是何意。

“哗啦……”

约莫十余息后,乾清门这边,响起了锁链声,那声音由远至近,就是朝着乾清门这边而来。

倚靠着的崇祯皇帝,看着被骆养性带队的锦衣卫,所押解过来的袁崇焕,神情看不出喜悲。

一个袁案折腾快两个月时间,叫朝野间引起不小的涟漪,崇祯皇帝觉得被抓的袁崇焕,也算能名声在外了。

当然好与坏的说辞,那就不一定了。

“都免礼吧,看看我大明的‘功臣’!”崇祯皇帝收敛心神,扫视着眼前的一众朝臣,朗声道:“先前国朝这边,不是因这个大明的‘功臣’,闹得不可开交吗?现在他来了。”

韩、刘宗周等众东林党大臣,还有其他众多大臣,不少心里揪了一下,下意识起身后,便朝着响起锁链声的方向看去。

却见袁崇焕红光满面,穿着一身囚服,手戴镣铐,脚佩锁链,在身着飞鱼服的骆养性,及一众锦衣卫的押解下,缓缓朝着乾清门这边走来。

瞧见此幕的不少大臣,不少都生出惊疑的神情,进了锦衣卫诏狱的袁崇焕,竟一点伤势都没有。

先前在那午门重地,被锦衣卫张布出的大字报,都是关于袁崇焕交代的罪行,为此兵部、户部、工部、吏部等不少官吏,分批被锦衣卫带走不少,要不是在这期间,闹出了抗税案和通敌案,这国朝的局势会变得更为激荡。

刘宗周神情复杂,看了眼走近的袁崇焕,皱眉看向了韩,二人目光对视下,又迅速的避开了。

“哗啦……”

站着不少人的乾清门外,此刻除了那发出的锁链声,竟没有其他声音,这叫崇祯皇帝颇为不适。

大明的文官群体,什么时候这般安静了,不符合他们的特性啊。

也对。

科道这边的言官御史,除几位官阶高的官员,参加这场御门听政外,其他人都没资格过来。

这次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皆是朝中各衙署的首脑,毕竟在此之前,也分批抓了不少四五品的京官,今天是给袁案定调子,也该打压些二三品的京官了。

袁案结束以后,崇祯皇帝就不打算拎着袁崇焕不放了,没意思,该是他的罪跑不了,立下的功就那样,功过不能抵。

“罪人袁崇焕,拜见陛下!”

双眼无神、头发花白的袁崇焕,来到御前之际,在骆养性的注视下,向崇祯皇帝行跪拜之礼。

虽说袁崇焕吃的是红光满面,但明眼人都能瞧出来,袁崇焕的心气已死,这与慷慨就义的文官形象,根本就不相符。

“朕可承受不起,你这个大明‘功臣’的大礼啊。”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袁崇焕,神情淡然道:“快起来吧,要是叫这些卿家看见,又该规谏起朕了。

骆养性,快搀扶起我大明的‘功臣’,可别磕着碰着了。”

“臣领旨!”

当初凯旋归朝,将袁崇焕打进诏狱,崇祯皇帝就再三的强调,不准对其滥用私刑,就用他所言刑罚,一点点撬开袁崇焕的嘴。

即便是后来骆养性押着袁崇焕,在京城各坊游街示众,那也是一点磕的碰的都没有,非常的小心谨慎。

对那些喜欢养望的大明文官,身体上的惩罚,只会叫他们愈发坚定,纵使是被处于极刑,那也是‘公道自在人心’。

“诸位卿家,一个个都瞪大眼睛,好好的看看。”

在骆养性强行搀扶起袁崇焕之际,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神情冷然道:“先前在这朝野间,不少都说朕是昏君,放纵锦衣卫这帮鹰犬,滥用酷刑,迫害袁崇焕。

首节上一节13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