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开始我在时代大潮里 第154节

第310章 卫东,要搞搞大

  王卫东与毛晓峰约定的晚上吃饭时间是六点。五点半钟,他和欧小阳两个人坐着轿车前往酒店。

  他们刚到后不久,毛晓峰就在六点钟准时出现在酒店的门口。

  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哪有让领导先到这里等人的。

  毛晓峰这段时间人逢喜事精神爽。由于工作出色,领导对他另眼相看。

  最近毛晓峰很可能要动一动,动一动的意思,就是要往上移动,很可能副市长有望。

  能够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弗山市当副市长,毛晓峰觉得心满意足。

  看见毛晓峰进来,王卫东和欧小阳都站起来相迎。

  “让两位大老板欢迎我,愧不敢当啊!”毛晓峰笑着说道。

  他在东北省机关当科长的时候就与欧晓阳认识,现在在南方和两位东北老乡又坐在一起,事业有成的毛晓峰觉得心情舒畅。

  “卫东,你跟我耍花枪!上一次,你我还有廖行长三个人吃饭的时候,你说的好好的,要把生产规模扩大,可是我听说你们工厂就招了三百人!”毛晓峰不满的说道。

  “这只是第一批,以后还有第二批和第三批!只是现在工厂太小,实在是挤不下了。”王卫东说道。

  “你需要工业用地可以跟我开口啊,只要你们的投资跟得上,工业用地好说!”毛晓峰说道。

  “这一次我们两个来找领导就是为了工业用地的事,我想成立一家生产电子管的工厂,需要一块工业用地。”王卫东说道。

  听见王卫东的话,毛晓峰的眼睛亮了。看来他的工招商引资功劳本上又要多了一笔。

  “这一次你打算投资多少?”毛晓峰问道。

  “四五百万,顶多七八百万我就觉得差不多了。”王卫东答道。

  对于王卫东的回答,毛晓峰很不满意。

  “搞搞大,你要搞搞大!人有多大胆,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将来把你们的企业拿到港岛证券交易所里去上市!”毛晓峰说道。

  现在是1993年,也就在前两三天,中国第一家内地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在港岛上市。这个消息哄动国内,现在有几十家企业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去港岛上市。

  毛晓峰想的是如果在自己的培育和推动下,有一家弗山的企业去港岛上市,那将是多么大的成绩啊。

  “很多港商把音响企业转移到了粤省,我生产电子管正好可以为他们进行配套。还有,我打算进行技术攻关生产国家紧缺的电子管,比如说在军事通讯方面和雷达方面使用的电子管,这件事我在京城的时候跟石副部长沟通过,我在北方大国的时候还见过他们国家在电子管方面的技术权威。我可以把他们的技术引进到国内来。”王卫东说道。

  看见听见王卫东这么说,毛晓峰收敛了脸上笑容,看着王卫东很郑重的点头。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要更大力支持了。工业用地上的事情绝对没有问题,你们可以先回去做一个规划书出来,到时候如果你们需要贷款,我也可以帮忙协调。“毛晓峰说道。

  酒桌上,三个人相谈甚欢。

  吃完饭后,欧小阳开车和王宇东一起回工厂。

  “如果投资不足多的话,就不用去找贷款,我可以投资一半!”欧小阳说道。

  轿车开到工厂门口的时候,两个人却发现工厂门口正乱做一团。

  现在正是晚上下班的时间,往常这个时候都是工厂里的女工吃完饭后利用这段时间到外面逛逛街的时候。

  可是现在几十名女工团团的围在门口,从轿车里面就能听见哭喊和叫骂声。

  欧小阳使劲的按着汽车喇叭,听到喇叭声,围在一起的女工们闪到一边露出在大门口的两个女人。

  一个中年女人正揪着一个年轻姑娘的头发一边打一边骂。:“忘恩负义东西!赚了钱不寄回家里,都打扮在自己身上了,把自己弄的像一个狐狸精似的!”中年女人骂道。

  那个被揪住的年轻女工根本不敢还手,只是努力的想护住自己的头发,一边哭着。

  现在工厂里一共有五百名女工,王卫东根本认不全。

  不过这个女孩子他却认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姑娘长得实在是漂亮。

  这也难怪,据说这个姑娘的老家就是著名的刘三姐的故乡。

  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身材婀娜多姿。

  在工厂里几个月时间,王卫东眼睁睁的看着很多姑娘都迅速的变得漂亮起来。

  这些农村孩子刚到弗山的时候都是土里土气的,甚至衣服上还有补丁。打工赚钱后,今天烫个头,明天买一管口红,后天再咬牙花钱买一条牛仔裤,一个个像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经过精雕细刻后都变漂亮了。

  那个中年女人王卫东也看着眼熟,就是出去吃饭前他站在二楼上看见的那个站在大门口向里面张望的女人。

  一帮女孩子想上去把两个人拉开,可是只要一靠近,就是被那个中年女人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王卫东下车走到中年妇女面前说道:“不要再打了!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吗?”

  女人回头瞪着王卫东说道:“我自己的仔,我想打就打,用不着你管!”

