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节

  “啊?上次座谈会,我瞅见严老精神头还不错呢。”

  “唉,老爷子操劳的事儿太多,为了创办《当代》,这又忙前忙后的,累垮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是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说那位老人家,膀胱癌,还忍着病痛,一直坚持工作,唉,你说多让人民痛心啊.”王扶说着说着难过起来。

  “您别太伤心,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人民富起来,那盛世如他老人家所愿,就没辜负他老人家的付出,您说对么?”

  “对、对,江作家你说的真好,年纪轻轻,好高的觉悟。”王扶感动的抹抹眼角,对江弦好感大增。

  《当代》的编辑部墙边贴着一张从杂志上撕下的封面,看着很朴素,却又透露着无比的自信。

  据说是孟伟哉看到《今天》杂志后,受到鼓舞,认为要办一本人文社的杂刊,而且气魄要更大更雄伟,于是有了“当代”之名。

  “这里这个空行一定要留,空行关乎节奏,要让读者在切断处停下来,捉摸一下.”办公桌前,王卫国和刘茵讨论着稿子的修改事项。

  “刘编辑!”

  “江作家、王老师。”刘茵抬起头,与二人打声招呼。

  王扶朝她颔首致意,“老刘,忙着呢?我和江作家过来取下他的稿子,你怎么都忘记帮他给我送了?”

  “我正准备找江作家说这个事儿呢。”刘茵笑着道:“先坐,喝杯茶。”

  “江作家,你这篇稿子我仔细看过了,相比《人民文学》,我觉得还是给《当代》比较好,《当代》很适合。”

  王扶腾一下站起来,关节叩响桌面,“老刘,你什么意思?你要抢我们《人民文学》的稿子么?”

  这特么闻所未闻啊。

  王扶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向来都是他们《人民文学》抢别人稿子!

  就说几个月前吧,《十月》的刘鑫武和刚回京的丁凌约了几篇稿子,都已经编排进《十月》的最新一期,马上要下厂了。

  他们《人民文学》直接杀去《十月》,从刘鑫武那把稿子要走了,就当着他的面儿硬生生抢走,都无需征得他的同意。

  刘鑫武当时脸都气紫了,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把稿子乖乖让出来。

  真以为“皇家刊物”是白叫的?

  “刘茵,你要这样我就要找领导去评评理了。”王扶不满道。

  “老王,你先听我把话说完。”刘茵语重心长,“江作家的这篇稿子,整整19万字,这么长的字数,刊登在你们《人民文学》,肯定不合适,但我们《当代》就很适合,我们《当代》最喜欢刊登中长篇的小说。”

  “怎么不合适?”王扶有些生气,“我们可以分成几期进行连载,周立波老师的《山乡巨变》不就是这么登的?连载那么多期,关注和讨论哪里少了?”

  “你这不是强词夺理?”

  “我摆事实、讲依据,怎么强词夺理了?”

  王卫国在旁边都看傻了。

  这个江作家究竟是何方神圣啊?

  他自己本身也是《延河》的编辑,但从未听闻过有编辑能因为争抢稿子吵起来啊。

  关键这俩人还是《人民文学》和《当代》两部国家级文学期刊的编辑啊!

  “两位老师,你们先静一静。”江弦赶紧站出来调停,“刘编辑,感谢你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但这篇稿子,我一开始就和《人民文学》约好了,我也不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吧?”

  听到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俩词,刘茵屁股底下长了钉子似得不自在起来。

  “真不给《当代》?”

  江弦摇摇头。

  “我相信《人民文学》的实力,一定能给我这篇稿子最好的编排。”

  见他态度坚决,刘茵倍感无奈,极为心痛的将《芙蓉镇》取出,交到王扶手上,一个劲的叮嘱。

  “这是部好作品啊!你们千万不能埋没掉啊!”

  “怎么会呢?我们可是《人民文学》。”王扶极为自豪和自信的接过。

  心里跟着升起一阵诧异。

  这稿子能让刘茵肉痛成这样?

  真有那么好么?

第65章 殉道者

  此间事了,江弦这才来得及和身边这位大哥打声招呼。

  “这位同志是?”

  “你好,我叫王卫国。”

  “卫国同志,我是江弦。”

  “你就是江弦?”王卫国一阵意外,“你的作品我全都看过,爱不释手。”

  “谢谢、谢谢。”

  江弦没听说过什么王卫国,很客气的从怀里掏出支烟递去,“卫国同志,是来《当代》改作品?”

  “侥幸过了篇稿子。”

  “叫什么名字?发表以后我拜读拜读。”

  “拜读不敢,拙作一篇,叫‘惊心动魄的一幕’。”

  “嗯?”江弦耳朵一动,很快抬起头,看向这个圆盘脸的陕北汉子、文坛的亡命之徒、中国文学的殉道者、大地的儿子、牛马般的写作、自杀式的勤奋、黄土高原上孤独而隐忍的硬汉

  路遥。

  另一边,王扶捧着稿子回到办公室,戴上老花镜,捧着切糕一样厚的稿子。

  一行行往下扫。

  “芙蓉镇?”

