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作不同的是,江弦在修改中,弱化了《芙蓉镇》中他极讨厌的时事风云,转而加强对无耻人性扭曲的痛陈批驳,添加的角色“窦宝莹”正是充当这样的作用。
《芙蓉镇》写了整整19万字,王扶花了差不多8个小时才读完。
这算是慢的,找出好稿子是编辑的工作,所以老编辑们都掌握着一定的阅读技巧。
王扶平时阅稿有个习惯,就是用一根笔的笔尖,引着自己往下读,这样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提升阅读速度。
但在阅读江弦这篇《芙蓉镇》的时候,王扶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辅助,她深深被其中每个字所吸引,整个人都沉浸于故事当中。
“还好从《当代》抢回来了!”
王扶一阵后怕,她险些就因为刘茵的掺和,错过一篇绝佳的稿子。
“这个刘茵,一定要找秦兆阳去告她一状!”
让王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部小说的章节结构,相当独特,类似于《水浒》和《红楼》的荣国府,总共四章,四章写四个时代,一章七节,一节一个人物。
没错,这部小说是以人物为框架,生旦净丑、花头黑头,轮番出现,粉墨登场。
每个人在时代中的扮相与遭遇,以这种形式呈现于眼前。
“哪怕是主流文学,江作家的作品也与其他人充斥着不同啊。”
“求新、先锋,这倒也是他的风格。”
“京城真是出了个不得了的人物”
王扶感叹几句,提起笔,稍作思索,随后写下句审稿意见:
[一曲严峻的乡村之歌,深刻反应了现实与人性。]
她站起身,捧起稿子,把《芙蓉镇》的手稿交给小说组副组长崔道怡。
“道怡同志,这篇稿子看一下。”
崔道怡接到手中,先扫一眼她的审稿意见。
“少见啊王扶同志,这篇稿子评价这么高?”
“难得的好稿子!”王扶这么说,又觉得有些不恰当,毕竟这样好的稿子,在江弦手里已经是第三部了。
她正构思怎么重新表达,肚子这时不合时宜的叫了几声。
“审稿审的中午饭都没吃?”
“那会儿想着就差一点就要看完了,没想到还是看了这么久。”
崔道怡无奈笑笑,“你早知会我们一声,给你捎带几个凉馒头也是好的呀。”
说虽是这么说,但他也很理解遇到好稿子的那种感觉。
别说去吃饭,就连喝水、上厕所都不想,扭转头和别人说一个字都是浪费时间,都是破坏全身心沉浸于文章中的意境,只想在文字的世界里,将其一气儿读完。
“还好这样好的稿子不多,不然你天天废寝忘食,可要活活饿死了。”
“那我也是为中国文学献身,我希望这样的好稿子多一些。”
“也是,若真是那般,当个殉道者又何妨。”
崔道怡看眼手表,“现在来不及了,这么厚一篇稿子,我拿回家审吧。”
“辛苦崔编你加个班。”
“得看这篇稿子如何,是篇好稿子,那就不算加班。”
后世文坛有好事者,编了个“四大名编”,其中之一便是崔道怡。
他是《人民文学》的老编辑,十几年前,从自然稿中发掘出一个叫汪曾祺的作者,再后来,发掘出一个叫蒋子龙的作者,再后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玛拉沁夫《腾格里日出》、刘鑫武《班主任》.
崔道怡回到家里,爱人上中班,他一个人随便扒拉点儿饭,对付两口,开始晃着蒲扇,坐在胡同口,看起这篇稿子。
这一看,一直看待披星戴月,爱人下中班回来,断了电,他点着煤油灯看,有点儿中了邪的意思。
稿子整个捋了一遍,最后看:
秦书田、胡玉音有了爱情的结晶,想办结婚登记手续,并不给批。
这天被窦宝莹传去社里,结果是狂风暴雨般的审问。
“秦书田!胡玉音!你们非法同居,是不是事实?”李国香厉声问。
秦书田不服罪,不肯低头。
王秋赦拳头在桌上一擂,站了起来,“给老子跪下!给老子跪下!”
