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17节

  “为了排好这个行当戏,我和王小平在全聚德体验了一个礼拜的生活。”梁左给江弦说。

  “是么?”

  江弦意外,“有什么体会么?”

  “有啊。”

  王小平给江弦说,他们本来构想的舞美中,舞台当中是放一个大酒缸,大厚板子放在缸上当饭桌。

  结果等他们切身了解了全聚德的店史以后,才感受到全聚德的气派。

  当年全聚德是老京城的四大饭庄之一,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去吃饭,舞台上弄一酒缸搭台当饭桌,显然不合适。

  于是又改成一张方茶几,一把靠背椅,一个凳子,中国最气派的“一桌二椅”。

  “行啊,够用心的。”江弦肯定说。

  他在教室里看了一遍他们的排演,都是一群没经验的学生,演的十分青涩,条件也很简陋,不过看得出他们都相当的用心。

  “最后这个对联怎么在舞台上表现,这个地方我觉得你们要好好想想。”

  《天下第一楼》最高妙的部分,就是结尾这一幅对联,就连曹禺和英若诚都说,这幅对联一下就把整台戏托起来了。

  梁左和王小平没有经验,一头雾水,觉得就那么摆在舞台上让观众看见不就行了,还要怎么表现?

  江弦笑了笑,道:“怎么表现这幅对联,我倒是有一个主意.”

  《琉璃月照铜钱街》的出版工作到了最后部分,书稿历经三审三校,书号也申请了下来,进展原本很顺利,不过却因为出版前的座谈会,惹来些麻烦。

  这事和《铜钱街》当中李兰德对于女性所表达的看法有关,李兰德在文中的形象刻薄而毒舌,关于女性的那些看法相当之犀利:

  “有脑子的人物都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

  “女人除了谈情说爱就不会干别的。”

  “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语的出现,非常符合李兰德刻薄无情的形象,但却使得一部分女性读者,对这篇小说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复联的女作家对《铜钱街》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严厉批评。

  谁成想,会后这位女作家在京城复联主办的杂志《京城妇女》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铜钱街》中对女性的不友好言论进行了指责。

  《京城妇女》的发行量并不大,算是一部京城复联的内部刊物,这篇文章的出现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却在复联机关当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复联几名干部直接找上了作家出版社的门,把从维熙堵在了办公室里,从维熙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得不先暂缓了《铜钱街》的出版,再想其他办法。

  江弦从从维熙那儿听来这件事,哭笑不得。

  他算是有点理解《黑神话》被冲的无奈了。

  不过他这个人,从不吃哑巴亏。

  他不喜欢风度翩翩、高风亮节的沉默。

  他喜欢鲁迅先生的做事风格,像个斗士一样,把文章化作投枪、石头。

  翻看了一遍《铜钱街》的稿子,整理过思路以后,坐在桌前,撰文一篇。

  署好姓名,将这篇文章寄给了国内第一本女性期刊

  《中国妇女》

  《中国妇女》具体刊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讲解方针、政策的文章,也有对医药卫生的介绍。

  期刊的编辑部成员不多,这天清早,编辑简少丽来到编辑部,喝了口热水,打了个哈欠,这才慢条斯理的开始今天的审稿工作。

  看过几封来稿以后,一封特殊的来信吸引了她的注意,来信者的姓名很特殊:

  许非。

  她依稀记得,自己似乎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却记不大清楚。

  打开这篇稿子,扫了眼第一行:

  “论“铜钱街”对女性的批判!”

  简少丽精神一振。

  她是一名复联工作者,这段时日自然听说了《铜钱街》在复联引起的争议,这篇小说闹得沸沸扬扬。

  文章的作者许非,先是介绍了《铜钱街》这篇小说,又提了下这篇小说近期引起的争议。

  而后,他分别对《铜钱街》小说当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做了总结:

  “陈思太太,清醒理智的女人,在情感的风浪中掌控自我命运。

  戴夫人,没有自我的女人,最终只能走上感情的绝路。

  乡下女人,用单方面的全心付出,成全对方的理想。”

  许非认为,文章能反映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状态。

  三个女性角色,刚好是对现实中三类女性的总结。

  “在爱情中,女性往往因为过于感性而容易迷失自我,《铜钱街》深入剖析了爱情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

  “李兰德所批判厌恶的,是将自己看作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与其说他批判女性,不如说他传达出作者对女性的渴求与希望,理想化地塑造出能顶半边天的独立女性形象.”

