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午后的街头巷尾,走亲戚串门儿有的聊了,都讨论《三岔巷劫案》,猜测“长疤人”身份。
推理电视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正如孙红雷一部《新世界》,虽然剧情不知所谓,但也是靠着一手拉悬念,掀起了全民来猜“小红袄”的热潮。
夜晚,央视的值班工作人员算是遭了殃,这电话话筒就没放下去过,一个接着一个听,快被打爆了都。
“不好意思啊,我也不知道长疤人到底是谁,您还是明儿接着看吧。”
“这个不行,我们这边规定,就是放在中午那个时间段播,一天就一集。”
“丫骂谁呢?我去你大爷的!”
江弦也好不到哪儿去,白天照片放的意气风发,晚上被堵的不敢出门。
街坊邻居都知道他是《三岔巷劫案》的编剧了,围成了堆,一块儿上门来打听长疤人的身份,咚咚咚的敲着朱红院儿门。
“开门啊!”
“我知道你在家!”
“小江,你就告诉婶子长疤人是谁,婶子立马就走,肯定不给你说出去。”
院儿门口乌泱泱的人影,这阵仗,大有几分嗡嗡嗡重现的色彩。
《三岔巷劫案》一共3集,从大年初一播到大年初三,几乎占满央视的春节黄金档。
播出的反馈很快给到了台里。
《三岔巷劫案》收视率:百分之99。
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必然是百分之99,因为观众没别的可看。
所以说春节播放刑侦片不够喜庆这档子事儿完全不存在。
这年头,过年电视里有个放的,甚至有个电视看,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儿了,观众们根本就不挑。
不过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反馈还是有的,并且相当热情:
“好!剧情编的好!演员演的好!”
“女队长宫萍真漂亮!我以后也要进刑侦队,当女警察!”
“夏冬生这个角色太真实了!以前我就被这样一个人害过!太可恨了!”
“雷迅警官真俊呐,婶就喜欢这个款式。”
“跌宕起伏,第一次发现电视剧这么好看,希望以后多拍一些。”
一直等待结果的王扶林,终于是松了口气。
他的《敌营十八年》播映后,批评之声一片,台里领导骂,观众写信来骂,恶评如潮,他被骂的都有点儿怀疑人生。
如今《三岔巷劫案》播出,他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终于又挽回了些尊严。
有一说一,《敌营十八年》里头张连文这个演员就没找好,这人根本不适合扮演身在敌营但却身正心红的角色,在表现对立与反差上力不从心。
他眼睛太大了,眼睛戏份太多,简直是毫不设防的招供像,直接把他的拿模作样的间谍身份全盘坦露。
相比之下,可以看看《潜伏》里孙红雷怎么演的余则成,一双小眼睛显得他高深莫测、富有底蕴、难以看透。
《三岔巷劫案》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极好的口碑和极大的宣传度。
江琴远在上海,也收看了《三岔巷劫案》,来到京城以后那叫个激动。
“老二,你的名字这下可要传遍全国了!”
聊了几句,江弦被边华伟拉揍,他给他分享起《霍元甲》的出版情况。
《霍元甲》的单行本发行已近半年了,主要销售地是上海、江浙、湘北湘南、以及四川小部分地区,受到了这些地区读者们的热烈追捧。
半年时间里,销售量已经突破了30万册。
前不久,《霍元甲》的小人书也发行了,江琴改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这座小人书重镇出版。
“画连环画一个月的稿酬比你姐半年的工资都多!”
说了《霍元甲》,边华伟又谈起江弦递给《故事会》的另一篇文章《至尊无上》。
《故事会》给江弦开了个专栏,《至尊无上》就在他的专栏里面连载结束,受到了《故事会》读者们的热烈追捧。
“我们主编是想趁着这股热度,抓紧把《至尊无上》也给你出版了。”
“好啊。”
江弦当即答应下来。
他现在出版的单行本越来越多了,光是每个月的印数稿酬就是一大笔钱,哪怕不写小说,就凭每月的印数稿酬也能养活住他们一大家子。
春节余韵悠长,《三岔巷劫案》成了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最热的话题,《解X军日报》顺势推出了采访稿,表扬京城朝阳分局治安科为“先进集体”,说他们是“闻令而动,雷霆之势!”
