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439节

冯胜点点头,说道:“是这个意思!”

“那咱们是存还是不存?”傅友德有些拿不定主意,想要人情又有些舍不得家底。

冯胜斟酌半天,最终说道:“李景隆刚才有句话倒是点醒了老夫……”

“咱们是洪武朝的功臣,明年就是新朝,李景隆刚才也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殿下登基后一定会重新培养一批心腹之臣……”

“对于咱们这些洪武老臣虽说也不会亏待,但也不会在重用了,咱们活着,可保家族无忧,可咱们都这个岁数了,又还能活几年啊!”

傅友德握着芴板,神情凝重,说道:“老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存钱吧!”

冯胜很是果断的说道:“既然宝钞衙门有三五百座银山撑着,想必也不会有什么意外,咱们权当给不久后登基的新君帮忙了,也算给子孙后代留条后路!”

傅友德应道:“这就对了,有舍才有得,朝廷有事还得看咱们这些老臣的!”

上一刻还大义凛然的冯胜,听到此话立马附和道:“走,咱们也存钱去!”

都说人越老越糊涂,这话还是有道理的,说的再多都是虚的,他们主要是想在晚年为大明的财政大业继续发光发热!

冯胜就两个闺女,大的嫁给了常茂,小的嫁给周王朱,还有一个侄子,也就是已故郢国公冯国用的儿子。

有时候李景隆也搞不懂,他冯胜连个儿子都没有,要这么多钱做甚,死了又带不走一个子!

“郭老侯爷,你等等……”

郭英回头一看,竟然是李景隆,问道:“曹国公,有事啊!”

李景隆笑道:“郭侯爷,你要不要钱,只要你开金口,我给你指条明路!”

第87章 兑钱

应天衙门外,一群衙役开始张贴布告,很快引来了一群百姓的围观,对着官府的告示指指点点,却没有一个识字的。

殿试学子景清吃着刚买的大肉包子正好路过,看到官府又贴了告示,立马凑拉过去,看起了告示上的内容。

恩科殿试是结束了,但他们的试卷还在审阅中,这些人都在等着朝廷放榜,等着自己金榜题名呢!

他站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又是书生打扮,周围的百姓便让给念念。

景清看了一遍,一边吃着包子,一边说道:“这是朝廷下的公告,当今太孙殿下创建的宝钞衙门,从明天开始,正式和百姓兑钱!”

听到兑钱两个字,周围的百姓立马开始议论起来,有人问道:“后生,这个什么衙门要怎么兑钱,是拿宝钞换铜钱吗?”

景清摇摇头,还没开口,只听那人说道:“换不了铜钱又有啥意思,换来换去还是一张废纸,这个太孙净拿我们寻开心,散了,散了,,,”

景清笑了笑,将最后一口包子塞进嘴里,从袖子里拿出两张百文的宝钞,悠悠说道:“宝钞是换不了铜钱,不过却能换银子!”

此话一出,正要离开的那些百姓瞬间愣住了,不可思议的问道:“后生,你刚才说啥?”

“我说宝钞衙门可以换银子!”

景清扬起手中的宝钞吆喝道:“应天府的百姓都听着,太孙殿下下诏,宝钞衙门可以换银子了,只要是有户籍的大明百姓,不管高低贵贱,都可以拿宝钞去这个衙门换银子,而且还是按原价换,每人最多换二两,都快去换银子!”

他只说了前面的内容,却没告诉百姓还可以存钱,不过就算说了也没什么用,百姓只会兑钱,绝不会存钱。

景清的声音犹如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开,甚至过去的百姓,周围的摊贩都听的一清二楚。

“还有这好事!”

“后生,你说的真的假的,不会是你看错了吧!”

“宝钞衙门在什么地方,我去试试!”

面对百姓的疑问,景清再次大喊道:“我是今年参加恩科殿试的学子,天子门生,我怎么会看错,宝钞衙门就在户部对面,大家快去换!”

