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21节

  还有几个小伙伴儿早就约好了出去玩,在前院儿里叽喳聚首,讨论着今儿要看的电影。

  “《边城》?我记得这是一部小说吧?”

  “沈从文的小说啊,你们没看过么?”

  “我还真没听说过呢。”

  “管那么多呢,看就得了,没看过才好呢,看的就是个新鲜劲儿。”

  江弦在水池子洗漱完毕,披上衣服,出去点了波兵:孔捷生、王安忆、陈世旭、王小鹰、瞿小伟。

  他目光忍不住在陈世旭身上停留,“陈世旭同志,你怎么穿成这样?”

  陈世旭穿了件儿化纤中山装,深蓝色的,今儿阳光明媚,他那化纤材质的衣服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站那儿跟个蓝色妖姬似得。

  “怎、怎么了?”陈世旭见学员们望向自己的眼神闪烁异色,愕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土气,脸登时红了,一阵发热。

  “世旭同志,今天天气这么热,就不要穿这么厚了。”

  江弦语气很自然的帮他解围:“尤其是电影院里,特闷,你进去肯定受不了,而且这衣服一看就名贵,那里头乱糟糟的,万一让人给划拉了就糟蹋了,我记得你那件儿海魂衫就挺好。”

  “我、我去换一下。”陈世旭感激的点点头,快步回到宿舍里。

  留下几人站在前院儿小声议论。

  瞿小伟透露道:“你们有所不知,那是世旭同志结婚时候媳妇给买的礼服,她媳妇是上海的插队知青,留在他们那儿了,回家探亲给他买了这件儿衣服。”

  “可是这也太”王小鹰面露难堪。

  孔捷生开口道:“他是从小镇上来的,可能是怕穿的不好,在京城这样的大城市里丢脸。”

  “世旭同志是想表达对咱们的尊重,所以穿的郑重其事,咱们不要再说什么不好的话了。”江弦打断了他们的议论。

  “我也不是那意思。”孔捷生脸一红。

  陈世旭很快换了一身便装,绿油油的军队外套,里面儿一件海魂衫。

  “可以,跟顽主似得!”江弦竖起个大拇指。

  “顽主?啥是顽主?”陈世旭不明所以的挠挠头。

  “夸男人的好话,以后你想夸谁,就这么跟他说。”江弦给他解释起了“京城话”。

  一帮人出了校园,挤在公交站牌前,坐上18路,从左家庄坐进东直门,逐渐领略到京城的繁华市貌。

  “奶奶,您坐这儿吧。”

  王安忆让了个座儿,她比较矮,死死攥着铁杆儿,“咱去哪儿看电影?快到了没?”

  江弦瞥她一眼,“快了,我带你们去最好的地儿看去。”

  这会儿京城有100个左右的电影院,大华、花市、紫光、大明、长虹、胜利、红楼、地质礼堂、西单剧场、儿童剧场、工人俱乐部等。

  一场电影,票价5分到3角不等,即便是5分,看场电影也算很奢侈了,不过难以抵挡观众们的热情。

  据统计,光1979年一年,京城电影院全年放映的场次是354812场,观影人数多达34626万人次,所以被称为电影事业的“黄金时代”。

  坐到西单,江弦领着他们去电报大楼的斜对面老首都电影院,售票处人头攒动。

  瞥见首都电影院的一行学生票价优惠,孔捷生一拍大腿,“亏了、亏了,应该让创作班给弄张介绍信,说咱们是学生,还能买优惠的学生票呢。”

  “得了吧,人家一看咱这模样也不像学生呐。”瞿小伟吐槽。

  “怎么不像了?大学里头还有三十来岁的呢。”孔捷生道。

  “行了、行了。”江弦打断他俩,“听我指挥,男同志们去买票,女同志们去买汽水儿,十分钟后,这里集合,听明白没?明白请回收到。”

  “收到。”小伙伴儿们依次报了一声。

  不知不觉,江弦已经被他们当做了这团队的主心骨。

  仨男同志撸胳膊挽起袖子,拼了命的往里挤,陈世旭看着那菜市场似得售票队伍,暗暗庆幸,多亏他听了江弦的话。

  另一边,王小鹰和王安忆结伴儿去买北冰洋喝。

  至于江弦,他坐镇中央,拎着挎包,匆匆忙忙往西长安街7号去。

  轻车熟路,推开小办公室的门儿,章德宁在办公室坐着,他从挎包里取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手稿,拍她桌上。

  “德宁老师,我改好了,给你过来交下稿子。”

  “这么快就改好了?”

  “您先看吧,我先走了。”

  “干嘛去?”

  “看电影,边城。”

  “那电影我看了!”章德宁笑了笑,“别说,拍的真不错,是你编剧的来着?”

