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41节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

  我相信,巴金那些美好的梦景一定会成为现实,他愉快的微笑并不是毫无原因的。江弦,1980年6月30日

  一篇倡议书读完,巴金只觉得心中好像有个口子被打开了一样,头皮也在酥酥微微的发麻。

  他难以置信的抬起头,朝着江弦看去。

  却看到他已经开始从挎包里取钱,一把、一把、一把.

  厚厚的一大摞大团结,很快放在桌子上。

  李小林不自觉瞪大了双目,她实在猜不到江弦装了多少钱过来。

  “这是目前我身上的全部稿费,一万块钱。”

  扫了一眼仍未反应过来的巴金和李小林,江弦一脸郑重的解释道:

  “我,江弦,愿意以个人名义捐献出一万元稿酬给中作协,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

  “我也志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贡献我的力量,用我的双肩扛起这份责任!”

  “.”

  巴金当真有些感动。

  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多年以前,与友人们一起创办半月刊《民众》,满腔热血、指点江山。

  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以前,和沈雁冰共同创办《呐喊》,辗转奔波、四处呼吁。

  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以前,和靳以一起创办《收获》,并肩作战、探索文学。

  吾道不孤!

  他一脸欣慰的看着江弦,仿佛看到了持有相同信仰的战友。

  “你很好,我老了,难以做成这件事情,但是有你在,我有坚定而巨大的决心,这件事我们一定能够做成!”

  “巴金先生,我提议,我们立即成立筹备小组。”江弦认真道。

  “筹备小组?”

  “目前仍然只有我们两个主张这件事情,我提议成立筹备小组,组长巴金,组员江弦。”

  

  “.”

  巴金听了他的提议,没有急着说话,而是站起身,沉思着,在房间里缓步踱了几圈,忽的顿住。

  “小林,去取纸笔,我的印章。”

  李小林无奈的看一眼二人,没有多说什么,迅速给巴金取来,将信纸在桌面上铺开。

  巴金握着笔,稍作思索,而后写下一行。

  “关于组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小组的决定!”

  “今日于武路113号,成立z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小组,成员:江弦、巴金、李小林,设组长江弦,副组长巴金,成员李小林”

  巴金写字颤颤巍巍,很慢、很累,花费了他巨大的精力、和相当漫长的时间将这份稿子题完,最后在右下角签上名字巴金,郑重的盖上印戳。

  等这份决定,陈列到江弦和李小林的面前。

  二人登时愕住。

  江弦赶忙摆摆手,“这、这我怎么能当得起这个组长呢?我还这么年轻,我的资历不够。”

  李小林也疑惑不解,“我、我什么时候参与了?”

  巴金只是拍拍江弦的肩膀,鼓励道:“风华正茂,正是该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我老了,我来给你这个年轻人提供支撑。”

  他把笔递给江弦,江弦深吸一口气,没有再扭捏,展示出他强大的内心魄力,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江弦,z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小组组长!

  顿时一股强烈的使命感盎然于心,血液都跟着沸腾。

  李小林叹一口气,也不情不愿的签下她的名字。

  作为巴金老人的助手,如果没有她参与,巴金能做到的事情就更少。

  “这个时候我们本应该喝一杯才对,但是我酒量只有一二两,也应该抽口烟才对,但是我只会包口烟,烟酒我都已经戒了好多年,我们只好扫兴的吃一碗成都特色甜水面好了。”巴金尴尬的笑了一阵。

  这面很快就做好。

  甜水面江弦第一次吃,甜中有辣、麻辣甜香,大夏天呼噜呼噜吃的畅快极了。

  吃罢和巴金坐在沙发上,李小林用手绢给巴金擦了擦汗。

  “江弦你还年轻,都可以捐出1万块,我的岁数,我愿意捐出15万,来一起做这件事情。”

  “至于你写的这份倡议。”

  “我提议直接投递给《人民X报》!”

  (一万字合了3章)

第179章 龚雪

  江弦从巴金家里出来,细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落在他身上。

  仰头长舒一口气。

  这叫什么事儿.

  他真想跟别人分享一下,他现在是巴金的上级领导!