  咝。

  简少丽渐渐看了进去。

  由于近些天复联内沸沸扬扬的争议,她作为一名进步女性,心底对《铜钱街》产生了抵触,觉得这是一篇很不友好的文章。

  而今看过这篇文章的解读,才发现真相并不是她听来的那样片面。

  在许非看来,江弦这篇小说,运用了西方女性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以批评的角度,来传达出他对女性的希望和愿景。

  简少丽作为一名编辑,从事文学工作,自然热爱阅读,对《铜钱街》的内容有印象。

  此刻听了许非的这一番分析,这才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幡然醒悟过来。

  她接着往下看去,在结尾的部分,许非言辞犀利道:

  “封建陋习中裹着的小脚解开了,有些人却裹住了自己会思考的大脑。

  这些人画地为牢,她们的想象力在此时尤为跳跃、尤为超凡。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她们并没完全理解小说的内涵,没读懂这篇文章,只一味指责作者在文中暗喻对女性厌恶的思想,这是极端的片面与狭隘!是光天化日下对小说家赤裸裸的诽谤与污蔑!”

  文章写的不长,三千多字。

  简少丽花了七八分钟便将其读完。

  她将这篇稿子放下,铺在桌面上,看着这页稿纸,只觉得好像有一把寒光烁烁的宝剑悬在自己面前,剑气滚滚,杀气腾腾。

  “原来这篇小说想表达的,是这样的内涵。”简少丽对之前自己对《铜钱街》的误解感到一阵羞愧。

  她自诩进步女性,怎么能听风就是雨,没有丝毫自己独立的判断。

  只是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呢?

  简少丽拿不定主意,给自己上面的编委递过去,编委看完以后,也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刊发。

  想要找编辑部的主编拿个主意,主编又去开会,迟迟都没回来。

  到了下午,主编才回到编辑部,简少丽打了个招呼,把这篇文章给她拿过去,说明了自己的纠结和担忧。

  主编喝了口水,很快看过,两眼一亮,“发!”

  简少丽完全没预料到主编会这样的果决。

  听主编一解释,她才知道,今天的会议上,上级领导提起了《铜钱街》这篇小说。

  她说住院的宋先生写了封来信,她认为复联对江弦同志存在着某些误解。

  “写出《草房子》那样美丽文章的作家,一定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断不会侮辱女性,望能认真研究此事,不要失了公允。”

  这篇许非的评论,可谓正瞌睡着递来个枕头。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算是澄清了女同志们对《铜钱街》的一切误解,还能让那些个每天唯恐天下不乱的同志闭嘴。

  5月,《论“铜钱街”》在《中国妇女》刊发,先是在复联内部进行传阅,不久后,《文艺报》对这篇评论进行转载。

  《论“铜钱街”》进入大众视野。

  这篇评论从之前争议最大的角度解读了小说《铜钱街》,受到读者们的关注。

  当然,也有一小撮细心之人,回想起两年前《湖南日报》上一篇造成轰动的文章“个体经营的大门,该如何打开?”亦是署名许非。

  是重名还是同一人?

  根据《中国妇女》上对许非的介绍,只知道这是一名京城的投稿人。

  有人提出推断,许非或许是一名下乡知青,两年前在湖南下乡,如今回到京城,《中国妇女》这才会标明他的地址是京城。

  外界议论纷纷,《铜钱街》的出版总算是没了阻挠。

  在一个午后,江弦从作家出版社那儿,收到了《铜钱街》的样书。

  封面绘制着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显得那样皓白宁静。

  一旁写了“琉璃月照铜钱街”几个大字,还特地标注了“增补版”的字样。

  发表半年,终于出版!

253.第252章 满堂彩

  253.

  《琉璃月照铜钱街》首印量20万册,这个数目不可谓不惊人。

  就拿江弦最近一直关注的《人生》来说,首印量才仅有13万册。

  这当然是受到了知名度的影响。

  江弦如今在文坛的知名度和地位,绝对不是代表作《人生》才刚出版时的王卫国能比的。

  “许非”一篇文章闹得满城风雨,始作俑者江弦这段时间也没闲着。

  先是跟着吴庆华一块儿上翠花胡同所归属的街道办事处,房管所、公证处,到处跑,把翠花胡同院子的产权先落实了下来。

  吴庆华感觉自己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这么不受信任,唉声叹气“社会真是变坏了”“人和人之间都没信任了”。

  江弦并不理会,转头又和他签了份三个月限期的暂住协议。

  一涉及到房子,糟心事就太多,这方面不能含糊。

  这年头好些人就是赖在别人的房子里,不搬出去,一住就是几十年,赶都赶不走。想让人家搬出去,你还得帮人家把居住问题给解决了。

  到了4月28日这天,江弦来到了燕大的礼堂,。

  大学生话剧队在这里连着举办四天演出,今天是最后一天,排演了一个半月的《天下第一楼》,也将在今天亮相登场。

首节上一节217/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