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176节

第39章 终于坐上龙椅了

洪武年间的春节假期来的快,走的也快,就一天,而且那一天也得起个大早进宫给皇爷拜年,第二天,继续工作。

次日一大早,天不亮,朱雄英就被云成叫了起来,洗漱一番后,来到谨身殿更衣,换上重要场合才穿的冕服。

等到换好衣服,朱雄英这才发现,老爷子还没来,问道:“老云,朱老头呢,怎么还不来?”

云成有些为难的说道:“皇爷在……在丽妃娘娘处……”

“哈……”

朱雄英听到这话顿时乐了,说道:“老爷子也有起不来的时候啊,我还以为他风雨无阻呢……不过,今天要接见各国使臣,赶紧去叫!”

云成却说道:“殿下,皇爷说了,今个休息,朝会由殿下主持,使臣也由殿下接见,朝堂之事全由殿下做主!”

“这……”

朱雄英顿时惊住了,不敢置信的问道:“皇爷爷的意思今天让我一个人上朝?”

“是!”

云成接着说道:“皇爷说了,他平时如何上朝,殿下就怎么做,该骂就骂,该打就打,但不能自己动手,有失龙威,直接拉出去打!”

朱雄英面露愁容,他虽然跟着老爷子上过多次朝会,但都是站在一旁很少说话,真要让他坐在那龙椅上喋喋不休,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殿下,时辰到了!”

朱雄英微微颔首,虽然有些不太情愿,还是硬着头皮走进奉天殿。

“吴王殿下到!”

朱雄英在诸位臣工的注视下,走向那副看副天下人都梦寐以求的龙椅,想都没想,直接一屁股坐了上去,好像新君登基一般,没有任何别扭和违和感。

朱雄英从来不见外,这位子本来就是他的,早坐晚坐都一样。

下面的臣子看到这一幕,都以为花眼了,一个亲王去坐龙椅,这已经不是僭越的事了,简直是大逆不道,乱臣贼子,但此时谁也没大过年的跳出来找刺激,甚至就连都查院的御史言官只是微微惊讶一下,随即释然,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样。

人家吴王可不是一般的亲王,那是皇长孙,今年封皇太孙的事已经人尽皆知了,皇太孙那是储君,合理合法的隔代继承人,大明第三代君王,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没必要跳出来给自己找不自在。

朱雄英在群臣的目光下,挪了几下屁股,忍不住紧皱眉头,感觉又凉又硬,还有些硌屁股,实在不怎么舒服。

此时,云成扯着嗓子喊道:“圣上口谕,今日由吴王殿下主持朝会,接见使臣,全权处理朝政之事!”

群臣听到此话,顿时愣住了,蓝玉第一个站出来跪下高呼道:“臣蓝玉叩见吴王殿下,千岁千千岁!”

随后,下面的臣子纷纷跪下叩首,高呼吴王千千岁。

朱雄英微微一笑,装成一副老成的样子说道:“平身!”

所有臣工起来后,礼部尚书任亨泰站出来,说道:“殿下,各国使臣已在殿外等候,是否宣见?”

朱雄英点点头,云成扯着嗓子喊道:“宣各国使臣依次觐见!”

话音刚落,殿内缓缓走来几人,看他们的打扮就知道这是从高丽来的。

元朝末年的时候,一支二十万人的红巾军在和元军周旋的时候转进到了高丽境内,这些大哥竟然把高丽王京都拿下来了。

高丽在大将李成桂等人的努力下,费了好大的劲将这支红巾军打跑。

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立马挥兵北伐,一举攻破元大都和元上都,将元顺帝赶到大漠里啃水草去了,高丽人快吓尿了,生怕骁勇善战的明君顺道把他们灭了。

但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高丽称臣纳贡,表示你只要老老实实的当咱的小弟,过年过节该磕头磕头,该送礼送礼,咱就不会揍你。

高丽立马一个跪滑,跪下就叫大哥,朱元璋见这小老弟挺懂事的,立马册封王撷为高丽国王,洪武元年正式成为大明的附属国。

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15万大军三路北伐,想要一举荡平北元,结果徐达的中路军冲得太快,在没有和其他两路军会合的情况下提前和元将王保保交战,战损很大被迫撤退。

