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22节

  江弦正在撰写最新合成的那部长篇小说,他是没想到,居然会被夏淳和英若诚找上门。

  英若诚先是介绍了下夏淳的身份,而后开门见山道:“我和老夏刚从燕大过来,我们看了你那出在燕大的《天下第一楼》。”

  “你们看了?”江弦意外,这倒是他没想到的事情。

  “这剧本真好。”

  夏淳赞叹说,“最后那一出安排的真好,那对子关在大幕外边儿,我听说是你的想法?”

  “不怎么成熟的想法,您见笑了。”江弦自谦一句,又问道:“您二位来是”

  英若诚愕住,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总不能说他们俩风尘仆仆的赶来,就是为了让夏淳这个老前辈看看江弦的风采。

  夏淳果决,直言道:“江弦,我想排你这个剧本。”

  这位导演是出了名的爱开玩笑,曾经为了让演员进戏,故意安排了一出女演员被车撞,大卡车却逃逸的戏码,等演员们怒发冲冠,要找部队理论理论,他才叫停,说是自己故意设计的这么一出,希望大家记住刚才的情绪。

  不过此刻,他语气诚恳,江弦完全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股真挚。

  “行啊,您要拍,我当然是没意见,不过今天这么晚了,要不改天我去首都剧场找您详细聊聊?”

  夏淳点头答应。

  和朱琳一起下楼送了送他们二位。

  回去路上,朱琳错愕的说。

  “你那部《天下第一楼》这就要登上京城人艺的舞台了?”

  江弦笑了笑,“谁让人家看得起我。”

  他心底其实没太意外,《天下第一楼》这部长盛不衰的经典,登上人艺这样的舞台理所应当。

  回到家,他坐回书桌前。

  重新整理下思路,握着笔继续撰写刚才被英若诚和夏淳打断的那篇稿子。

  他满脸肃穆,沙沙的写:

  “干了这杯酒,咱们烈士陵园见!”

第254章 《十月》

  夏淳回去以后,连夜找来了英若诚给他的那册《剧本》,将《天下第一楼》整部看完。

  读完以后,他激动不已的拉着英若诚讲:

  “江弦创作的这部《天下第一楼》,走的正是像老舍先生《茶馆》的路啊。”

  英若诚笑了笑,“这可是他第一次写剧本。”

  “第一次写?”夏淳吃了一惊,“要是这么说,年纪轻轻便能掏出这样的作品,这份天资怕是直追院长了.”

  英若诚明白他的意思,却有些不同的意见,“我倒觉得他还有几分老舍先生的影子。”

  夏淳很快明白过来。

  老舍一开始写小说,后来四十来岁开始写剧本《残雾》,他不懂舞台技巧,又没有写剧本的经验,十五天之内便赶出来了这部剧本,颇具水准。

  正如同江弦,一开始写小说,忽然就掏出这部水准颇高的《天下第一楼》。

  “这样的剧本,如今恐怕只有江弦这样的新人才能写得出来。”英若诚饱含深意的说。

  夏淳点点头,“是啊,写出这样一个剧本,太不容易了。”

  如今戏剧圈内,正在大搞创新剧目,实验性剧目风靡一时,舆论界对新潮派十分偏好。

  戏剧圈正当红的那些个编剧,如今都把方向对准了“现代手法”,只有江弦这样的愣头青,才会避开主流,去写过去老一辈饮食行业的人物。

  偏偏他写的那样好。

  英若诚振奋道:“这正是说明我们的现实主义虽然不是文艺创作上的唯一道路,却是一条康庄大道!”

  几天后,江弦来到首都剧场,又见到了夏淳导演。

  夏淳这个小老头,丝毫不掩饰他对《天下第一楼》的渴望。

  “如今我们京城人艺正是稀缺剧本的时候,我们缺好剧本,更缺富含中国文化底蕴的好剧本,我恳请你将这部《天下第一楼》交给我们。”

  听着老先生都用上恳请这个词了,江弦笑了笑,“你别这样说,我可真是受宠若惊,《天下第一楼》能受到京城人艺的青睐,这也是我莫大的荣幸。”

  俩人正聊着,啪一下推门进来个女同志,看着约莫二十出头。

  鹅蛋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头发微卷,时髦的跟个洋娃娃一样,颇有几分姿色。

  江弦瞅着她,莫名的熟悉。

  他收起话题,端起把儿缸子喝了口水。

  “夏院长!”女同志喊了夏淳一声,“于院长过来了。”

  “我知道了。”

  夏淳点点头,笑着给女同志介绍,“丹丹啊,你不是一直热爱文学么,这位就是大作家江弦先生。”

  “啊?”女同志两眼一亮,看向江弦的目光又娇又喜。

  “大作家不敢当。”江弦放下杯子,自谦一句。

  “我都忘了给你介绍了。”

  夏淳笑了笑,“这是我们京城人艺的小演员,今年才20岁。”

