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儿意思。”江弦终于开口。
在郑小龙难过之际,他又补了一句,“不过比上次进步很多。”
“谢谢江主编。”
“小龙,我觉得你还能改的更好一点,你说是么?”
先否定再肯定,郑小龙被他CPU的头晕。
“江主编,那我再改改。”
“去吧。”
郑小龙拿着剧本离开。
江弦喝了口茶水,刚放下杯子,便看到王卫国又找上门来,装了一肚子话的模样。
“江弦同志.”
“卫国同志,你先等等。”
江弦看了眼手表,笑道:“真不巧,我爱人都下课了,我和她今儿约了一块吃饭,我得先过去一下,要不咱一起?”
见此情形,王卫国只好又把话重新憋进肚子里。
“我就不打扰了,你们俩吃,我改天再来。”
“没关系,一起吧,等下一块儿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咱们慢慢说。”
王卫国推辞不过,被江弦拉着一块儿往北电去。
“江弦同志,你给我的那篇《天下第一楼》我已经看过了。”半道儿上王卫国和江弦聊了起来。
“我看了很多遍。”
“怎么样?”江弦笑呵呵的问。
“受益匪浅。”
俩人聊了一路,王卫国说了很多想法,很快就到北电。
北电这会儿就在小西天附近,距离北影厂2公里的路程,非常近。
江弦往北电门口扫了一眼,觉得每个面孔都有点熟悉。
看着朱琳,他停下自行车给朱琳介绍道。
“这是卫国同志。”
“这是我爱人朱琳。”
“你就是卫国同志啊?”
朱琳打量一眼王卫国,寒暄道:“我常听江弦提起你,说你文章写得特别好。”
“是么?!”
王卫国不大好意思的挠挠头,“和江弦同志还有差距。”
“卫国同志,你太客气了。”江弦笑说。
仨人找了家国营馆子坐进去,跟营业员点了几盘炒菜。
趁着盘子还没上来,王卫国将《天下第一楼》的手稿从挎包里取出来,放在桌上。
“江弦,这部剧本的作者的年纪应该不小吧?生活根底可真深厚!”
“年纪?”江弦也不知该怎么和王卫国解释。
朱琳就在他身旁坐着,看着《天下第一楼》,很快明白什么状况,轻笑几声:
“卫国同志,《天下第一楼》的作者的年纪可不大,比你还要年轻一些呢。”
“比我还要年轻?”王卫国一惊。
在王卫国看来,《天下第一楼》描写的生活根底相当真切。
这一点做的虽然没有《茶馆》那么好,但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所以他认定,创作者一定是有充足的时代阅历。
但是这会儿,朱琳居然会说这作者比他更年轻,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作者究竟是?”王卫国皱着眉头请教。
“作者.他不就在这儿么。”朱琳笑着提醒。
王卫国错愕一瞬,顺着朱琳的目光看向江弦,一拍脑门。
怎么就没想到呢?!
合该如此!
合该是他!
对于江弦来说,写个话剧剧本又有何难?
“原来是江弦同志你的作品!”
“见笑了,卫国同志。”江弦不好意思的说,“是我大言不惭,还让你学我写的东西。”
“跟你学习有什么丢人的,我应该多跟你学习学习才对。”王卫国挠了挠脑袋。
小说、诗歌、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在他看来,江弦无疑是个全才。
如今他又写起话剧剧本,还写的这么好。
王卫国深知写这篇话剧剧本有多不容易,尤其是以江弦这样的年纪来写。
太难了!
《天下第一楼》和《茶馆》风格将近。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语言大师”老舍,对于旧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京城的市井风俗可谓是烂熟于心。
他来写开茶馆、卖苦力、卖艺这类题材的戏那是得心应手。
但对于解放后才出生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挑战。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
鲁迅先生说过:“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天下第一楼》的原作者何冀平和江弦一样,同样是解放后出生的年轻创作者。
为了写好《天下第一楼》这个行当戏,她甚至考出了一纸二级厨师证。
在业内她也算是有名的编剧,后来亲自操刀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还参与编剧过《新白娘子传奇》、《邪不压正》。
“我这个人在京城长大,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熟悉京城,也爱吃,一直想写这么一部作品,在京城市井和吃食之间的交叉地带探索。”江弦讲述说。
说话间,几盘子炒菜便端了上来。
把肚子填饱,王卫国又和江弦谈起了《人生》的创作思路。
这部小说,他最开始给定的名字叫《你得到了什么?》。
后来改成《高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最终才定为《人生》。
原因是那一句文中引用的柳青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由此,有了《人生》这个名字。
江弦又给了王卫国提了一些人物关系和主旨思想上的意见。
聊着聊着,王卫国忽然变得兴奋。
他腾一下子站起,“江弦同志、朱琳同志,我先回去了,怎么写好《人生》,我脑袋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
“卫国同志,我期待你的这部巨作。”江弦知道他是有了灵感。
他也一阵振奋,一想到自己参与进了《人生》这部巨著的创作当中,心间便一阵喜悦和激动。
他拍拍王卫国的肩膀,“卫国同志,写完这篇小说,一定记得拿来给我看看。”
“放心。”王卫国非常郑重的点点头,又和他道几句谢,这才告辞离去。
一路将王卫国送至门外,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江弦驻足良久。
听说路遥写《人生》第三稿的时候很快,只用了二十一天,就写完了《人生》第三稿的十三万字。
据路遥自己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咬紧牙关写作,因为写得太急,加上投入了太多感情,写完《人生》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有些浮肿,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僵硬,走路都有点困难。
他是真对得起用生命在写作的这句评价。
回到饭馆,朱琳说等下想回家看一下妹妹朱虹。
朱虹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学制很乱,通常是“十年寒窗苦”,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合计10年。
也有初中2年的,还有些学校喜欢在春季招生,又多个半年,总之就是很乱。
朱虹的高中念2年,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高考之前还有个预高考,在5月份进行,通过了这个预高考算是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这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真正的高考了,等于说想考大学的话,要参加两次高考。
1981年,“读书无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几年,学生的知识掌握已经正常,基本没有二十五六岁还准备考大学的老三届学生了。
“朱虹这丫头天天刻苦学习,给她带一份红烧肉过去补补身体吧。”江弦提议。
虽然饭店的大师傅和服务员都着急下班,不过这一盘红烧肉做的还是色味俱佳。
朱虹打开铝制饭盒一看,酱汁色泽红亮、香气诱人,她夹一块儿塞进嘴里。
“谢谢姐夫!”
“谢谢姐!”
朱母在旁边儿看的皱眉,“朱虹,你就光顾着自己吃?”
朱虹领会她的意思,赶紧把餐盒往江弦和朱琳那边儿推推,“姐、姐夫,你们也吃。”
“我们都吃过了。”
江弦笑了笑,看向朱母,“妈,你也吃一点,这家红烧肉做的味道不错。”
“不用、不用。”
朱母一番推辞,仍是架不住江弦热情相邀,只好夹了两块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是不错。”
朱母满眼惊喜,笑眯眯的看向江弦,夸道:“江弦,你这孩子有心了。”
“没事儿,朱虹每天刻苦学习,营养也得跟上才是。”
朱虹学习还是挺优异的,听朱琳说,她这个妹妹可是立志要考燕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