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第468节

  在李颜被宣传资产过百亿的时候,临江某个院子里,有两个对饮的中年人曾如此对话。

  “他才十六岁。”

  “能在新兴行业干出点成绩的,哪个不年轻?”

  “起点还是高太多了。”

  “起点不重要,我们只看高度。说直接些,李颜现在对国家还没那么有用。他跟其他出彩的商人没两样。”

  “只是走得顺一些。”

  “时间点好,卡在乘风的时候了。不管是谁乘上这阵风,我们其实都不在乎。”

  “理解,真金白银,还得再有几年炼炼。”

  “他先在更高层级面前露露脸吧,你们临江重视,不还是因为能给你们赚钱?是李颜也好,是陈颜林颜都一样,16岁还是61岁,没区别。”

  李颜高估了自己商业成功带来的地位提升效果了。

  毕竟也没人知道他带着重生跟系统两个挂,再牛逼的人也猜不到李颜造手机从开始到今天,卡的各种时间点都不是巧合。

  而是有意为之。

  层级越高能力越强的,看李颜这一路就越觉得存在强大的运气加成。

  并且离李颜比较远的那批人,也不知道李颜在整个手机开发过程中的操作细节,不知道李颜在这里边扮演的远不止一个管理的角色。

  自然很容易把他的画像变成:

  一个天分出众、十分聪明、执行力强并且嗅觉灵敏的……幸运儿。

  难得吗?很难得。

  价值特别高吗?那不一定。

  当李颜最耀眼的标签从天才转变为“老板”的时候,当他最大的成就从奖项转变为财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解读为“最大价值等于赚钱”。

  微观来说,是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宏观来看,就没什么特别的价值了。

  所以在李颜目前为止最成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顶层大佬们反而对他没什么印象。

  世界上会赚钱能赚钱的人可太多了,但商人从能赚钱到拥有除了钱以外的话语权,可有很难的一步要走。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步李颜一下就跨过去了。

  五十年无解的题目,在学术界倒是多得很。

  解开来是一个成就,不过还不够格拿数学大奖,大概就是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这个水平。

  本身不算太夸张的成就,所以李颜真没太把这件事放心上。

  但是“解开无解数学题”这件事放他身上,有极为强烈的特殊意义。

  一下子把李颜从“特别会赚钱的老总”又给拉回到了“顶级天才”的路子上。

  在群众看来,这只能说明李颜确实很聪明。

  但在大佬们看来,李颜却瞬间拥有了恐怖的潜力。

  他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拥有了价值。

  这时候“16岁”的离谱buff才会在大佬们心里生效。

  一个很年轻的会赚钱的人,很厉害。

  一个很年轻的会搞研究的人,也很厉害。

  但一个很年轻的又会赚钱又会搞研究的人,那就不是1+1=2的那种厉害,而是要远远大于2。

  这说明李颜既拥有人类前沿的智慧,又有足够的能力与想法将其实用化。

  什么概念?

  很多科研大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钻研出了许多成果,但“怎么用”基本没说法,价值需要后置开发。

  而负责实际应用的团队,往往又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做东西擅长,突破自己就没说法了。

  这本来就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技能树,理论研究的天天想着怎么应用那也很难研究出什么成果。

  对国家来说,一个能用自己强大理论科研能力点科技树的人,价值是最大的。

  而这种人,极度稀有。

  能在理论研究上搞出点一二三四的,无一例外都是天才。

  天才往往追求的是一些很高层次的东西,他们探寻自己心中的疑问,叩问宇宙中的未知,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层级高得惊人。

  已经可以称为求道者。

  曾经,有一批满怀赤子之心的伟大学者,在特殊时期的条件下将个人的道转变为国家的道,用一个个研究成果武装华夏,成为了华夏儿女必须铭记的名字。

  但也有一些声音发出疑问:

  如果当初是太平盛世,以他们的才华,是否能取得更惊人的科研成果?

  甚至直接带领全人类更进一步。

  毕竟彼时他们个人的道,也是全人类的道。

  由此可见,一个能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成绩的天才,同时拥有把知识应用起来的能力与意愿,是何等可贵。

  李颜就是,而且他才16岁。

  这些东西他确实没怎么想过,所以才会在汪紫告知有三位上京来的“客人”时面露疑惑。

  “华夏科学院?”

