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这么想。”江弦淡淡说道:“今天你也算是经受高人指点,你知道经受高人指点以后,要如何报答高人?”
江琴迟疑片刻,“你的意思是,过几天我再来给张先生送点礼物?”
江弦轻笑一声,摇摇头。
“送东西就落了下乘,相比于送东西,你不如每隔上一段时间,就来给张先生汇报一下你最近的情况。”
“嗯?”江琴没听懂江弦什么意思。
他只好接着解释,“汇报你的情况,这样又表达了你对他指点的感谢,又能让他获得成就感。”
“老二,你说什么呢?”
江琴忍不住笑起来,“我能给张先生什么成就感?他那样的大师,还需要从我这获得成就感?”
“你别不信。”
江弦一脸认真,“好为人师这件事,是人骨子里的本能,他能看到你一直在他的指点下进步,肯定也会觉得高兴。
我当然不是教你算计什么,也不是不尊重张先生,我是想告诉你,既然你有机会认识张先生,那脸皮千万别太薄,这是个向他请教、学习的大好机会。”
“.”
江琴怔怔的听了半天,忍不住摸摸他的脑袋:“这还是我那个傻弟弟么?你从哪学来的这些?”
江弦叹一口气。
无非是被后世那帮人卷出来的感悟。
“你就听我的吧,遇到大人物,能有幸落在他的鞋面上,跟着他走一段路,那都是一生的幸事。”
“你、你怎么能有这种思想?”
“我这是进步的思想,姐,难道你不想进步吗?”
“进步?”
江弦的声音仿佛魔音在耳,江琴觉得有些奇怪,却又说不出哪里奇怪,还忍不住扪心自问起来。
难道自己真的不想进步?
(回了两天血,明天恢复日万节奏!)
第182章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张乐平坐在沙发上,喝了两口小酒。
他好喝酒,不喝酒就画不出东西。
刚砸吧了两口,就挨了妻子一顿数落,老夫老妻拌了几句嘴。
张乐平不大痛快,拿起江弦留的那份剧本,先扫过开头的一段儿。
“一九三七年,危亡到了最后关头,全面进入了非常时期,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张嘴巴都在呼叫着:
非常时期的经济,非常时期的金融,非常时期的财政,非常时期的精神训练,非常时期的国民教育,非常时期的民众训练,非常时期的工人,非常时期的农民,非常时期的妇女,非常时期的交通.”
张乐平眼前一亮,砸吧出其中的黑色幽默味道,再看向第一行
《三毛从军记》。
好嘛。
改了他的漫画《三毛从军记》。
他乐呵呵的拍了一把大腿。
“这小子真绝!”
但凡换一个人都写不出这个味道。
他也不行。
他能靠着几张图画出来,但他基本不写任何文字,所以写不出来这样的句子。
接着往下读,他醉意正酣,江弦这剧本儿写的也极顺畅,剧情如动画似得在眼前闪烁:
三毛像赶鸭子上架一样被赶上战场;三毛扛木头,两只脚连地都沾不着;老鬼拿着只断手扒人家戒指,还看非要掰开手指看看生命线.
旁白的词也写的很漂亮:
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
“哈哈哈哈。”
张乐平乐得像个小孩儿,前俯后仰。
张慰军都一阵诧异,刚和他姆妈拌了嘴,这爷老头子还能看的这么开心?
“您看的是江弦那个剧本儿?”张慰军试探着问。
“可惜了、可惜了。”
“写的不好?”
“这倒不是,他写的很好,改的也很好,有我的东西,有他的东西,味儿也没被破坏掉。”
“那您遗憾什么。”
“我遗憾的是,他怎么只写了这么一点?实在是没能看够。”
咝。
张慰军看着老爷子一脸的意犹未尽,惊诧不已。
他是亲眼看着江弦,将这份稿子从无写到有。
一气呵成这么多页,居然还能写的这么好,让爷老头子这么喜欢?
“你是说,他就在咱们家里写出了这个剧本?”
张乐平听张慰军讲了此事,颇感不可思议。
他习惯在内间创作,因为他家外间临街,窗外成天传来叮叮当当各种杂音,街坊邻居乱作一团,扰人心神,实在不是个适合写作的环境。
更让张乐平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听李小林女士讲,江先生正在为《收获》撰写一篇稿子,他竟然能从那篇文章中抽出思路,再改编出一部《三毛从军记》的剧本?”
“或许是因为改编的工作比较轻松吧?”张慰军猜测。
“轻松?”张乐平笑了笑,指了指那篇稿子,“那是你没看过这部剧本,这里面有我的东西,有他的东西,但大部分是他的,他能写到这种水准,就连涂改都很少,说明是一气呵成,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事。”
张慰军捧起这份稿子扫了几眼,果真如张乐平所说一般,“爸爸,江先生算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文人了吧?”
