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汪师兄就不一样了。
他还年轻,年轻人就得多干活。
第75章 【唐代】
东城区,东单北大街跟朝阳门南小街,中间有条700米的胡同,就叫“东堂子胡同”。
明代那会儿,这片是烟花之地,朝酒晚舞,苏沪方言里头“堂子”代表妓院,因而得名“堂子胡同”。
到了清代,因为金鱼胡同附近还有条“堂子胡同”,就加了个“东”字儿,改称“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51号,就是沈从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宿舍分配的宿舍,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西邻。
江弦一进门,四处打量,哟,二进的四合院,二十六间起脊瓦房,这得有一亩地了吧,位置也不错,紧邻着王府井,溜达着就上天安门了。
馋呐。
这院子好是好,就是住户太多,不好买,买下来也是一堆狗屁倒灶的烂事儿,不好处理。
“江弦,你怎么过来了?”沈从文抬眼瞅见他,他住间北房靠东的一间屋子,十平米大小,屋里满壁堆放着资料,几乎容不下人,他搬了张桌子,在院儿旮旯写着东西。
江弦探头进去参观,“沈老师,您这也快堪比‘窄而霉斋’了。”
“哈哈。”
沈从文会心一笑。
“窄而霉斋”是沈从文给他青岛故居起的雅号,他还用过“窄而霉斋主人”的笔名,那地方他的好友巴金也去住过,后来搬来京城,又给银闸胡同的住处,起了个“窄而霉小斋”的雅号。
江弦坐下来,沈从文叹了口气,给他诉苦,说刚才一年轻人骑车骑得飞快,差点把他撞倒,完事那年轻人还先下来把他骂了一顿,说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待着,出来瞎晃什么。
“沈老师,您直接往地上躺啊!”江弦都听急了。
这可是创业项目。
“唉,他又没真的撞到我,那样就太不道德了。”沈从文道。
江弦也理解,作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沈老师身上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文儒雅。
“您这胡同里有啥名人没?”
四九城这地方,哪条胡同里要是没点故事、没俩名人,那都不好意思说是京城的胡同。
“75号是孑民先生的故居,那是间三进四合院,孑民先生一生俭朴,未置一宅一地,1917年至1923年间,他在那里租住,那里也是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
听历史专家说话,那叫一个享受,不过江弦更多的是对孑民先生,也就是蔡圆培感到好奇。
“您见过孑民先生?”
“那时在南京。”沈从文回忆道:“我为救也频,四处奔走,孑民先生亲手为我写一封信函,可惜”
也频就是丁凌的第一任丈夫,沈从文为了救他,在上海、南京之间四处奔走,求了胡士、张群一大帮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真是最绝望的时候。
也频遇害以后,沈从文又忙碌着,冒着风险将丁凌和孩子掩护送回湘西。
街上全是兵,乡下全是匪。
为此,他还耽误了去武汉大学教书的机会,只能回到收入不稳定且有限的写稿生涯。
仨人这过命的友谊令人感动,只是后来死的死,恨的恨,更让人一阵唏嘘。
见沈从文难过起来,江弦赶紧转移话题,“沈老师,我这次过来,是想托汪师兄替我审篇稿子,您能不能帮我联系下他。”
“汪曾祺先生啊。”沈从文对自己这位高足也习惯用先生敬称,“他这个人虽然吊儿郎当,还有点馋,不过也曾在《京城文学》做过编辑,审篇稿子是没问题的,是你写的新稿子?”
“我与冯骥才一起写的,一篇讲霍元甲的故事。”
“霍元甲,嗯,我听说过他的传闻,我替你问下汪曾祺先生。”
“不用,您把他请来,我亲自拜托他。”
江弦哪好意思领这么多人情,更何况他还有别的事情相求。
“您能给我讲讲唐代的历史么。”
“唐史?”
“我打算写一篇与唐代有关的小说,所以想跟您请教一下。”江弦没藏着掖着,老实交代。
沈从文一听来了兴趣,“唐代是很有意思的,很值得一写,《二十四史》里头,有两部‘唐书’是记载唐史的。”
江弦也觉得唐代很有意思,他以前还写过本历史网文,叫《曹操穿越安禄山》。
“唐代历史我还是有所研究的。”沈从文回忆道:“前几年,闫玉敏女士跟着我搞过一年雕塑。
她领了个任务,要给李白塑像,我看了一些她做的李白塑像草稿,胡子就是咱们寻常男人的胡子,根本不是唐代人的,唐朝人的胡子是翘翘的。
她不信,她说上海流氓阿飞的胡子才会翘翘的,大诗人李白的胡子不可能那样。
后来陕西运来一批文物,出自章怀太子墓,我就带她去历史博物馆,让她看了章怀太子墓的壁画,让她看唐代人到底什么样子,她才终于相信,改了,现在那个李白的塑像,放在安徽马鞍山当涂县的李太白纪念馆里,有机会的话,能去看看。”
闫玉敏是第一代雕塑家,参加过教员纪念堂雕塑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莫高窟佛像复制等重大工程。
“你想听什么?”