李文忠部直接从东北到阿尔泰山脉打穿了蒙古草原,但是也没有达到消灭元军主力的目标,还差点因为找不到水源困死沙漠。

冯胜的西路军虽然连战连捷夺取了河西走廊,但是见其他两路军失利,也只能放弃北进蒙古高原的计划。

原本认为明军天下无敌的高丽人,见明军全明星阵容齐出却遭遇失败,认为北元还有较强的实力,而明朝初立不一定稳当,说不定北元还能南下重夺江山呢。

于是高丽人开始首鼠两端了,开始和辽东的纳哈出眉来眼去了,以旧时对元朝的礼节和北元小朝廷沟通并献贡品,甚至帮助纳哈出派遣间谍到北平地区刺探明朝的边防情报。

朱元璋见这个小弟竟敢背着自己搞小动作,自然是火冒三丈,直接威胁高丽王,要是还有下一次,直接造船渡海杀到你家门口。

高丽这下又老实了,但很快国内发生了内乱,朱元璋作为老大哥自然要管,于是派使臣去高丽看看到底啥情况,结果使臣直接被杀了,两国的关系直接恶化。

面对朱元璋的怒火,高丽一边跪下求饶,一边和北元继续合作,接下来的十几年就是在大明和北元之间反复横跳。

直到冯胜北上降服纳哈出,消灭了盘踞在辽东地区的北元势力。

蓝玉在捕鱼儿海一举歼灭北元主力,给北元的力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同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高丽国王再次吓尿了,就怕蓝玉顺道把高丽给灭了,立马派李成桂去防备蓝玉,李成桂是高丽最能打的明将,但放在大明却狗屁都不是,就算借给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去给凶猛善战的蓝玉对战。

这家伙思来想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动高丽版的“陈桥兵变”,自立门户,从此李氏取代了王氏。

对于这样的乱臣贼子,朱元璋自然极为不满意,不仅没有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还把他把骂了一顿,再次威胁灭了高丽。

李成桂一边抱怨朱元璋动不动就威胁要揍他们,就像大人吓唬小孩子一样,一边派人到应天请罪。

(棒子将这段历史拍成了电视剧,内容是:李成桂把圣旨扔到地上践踏,并大骂朱元璋思密达,还扬言要对明朝用兵,差点笑死人!)

言归正传!

高丽使臣看到龙椅上坐着的人竟然不是洪武大帝朱元璋,而是年轻的朱雄英时,顿时愣住了。

任亨泰斥责道:“见到吴王殿下,为何不跪?”

高丽使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坐在上面的是皇长孙,连忙跪下叩首道:“臣高丽使臣李芳远叩见大明吴王殿下,千岁千千岁!”

李芳远是李成桂的第五子,也是后来的高丽太宗,这家伙为自己的老爹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却不被待见。

后来直接发动政变,干掉自己的哥哥,将父亲李成桂架空成太上王,即位后又能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清除弊政,稳固李氏的统治。

这人生经历和李世民简直一摸一样。

朱雄英看着下面的这家伙问道:“本王不喜欢废话,来大明除了拜年,还有没有其他事?”

李芳远坦然说道:“臣此次前来大明,一为洪武大皇上拜年,二是请求大明正式册封臣的父亲李成桂为高丽国王!”

朱雄英想了想,回答道:“册封的事需要皇爷爷亲自点头,本王做不了主,不过,你大老远来大明拜年,就没带点什么礼物吗?”

第40章 高丽和安南使臣

李芳远顿时愣住了,这皇长孙,吴王竟然直接开口要东西,就连群臣的脸色都浮现出一副无奈的表情。

李芳远拿出一份礼物清单,念道:“臣为圣上带了高丽美人二十名,奴仆五十人,明珠十颗,上等人参五十斤,良弓八百柄,另外,还有五百匹良马送给太子殿下!”

朱雄英听后,脸色瞬间难看起来,皇上,太子都送了,唯独他这个皇长孙,吴王屁都没有。

“高丽自洪武元年归顺大明后,一直都是骑墙派的做作风,你们口口声声遵大明为主,背地里却暗藏祸心,这册封之事,本王认为还有待商榷!”

李芳远听后顿时急了,连忙说道:“殿下,暗藏祸心的是高丽王氏,与我李氏无关啊,自家父主政高丽以来对大明秋毫无犯,忠心不二,祸心之说实在是有奸人故意挑拨,请殿下明鉴!”

这话说的没毛病,李成桂夺权后还算听话,就算被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的骂的狗血淋头,也不敢喘粗气。

“到底是不是有人故意挑拨,本王自然会派人去查,你们高丽到底有没有背着大明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本王心中也明白!”

朱雄英淡淡的说道:“你送的东西,本王替圣上,替太子殿下收下了,没什么事就下去歇着吧!”