张乐平沉吟片刻,似是想起了一桩旧事。
“柯灵先生讲过一个故事,说张爱玲女士13岁的时候,在地摊上读了一本张芳贵先生的小说,从此爱上文学,步入文坛。
那时候张芳贵先生的小说,在上海滩炙手可热,他同时连载《春明外史》、《春明新史》、《剑胆琴心》、《啼笑因缘》七八部小说,而且这七八部小说,还是在七八份不同报纸上连载。
那时候每天晚上,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在张家门口等候,嘈嘈乱乱,哄作一团,张先生就这么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
文人最忌讳的,就是同时撰写多部作品,但张芳贵先生一写就是七八部,七八部同时连载还不打架,这份效率才思,可谓是天下无敌,他写作还从不打草稿,从无纲线,可写起来,笔不停挥,一气呵成,几乎没有什么涂改,一文发出,风靡全国。”
张慰军听着张乐平自说自话,他知道父亲口中的张芳贵,便是那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名躁一时、倾倒无数男女的大作家张恨水,代表作《金粉世家》。
他一生写了将近4000多万字的小说。
拿着键盘的网文作者,看到这个数字都要汗流浃背,《校花贴身高手》写了十三年,《神话三国》写了十二年,加起来只写出4000多万字。
而张恨水是握着笔,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4000多万字。
“张芳贵先生是出了名的‘快手’,他20年每天雷打不动写作5000字,不要说刮风下雨,头痛脑热,就算约了朋友在打麻将,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稿,麻将、交稿两不误。”
张乐平讲到这里,又重新捧起江弦的那份剧本,“凡搞创作,都讲究个环境安静,像张芳贵那般能闹中取静,还应付裕如,这样的文人世间罕有,以往素有京城不向上海约稿,上海不向京城约稿之习俗,张芳贵先生却名动南北,以我看,江弦这位作者,未尝不能”
张慰军听得心惊。
他父亲讲的虽是张恨水先生,满嘴却都是对江弦的赞叹与欣赏,简直是把这位江先生比作了那位张恨水先生。
他也喜爱文学,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自然明白那种逐字逐句往外挤的痛苦,对于江弦的这份才情,他便能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慰军,你去给江先生打电话,还请他把这篇剧本写完。”
张慰军点点头,不一会儿便回来。
“打过了?”张乐平看向他。
“打过了。”
张慰军擦了擦额上的热汗,“不过江先生说京城有急事处理,他已经准备启程回去,写好后会从京城寄来。”
第183章 江理事
“旅客们,列车的行程是有限的,革命的里程是无限的。
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伴随着百灵鸟般的列车播报,火车到站京城。
江弦伸了个懒腰,匆忙赶去虎坊路15号放下行李。
在上海呆了那么久,虎坊路的房子里依旧是一尘不染的模样。
嗯,朱琳那儿有把钥匙。
不过这会儿她不在。
江弦换身衣服,马不停蹄赶赴中作协京城分会第一次代表会议的会场。
这会儿还没有京城作协,一直是京城作协筹备组,后来碰到嗡嗡嗡,筹备工作便放下了。
到了1978年才又展开,今年是
“江弦!”
才刚进会场,江弦就被王喊住。
他与他打过招呼,王笑了笑,“我已经看过你的那篇倡议了,没想到你会在上海搞出一个这么大的动静。”
江弦知道他说的是文学馆的事情,露出纯良之色,“这主要是巴金老爷子的主意,我只是听了以后深受震动,由感而发,这份功劳还是巴金老爷子的。”
“这件事如果能够促成,你和巴金老爷子都功不可没!”王激动道:“我已经在撰文,准备为‘文学馆’发声,响应的这篇倡议。”
“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江弦一阵欣慰。
他只是个小角色,这篇倡议必须得到多方面的响应、支持,建馆这件事才能提上章程。
“江弦同志,文讲所可好久没看见你的身影了。”文讲所的所长徐刚过来,满脸无奈。
要说文讲所最不好约束的学员,那就是这个江弦了,旷课次数最多,偏偏各位老师对他的印象还特别好。
王就不说了,简直和他穿一条裤子,还有讲俄国文学的王瑶,对这小子赞不绝口.
江弦和他们简单聊了一会儿,又看见许多熟悉的身影,像张洁老师,还有很多文讲所的老师,像吴组缃、萧军、骆宾基。
吴组缃是燕大中文系教授,他小说创作深受茅盾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大家,是红楼研究会的会长。
萧军和骆宾基与张洁的父亲来往密切,属于是看着张洁长大的前辈,两人这会儿和张洁聊得非常投入。
王拉着江弦,与他们打过招呼,又谈论起文学馆的事情,马上便得到众人一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