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开始我在时代大潮里 第13节

  王卫东给方副厂长的生产计划里提出每年生产三万台创业牌收音机,除去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就是每个月两千多台,每天生产一百台左右。

  对于八个人来说一天生产一百台很轻松。

  可是方副厂长看到报告后皱起眉头说道:“三万台?太多了吧?”

  工厂成立这家小工厂目的就是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本没有想到盈利,国营工厂的领导大部分脑袋里没有盈利的概念,他们想的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一万台已经不少了。”方副厂长说道。

  生产的越少向阳化工厂领导担心的事越少,就是亏损又能亏损多少?大不了工厂弥补一点钱把这几个残疾青年养起来。

  既然大领导发话了,那就是一万台。

  那么向部里打报告申请生产原料下拨就是根据一万台的数量。

  “方副厂长,如果下拨一万个喇叭,除去残次品后一定不能完成生产任务。我建议增加百分之十的下拨数量。”王卫东建议道。

  “有道理!”方副厂长点头说道。

  生产报告上交部里后就开始了等待,等着喇叭磁棒二极管三极管这些生产原料下拨。

  好在就这点东西还不够一家大型电子元件工厂塞牙缝的,打扫打扫库底子也能供应出来。

  现在都是国营企业,什么东西都是国家的,所以根本没有拖欠问题。都是国家的,谁拖欠谁啊,所以根本不用预先支付这些电子元件的费用。不过国家指定哪家工厂提供元件就是那家,你不能因为生产质量和价格原因更换另外一家。

  不过也有一个好处,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进入国家销售渠道不用自己去推销。

  一个无线电厂生产的收音机可能十来年还是那个老样子,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卖出去。

  事实上大部分这样的产品还是能够卖出去的,因为现在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工业上,轻工业产品还是很缺乏的。

  还有一件事,收音机的价格不是自己定多少就是多少,要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王卫东和刘建国怎么算都觉得他们这台收音机的成本不会超过五块钱,现在商店里出售的收音机基本上价格都在二十块钱以上,他们决定把价格定在十五块钱。

  可是报告递上去后半个月批下来的时候收音机价格变成十八块钱。现在这个年代人们可能要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台好一点的收音机,这个情况和二三十年后一个月工资能买几十上百台收音机的情况差很多。

  一开始,王卫东让刘建国教大家使用万用表和电烙铁,可是就这点东西一两天就学完了。没办法,王卫东每天在所谓的生产车间里带领大家读报纸加强思想学习来打发时间。

  半个月后就到了向阳化工厂发工资的时候,这也理所应当是无线电厂发工资的日子。

  工资表是会计科做的,王卫东看着自己的工资条,上面包括基本工资副食补贴书刊费等等一共是三十七块五角。

  由于是按大集体企业级别制定工作级别,所以工资水平比国营企业职工要低。

  可是这笔工资要从工厂里给的两千块钱启动资金里面出,当王卫东去找方副厂长签字的时候,方副厂长说道:“下一个月生产原料就拨下来了,第三个月就有销售,再以后就要靠你们自己了!”

第24章 万事开头难四

  一个月后各种电子元件终于陆陆续续到了,有从无锡无线电厂来的,有从常州无线电厂来的。

  每一次王卫东只能自己出钱雇佣红卫村的马车把元件从铁路货运站拉回来。

  发来的一万一千个喇叭经过检测有四十多个是坏的,最闹心的是电阻,四五种不同的电阻居然混合在一起装在几个大木箱里。打开木箱里面乱糟糟的就像是装了几个刺猬一样。

  没办法,王卫东只好先让大家用几天时间把这些电阻按不同电阻值分开。好在这根据电阻外面的色环就能做到,这件事让色盲的鲍启航很没有面子。

  本来他觉得自己是这些人里面仅次于王卫东的正常人,可是现在他只能用万用表测量才能分开电阻。

  晚上,王海富和其他三个老职工走进车间。

  下班后,车间里空无一人,工厂领导批准他们四个使用车间里面的机器给无线电厂生产收音机的外壳。

  王海富先是抽完烟然后捧着大茶缸子喝了几口水然后说道:“干吧!”