秦书田跪了十多年,十多年来,他第一次直起腰骨,不肯跪下,甚至不肯低头。
胡玉音也挺起腰身,对着整个会场耀武扬威,现出她的肚子。
暴雨浸湿他们的面孔、头发、衣裳、鞋子,两人面对面站着。
眼睛对着眼睛,脸孔对着脸孔。
他们没有讲话,也不可能让他们讲话。
但他们的心相通,彼此的意思都明白: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看到这里,崔道怡已经红了眼睛,已经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了。
脑子像黑浪一样不断的翻涌着。
直到此刻,他才想起自己一直没去注意作者的名字,翻至首页,二字映入眼帘
江弦!
是了,这样的作品是该出自他手。
好作品!
真如王扶所说的好作品!
天已然蒙蒙亮了,崔道怡忍耐着难以度过的黎明。
早早去到单位,等到《人民文学》现任主编光未然同志,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堵在我这儿干什么?你也想分房子?”
“我有个窝住就行。”
崔道怡把手稿一拍,“您老敢不敢让这篇作品发表!”
光未然瞥了一眼那切糕厚的手稿。
“嗬?这稿子比房子还重要?你放我这。”
“好!”
崔道怡搁在桌上,光未然花了一天时间看完。
世事风云,人性黑暗,喻于一镇之中,太大胆的一篇文章。
如今,光未然是文艺话语权掌握者之一,只有夏衍、冯沐、陈荒煤等人能与他相抗。
他对这篇文章无论是支持或否定,都无疑能激起千层巨浪。
会不会捅篓子?
老爷子背着手,在房间里踱了几圈,终于顿足,把崔道怡喊来,大手一挥。
“发!”
“不光要发,还要在封面上打标题,作为当期突出的文章!”
“不用开会了?”
“不用开,我来担这个责任!”
“妥!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您老失望。”
崔道怡心潮澎湃的扬起稿子,冲出办公室,畅快极了。
“过稿了!”
“王扶同志,通知作者吧”
第66章 失宠了
“演员、摄影、灯光、场记,都准备好了吗?”
“开拍!”
随着凌子风一声令下,摄影机胶片飞快的旋转起来。”
北影厂拥有四座摄影棚,一、二、三号摄影棚连成一排,相对较小。
特大摄影棚对面而建,其他三个摄影棚的一半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摄影棚。
之所以建这么大,还是为了达到样板戏电影“三突出”的原则,避免因为仰拍英雄人物而出现拍摄到房顶的“穿帮”现象。
后来着过火
“好!”
“过了!”
凌子风满意的喊一声,刚杀青的《小花》剧组过来探班。
张铮导演和凌子风聊起来。
“这个陈红是个好苗子啊,不知道家里能不能同意送话剧团里?”
“才12岁。”
“小蔡明不也差不多这年纪进来的。”
“.朱琳也不错,医科院那边儿的。”
“嗯,第一次见就觉着挺漂亮的,再看看表现吧。”
朱琳已经从医科院毕业,本应该留在医科院工作,但因为拍摄关系,被借调进了北影厂,继续住北影厂的招待所。
另一边,摄影棚不起眼的角落,江弦笑嘻嘻站俩老头中间,一个自然是沈从文老师,另一个.
头发稀疏花白,浮肿眼袋明显,穿灰白色衬衣,下摆很随意的塞进皮带里。
此人正是:西南联大头号吊儿郎当、沈从文最爱高足、朱自清最嫌弃学生、中国著名美食博主、大器晚成类作家代表汪曾祺。
老舍有过一句话:京城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其中一个便是汪曾祺。
另一个是林斤澜,被誉为“短篇圣手”,还是个起名鬼才,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
可能要想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其实是
小一、小二、小三。
汪曾棋、林斤澜二人后来并称为“文坛双璧”。
“老师,在这儿吃住都还习惯?”汪曾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