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81节

  徐德霞难以抑制的激动,这还是第一次读和她相关的文学评论,《草房子》是她编辑过的第一篇有文学评论的文章。

  而且还是在《文艺报》这块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上面!

  中福会那边也联系上了江弦,派过来个工作人员叫马玉瑛。

  马玉瑛非常感谢江弦这次的捐赠,“我们想要给您和您夫人举办一个小小的捐赠仪式。”

  “这个不必了吧。”江弦想了想,再搞一个捐赠仪式宣传就显得有点刻意了。

  马玉瑛从事这项工作已久,自然知道江弦在想什么,真挚的劝说道:“还请你一定接受,适当的宣传对我们也是一件好事,能够呼吁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业当中。”

  见马玉瑛这样子说,江弦只好答应下来,周末和朱琳一起出席了下这次的小活动。

  中福会的会址在上海,所以场地是借用了首都图书馆,活动规模也不算多大,就来了几名中福会的驻京城干部,以及京城的报社记者。

  “感谢、感谢江弦先生,朱琳太太。”中福会的干部十分热情的和两人握了手,还赠送了些中福会的纪念品给他们。

  “江弦先生,能请您找几本签个名么?孩子们收到以后一定相当开心。”

  “没问题。”

  江弦接过几册《儿童文学》,握着钢笔,依次在杂志的扉页上写下:“祝健康快乐。江弦,1980年10月3日。”

  “也请朱琳太太签几册吧。”一旁有工作人员递过来笔。

  “我?”朱琳错愕一瞬,她还从没给人签过什么名,不过很快表现出落落大方的气质。

  握着钢笔,像是江弦那样,掀开杂志的扉页,面带微笑写下:“祝茁壮成长。朱琳,1980年10月3日。”

  正签名呢,记者刷一下冲上来了,一窝蜂往上怼,镜头咔嚓咔嚓的拍。

  江弦本能的护住朱琳。

  这也得亏是中国的记者,还算比较有素质,外国的就不行了,脚重,连特么球拍都能踩断。

  受赠单位中福会的干部先做了个发言,表达了对赠书人江弦和朱琳两位同志的感谢。

  中福会又请江弦和朱琳选一个人上台致辞。

  “我们没准备啊!我们没准备!”江弦摆摆手,一个劲儿的推辞。

  中福会的干部使劲拽他。

  “您简单说两句!”

  “哎呀,我不行、我不行。”

  “点到为止,您就随便说说。”

  推辞不过,江弦一脸无奈的去到台中央,开口就是:

  “知识孕育理想,希望《草房子》能够扎根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种子!”

  嚯。

  中福会的干部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看来是有备而来。

  还和我们这些老同志说没准备,tui,不讲武德。

  “宋先生有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她的这句话深深的感染了我,这也是我写《草房子》时所想,那时我将文学的使命凝结成一个清醒的意识: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如此使命,无疑是崇高的。

  我想让我的这一部作品,成为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有正当的道义感,有自始至终的审美价值,有在字里行间流动悲悯情怀。

  一个人其实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我写书很多年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一座精神之屋,现在我也希望,孩子们能把我建的草房子当做自己的屋子。

  我的话就到这里。”

  哗哗哗哗。

  发言结束,掌声雷动。

  中福会的干部们手都拍红了。

  妈的,说的这么好,你给我说你没准备?!

  朱琳也面带笑容的为江弦鼓掌,很快上台,面带笑意朝他点点头。

  中福会的工作人员上台和两人合照留念。

  赠书仪式算是结束。

  “你刚才在台上说的真好。”回家路上,朱琳忍不住夸道:“还说没准备,你是不是一早就想好这一段了?”

  江弦笑而不语。

  脑海中弹出一则提示。

  “灵感【血】进度+1,目前进度(1000/1000)”

第220章 最强小白文

  回家路上,两人想着今天都有空闲,小两口正巧约个会看场电影。

  这会在金鱼胡同附近,便溜溜达达,往这一片的吉祥戏院去。

  这是老京城的一个大戏园子,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这些个名家都在这登台献艺过。

  不过江弦和朱琳讨论了一下,在他们的印象里,大多数时候这儿就是个放电影的地方,看“三战一转”。

  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一转:西哈努克在京城各地转悠参观。

  后来改建东安市场,吉祥戏院就给拆了,当时曹禺、骆玉笙、冯沐一堆文艺界人士还联名上书反对来着,未果,所以这也是座只存在于京城记忆里的老园子了。

  途经五芳斋,江弦顺便进去买几个包子,出来看见王府井小吃店,又忍不住买了几块奶油炸糕。

  朱琳“扑哧”一笑,“你真是小孩儿,这么爱吃零嘴。”

  “这哪叫小孩,说起来也应该是老餮。”

  “不是老饕吗?”