  与原作不同的是,江弦在修改中,弱化了《芙蓉镇》中他极讨厌的时事风云,转而加强对无耻人性扭曲的痛陈批驳,添加的角色“窦宝莹”正是充当这样的作用。

  《芙蓉镇》写了整整19万字,王扶花了差不多8个小时才读完。

  这算是慢的,找出好稿子是编辑的工作,所以老编辑们都掌握着一定的阅读技巧。

  王扶平时阅稿有个习惯,就是用一根笔的笔尖,引着自己往下读,这样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提升阅读速度。

  但在阅读江弦这篇《芙蓉镇》的时候,王扶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辅助,她深深被其中每个字所吸引,整个人都沉浸于故事当中。

  “还好从《当代》抢回来了!”

  王扶一阵后怕,她险些就因为刘茵的掺和,错过一篇绝佳的稿子。

  “这个刘茵,一定要找秦兆阳去告她一状!”

  让王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部小说的章节结构,相当独特,类似于《水浒》和《红楼》的荣国府,总共四章,四章写四个时代,一章七节,一节一个人物。

  没错,这部小说是以人物为框架,生旦净丑、花头黑头,轮番出现,粉墨登场。

  每个人在时代中的扮相与遭遇,以这种形式呈现于眼前。

  “哪怕是主流文学,江作家的作品也与其他人充斥着不同啊。”

  “求新、先锋,这倒也是他的风格。”

  “京城真是出了个不得了的人物”

  王扶感叹几句,提起笔,稍作思索,随后写下句审稿意见:

  [一曲严峻的乡村之歌,深刻反应了现实与人性。]

  她站起身,捧起稿子,把《芙蓉镇》的手稿交给小说组副组长崔道怡。

  “道怡同志,这篇稿子看一下。”

  崔道怡接到手中,先扫一眼她的审稿意见。

  “少见啊王扶同志,这篇稿子评价这么高?”

  “难得的好稿子!”王扶这么说,又觉得有些不恰当,毕竟这样好的稿子,在江弦手里已经是第三部了。

  她正构思怎么重新表达,肚子这时不合时宜的叫了几声。

  “审稿审的中午饭都没吃?”

  “那会儿想着就差一点就要看完了,没想到还是看了这么久。”

  崔道怡无奈笑笑,“你早知会我们一声,给你捎带几个凉馒头也是好的呀。”

  说虽是这么说,但他也很理解遇到好稿子的那种感觉。

  别说去吃饭,就连喝水、上厕所都不想,扭转头和别人说一个字都是浪费时间,都是破坏全身心沉浸于文章中的意境,只想在文字的世界里,将其一气儿读完。

  “还好这样好的稿子不多,不然你天天废寝忘食,可要活活饿死了。”

  “那我也是为中国文学献身,我希望这样的好稿子多一些。”

  “也是,若真是那般,当个殉道者又何妨。”

  崔道怡看眼手表,“现在来不及了,这么厚一篇稿子,我拿回家审吧。”

  “辛苦崔编你加个班。”

  “得看这篇稿子如何,是篇好稿子,那就不算加班。”

  后世文坛有好事者,编了个“四大名编”,其中之一便是崔道怡。

  他是《人民文学》的老编辑,十几年前,从自然稿中发掘出一个叫汪曾祺的作者,再后来,发掘出一个叫蒋子龙的作者,再后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玛拉沁夫《腾格里日出》、刘鑫武《班主任》.

  崔道怡回到家里,爱人上中班,他一个人随便扒拉点儿饭,对付两口,开始晃着蒲扇,坐在胡同口,看起这篇稿子。

  这一看,一直看待披星戴月,爱人下中班回来,断了电,他点着煤油灯看,有点儿中了邪的意思。

  稿子整个捋了一遍,最后看:

  秦书田、胡玉音有了爱情的结晶,想办结婚登记手续,并不给批。

  这天被窦宝莹传去社里,结果是狂风暴雨般的审问。

  “秦书田!胡玉音!你们非法同居,是不是事实?”李国香厉声问。

  秦书田不服罪,不肯低头。

  王秋赦拳头在桌上一擂,站了起来,“给老子跪下!给老子跪下!”

  秦书田跪了十多年,十多年来,他第一次直起腰骨,不肯跪下,甚至不肯低头。

  胡玉音也挺起腰身,对着整个会场耀武扬威,现出她的肚子。

  暴雨浸湿他们的面孔、头发、衣裳、鞋子,两人面对面站着。

  眼睛对着眼睛,脸孔对着脸孔。

  他们没有讲话,也不可能让他们讲话。

  但他们的心相通,彼此的意思都明白: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首节上一节54/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