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80节

  先拍内景,剧组跟北影厂借来了摄影棚。

  江弦抽空过去看了一眼,这会儿已经拍上了。

  陈局长和李幼斌饰演的雷迅坐在沙发上,陈局长笑呵呵的翘着二郎腿。

  “以前的老人不多了,哼,社会治安问题成对,现在要天波府搬救兵,把你们这些杨家将都请回来,搞传帮带嘛。”

  李幼斌说起台词有板有眼,中气十足,“我这个老兵一归队,就闻到了火药味,这个案子我已经了解情况了,就交给我吧!”

  他这会儿化了妆,形象超过他的年纪,有点儿像《横空出世》里的扮相。

  不化妆之前,江弦看过他的照片。

  浓眉大眼双眼皮,斯文败类,帅的惨绝人寰,真应了那句话:咱老李当年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

  中午上食堂吃饭,江弦和朱琳聊了聊上午的拍摄内容,老李端着饭盒过来,

  “您是江编剧吧,听王导说还是您推荐我进剧组的,太感谢您了。”老李说起话来也是温文儒雅,文质彬彬。

  他私底下不抽烟、不喝酒,比何政军都像政委,何政军反而是个老酒鬼,巨能喝,听说在中戏时候暗恋过巩俐

  “没事儿,我就是觉着你特适合这个角色,你坐下,我们聊聊。”江弦特喜欢他,立马就拽着他坐下,坐在他和朱琳的对面。

  “你是不是当过兵?”

  “没有没有。”

  “那就是家里有人当兵,我刚才看你演的挺像那么回事儿。”

  李幼斌面对江弦这样的大人物,还有点紧张,“也没有,我就是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爸是钟表厂高级工人,一个月工资90块!

  “以前来过京城么?”

  “跟我姐来过一次,我姐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

  中央实验话剧院久负盛名,后来和青年艺术剧院一块合并成国家话剧院。

  “那你们这还是一家子话剧演员呢。”

  江弦和他又扯一会儿,一阵嘘寒问暖,李幼斌心里那叫个感动,对这位江编剧好感大增。

  他今年才22岁,正是单纯容易上当的年纪。

  俩人正说着,江弦听到旁边一声喊。

  “江老师!”

  “嗯?你怎么来了?”

第219章 赠书与合成

  “霞同志,你来是有什么事情么?”

  徐德霞面带喜色,“江老师,跟你分享一个好消息吧。”

  江弦笑了笑,“你讲。”

  “上海的《少年文艺》和《小说选刊》两部杂刊,现在都联系了我们编辑部,想要转载《草房子》这篇小说。”

  《少年文艺》是和《儿童文学》齐名的刊物,南方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

  至于《小说选刊》,那是今年中作协创办的一部刊物,是一本以汇集全国小说精品、遴选名家新人力作为己任的文学月刊,是当代小说领域的重要刊物之一。

  《草房子》这才发表一个月,就有两部刊物想要转载,而且还都是极有名气的刊物,这也就难怪徐德霞开心成这样了。

  顿了顿,徐德霞又道:“还有一部刊物是《儿童时代》,我刚才来的时候才打来电话,也想转载《草房子》。”

  《儿童时代》那江弦就更熟了,因为他刚从这部刊物里挖走个王安忆。

  江弦感到惊喜的同时,心底又一阵诧异。

  《草房子》足够优秀,足够吸引人,其他刊物想要转载,他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他困惑的是,这些刊物怎么跟商量好了似的,全扎着堆过来转载。

  总不至于是《儿童文学》那边为了自己的发行量,藏着掖着不告诉他吧。

  “这是什么情况?”他把心里的疑惑一讲。

  徐德霞脸上立马笑开了花,显然是知道其中藏着什么内幕。

  “江老师,您还真是一点消息都没听到呐。”

  “什么消息?”江弦一头雾水,催问道:“小徐啊,还年轻,可不要沾染上爱卖关子的坏毛病。”

  徐德霞吐了下舌头,老老实实说:“前段时间,我们《儿童文学》收到一笔2000册的9月刊订货单,订货人比较特殊,是宋先生”

  宋先生?

  见他还疑惑着,徐德霞小声提醒:“那位先生的夫人”

  咝。

  江弦这才反应过来是哪个宋先生了。

  那位人中之杰,女中之杰。

  徐德霞这会儿激动地不行,从包里取出一份报纸递给江弦,“江作家,你自己看吧。”

  江弦接过来扫了一眼,是《人民X报》,日期正是昨天。

  徐德霞翻开的是报纸第三版,江弦很快看到其上醒目的一则关于中福会的活动报道。

  大意是在昨天中福会的活动上,宋先生把2000册的《儿童文学》9月刊捐给了中福会少年宫,发言说:“草房子是金色的,要让孩子们拥有金色的童年。”

  还附有一张现场活动的照片,宋先生亲切、儒雅,带着微笑坐在一群小朋友中央,小朋友们脖子上系着红领巾,手上捧着《儿童文学》,封面上的草房子图案清晰可见。

  江弦这才反应过来《草房子》为什么会忽然之间受到这么大的关注了。

  就是因为宋先生这一句话嘛!