说完,自己已经冲向宝钞衙门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那皱皱巴巴的宝钞哪有沉甸甸的银子装在身上踏实。

宝钞衙门设置在户部对面,一为方便调拨银两,二为增加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此时,衙门前围着许多百姓,手中握着一叠叠的宝钞站在原地踌躇,只敢看,却不敢进,毕竟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太不可思议了,谁也不敢相信,万一贸然进去再被官府抓了起来。

那可是二两银子啊,这些钱都够普通百姓生活一年还有剩余。

现在宝钞贬值的极为严重, 购买力已经跌到一成左右,百姓手中有个几千两面值的宝钞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在此时,景清来到宝钞衙门口,看到这些百姓瞬间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在众人的目光下大大方方走了进去。

衙门里十分宽敞,与钱庄不同的是,一共开设十个窗口,七个用来换宝钞,三个用来存钱,户部主事夏原吉亲自坐镇,来给老百姓兑钱。

景清抬头一看,只见衙门正中间挂着一块牌匾,上面赫然写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四个大字。

景清忍不住感慨道:“这句话说的真好,就是不知道这新衙门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你是来兑钱的吗?”

柜台前,一名身穿绿色官袍的户部小官吏问道:“要是兑钱就近前来!”

景清没有任何犹豫,走了过去,说道:“听说朝廷给百姓兑换宝钞,我这有二百文宝钞,不知是否可以换成二百文铜钱!”

说罢,将皱巴巴的宝钞递了过去,官吏说道:“当然可以!”

说完,拿着宝钞看了起来,确认无误后,问道:“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什么户籍,做何营生?”

景清一一作答,听到他是今年恩科殿试的学子,夏原吉站了起来,看他一眼,立马吩咐户部官员调取鱼鳞黄册,查看真实身份。

柜台后面放着密密麻麻的户籍黄册,包含大明各府州县所有的百姓户口,由于宝钞衙门是在应天府试行,所以调取陕西的户籍费了些时间。

没一会儿,官吏将景清的户籍调了出来,上面写着,景清,原陕西州宜禄驿人,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陕西真宁县辛庄里寨子村外祖母家中,入真宁籍,,,

再次确认无误后,官吏问道:“你要新宝钞还是要银子?”

景清一愣,立马说道:“自然要银子!”

官吏点头,立马取来几粒碎银子,称重后交给景清,并在簿子上登记,随后直接将这种旧宝钞放在一旁的筐里。

当然,这些只是在应天府试行,如果顺利的话会推行到全国的。

宝钞衙门只给有户籍的百姓兑换银子,无论是哪种户籍,哪怕是贱籍都可以,但没有户籍的流民就无法兑换了。

天灾人祸不断,大明境内的流民还是有不少的,朱雄英也想到了这一点,等到时机成熟,就要考虑流民移民之事了。

拿刀碎银的景清笑呵呵的走了出去,对着外面的百姓喊道:“百姓们,衙门没有骗人,每人都可以兑换二两银子,赶紧拿宝钞去换吧,去晚了就没了!”

这家伙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

此话一出,百姓立马疯了一般冲了进去,进去就喊着要换银子,由于太过拥挤,整个柜台都在不断晃动。

夏原吉早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立马吩咐二十名衙役出去维护秩序,所有人排队兑钱,有敢插队大声喧哗者,一律赶出去。

一上午过去了,只有拿宝钞换银子的,却不见有人拿银子换宝钞的,更没有一个人来存钱。

望着开开心心兑钱而走的百姓,夏原吉心中很是欣慰,这些钱够他们一家老小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了,可他又有些担忧起来。

如果只有换银子的,没有存银子的,这一百万两银子不出三天就会全部兑出去,到时候宝钞衙门就会陷入两难的地步。

看似夏原吉成了太孙储君的人,以后可以平步青云,其实他担的风险很大,当初他可是拿脑袋向皇帝保证的,如果宝钞衙门失败了,太孙不会有任何责任,这个锅只有他夏原吉自己来背。

这不仅是让朝廷白白损失一百万两银子,更重要的是,会让朝廷失信于百姓,到时候洪武爷一定饶不了他。

第88章 忧虑的夏元吉

夏元吉十分焦虑,一上午过去了,还不见一个来存钱的,他终于坐不住了,一个人站在宝钞柜台后面来回踱步。

一上午,七个柜口,前来用宝钞兑换银子的百姓就没断过!