  “如果你再打,我就打电话叫警察了!”王卫东威胁道。

  听王卫东说要叫警察,女人的气焰马上收敛了很多。

  “她到这里打工原来每个月往家里寄二百五十块钱,这两个月只寄一百块钱,臭不要脸的,原来都买了衣服化妆品,打扮的像狐狸精一样!”女人怒道。

  听见女人这么说,王卫东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样的事情他不能掺和。

  不过女人还是松开抓住女儿头发的手。

  晚上有人来敲王卫东办公室的门,他打开门看见工长于保龄站在门口。

  “你不是干白班吗,怎么还不休息?”王卫东问道。

  “老板,小芸跑了!”于保龄说道。

  小芸就是晚上在工厂门口被母亲揪打的那个姑娘,于保龄和小芸都是从河池那个地方来的。

  其实这里各个工厂工人不干偷偷溜走的事情很常见,不过王卫东却是第一次遇到。

  “你知不知道她去哪里了?”王卫东问道。

  “不知道,带着几件衣服就跑了!”于保龄答道。

  “知道了,你回去休息吧。”王卫东说道。

  于保龄刚刚转身又被王卫东叫住。

  “保龄,这些工人里面你是心灵手巧也很能吃苦的,我要新成立一家工厂,到时候你愿不愿意过去?你放心,我绝不会亏待你的!”王卫东说道。

第311章 无处可逃

  一个月前,也就是六月份的时候,两个老太太出现在赤山军分区的大门口。

  她们指名道姓要找陈季武。

  陈季武得到信息快走到军分区大门口的时候,看见自己的母亲和王卫东的母亲李玉凤就站在门口,他马上就知道大事不妙。

  看见自己儿子出来,陈季武的母亲没有和自己的儿子说一句亲热的话,她第一句话就问:“你爸和你王叔到这里来都已经两个月了,到底出了什么事?怎么还没有把小龙带回去?”

  “他们两个在这里挺好的,小龙也挺好的,你们不用担心。”陈季武含含糊糊的说道。

  “不要扯那没用的,赶紧带我去找他们!”李玉凤在一旁说道。

  已经几个月没有看见自己的宝贝孙子,她是心急如焚,火烧火燎的。现在就盼望着马上就能看见自己的孙子!

  没有办法,陈季武马上回去请假,然后推着一辆摩托车出来。

  他让两个老太太坐在自己的后面,叮嘱她们紧紧的搂住,不要从摩托车上掉下来。

  然后陈季武发动摩托车,向自己媳妇担任老师的那个村子而去。

  王卫东出钱让大舅哥买一辆摩托车,这样陈季武每天跑几十公里就可以和媳妇住在一起。

  这样一来,陈季武媳妇的那匹马就没有了用处。

  王海富和亲家老陈头儿两个月前来找孙子,看见了那匹马后两个老头如获至宝。

  从此以后,这匹老马就成了两个老头的大玩具。

  白天孙子上学以后,两个老头带上点小菜和一瓶酒,然后两个人同乘一匹马在草原上漫游。找到一块出风水宝地以后,两个人就坐下来喝着小酒看着蓝天白云,快活的像神仙一样。

  这里汉蒙杂居,民风很淳朴。

  两个老头就住在村子里,很快和所有的人都相处融洽,乐不思蜀。

  七月份到了放暑假的时候,按说这时候已经不能拖下去了,应该带着孩子返回哈市。

  可是两个老人左思右想都觉得不能回去。现在回到家里实在是太危险了。

  小龙刚来的时候左等右等也看不见自己的父母来接自己,而且生活上很不习惯,不能像以前那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他哭了好几次,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找到了新的乐趣,交到了新的朋友。

  现在开始放暑假了,两个老头儿就带着孩子每天跑到草原上玩儿。

  今天,王海富和老陈头儿骑在马上,老马一路小跑。

  小龙在后面撒腿追赶,一边跑一边喊:“爷爷,姥爷,让我也骑一会儿!”

  对面摩托车轰鸣,三个人都不禁抬起头,看向摩托车的方向。

  因为这段时间骑摩托车往这里来的只有陈季武一个人。

  果然三个人都看见了骑着摩托车的陈季武,不过今天陈季武并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在摩托车上还带着两个人。

  看见那两个老太太,王海富和老陈头儿就像看见了妖魔鬼怪一样。

  坐在后面的老陈头催促道:“赶紧赶紧调头!”

  王海富扯动缰绳调转马头就往回跑。

  这个时候陈季武已经停住了摩托车,李玉凤看见了骑着马上的那两个老头儿破口大骂道:“两个老王八蛋,臭不要脸的!现在还敢跑!”

  骂完,她就从摩托车后座上出溜下来,撒开两条腿去追赶那匹老马。

  老陈太太心眼儿更多一点,她催促儿子发动摩托车去追两个老头儿。

  可是陈季武磨磨蹭蹭就是不肯动弹。

  气的老陈太太在自己儿子后背上像敲鼓一样捶了两下,然后也下了摩托车去追赶两个老不死的。

  两个老头保命要紧,这时候已经根本顾不上孩子,老马从小龙身边小跑而过。

  不一会儿追赶上来的李玉凤就看见呆呆的站在那里又黑又瘦的小龙。

  李玉凤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大孙子怎么瘦成这样了?”李玉凤梗咽着说道。

  这个时候老陈太太也跑了过来,看见小龙以后,三个人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陈继武骑在摩托上在20米外看见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哭成一团,他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在京城的时候你父亲跟我说不让你将来到新成立的电子管厂做事。”王卫东对石月霜说道。

  石可为的意思是如果让自己的女儿去新成立的电子管厂做事会有人说闲话。

  王卫东让石月霜给自己写一份投资计划书。

  “你父亲老石同志的意思是如果现在国家进口的那几种电子管模仿研制成功,在质量上满足要求,每年可以采购二万个以上的电子管。民品方面,这几天我在弗山东完和其他地方也打听过了,暂时生产二十万只电子管。王卫东说道。

  年产二十二万只电子管,听着数量好像很大,其实很少。当年京城的774国营工厂电子管的年产量是一千两百万个。

  工厂的生产设备是从北方大国运来的二手设备,技术人员现在也主要依靠冈察洛娃从北方大国招募。

首节上一节154/3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