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22节

  怕投入的那些资金等打水漂,浪费劳动力,或者得不偿失。

  而这周家庄,他从进村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太一样。

  最明显的就是进村的道路。

  这道路,比一些公社的主干道都平整、好走。很多地方,对道路建设并不重视,认为能走人就行,没必要搞那么大、搞那么好。

  从这条道路,也能看出周家庄的魄力比其他村子大。

  “还是你们周家庄有前瞻眼光。”岳修赞道。

  老支书笑道:“不是我们村有前瞻眼光,是益民有。我们哪懂盖什么塑料大棚?”

  岳修心里吃惊,这么看来,周家庄是周益民说了算呀!

  闲聊了一会,岳修告辞,他们拉着那些玉米返回塑料膜厂交差。

  “可惜,我们这没有竹子。”周益民遗憾道。

  要盖温室大棚,最好当然是钢管结构的。但以当下周家庄的条件,那要求实在太高了。成本也太大。

  如果换成竹子,那成本就能降很多。

  帝都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竹子,栽种量不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不少还是观赏竹。

  周益民随后跟老支书他们讲述,要怎么盖温室大棚。

  “那怎么办?”有人问。

  毕竟塑料膜都弄回来了。

  老支书和大队长一点都不急,他们了解周益民,既然要弄什么塑料大棚,说明村里能做,满足条件。

  果不其然,周益民接着说道:“我们可以利用河床,它不是凹下去的吗?只要在河堤两头往河中间盖就行。”

  如此一来,反而节省了很多力气和材料。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弄?”有人又问。

  “看你们什么时候有空咯!天热也可以盖的,能加速植物生长,不信你们试一试。另外,盖了塑料膜,还能减少虫害。”

  都用塑料膜保护起来了,外来的虫子还怎么进去祸害?当然,本身里面生长的虫子,那就避免不了。

  老支书和大队长讨论了一会,说道:“那就明天开始。”

  他们也想试试效果如何。

  老支书让人去弄木架子,虽然没有钢管,也没有竹子,但木头还是有的。为了增加塑料棚的稳固性,他们打算弄点木架子。

  剩下的事,不用周益民劳心了。

176.第176章 磨豆腐

  176.

  山洞里的黄花梨木被一一搬出来,不多不少,加上周益民家里的那根,一共80根,最粗的那根,一个人抱不住。

  其中一部分,直接搬上车。

  一趟是拉不完的。

  木匠按照现在的行情,给估了一个价。在周益民看来,那就是白菜价。但以现在村民的认知而言,那可就不低了。

  至少让他们花几块钱,甚至十块钱左右买一根木料,他们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

  装不完的,先堆在学校附近的空地上。

  最后一算,这卖木料的钱,和前面那一车的玉米堪堪相抵。还差些,周益民干脆说抹平了。

  周益民让人将村里的石磨清洗干净。

  “十六叔,要磨什么?”洗石磨的人好奇地问道。

  “弄点豆腐吃。”

  今天回来,还带回来以前1元购的黄豆,就想着吃一顿豆腐之类。

  村里就只有一个石磨,而且是公用的。

  “那我们帮您推磨。”那人很自觉地说道。

  周益民摇头:“生产队不是有头驴吗?拉过来。”

  有驴不用,用什么人?

  那人苦笑:“那头驴今天休息,可不敢赶出来拉磨,不得被支书骂死?”

  生产队的驴也不敢天天让它干活,在农村,那些牲畜比人还要金贵,有时候得好吃好喝伺候呢!

  周益民直呼好家伙。

  “行吧!那就辛苦你们了。”

  周益民要磨的黄豆可不是三五斤,他自己搞不定,所以原计划是借生产队那头驴用一用的。

  谁知道,人家还有休息天。要知道在农村,人都没有休息日,几乎是天天干活。

  后世动不动就拿生产队的驴来作比较,那样的梗一度非常流行。但生产队的驴工作多长时间、休息多长时间,他们一无所知。

  “嘿嘿!小意思。”

  他们很乐意给周益民干活。

  周益民从来不会让帮他干活的人吃亏。

  弄干净石磨之后,周益民将黄豆扛过来。大家一看,瞪大眼睛,要磨这么多?

  “十六叔,这都磨豆腐?”

  周益民点头:“都磨了。”

  好家伙!

  有人立即提议,再叫两三个人来帮忙。于是,在村食堂干活的三四个妇女被喊过来。

  磨豆腐,首先是碾片脱壳,将干黄豆分批倒进石磨中碾压,令其脱壳并成片状。本来,那些豆壳,周益民是打算扔的,但村里人肯定不会浪费。

  毕竟连稻壳、麦壳都不放过,怎么会放过豆壳?