“礼部尚书何在?”朱雄英喊了一声。

“臣在!”任亨泰站了出来。

朱雄英神情不悦的吩咐道:“高丽使臣大过年的既然来了,那就不能怠慢,中午包点饺子,由你们礼部好好招待!”

“臣遵旨!”

李芳远见状连忙说道:“殿下,册封之事还请告知洪武圣上,高丽愿与大明共结兄弟之邦!”

朱雄英呵呵一笑,说道:“这事不急,你先回去,在大明多住几天,走的时候给你捎点应天府的盐水鸭带回去,去吧!”

本来册封之事没什么大问题,高丽那点屁地方,谁当国王都一样,既然李氏比王氏对大明更为忠心,倒不如扶持李氏,册封之事也是顺水人情而已。

不过,李成桂身为臣子谋反夺位,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元璋对他很不满意,不仅多次找茬骂他,威胁他,还将册封之事拖了好几年。

这一点李成桂并不知情,李芳远就更不可能知道了,他只知道眼前的这位吴王是洪武皇上最疼爱的大孙子,他说话比太子朱标都好使。

李成桂灵机一动,连忙说道:“臣还为吴王殿下带来了礼物,只是没有写在文书之上!”

“什么东西?”朱雄英有些好奇了。

李芳远心一横,说道:“千斤硫磺石!”

朱雄英愣住了,他对硫磺并不陌生,这个时期的硫磺主要有三种用途,第一就是用于药材治病,第二作为炼丹的原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制作火药,用于军事。

原本这些硫磺石是准备回高丽的时候送给燕王朱棣,如今无奈之下只能拿出来送给皇长孙,和结交燕王相比,还是册封之事最重要。

朱雄英苦着脸,心中暗道:“你还不如送我些高丽美女呢,我要这些硫磺石有什么用啊,回头还得送到军器局,成为国有资产!”

不过,不管人家送什么,总之是送了,这面子也算找回来了,神情也缓和了一些,说道:“册封之事,本王会劝劝皇爷爷的!”

李芳远闻言大喜,立马说道:“臣叩谢殿下!”

“你别高兴的太早,本王可不保证册封之事一定能成!”

说罢,摆手道:“退下吧,等信就成了!”

李芳远走后,朱雄英问道:“下面该谁了?”

任亨泰站出来说道:“回殿下,是安南使臣!”

“安南……”朱雄英琢磨了一下,问道:“谁来为本王说说安南的情况?”

翰林学士刘三吾站了出来,他可是太了解这位刘老师了,连忙提醒道:“挑些主要的说!”

“遵命!”

刘三吾缓缓道来大明与安南之间的关系,朱雄英基本算是听明白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人前往安南,告知对方大都已被攻破,如果想和平共处的,赶紧承认自己的正统身份。

此时的安南国正处在陈朝末期,国王陈日对于朱元璋的威名,早前在其和陈友谅争霸之时便已有所耳闻。

现在大明如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陈日自然不敢怠慢。他立刻派使臣到应天朝贡,并请求册封,表示愿意成为大明的附属国。

朱元璋看到安南臣服非常高兴,下旨册封陈日为安南王,并派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随使团一同返回行册封礼。

可惜陈日没有等到册封的那一天,甚至都没有等到安南使团抵达安南就于洪武二年五月去世,临终前传位于其兄恭肃王陈元昱之子陈日。

自此,陈日成为第一个奉明朝为正统的藩属国国王。

洪武五年,安南遣使臣来朝贡。礼部发现表文上署名的安南国王并非之前册封的陈日,而是变成了陈叔明。

询问之下才知道陈日已死,现国王为陈叔明,安南的国王都需要明朝朝廷的册封,朱元璋对他们自作主张很是生气。

他根本不相信陈日是病死的。因次虽然接受了安南的朝贡,但坚决不同意册封陈叔明为安南国王,

只允许陈叔明代理国事。

名不正言不顺的陈叔明极为尴尬。为了摆脱困局,他以自己年老为由,向明朝请求由弟弟陈代理国事,并三番五次来到应天,请求册封,来的次数多了,老爷子被烦的不行,直接让他们不要来了。

洪武十年的时候,安南国与世仇的占城国开战,安南一直以华夏正统自居,视占城为蛮夷。

占城则以婆罗门教文化为国家主体,也看不上遵奉儒家的安南。

两国打的不可开交,都让老大哥朱元璋主持公道,老爷子让两个小弟给自己一个面子,以后不要打了。

首节上一节176/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