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老 第382节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心为民赵公子

李沦溟是大明朝最顶尖的外科专家,手上功夫炉火纯青。

只听赵昊介绍了一遍切片制备的方法,他就用特制的小刀将钉螺肉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稳稳置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珍贵的盖玻片。

就像是做过多年试验一般,稳如老狗。

没多会儿,仅有的三十个载波片就都用完了。为了尽可能保证覆盖率和准确性,三十个切片出自五只不同的钉螺……什么,染色?列文虎克也没染色。

结果运气还不错,其中三片上都发现了那样子邪恶的血吸虫蚴虫。

这让三位医生终于相信,钉螺中确实存在寄生虫了。

如何确定这蚴虫就是致病的血吸虫呢?根本不用赵昊提什么‘科赫原则’,三人马上就你一言我一语想到了实验方法。

首先,将蚴虫在玻璃培养皿培养长大。然后从患病的动物体内,找出肉眼可见的成虫,比对一致则说明赵昊的结论正确。

血吸虫病起因这一千古谜题,便彻底破解了。

这让赵昊不禁暗暗感叹,我们的医学家其实是最优秀的。至少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医学比西方要先进太多太多。只是我们的科学没有进步,拖了医者们的后腿而已。

他十分期待这帮牛逼的医学家,在有了科学的帮助后,会把大明的医学带向何方?

……

看完恶心的蚴虫之后,三位医者意犹未尽,又问起赵昊那些无处不在的‘小杆子’还有‘小卷毛’是什么。

赵昊便用一种沧桑的语气道:“那是细菌啊。”

“细菌?”李时珍又来劲了,赶紧在纸上画下来那些奇怪的线条。“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吗?”

“不错。”赵昊点点头。

“那么这……细菌也能致病吗?”李时珍拿着小本本,求知欲满满的看着赵昊。

想到又可以为《本草纲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觉得自己来昆山的决定,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赵昊却被问得一阵阵头大,感觉自己有必要尽快把《生物》写出来了。

可本公子光给学生写教材就很伤脑筋了,哎,这样下去会不会发际线后移啊?

‘我还是个孩子呢,不该肩负这么多……’赵公子暗暗哀鸣一声,却也只能耐心的向李时珍三人解释道:

“细菌跟动植物一样,也是生物的一种,它无处不在,种类繁多……但从形状上大概分三种,你们看到的那些‘小棍子’是各种杆菌,‘小卷毛’是各种螺旋菌。此外还有各种更细小的‘球菌’,需要更高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见。”

“细菌如此微不可见,却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细菌的帮助,我们就无法消化食物、发酵粮食等等。但很多细菌也会造成食物腐烂、伤口化脓、人畜忽然患病。诸如肺痨鼠疫等等数百种疾病,都是这些有害菌引起的。”

赵昊拿起一瓶酒精,用吸管吸一滴,滴在培养皿上道:“但也不用谈之变色,用这种酒精就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

“所以我们做实验时,一定要先做好防护。做完实验后要严格按规章清洗消毒。同样道理,在医院里也要严格做好消毒,就可以大大增加病患的生存率。”

这又是三位医生闻所未闻的新概念。那些恶疾居然都是因为这些极细微的小东西引起的?简直难以想象啊。

但有显微镜这张王牌在,他们已经不会再轻易质疑赵昊。

在三位名医想来,赵公子肯定已经发明显微镜多年,并利用它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才得出了这番结论。

人虽然不能迷信权威,但毫无依据的去质疑自己不懂的领域,就是可笑的无知了。

‘有了显微镜的帮助,我们自然可以去验证这一切。’三人心中默默道。

其实此刻,他们就已经明白,赵昊为自己,为大明的医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位医者满怀期冀,希望这个新世界能为他们解开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个个谜题。

现在根本不用赵昊留人了,拿棍子打都打不走了。

所以他们痛快答应了赵公子的邀请,帮他操持起这大明第一所医院来。

当然赵昊要提供充足的支持,保证他们的研究。

这也是赵公子希望看到,双方自然愉快成交。

只有赵士祯知道,这显微镜其实才造出来不到半个月,叔父统共没看过几眼。

哎,别人搞发明是为了探索,叔父却仿佛是为了印证,印证他自己的想法多正确罢了。

哎,什么叫生而知之?什么叫牛伯夷?什么叫望之不似凡人?