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朝阳分局的治安科,也就成了《三岔巷劫案》中刑侦队的原型。
最得意的是治安科的处长包汉新,那叫个八面威风。
街坊邻居都在传,“雷迅”这个角色就是按着他包汉新拍的。
大家都在那么传,江弦干脆也在记者的采访时推波助澜了下,大方承认了“雷迅”这个角色融入了包汉新的形象,更加坐实了包汉新这个“雷迅”的原型。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江弦就算这么说也不会亏什么东西,还能交一交包汉新这个人物,何乐而不为。
这天,雍和宫大街26号。
王卫国敲响了史铁生家的门,史铁生的父亲史耀琛看到是熟人,便开门让他进去。
“铁生!”
“卫国同志!”
房间里,史铁生正靠着床写作,看到路遥非常高兴,停笔寒暄。
这俩人组合到一起就很有意思,路遥是乐观而又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史铁生是悲观而又具有乐观精神的作家。
关键他俩是老相识了。
看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知道,史铁生曾经在延川下乡放牛,他下乡,路遥回乡,那时候史铁生就读了路遥的作品,见过他,并且非常佩服他。
那时候史铁生还没开始写作,还拥有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
“我那篇小说你看过了么?”路遥问,那是他前些天寄给史铁生的一份稿子。
“好作品!”史铁生扶了扶眼镜,“可惜总感觉哪里有些欠缺。”
他说着,从一旁的桌上取出路遥的那份稿子
《人生》
这是路遥早有构思的一篇小说,两年前他就写出了第一稿,写成后他自己并不满意,直接撕掉,之后又写成了这份第二稿。
“欠缺.”王卫国面露苦涩。
史铁生说的,也正是他一直有的一种感觉,写成这份第二稿以后,总是觉得哪里有所欠缺,又很难说得上来。
正聊着,章德宁又推门进来了,兴奋的扬起手上一份《文艺报》。
“铁生!你看!”
“嗯?”
“有人给你写文学评论了!”
“是么?!”
史铁生露出喜色,章德宁又把手上的《文艺报》递给他。
“你可别太激动了,看看这篇文学评论是谁写的。”
史铁生接到手上,瞥了一演章德宁给他指出的文学评论,他精神一振,难以置信的抬起头看向章德宁。
“怎么会.”
“铁生,江弦从不轻易给人写文学评论的,他以前都没写过评论文章,这次直接在文艺报上给你写了一篇!”
“第一次!”
“他这篇文章反响一定不会小,这篇文章一发,足以让你受到文坛的关注,铁生,你要继续坚定的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啊!”
史铁生眼眶不觉间有些模糊。
“德宁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帮助。”
章德宁也只是个大姑娘,一听这话还有些不好意思。
“铁生同志,你就不要谢我了,如果不是江弦帮忙,怎么会有这篇评论,别说评论了,你这篇文章都没办法发表,要谢的话你应该谢他。”
章德宁也不由的红了眼眶,这一刻,她比史铁生还高兴。
这颗她一直都欣赏的星辰,终于拭开灰尘,在文坛一点点绽放出属于他的光彩。
一旁,路遥捏着这份文艺报,快速而认真的看过。
为史铁生感到开心的同时,心间满是羡慕。
若是江弦能给他也写一篇评论文章.该有多好。
他捏着手上的第二稿《人生》,陷入思索。
第244章 “福聚德”
江弦的文学评论写的并不算太长,但史铁生看的非常仔细,过了好长时间才放下这份《文艺报》。
文章从好些角度分析了《午餐半小时》,就连他这个原作者读了,都有些拨开迷雾、茅塞顿开的感觉。
哦,原来我写的这段还能这样理解!
史铁生想起了去年12月刊《人民文学》上,江弦写的《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谈中提过的一句:
“在叙述的时候,我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我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我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我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史铁生真正体会到了江弦所说那种感觉,作者只是负责将这篇小说创作出来的人,而不是定义这篇小说的人。
“江老师,他是真正的作家啊!”史铁生抬起头,满脸敬佩之色。
“德宁老师,我一定要去拜访一趟江弦老师,亲自感谢他!”
章德宁笑笑,“等到今年的全国优秀小说颁奖仪式吧。”
照目前的趋势,《午餐半小时》入选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过完年,京城的天气开始一点点的回暖,昼夜温差大,一到午间,阳光充沛,晒得人满头汗水。
“热死了这天。”
江弦擦一把汗,把外套褪下,打盆水擦了擦脖子。
坐在桌前,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沓稿纸。
春节前把去年的事情处理了个差不多,如今他终于能安心坐下来,写完【烤鸭】和【老字号】两条灵感合成的这部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