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3节

  “你要是想进作协,我帮你找人说说,我认识冰心。”赵振开道。

  前面儿说过,他爹是人保创始人,后来人保也受嗡嗡嗡影响,他爹就被调去了民促,给冰心当副手。

  那会儿他爹的真正任务,是记录冰心每天说的话、做的事,然后上报。

  冰心知道,但不戳破。

  

  “不用麻烦你了。”江弦谢绝了赵振开的好意,“怎么说我也是去年全国短篇小说评选第一,想进作协应该不难。”

  作协是层层递进的:县、区作协市作协省作协中作协,这是规定途经,其实一般都是直接加入省作协的,而后再尝试加入中作协。

  申请分类型和路线: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编辑工作、翻译工作、组织工作.

  作家即文学创作者,中作协对文学创作者的要求是: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或报纸上,发表过不低于15万字作品。

  后世还有网文这东西,中作协对网文作者要求是:均订5000以上,作品不少于200万字。

  还需要两名内部成员作推荐人。

  他前世混进去过,熟的很。

  下午四点多回到家里,江珂蹲在电视机前看。

  她正放着暑假,开学上初二,正是青春期,个子嗖嗖的蹿。

  “江珂。”江弦从包里掏出瓶酸奶给她。

  那种矮墩墩的白瓷大瓶,瓶口盖张纸,每瓶装得半满不满,瓶口用根细小粗糙的皮筋草草一绑,葛尤在《顽主》里请马晓晴喝的就是这个。

  “哥,你真好~”江珂扒拉着他胳膊跟他贴贴,“哥,我想买新衣裳穿。”

  “我哪会买,回头托你嫂子给你买两件。”

  “我有嫂子了?”

  江弦没回答,过去把电视一关,“上外面玩会去,谁家小孩儿跟你似得,一天天光看电视,眼都熬坏了”

  在家转一圈儿,又骑去北影厂,回到招待所的房间,他抹把脸,趴在桌前,将《芙蓉镇》的手稿取出。

  端着“奖”杯喝一口水,稍作思索,提笔开写,房间里只剩笔尖沙沙的声音。

  从落日黄昏,到夜深人静。

  一气儿写完。

第63章 你别紧张,我就看看

  次日一早,江弦先在传达室,给《人民文学》去了一电话,约王扶编辑看稿,而后骑着车子出门。

  九爷府的路南边儿,有一很显眼的高门楼,这便是陈忠实口中“文学天宇的圣殿”,朝阳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私底下,作者们把《人民文学》杂志叫做“皇家刊物”,把人民文学出版社叫做“皇家出版社”。

  听说挖防空洞的年月,众编辑轮流上阵,生生在主楼下面掏出过个二十多米长的地洞。

  江弦撇下车子,背着挎包,上到后楼红砖楼的二楼,寻见216室。

  门是敞着的,屋里坐着冯骥才以及一位中年女同志,他轻敲两下门。

  “老冯!”

  “哟,江弦来了?”

  冯骥才分外热情的拉他进去,介绍起那位女同志:“这位是《当代》杂志的编辑,刘茵。”

  他刚准备介绍江弦,刘茵摆摆手,“我认识江作家,去年和江作家约过稿子的,还喝了他的茶叶。”

  江弦一拍脑门,“记得、记得。”

  五斤分之“1”嘛。

  冯骥才沏一杯茶端过来,“江弦,你来人文社有什么事吗?”

  “我来给《人民文学》的王扶编辑递个稿子,正好看望看望你,听说你年底就要回天津了。”

  “有心了。”冯骥才大为感动,他对朝阳大街166号有极深的感情,后来每次来京城,都要住在这儿,哪怕搭椅子在办公室睡都行,温暖的跟家似得。

  “稿子?”刘茵有些焦急,“什么稿子?怎么不投给《当代》呢?我们《当代》也不差啊。”

  《当代》确实挺有声望,文学界除了殿堂级杂刊《人民文学》,又有“四大名旦”之说,即:《收获》、《花城》、《当代》、《十月》。

  《收获》以其老成持重称“老旦”,《花城》以其婀娜多姿称花旦,《当代》以其理直气壮称“正旦”,《十月》以其清新潇洒称“青衣”。

  还有《西湖》《作家》《山花》《青年文学》并称为文学期刊中的“四小花旦”

  由此可推,《读者》《意林》《知音》《青年文摘》并称为文学期刊中的“四___”。

  面对刘茵的“争风吃醋”,江弦有些无奈,“我和王扶编辑约好了,而且我还没在《人民文学》上刊发过作品。”

  “你才这么年轻,着什么急,将来总有一篇能上去。”刘茵化作职场老前辈,先指点,再关心,“来,我先帮你看看稿子。”

  “这”

  江弦犹豫住,他可是想投《人民文学》的,这要是给刘茵看了。

  被她看上可怎么办?