  凭心而论,江弦不是圣人,他想参与这件事,当然带着个人的私欲。

  因为一位文人的地位高低,不单要看他文学作品的高度,更离不开他对文学所做出的贡献,这才值得人们为他塑像立传。

  在他看来,建成“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件事情,便是一件贡献巨大的事业。

  君子论迹不论心。

  虽然他的目的不纯,但这项事业是伟大的。

  至于捐献稿费这件事儿,这钱花的也算值。

  花了一万块,就拿到这个核心组长的地位,等他们这个草台班子被认可,在筹办委员会的一帮大佬中间,他这个年轻人也算是一位元老,文坛地位随之拔高。

  他现在不急需这一万,他还有好几笔稿酬没到账,香港那边的外汇券也没领到手。

  “建馆工作算是进入准备阶段。”江弦沿着武康路行走。

  嗯,接下来就是给筹备小组,给他这位筹备小组组长,吸收几名得力干将。

  回到招待所,吃了个午饭,江弦稍微午休了一会儿,又下楼去打电话。

  等没一会儿,一辆老上海汽车停在招待所门口。

  传达室的同志人特么都傻了。

  一会儿来辆乌龟车接,一会儿来辆老上海接,这究竟是个什么人物。

  谢晋从后座钻出来,热情的和江弦握了握手,“怎么有空来到上海?”

  “过来处理一些出版的事情。”江弦微笑解释,“《棋王》筹备怎么样了,能去你们上影厂看看么?”

  “上车。”

  两人坐上这辆SH760老上海轿车,最开始叫凤凰牌,后来改名成了上海牌,发动机仿制奔驰220,底盘借鉴奔驰112。

  漕溪北路595号,大名鼎鼎的上影厂便坐落在这里。

  下了车,谢晋领着江弦在院子里转一圈,参观一遍,随后又去见《棋王》主创。

  “江编剧,你好、你好!”

  剧组的人热情的上来握手。

  谢晋面子给的很足,江弦感觉自己跟个大领导驾到似的,他这一番到访,剧组的草台班子就差举彩旗喊口号了,搞的他也挺激动。

  “除了王一生以外,几个主要演员我都还没定下来。”谢晋道。

  “那边怎么那么热闹?”江弦指了指一间屋子门口。

  “那是新片子的看片会。”

  “什么片子?”

  “《庐山恋》。”

  “噢,我知道,《大众电影》上宣传女主角换了四十多件衣服,还有‘新中国电影第一吻’。”

  “对,‘新中国第一吻’。”谢晋笑了笑。

  “他们不是第一吻吧。”江弦回忆了下:“我记得西影厂那部去年上映的《生活的颤音》,冷眉和史钟麒那一吻,才是银屏第一吻。”

  和《庐山恋》的蜻蜓点水不一样,《生活的颤音》里面,俩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吻。

  谢晋惊讶于江弦涉猎电影的广泛。

  “那个片子是更早一些,导演是滕文骥和吴天明。”

  和滕文骥相比,吴天明名声好得多,他一手把西影厂打造成“养鸡厂”,发掘出陈皑鸽、张艺谋。

  后来被赶出西影厂,在美国洗了几年盘子,回国后拍了《变脸》《百鸟朝凤》。

  “谢导,我能过去看看《庐山恋》么?”

  “这个好说。”

  靠着谢晋打点,江弦在这场看片会上,提前欣赏了一遍这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庐山恋》。

  剧情其实很平淡,惊世骇俗的蜻蜓一吻也抓不住江弦的眼球,不过在当年就很轰动。

  “觉得怎么样?”谢晋问道。

  此时还没上映,谁也不敢说《庐山恋》有多好,当初上影厂拿到这剧本后感觉并不理想,戏剧冲突薄弱,反映生活模糊,有点“为风光而风光”的味道。

  “我觉得挺不错,这部电影有噱头,爱国情愫也和男女主的甜蜜爱情吻合,票房应该不会低,有希望冲击百花。”

  “你这么看好?”谢晋意外,上影厂对这部片子的期待不算太高。

  “我也算有过电影的制作经验,这点儿眼力还是有的。”

  “.”谢晋有着自己的判断,不太相信他的说辞。

  俩人聊着,刚从拐角过去,恰巧撞着个女演员匆匆过来,清丽脱俗,身材高挑,眼神深邃,嘴角也自带着甜甜的笑意。

  

  “谢导好。”

  “这位是?”江弦递出询问之色。

  “同志你好,我叫龚雪。”她自我介绍说。

  “你好。”

  江弦敷衍一嘴,随后不屑的别过头去。

首节上一节14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