  关师傅熟练的在洋铁皮上划线然后剪切成一块块的小铁片。

  王海富把切好的铁片在机床上冲压成收音机的前盒和后盖。

  富贵荣带着口罩给收音机前盒喷成黑漆,后盖喷成银白色。

  最后由柳师傅把用铁片剪切成的红色创业两个字点焊在收音机外壳的右下角。

  现在收音机基本上都是塑料外壳,可是由于订货太少只有一万,大连工厂给出的定价很高,也难怪,开一次模只生产一万个,如果是生产十万价格就能至少减半。

  最后王卫东劝说工厂领导利用工厂机器和材料生产金属收音机外壳。

  四个原来生产炮弹壳和子弹壳的老职工现在生产洋铁片收音机外壳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

  收音机外壳严丝合缝,前黑后银的金属外壳很有高级感。

  活干到一半,富贵荣停下来休息。虽然是女人但是在男人堆里她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富贵荣抽了一口烟说道:“就这一点活,每天两个小时,不到半个月就干完了。”

  干完活顶着星光从生产区往家里走的时候王海富端着茶缸子感慨的说道:“退休这几个月整天待在家里腰酸腿疼的,干了两个小时活全都好了!”

  王卫东也开始带领大家安装收音机。每一个人一天只有四台的生产任务,把十几个零件插在电路板上焊牢再把电路板安装在收音机外壳里,连接喇叭和磁棒,一台收音机就装好了。

  王卫东本来想每一个人管理一道工序,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这样效率更高。可是看见工作量这样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每一个人实际上用不到半天就能装完四台收音机并且测试好。

  房间里不时响起收音机里传出的洪亮声音。

  慢慢的,大家都开始心领神会的磨洋工,按时上班按时回家,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既然是这样那么慢慢干就好。

  第一批生产出来的收音机有一百台送进工厂里的供销社,其他的要发到省供销总社和牡市供销社然后一层一层下拨到市县供销社销售,就是向阳化工厂所在地的蜂山县也只能采用这个渠道而不能直接到无线电厂进货。

  王卫东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厂供销社去一次,走到销售收音机的柜台先递出一根烟然后笑嘻嘻的问道:“今天卖了几台?”

  是向阳化工厂自己的工厂,是自己工厂子弟生产的收音机,所以工厂的职工都倾向于买创业牌收音机,前两三个月一共卖出三百多台然后销售量慢慢减少。

  从第四个月开始就有省供销总社的回款,王卫东事先向方副厂长申请无线电厂自己在银行里建立一个账户,并且拍着胸脯向方副厂长立下军令状以后无线电厂一定要自食其力!直到磨破了嘴皮子,方副厂长终于同意了。

  年底之前向阳化工厂要把所有电子元件的款项打到四机部指定的账户上。

  王卫东私下里算了一笔账,刨除生产原料的钱,交给国家的税收,每一台收音机还能剩下七八块钱的利润。一个月工厂生产八百多台,那就是六千多块钱!

  而八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总额才三百块钱出头!

  剩下的都是他们八个人给工厂创造的利润。

  可是这些钱怎么样才能花出去啊,现在可不是他随便发工资的时候。

  王卫东从银行里取出一千三百块钱。

  他先回到家里把三百块钱交给自己父亲王海富说道:“这是你们四个月生产一万个收音机外壳的报酬。”

  “四个月?不是半个月吗?”王海富不明就里的问道。

  “怎么是半个月?是四个月!我也不是傻子,半个月能给你们那么多钱吗?”王卫东说道。

  他拿出一张纸让父亲在上面签名然后按手印。

  王卫东走了,他还要给其他三个老工人发钱。

  王海富拿着厚厚的一叠大团结很感慨,虽然他不管家里的钱,可是家里的家底他还是知道的。他和老婆李玉凤省吃俭用这么多年也不过攒了六七百块钱,可是他只干了半个月而且是每天晚上两个小时就赚了这么多钱。

  “是四个月赚的。”王海富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王卫东对刚刚走进来的七个人说道:“大家静一静,我说几句。这几个月大家辛苦了,干的热火朝天,干的脚打后脑勺!我决定白天大家可以多休息一会,劳逸结合嘛,剩下的工作晚上再干!”

  王卫东的话让大家面面相觑,本来就是光白天干就很轻松,为什么非要加班?