  “你看你这孩子。”刘茵和蔼的笑笑,“我还能抢你的稿子不成?

  别紧张,我就只看看,不要。”

  “只看看,不要?”

  江弦皱起了眉。

  特么的这话怎么那么耳熟呢?跟他哄小姑娘似的。

  “刘老师”

  刘茵直接上来扒他包了,“江作家,你就放心吧,我跟《人民文学》的王扶编辑都认识,我替你和她解释,今儿我一看完,立马帮你给她递过去.哟,这么厚呢?!

  这得有十几万字吧?”

  “十九万字。

  刘老师,你看完稿子可千万拿给王扶编辑!”

  “放心放心,我还能昧了不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刘茵提着稿子赶紧往外面儿走。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是这么说。

  不过

  通常前面还有半句:大丈夫。

  王扶跟她是熟啊,不熟她还不好下手抢呢。

  后楼的二楼是《当代》杂志社的地盘儿,刘茵捧着厚厚一沓稿子在自个儿的沙发上坐下。

  这沙发是她爱人给她亲手做的,她爱人是《文艺报》的主编阎刚。

  “小王,改稿子这么勤快?”刘茵和旁边儿桌的作者打声招呼。

  此人圆头圆脑,戴副眼镜,名为王卫国,陕西来的作家,他有一篇名为《惊心动魄的一幕》的稿子,当时写信给刘茵,说‘此作被多家退过,如果《当代》也不用,他此生就告别文学。’

  刘茵看过以后,赶紧推荐到了主编秦兆阳那儿,秦老看了,立刻请王卫国来到166号改稿。

  “不是让你在京城先玩几天?”

  王卫国直爽笑笑,“还是先改稿吧,不改好稿子,我睡觉都不踏实。”

  “你这孩子,心重可不是啥好事儿。”

  刘茵摇摇头,喝口热茶,捧着切糕一样厚的手稿,开始翻看。

  “芙蓉镇?”

  “这名字一般啊”

  书名没激起刘茵太浓烈的兴趣,她接着往下看,见到一行文字。

  [这世道,你不踩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引子]

  轰!

  刘茵一惊。

  这引子就像一头猛虎,吼得她浑身一抖,灵魂都跟着轻颤。

  她怔怔的看着这行引子,看了许久,心中波澜万千,嘴唇轻抿,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

  抱着极大的兴趣,她继续往下翻看,周围只剩下纸张一页页翻动的声音。

  王卫国仔细的对照着编委孟伟哉的标注,进行修改。

  这会儿修改文章也有讲究,要用剪刀把修改的部分切下,再把重新写好的部分用胶水黏回去

  “砰!”

  

  桌上一记重响,打破了周围的静谧。

  王卫国一惊,抬起头来,无辜的看向刘茵,不理解她为何忽然发脾气,抬手给了这桌子重重一击。

  “抱歉。”

  刘茵真的是无法控制住自己,李国香,王秋赦,窦宝莹三人沆瀣一气,这芙蓉镇的三只害虫,勾起了她不好的回忆。

  继续往故事的后面看去

  大局已定,李国香更上一层楼,上面分工,由她主持芙蓉镇的工作。

  然而一切都变了,李国香在想,难道在大课堂里学到的一套套经验、办法、浑身的解数,过时了?报废了?

  她白天若无其事,不动声色,晚上却犯了睡觉磨牙齿的毛病,格格响。

  对于芙蓉镇的工作,她又采用老办法,拿王秋赦动刀,王秋赦扯出窦宝莹这条毒蛇,两人竟存在作风上的问题。

  李国香五内俱焚,“你跟了这条懒蛇,落得什么下场!”

  窦宝莹挺着大肚子,冷哼一声,“你莫要装清高!怕不是妒忌我抢了你的情郎。”

  “你再敢乱说!”李国香高高的举起巴掌。

  “打,便拿对付胡玉音的手段对付我”

  一向高屋建瓴的闯将李国香,这次没能敏捷、及时地跟上形势,芙蓉镇的错误工作被捅上去,文件很快就批下来。

  “李国香从雨里跑回来,满街大喊大叫,你不晓得?”

  “喊什么?”

  “重三倒四叫什么‘放跑了大的,抓着了小的’这回老天报应了,这个挨千刀的跟王秋赦一样,疯了!”

  “疯得活该!她跟王秋赦一块上街游荡才好,窦宝莹那条毒蛇,我倒要看她去看着哪个。”

  两夫妇正说着,忽然听得窗外的狂阔风雨中,发出了一阵轰隆隆楼屋倒塌似的巨响!

  “谁家的屋倒了?”黎满庚浑身一抖。“五爪辣”脸块吓得寡白。在古老的青石板街上,大都是些年久失修的木板铺面啊,谁家又遭灾了!

首节上一节53/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