  所以,那些豆壳让村食堂的人收集起来。

  脱了壳的豆片,妇女们用水浸泡。这些活,她们还是很熟悉的,不需要周益民指手画脚,让周益民回去休息都行。

  “留点做豆腐脑。”周益民开口道。

  很多人分不清豆腐脑、豆花,以及豆腐。

  其实,它们的区别就是凝结的时间长短。豆腐脑是时间最短的,后面就是豆花,豆花继续凝结就是豆腐。

  说到豆腐脑,甜咸之争又开始了。

  南方人南方把豆腐脑叫作水豆腐或豆腐花,只放糖,南方人认为甜豆腐脑香滑甜嫩的口感更好吃,不管是撒上白糖还是红糖糖浆都是美味,甜甜的又不腻。

  到了北方,豆腐脑多是做为早点来吃,放卤。

  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

  浇完卤后,加上佐料,豆腐脑瞬间香味四溢。

  实际上,不仅是豆腐脑,就连豆腐,南北做豆腐的方法都不一样。

  北方的豆腐又叫“卤水豆腐”,是用卤水作为凝固剂的,卤水中的钙镁离子与大豆蛋白相结合发生凝固反应,使豆腐成形。

  豆腐成型后,还要用豆腐压豆腐的方法进行压榨,压榨约30分钟,为使豆腐进一步排水,以达到规定的质量,使产品坚挺而有弹性。所以豆腐硬度较高,质地较粗糙。

  而南方的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剂,因此也叫“石膏豆腐”。石膏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钙,溶解度低,凝固速度比卤水要慢。

  此外,还有一种豆腐,叫内酯豆腐,是用一种叫“葡萄糖酸内酯”的东西作为凝固剂。

  葡萄糖酸内酯引发的凝固进行得比较慢,所以可以把豆浆进行超高温灭菌,加入葡萄糖酸内酯之后,再装盒密封。

  这样得到的豆腐,保质期就远比另外两种豆腐要长。

  三种豆腐,以同样的重量来说,营养成分的含量就是“北豆腐>南豆腐>内酯豆腐”。

  尤其是钙,南豆腐跟同样重量的牛奶相当,而北豆腐甚至还要更高一些,而内酯豆腐可以忽略。

  “没问题!益民你等着。”

  大家都兴致很高,干活特别有劲。

  因为他们知道,既然周益民磨那么多豆腐,他一家肯定吃不完,按照他的行事作风,大概率是会让大家都吃两口的。

  几乎人人有份,那他们干活肯定有劲呀!

  “我们村有卤水吧?”周益民又问。

  没有卤水的话,就只能配点石膏,做南方的那种石膏豆腐。石膏比较容易弄,上次加盖房子,就还剩下石灰。石灰再加工一下,就能变成石膏。

  “有,七奶奶家以前是做豆腐的。”有人马上回应。

  去了壳的豆片浸泡了一段时间,他们开始磨浆。

  这一步,通常是两个人操作。一人用一支砻臂不停地转动石磨,一人负责加料黄豆和水。人力转动石磨,伴和着清水将黄豆片磨成豆浆。

  这豆浆还需要过滤豆渣。

  磨出来的豆浆,妇女用一个密实的面粉袋装上豆浆,然后用力将浆液挤出,流入一个桶中。

  随后将纯豆浆倒进一个大锅,经煮沸后装进一个按比例配以卤水的木桶里,并用一支木桨搅匀,然后让其冷却、凝结。

  最后,村妇们取出长约60×60×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状,并各垫上一块白布,接下来用瓢将已凝结的豆腐脑舀到几块木板槽里,用槽里的白布盖住,再压上一块木板和石头,令其减少含水量并成形。

  当然,她们也不忘留出一部分豆腐脑,端到周益民家去。

177.第177章 酿豆腐

  177.

  今晚,村里都比较晚开饭,但没有人有意见,毕竟有豆腐吃,都愿意等,包括学校的孩子。

  上一次吃豆腐,依稀记得还是一年前的事。

  村里本就没有种黄豆的规划,顶多就是村民屋前屋后种点,还不一定是黄豆。

  周益民在家里剁了点肉馅。

  “益民,剁馅干什么?”爷爷问道。

  包饺子?还是做肉丸子?

  周益民笑道:“我给大家做一道酿豆腐,听说是客家菜。”

  酿豆腐也不难做,主要食材是豆腐和猪肉。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豆腐切小块,用小勺在豆腐中间挖出一个坑,再将调好的肉末酿入豆腐中间,压实。

首节上一节122/1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