  江弦对这位那是绝对的尊重,不仅是伟大先驱的伴侣,也是在危机关头,坚定和我们站在同一战线的女性战士。

  如今能得到她的夸赞,心里可真是无上光荣。

  徐德霞作为刊发他这部小说的编辑,那叫个与有荣焉,甚至比他还要激动,“江弦老师,这说明宋先生都认可你的小说了!”

  江弦露出一丝欣慰,“霞同志,我再拜托你一件事情。”

  “江老师,你讲。”

  “我想和中少社订1000册的《儿童文学》9月刊,送给中福会的孩子们。”

  “1000册?!”徐德霞吃了一惊。

  一册《儿童文学》定价是0.95元,1000册《儿童文学》,那就是950元了。

  一出手就是一千块钱,这就是江老师的格局?!

  “您确定?”

  “我既然说了,肯定就是已经下定了主意。”

  在后世,《草房子》有一点总是为人诟病,曹文轩总是进校园打着讲课的幌子,兜售童书,好些小学要求学生购买童书的征订单里,必然会出现《草房子》的身影,这就遭来很多人的反感。

  《草房子》明明写的跟艺术品一样漂亮,老曹非要糟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这事他乐意干,江弦是干不出来,他不光不去兜售,他还要送给小孩子们。

  宋先生晚年一直都在致力于妇女儿童的慈善事业,生活过得很简朴,她可是本来就出身于极富裕之家,晚年陆陆续续把自己的房产、稿费全都捐了出去。

  听说有次开完会,想去友谊商店买件衣服,看上一件,秘书一问价格,吓得她连忙摆手不买了。

  江弦作为《草房子》的作者,这次捐赠1000册《儿童文学》,也算是回应宋先生的这份赏识。

  回到家里,江弦把那份《人民X报》拿给朱琳一看,她也很激动,胳膊环住江弦的脖子,杏眸里头满是钦佩。

  “小江同志,你也太厉害了,宋先生都觉得你写的《草房子》写的好!”

  “咳咳,你先等一下。”

  江弦又把他捐1000册的决定告诉了朱琳。

  朱琳自然是一阵心疼,不是谁的消费观都和江弦一个水平。

  但她还是愿意支持他的这个决定。

  “多捐点,捐1500册好了!”

  “那就是江弦和夫人朱琳一起捐赠1500册。”

  江弦也是雷厉风行,第二天就给《儿童文学》那边支付了1500册的订金,拢共1425元。

  中少总社的领导都被惊动了,非常感动,愿意替他和中福会来交涉这件事情。

  一转头,三家刊物转载《草房子》的稿酬单也给江弦寄了过来,直接七千块进账,江弦都快摸着五个万元户的门槛了。

  9月份他才只是个税收入30016000元的第4级,10月这才刚过几天,他就是月收入60019000的第5级了,要缴纳30%

  这可真是让他痛并快乐着。

  宋先生的一句评价,以及《人民X报》对此事的报道,算是把《草房子》推向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

  原本不太受文学评论家们青睐的儿童文学领域,这一次惹来不少文学评论者的关注。

  徐德霞居然在《文艺报》的第三版上看到了《草房子》的文学评论

  《人性的唯美,诗意的文本读“草房子”》

  《文艺报》刊发儿童文学的评论文章,这几乎是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何况,这篇文学评论的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多面手柯灵。

  徐德霞迫不及待的扫了一眼:

  “江弦写出了真、善、美的力量!

  我从上午12点30分钟开始读,一直读到晚上22点30分钟,途中,我也在猜测,我也在感觉。

  江弦始终是清醒的,他知道怎样把读者的心勾住,让你一读不能放下,让你感到你心灵上的震撼。

  白雀和蒋一轮的爱情纠葛,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失败的。

  红门的出现和消失,杜小康和其父亲杜雍和放鸭子,对命运发起挑战,结局也是失败了。

  我看出了江弦的残忍,这是他一如既往的写作习惯,但这一次,他的残忍中带着一股悲悯,也正是如此,读者才读到了人性中的东西,让我看到江弦内心的柔软、忐忑。

  艾地上的秦大奶奶,从一次次不离开学校,到离开学校,一次是水中救人,一次是死于水。

  纸月的身世背后,隐藏一段爱情的悲剧,浸月寺慧思和尚和纸月母亲之间爱情的不可达成,也是失败的,纸月母亲的自杀,让人看了心颤。

  细马,不良少年,邱二爷两口子把他送回老家,将要出发的时候,邱二爷家却遭了灾,房子被淹,得了绝症,细马分明可以一走了之,却选择留下做个男子汉。

  温幼菊,江弦还是不让她有好日子过,让她喝了很多的中药。

  可江弦给了桑桑美好,桑桑好像就是糖葫芦中的那根签子,串联起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这些人物,看的出他对小说结构的匠心。

  在苦难中绽放诗意,我看出了江弦对人性的理解,对情感,对道义,对智慧,对美的理解。

  江弦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事情,写的是童年的事情,可他笔下情感的力量足以贯穿年代以及年龄.”

  

  呼。

首节上一节180/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