“您给我讲讲唐代服饰吧。”
沈从文涉猎最深的就是古代服饰,江弦向他请教此类方面,他如数家珍般讲起。
“那我说说唐代工艺装饰吧,他们那会儿,普遍使用是花卉图案,构图也有变化,讲究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沈从文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越讲越流畅,他太久没和人讲过这些东西,甚至回想起,那段在西南联大教习国文的时光。
他已经30年没有踏上讲堂了。
江弦虚心听着,听的很专注,很用心,毕竟“全神贯注”可是灵感收集的必要条件之一。
沈从文既欣慰,又欣赏。
这绝对是真的喜欢历史,才会把常人认为枯燥的内容,听的那样津津有味。
这个时代少见热爱历史的孩子。
太少见了。
一老一少圪蹴在四合院的旮旯,一听一讲,薄暮时分,云朵渐渐镶上层金边。
江弦正听的入迷,脑海中忽传来提示。
“灵感【唐代】进度+1,目前进度(1/10)”
大概明白收集方式后,这厮的第一反应是担心。
光逮着沈老师一个人薅,恐怕会把他累坏吧?
可是看到沈从文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唾沫飞溅、侃侃而谈,仿佛重回十八岁。
江弦又觉得自己可能才是被耕坏的田。
第76章 吃豆腐
下午六点,江弦跟沈从文挎个篮子,往小羊宜宾胡同去。
“沈老师您慢点儿。”
“离得不近,迟了三三该发脾气了。”
沈老师夫人张兆和在家中排行老三,三三也是他对夫人的爱称,后来这昵称移植到他的小说中,创造出了《三三》中经典的人物形象:三三。
马路对面就是赵堂子胡同,走到头,右转,来到北总布胡同,这胡同有“赵家楼”遗址,以及林徽因“太太的客厅”。
抵达小羊宜宾胡同,沈老师已是气喘吁吁。
“张老师。”江弦朝张兆和打声招呼。
“江弦来了。”张兆和满脸和蔼,“我听二哥说你在《人民文学》过了篇稿子。”
张兆和口中的二哥,就是沈从文。
“是,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给他们。”
“给了哪个编辑?”
“王扶编辑和崔道怡编辑。”
“崔道怡是老同志,王扶我不认识,应该是后来调进去的吧。”
张兆和也曾在《人民文学》任职,对那里的情况颇为了解。
沈老师不敢多说话,跟个怕犯错的孩子似得,乖巧的坐正正、吃饭饭。
张兆和算是下嫁,她是安徽四大家族张家三千金,家中坐拥万顷良田,叶圣陶都说“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老师则是典型的穷小子,家徒四壁,小学毕业,还当过几年土匪。
江弦蹭了顿饭,又继续听沈从文讲了会儿唐史,才蹬着车子,返回北影厂。
一天下来,灵感【唐代】的进度(2/10)
获取方式有点儿类似于刷慕课,进度即听的时长,单位是小时。
医科院。
不久前,与医科院一体的中国医科大学,正式恢复建学,设医学专业,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
八年制!
不过这座学府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国内顶尖水准,欢迎热爱医学的同志报考。
食堂里,朱琳与方招娣坐在一起吃着东西。
“北影厂的食堂怎么样?”
“挺好的,大师傅手艺高超,听说做烤鸭水平比全聚德都高。”
俩人正聊着,旁边忽传来惊喜的声音,紧接着冒出一人。
“朱琳同志!”
一男子快步凑过来,自来熟道:“好久不见,我听说你去拍电影了。”
“你是?”
“我是们隔壁所的,我叫罗友民。”
“哦,罗同志你好。”朱琳礼貌打声招呼,收拾好餐盒离开。
方招娣比较磨蹭,被他缠着简短聊了几句才脱身,在楼门追上朱琳的步伐,递来页纸。
“这个罗友民想追求你呢,让我把这个转交给你。”
“你替我还回去吧。”
“我就说你不会收,这些男人在你眼里都跟青蛙似得。”
方招娣借着昏黄的灯,饶有兴致的瞥了眼纸上内容。
“呀,他写的这首诗还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