有种地的农户,有大户人家的仆人,有做生意的小贩,甚至还有衣着华丽的富商,总之朝廷的羊毛,谁都想来薅一下。

正午时分,夏元吉果断命令官吏关闭柜台,让所有百姓先回去,下午再来。

从天亮就开始忙活,一刻也没停下来,甚至茶水都来不及喝几口,再不停下来,这些官吏就要累死了!

夏元吉拍了拍桌子,让所有官吏打起精神,统计一上午兑出去多少银两。

瞬间,霹雳啪啦的算盘充斥着整个宝钞衙门,一柱香过后,统计结果出来了。

一上午总共兑换出去五万多两!

听到这个数字,夏元吉倒吸一口凉气,一上午就是五万多两,一天下来就是十万两,这些预备金最多能撑十天!

甚至十天都用不到,要是没人存钱周转资金,他夏元吉的脑袋就会落地。

看着几大筐的破旧宝钞,夏元吉心疼不已,五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换来这么几筐不值钱的宝钞!

哎……

夏元吉愁眉苦脸的说道:“休息一个时辰,下午继续兑钱!”

中午烈日当头,可外面的百姓却越聚越多,经过一上午的发酵,整个京城都被宝钞衙门兑钱之事炸开。

二两银子对于百姓来说可不是小钱,不吃饭都得把宝钞兑出去。

又过一下午,依旧没有一个人来存钱,而宝钞衙门却兑出去十二万两银子!

第三天,第四天,已经兑出去五十万银子了。

夏元吉实在扛不住这种压力了,傍晚就主动进宫去找太孙,将兑出去了数额汇报一遍,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朱雄英却完全不当回事,让夏元吉不要担心,接下来几天继续兑,不要担心钱不够。

其实朱雄英手上还有二十万两银子,是齐泰派人从倭国送来的。

这些钱如今就放在东宫,但朱标却告诉他,不到山穷水尽,万不得已的地步,最好不要用这些钱!

别看朱雄英满不在乎,其实他也担心宝钞衙门的运营,而且他比任何人都担忧,昨天晚上愁的都没吃饭。

朱标看出了儿子的心事,没有安慰他,也没有帮他出谋划策,只是告诉他一句话。

矫往不可不过正,事急不可不从权,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百官哭总好过百姓哭!

临走时,还有意无意的说道,你这个小洪武只是表面狠,内心却恰恰相反,狠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

朱雄英明白太子爷的意思,非常之时,当用非常手段!

于是当天晚上,他给齐泰下了死命令,不管他用什么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累死砸死成千上万的倭人,下个月也要送来三十万两银子!

少一两,他齐泰就跳海自尽吧!

另外,让锦衣卫全体出动,大肆查抄贪官污吏,不法商人,特别是像槽运,茶马,盐铁等衙门,一旦发现不法行为,一律抄家充公!

论心狠,小洪武不下他爷爷半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爷子快七十岁了,有些力不从心,根据朱标的暗中调查,各地官员的腐败之风有再次兴起的苗头。

其次,各地藩王除军费外,其他支出费用全部减少一半。

苦一苦藩王,骂名老爷子来担!

朱雄英还没登基,已经得罪了天下的官员和藩王,之前凤阳改革又得罪了勋贵。

但他唯独没有得罪天下的百姓!

而且每一次改革,虽说是为了纠正王朝的弊端,甚至也可以说是为了江山稳固,但天下的百姓确确实实是受益者。

这也是朱标想看到的,他不怕儿子得罪人,就怕儿子瞻前顾后不敢得罪人。

他要在朱雄英登基前,把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牛鬼蛇神全部揪出来。

他要用官员,勋贵,甚至藩王的尸体给儿子铺出一条通往千古圣君的道路,就像老爷子当年为他铺路一样。

首节上一节439/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