  “老饕是个错用,饕是贪财,餮才是贪吃,苏东坡他老人家写《老饕赋》的时候就写错了。”

  “作家懂得就是多,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吉祥戏院这片儿比较热闹,挨着东来顺、森隆饭店、馄饨侯,对过还有个叫清华园的澡堂子,听说以前戏园子的角儿演出前后还会去那儿泡澡。

  去到售票处,人群拥挤,队伍堵的老长,江弦和朱琳瞥见售票口立个牌子,上头的是潇湘电影厂制作的《幽灵》,正是邵慧芳主演电影。

  “这电影这么受欢迎?”朱琳吃了一惊。

  “我们《电影创作》还宣传来着。”江弦道。

  可不光是请邵慧芳做封面女郎,后续还又写了关于这部影片的报道。

  朱琳双手抱胸,想到此前的封面,乜他一眼,“那你给人家宣传的怪好呢。”

  “吃醋了?”

  “谁吃你醋了。”

  朱琳杏眸一瞪,轻打他胳膊一下,又蹙眉看向售票处。

  “也不知道还有票不。”

  “不行就买飞票看。”

  每逢新电影上映,电影票总是早早地被一抢而光,到了放映时点,一些没有买到票的影迷还不甘心,徘徊在影院门前,等着买“飞票”。

  其实就是影院在开映后卖出的少量站票,大伙都喊这叫“飞票”,也叫“吊票”。

  缸子有一相声叫《卖吊票》,吹自己演出一票难求,卖完了坐票卖站票,卖完了站票卖蹲票,卖完了蹲票卖趴票,最后还用剧场里四个吊扇的扇叶吊着十二个观众,卖给他们的票叫“吊票”。

  江弦卯足力气,终于是抢着两张坐票,在指示员引导下入场,堂座大厅座无虚席,墙上和柱子上挂着这会儿最常用的制冷电器:电风扇。

  电影很快开始,《幽灵》是个刑侦片,新婚之夜丈夫中毒身亡,案件迷雾重重,最后邵慧芳跳海,对“幽灵”也就是F4作出血泪的控诉。

  剧情那叫个跌宕起伏,还有点吓人,什么精神病院、舞蹈演员,要素拉满,而且跟《三岔巷劫案》一样,也带着反思和伤痕的意味,幕后真凶都是身份特殊的人物,算是这年代刑侦片的特色。

  后来也就因为这个,这些片子齐刷刷下架了,即便是拍的特别不错、在当时很受欢迎,在后世也基本没啥知名度。

  《幽灵》还有一首电影插曲应该都听过,李谷一老师的《摘一朵玫瑰送给》。

  朱琳看到恐怖的地方,难免的紧张,往江弦那边靠去,只有依偎着他的时候,才觉得有安全感,放松下去很多。

  电影结束,观众们反响很热烈,江弦和朱琳离开堂座大厅的同时,也都对《三岔巷劫案》信心大增,这可是验证了人民群众对这种类型的影片感兴趣、有需求。

  俩人讨论着电影情节,朱琳忽然提道:“刚才有个北影厂的演员你看没看见?”

  “谁啊?”

  “隋用清同志。”

  隋用清是宋先生的养女,她没有子女,对隋用清视若己出。

  隋用清演了很多影片,基本都是配角角色,还演过《霸王别姬》,里面巩俐求的那个老鸨子就是她。

  看了一场别人饰演的公安,朱琳又生出一些新的感悟,一回家又成了戏精,有模有样把江弦这个小毛贼捉拿几遍。

  “行了、行了,不早了,洗漱睡觉吧。”江弦揉了揉手腕,都让手铐给勒红了。

  刚才盛气凌人的朱琳警官莞尔一笑,殷勤的去打了盆洗脚水,百媚千娇的蹲在他身前,拿手沾沾,试试水温,而后伸手帮他脱袜子。

  “来,泡泡脚。”

  江弦还有点不大好意思。

  有句话说得好啊,啥也不图还心甘情愿为你洗脚的女人只有三个:老妈,老婆,女儿。

  如今算是完成三分之二了。

  “一起洗吧。”江弦提议说,“省水。”

  朱琳抬起头,娇笑着看他一眼,“用得着那么节约么?”

  她拖来把椅子,坐在上头,蹭蹭脱掉白袜,嫩白的脚丫才刚碰了下热水,就被江弦包裹住来回摩挲。

  “呀,痒~”

  朱琳笑声清脆似银铃,抬起胳膊推他,结果俩手都被江弦捏住。

  “你脚真滑。”

  朱琳错愕一瞬,马上狐疑,“谁的不滑?”

  “.”

  “又不是一定要做个比较。”

  “我看你就够脚滑的。”

  俩人聊了会儿天,情到浓处,忍不住亲亲啃啃,没羞没臊。

  “待会儿再.”朱琳捉住江弦的手,嗔他一句,拿毛巾擦干净脚丫上水珠,又给江弦擦干净。

首节上一节18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