  女同志热情洋溢的伸出手,“江弦同志您好,我叫宋丹丹。”

  江弦差点儿一口水喷出去。

  难怪特娘的这么眼熟,原来是宋丹丹,那个白云,《家有儿女》里刘星他妈。

  瞥着才20岁的宋丹丹站在自己面前,江弦一阵别扭和她握手。

  “你好、你好。”

  他现在怀疑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蔡明。

  宋丹丹这会看着洋气的不行,跟土这个字完全不搭边,这样的姿色,确实够底气说杨紫长得不好看。

  和宋丹丹简单的打个招呼,小丫头一蹦一跳的走了,骄傲的跟在逃公主似的。

  “你见过她父亲吧?”夏淳问。

  “她父亲。”

  “京城文联的宋同志,今年刚调过去。”

  夏淳一提醒,江弦想起来了,吃了一颗大瓜。

  “她爸是宋同志?!”

  为啥这么吃惊呢,因为他确实认识宋同志,这位是个儿童作家。

  现在任京城文联、京城作协的dang组书记,江弦见了都要喊一声领导。

  夏淳和江弦简单沟通,在《天下第一楼》搬上人艺舞台的想法上达成初步的共识。

  不过人艺的舞台,肯定不是简单说几句话就能上的。

  想登上人艺的舞台,《天下第一楼》还需要通过京城人艺艺委会的审查,才能正式确定这个项目立项。

  夏淳带着江弦去找到京城人艺的第一副院长于是之先生。

  这位是京城人艺的台柱子,如今京城人艺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交由这位副院长处理。

  “坐下说,坐下说。”于是之没什么架子,看着就特随和一老头。

  夏淳喝一口水,“老于,《天下第一楼》绝对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出色的剧本之一了,咱们京城人艺有多少年没掏出过一部特别出色的京味戏了?”

  于是之已经看过《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对于内容并不陌生,询问起江弦创作《天下第一楼》的起因。

  “自从看过《茶馆》以后,我就一直就想写个这种味道的东西,一开始我编写的时候,也有点举棋不定,缺少信心。”

  江弦说,“前段时间,我们一家去全聚德吃了几次饭,我和几个同志交谈时候,听了些全聚德的故事,对他们的店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回去以后,这篇剧本就在我脑袋里有了雏形。

  加上前段时间一篇外媒的报道,文章里面称全聚德的烤鸭师傅是artist,于是立马有了创作的冲动,欲罢不能的给这篇文章写了出来。”

  于是之是燕大西语系法文专业肄业,夏淳同样是燕大毕业,自然都知道artist是什么意思。

  “艺术家?”

  于是之感到新奇,从没听过有人把烤鸭子师傅称呼为艺术家。

  更吃惊的是江弦的这份才华,观察入微,从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着手,最后居然写出来这样一篇堪称经典的剧本。

  这让他也看到了几分曹禺当初写《雷雨》的影子。

  之前,他已经从英若诚口中得知江弦如今是院长先生的学生。

  于是之神采奕奕的看向江弦。

  院长后继有人啊!

  三人简单商量一句,《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就先交给京城人艺,人艺按照正常的剧本稿酬给江弦支付稿酬。

  江弦心里一阵熨帖。

  此前《天下第一楼》在《剧本》已经赚到了四百多块的稿酬,如今又在京城人艺赚到四百多块,加起来也算是小一千块的收入。

  当然了,比起钱,他更在意的是剧本能在京城人艺的演出的这份荣誉。

  对于剧作家来说,京城人艺的地位犹如《人民文学》,都是领域之内的最高殿堂,甚至比《人民文学》犹有过之。

  多少剧作家的梦想就是,自己的剧本有一天能在京城人艺的舞台上演出,江弦没想到他的第一个剧本就实现了。

  “江弦同志,还有件事。”于是之还有让江弦在京城人艺挂个编剧职务的想法。

  “还请你考虑考虑。”

  “我再想想吧。”

  江弦觉得自己这会儿挂的名头实在太多,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于是之郁闷起来,对于任何人来说,能成为京城人艺的编剧都是一份殊荣。

  就拿英达来说吧,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京城人艺的编剧。

  结果他的梦想,江弦就这么水灵灵的拒绝了。

  等英达从英若诚嘴里听来这事儿,又是一阵失落。

  他算是彻底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天才与庸才,什么叫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于是之送了江弦几张京城人艺的演出票。

  朱琳对话剧很感兴趣,很向往,朱虹也想去看,可惜考试在即,江弦答应下她,等朱虹考试结束,再带她一起去看,作为对她的激励。

  朱虹兴奋的立下军令状。

  “起码考个燕大!”

  另一边,“许非”一篇《论“铜钱街”》惹得满城风雨。

  在这个时间段,江弦主动应京城作协的号召,去了一趟南方。

首节上一节222/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