  

  “我改编的啊,你忘了,我去湘西拍这电影,写了《芙蓉镇》.”说着他一拍脑门儿,“我忘了,《芙蓉镇》没给你们。”

  “.”

  等他溜溜达达回去,王小鹰和王安忆在那儿等着,手里拎着几瓶北冰洋,买电影票的男同志仍未回来。

  “卖汽水的说了,说这电影可火好看了,这一到周末都来看了。”王小鹰咬着麦管。

  王安忆就不舍得喝,拨弄着麦管在瓶口打转儿。

  乌泱泱的人群里,仨小只终于得胜而返,孔捷生高高扬起手里的《边城》电影票。

  “同志们,胜利了!”

  瞿小伟喘着粗气,弯着腰,一阵恶心,“昨天白洗澡了,那人挤得,我吸了一嘴的肉夹气、汗酸味。”

  “都说这电影好,买票的都在那儿说呢。”陈世旭撩起衣襟,抹了把脖子后面儿。

  “辛苦了、辛苦了。”

  江弦给递过去三瓶北冰洋,取过票,招呼大伙往电影院进。

  首都电影院条件独一档,宽银幕、装饰高雅、音响效果好、空间宽敞,每逢开演前,先来三声沉闷的钟响,仪式感和格调拉满了。

  尤其是那座位,其他电影院一般是木质的折叠椅,一起身,一不留神都可能拍到屁股。

  首都电影院已经换成了软软的皮包座椅。

  当然了,电影票价儿也比其他地方贵出去一截儿。

  一行人匆匆忙忙,找到一排座位坐下,周围也是座无虚席,大人叫唤小孩儿哭闹。

  挨到了放映的点儿,银幕上竟然打出个幻灯片,画个红绿灯“跑片未到,暂停片刻”。

  放映厅嘘声一片,好在很快,银幕上就有了影像,耳边传来滋滋滋的噪点和杂音。

  所有人立马安静。

  荧屏上先是个天安门城楼剪影,下面写一行“京城电影制片厂”。

  马上有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响起。

  《边城》,凌子风。

  原著沈从文。

  编剧江弦。

第154章 意难平!

  编剧江弦。

  竖排的行书大字,几乎占满银幕,笔力遒劲。

  呼。

  灯光已经关闭,电影院漆黑一片。

  每秒24格的造梦机器映照着江弦那张难掩激动的面庞。

  短短的4到5秒钟,已让他享受到一种极大的美妙。

  这是他编剧的作品,首次登上银幕,当他的名字第一次显示在银幕上,在湘西拍摄的一幕幕又闪烁在眼前,那是一种劳有所获的极大满足。

  王安忆他们自然也注意到编剧的姓名,几乎没有怀疑,登时确认此江弦就是彼江弦,这就是他们的江弦同志。

  好嘛,合着喊我们看电影,看的是你编剧的电影!

  耳畔那悠扬的笛声还在回荡,观众们的心也随之飘远,等待拷贝送来的戾气一消而散。

  王安忆他们也转过头,重新看向银屏,被笛声勾入电影。

  第一个镜头,是苍老的沈从文坐在书桌前,提笔在信纸上写字。

  旁白小姐姐那悦耳的声音响起。

  “亲爱的观众们,我用电影给你们讲个故事。”

  “这是我国著名的老作家沈从文,这部影片,是根据他在1934年写的一部同名小说拍摄的。”

  这个镜头和原片一样,江弦特意保留下了。

  镜头一转,张家界风貌显现,镜头景色完全贴合着旁白。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哇!

  好美的景儿啊!

  好些人DNA瞬间震动。

  这年头没旅游这回事儿,祖国的大好风光,那基本没人见过,除非看《祖国新貌》。

  尤其是京城里头这些人,每天就是烂糟糟的胡同里转,真没见过这山水画一样的地方啊。

  “这是在哪儿拍的?”王安忆忍不住问。

  她是《边城》这部小说的读者,知道这段儿就是小说开头的描写,没成想电影居然贴合着排出来了!要山有山、要路有路、要城有城、要小溪有小溪、要白塔有白塔.

  这世间莫非真有茶峒?

  江弦没回答,电影里传来一声喊。

  “翠翠!把他们拦住,不许他们走!”爷爷喊道。

  “哎!”

  翠翠答应一声,把刚从船上下来的一行人截住,稚声稚气道:“不许走!”

  观众们看的那叫一专注,纷纷瞪大眼睛,这上来就是一场冲突?

  “害,铁定是这帮孙子坐船没给钱!”前面儿一大妈立马下了论断。

  另外一大爷眼儿尖,“你没看着人下船扔了点钱么,要么是没给够,要么偷东西。”

  银幕上,爷爷快步从船上下来,走去乡亲们前头,亲切的握住乡亲的手,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情。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首节上一节12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