  “是的,都是百科上能找到的人。”

  “你用百科检验啊。”李颜哭笑不得。

  “实在是有点奇怪……他们在会议室等您,您看?”

  “我过去吧。”

  汪紫推开会议室门,三个白衬衫引入眼帘。

  一个中年大背头,一个有点秃顶的小老头,一个气质端庄的卷发女性。

  三人见李颜进来,都露出了笑容。

  这气场,一下整得跟未来科技是他们主场似的,李颜反倒像是来面试的了……

  “李颜你好,突然到访,还容我们自我介绍一下,”那个大背头站起身,声音爽朗,“最靠左边的是华夏科学院的副秘书长杨晓萍女士,中间是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王定元教授,我是华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周敬民。”

  哦豁?

  听起来挺大阵仗的样子?

  

  “王院士,杨秘书长,周主任,你们好。”

  汪紫拉开椅子,李颜坐在主位,然后示意她先离场。

  气场还是要拿回来的,怎么说这也是老子主场。

  经过一番寒暄跟简单交涉,李颜搞明白了这三人的来意。

  竟然是因为追墙博弈的论文。

  “就因为追墙博弈最优解?”

  李颜发誓他真不是想装逼,这话发自真心。

  周敬民哈哈大笑,兴奋地扶了一下眼镜,“意思是,你还有更厉害的成果?”

  “那倒没有。”李颜摆摆手。

  王定元教授说话前总是需要先匝巴两下嘴,“小李颜意思,应该是这个成果还不够让我们兴师动众。”

  “王教授对华夏数学研究史如数家珍,自然知道我这个成果的含金量。”李颜笑道。

  “也别妄自菲薄,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开展得比我们早比我们全面,被你先一步解出来,还直接提出了应用的办法,很了不起。”王院士点头。

  “刚刚我听杨秘书长的说法,您几位,是希望我去华科院……交流学习?”

  “对。”杨晓萍声音很好听,就是太官方了,惜字如金。

  送上门的好事。

  这学习资源可太离谱了。

  里边可全是院士还有院士预备役,去交流学习岂不是跟各个研究领域的大拿谈笑风生?

  当然没什么好不答应的。

  但追墙博弈最优解这种级别的成果,真值得这三人特地跑一趟吗?

  就算真值得,跑一趟就为了过来提个邀请?

  杨晓萍跟周敬民就算了,本来也算个管理人员,当个政治任务执行一下也没啥。

  何必带上年事已高的王老爷子?

  李颜眯了一下眼,王定元都把李颜的疑惑点出来了,他们还是没有正面回应,思来想去,也只能是一个原因了:

  “试金石?”

  周敬民还是爽朗大笑,“谈不上,谈不上。你这种天才,我们应该给好平台。只是效果如何,还是得看你自己。”

  这不就变相委婉地肯定了试金石的意思?

  不过李颜并不恼。

  他现在数值很高,但还没到不把华科院当回事的地步。

  相反,他正在冲击80%进度甚至寻求突破的时候,超出他当前层级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但他已经是能短时间解开追墙博弈最优解问题的人了,就算是华大都提供不了这个条件。

  华科院这一趟,送得刚刚好啊。

  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不答应的道理。

  “不过王院士今天来,也是有些东西想跟你现场交流交流的。”

  猜到了。

  “我们没有多余的意思……”周主任还在解释,李颜却抬起了手:

  “就是一次学术交流,很难得的机会,我知道。”

  交流的内容,自然就是追墙博弈最优解。

  王院士本身在这方面也颇有建树,恐怕也是研究过一下李颜的论文,有备而来。

  李颜手头什么资料没有,就这么空口聊。

  但凡不是全由他琢磨出来的,分分钟露怯。

  周敬民对于李颜没有选择“回去拿资料”还挺惊讶。

  毕竟这玩意儿证明起来挺复杂,就算是论文一个个字都是自己敲的,也不敢保证能记得住吧?

首节上一节468/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