说的就是叔父吧……

……

从江南医院出来,赵昊又赶往大堤。

虽然天色已黑,但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连夜忙碌。

那是张鉴在指挥着工匠们,在调试安装好的吊运装置。

明天开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工程师只能加班加点,以免影响明日的工程进度。

工匠们两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来吊运重物,《墨经》上对此都有详细的阐述。

井上的辘轳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此时的吊运装置,跟打水的辘轳在原理上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这玩意儿,装在藤筐里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

民夫们也不用下到河边,直接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轻易提上堤坝。

然后合力将藤筐移到安装在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将其吊下堤坝,直接落在堤内侧的大车上。

民夫就可以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旁了。

其实张鉴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转头的吊机,这样能大大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

可惜以昆山落后的铁匠水平,造不出合乎规格的铸铁套筒和内轴,换成军器局的工匠还差不多。

但依然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赵昊便让张鉴先将现有的木制吊机改进优化一下,凑合着用用就得了。

效率不够?那就多整几台嘛,大不了一里地安一对就是了。

反正有的是不花钱的劳动力,工具差一点,也不会影响进度的。

这再次证明了,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是阻碍大明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

但赵公子也很无奈啊,大明两三亿农民要吃饭,这才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贸然搞工业化,用机器替代人,是要让老百姓造反吗?

所以那些口口声说赵公子是资本家的人,可以休矣。

资本家是能用机器绝对不会用人的!只有赵公子这样爱国爱民的实业家,才会为了百姓的福祉,主动缚住自己的手脚。

想想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嗯,才不是他造不出来哩。

第一百五十二章 对对对,徐渭对李贽

夏日夜短,五更过半,天便蒙蒙亮了。

笼罩在昆山县城的浓浓雾气悄悄散去,北城安民社里也渐渐有了动静。

如今的安民社已经与当初大不一样了。

原先整个安民社是建在麦田和荒地上的,建筑也因陋就简,只是些残破不堪的窝棚而已,也没有排水排污设施。

昆南逃难过来的十几万百姓就这样一股脑挤在里头。

拥挤不堪不说,吃喝拉撒全在营地,臭气熏天,满地污泥。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乱窜,环境极为恶劣。

很多老百姓住进来没几天就开始生病,尤其是孱弱的老人和孩子,每天都有病死的。

赵守正上任之后,对此痛心疾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善……好吧,真实情况是赵二爷一来就上堤,到现在根本没顾上去安民社瞧瞧。

但谁让人家有个好儿子,给他请了俩牛伯夷的幕僚呢?

徐文长和吴承恩来看过一次后,就意识到如果不赶紧改善安民社的环境,这里将很快发生疫病。

一旦疫情蔓延开来,可不管你是灾民还是原住民,是士绅还是穷鬼,统统都要中招的。

到时候还修什么堤,抗什么洪?大家赶紧跑路,保命要紧吧。

那又可能将疫情蔓延到邻县……

总之一句话,改变刻不容缓。

两人便赶紧合计了套规章,盖上县老爷的大印,在安民社张贴出来。

然后连夜召集一众甲长里长,向他们宣讲防疫的重要性!

甲长里长们大都是有经验的老人,自然知道两位先生并未危言耸听了。

可彼时正值防梅汛的紧要关头,甲长里长们没日没夜的带人上堤抗洪,实在是分不出精力和人力来,执行县里的章程了。

正在发愁时,提前开启双城生活的李贽,恰好今日在昆山。

他站在院门口,听了众人的对话,便冷笑道:“徐文长,你也不是真聪明,我看蠢的可以。”

“你是谁?干什么的?!”徐渭登时跳起来,居然还有人敢说‘孤蛋画家’蠢的,不想在昆山混了吗?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李贽李卓吾!”‘疯狂教师’李贽便昂然答道:“用某人的话说,就是‘阿母恶提车’!”

“阿母恶提车?”徐渭顿觉遇上平生大敌,走到李贽面前,和他冷冷的对视。“那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个老师。”李贽冷笑一声。

吴承恩见状捂住脸,不敢看下面的情形。

昆山县两大神经病终于对上了线,赵公子又不在,那场面可想而知。

……

随着徐渭和李贽不断提升气场,场中众里长甲长,顿觉空气都凉爽了几分。

终于,徐渭先出招了,只见他轻蔑一笑道:

“两猿截木深山中,看小猴子怎样对锯?”

“一马陷身污泥里,问老畜生如何出蹄?”

李贽豪不弱气,针锋相对。

里长甲长们都听傻了,纷纷小声问吴先生。

“怎么张嘴就骂起来了?”

“两人一个问敢不敢‘对句’,一个要他只管‘出题’,不是骂人不是骂人。”吴承恩这个汗啊,尴尬替两人掩饰道:“都是文人,怎么会骂人呢?”

谁知两位却不给他撑嘴,便听徐渭先‘出蹄’道: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年九月换八东家,放纵七情六欲五毒,也想赚四三二万,一无是处!”

李贽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反唇相讥。

他说的是徐渭半生蹉跎一事无成,在每个东家那里都呆不久,却还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要的比谁都多。

首节上一节382/11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