  “晚上加班?有加班费吗?”刘建国明知故问。

  昨天晚上王卫东到家里给他母亲送钱的时候已经和他套好了,而且王卫东考虑到喷漆有毒给他母亲多发了一百块钱。

  “这是什么话!我们是集体企业,怎么会没有加班费!加班费要比照向阳化工厂的加班费水平发放!”王卫东答道。

  现在大家除了哑巴姑娘外都明白了王卫东的意思,白天大家磨洋工,留一点活到晚上干然后领加班费。

  一个月后石月霜晚上七点多才回到家里。她从拎兜里拿出一条大前门递给父亲石厂长。

  “这是你孝敬我的?每天加班工作这么辛苦还想着我,这个月加上加班费发了多少工资啊?”石厂长问道。

  “七十多!”石月霜骄傲的答道,她现在完全自食其力了。

  “有这么多!”石厂长吃惊的说道。

第25章 转变是悄悄的一

  石厂长原来是部里的干部,三年前被派到基层到来向阳化工厂当厂长。

  他的妻子是国家屈指可数的武器资料方面的翻译专家,现在还留在部里工作,所以夫妻两个人现在只能暂时分居。

  石厂长之所以把女儿石月霜带到这里就是为了让她在这个北疆安静的地方放松心情。

  女儿从小在京城的学校里成绩就名列前茅,平时在家里安静的看书,由于母亲的原因,石月霜的外语比同龄人要好太多。

  到了向阳化工厂后一年多,有一件事对石月霜打击很大,那就是国家重新开放高考。如果不是因为小儿麻痹症,石月霜现在一定是坐在重点大学的教室里。

  石月霜变的沉默,甚至自闭,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

  这一次工厂成立残疾人工厂,石厂长鼓励女儿出来工作当然并不是为了那区区的三十几块钱,他就是希望女儿走出家门多和年轻人交往变的开朗一些。

  看见女儿一天比一天脸上多出来的笑容,石厂长心里很高兴。

  不过现在拿着女儿孝敬他的一条大前门心里有一些不是滋味。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这首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这个社会工人阶级的自豪感。

  作为上面派下来的干部,石厂长敏锐的感觉到了社会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一个月七十多块钱国营工厂里一名有技术的老工人也赚不了这么多。

  二三十年来这个国家几千万工人拿着微薄的工资,除了养家就剩不下什么了,可就是依靠他们的辛勤忘我的劳动支撑起这个国家。

  外国人称呼这些人是蓝蚂蚁,这是对中国工人的赞叹!

  可是现在一个挂靠在向阳化工厂的残疾人小工厂里的工人一个月都能拿七十多块钱了。

  作为国营大厂的领导,石厂长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这是他们加上加班费才挣这么多的,石厂长在心里安慰自己。

  年底是工厂领导最繁忙的时候,要做一年的工作总结,上报部级劳模的名单,要搞评比,评出厂级劳模和优秀劳动集体。

  王卫东到方副厂长办公室。

  “方厂长,这几个月化工厂对我们这个小厂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我们残疾工厂的全体职工开会一致决定拿出五十台收音机作为奖品奖励给厂里的劳模。”王卫东说道。

  历年工厂对劳模的奖励品就是背心茶缸镜子暖壶之类的东西,工人们并不觉得奖励品低廉,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荣誉!

  当然有更好的奖励品那就更好了。

  现在王卫东到这里来提出要无偿的提供五十台收音机给工厂,方副厂长听到后感到很意外更觉得高兴。

  “卫东啊,你们这么做就对了!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向阳化工厂的子弟,就像是我们这些长辈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是除了你都是残疾青年,帮助你们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过你们不愧是向阳化工厂的子弟,能这样的大公无私真是难得啊!”方副厂长称赞道。

  王卫东在只有八个人的小工厂里也搞了评比,两个姑娘石月霜和陈季红是三八红旗手,刘建国鲍启航等五个人是劳动模范,只有他不是。

  王卫东别出心裁的在蜂山县农贸市场买了七个大猪头分给大家作为奖品,快过年了,正好当做年货,他还买了几十块钱的图书。

  “工作之余我们不要忘了加强学习!”王卫东说道。

  元旦过后,不到一个月就要过春节,可是对所有的人来说春节只不过三天假期,很快就过去了。

  春节后不久方副厂长把王卫东找到他的办公室。

  “卫东啊,咱们工厂有四五十个残疾青年,你们工厂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人心里有顾虑没有报名,现在他们想明白了,纷纷找到我也要求进入你们无线电厂,你看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方副厂长笑着问道。

首节上一节13/3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