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官场:从基层公务员干起 第69节

听到陶阳的话后,陈海洋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陶书记,我觉得行政服务中心的情况在全国都普遍存在,我们已经进行了整顿和治理,效果还不错。若是再进一步的干涉,会不会起到反作用?”

“据我所知,去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不乏胡搅蛮缠的人,若是出台工作约束机制后,会不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听到陈海阳的表态后,在场的几个县领导都没有发表意见。

见状,陶阳平说起了自己的观点。

“海洋县长考虑的比较全面,既然政府有坚定的信心,那就暂时先按照你的意见执行吧。但是服务情况若发生明显反弹,出台工作机制的事情就必须提上日程,而且要提请常委会研究表决通过。”

陶阳的讲话,给足了陈海洋面子,但是也迫使陈海洋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按照陶阳的思路和要求,窗口服务本就是你政府的工作,做好是你义不容辞的事情,但是做不好,县委就要出面解决了。

散会后,陶阳留下纪委书记刘光询问情况。

“刘书记,纪委在参与整治过程中有什么发现么?”陶阳问道。

“书记,整治效果确实还可以,但还是让我们摸到了一些情况,不过目前还不成熟,需要再深入调查。”刘光回复道。

“哪方面的?”陶阳问道。

“中介代理服务和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

陶阳沉默了片刻:“注意保密,继续查下去。”

第119章 逐个解决问题

阳春三月,临川这个北方小城逐渐向暖。

行政服务中心的事情,在陈海洋的亲自监督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只是这种亲自监督,让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陶阳和陈海洋在理念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在李东沐看来,两人的分歧来自于仕途发展的不同,一个从省委办公厅下派而来,一个从基层起步。

两种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两人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程度。要知道2009年,华夏正处于蓬勃大发展的黄金起步期,实干是基础,但是解放思想是快速发展的动力。很多城市的发展正是在主要领导大刀阔斧的魄力下,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中午,李东沐正在办公室整理汇总前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机制,突然接到了来自刘鹏的电话。

“鹏哥,什么指示?”

“东沐,告诉你个好消息。刚接到领导指示,厅党组已经通过我挂职的申请,预计三天后到临川县报到。”

刘鹏的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对他来说,这次挂职就是重获新生的重要机会,毕竟他和李东沐一样,不过二十岁出头。

“太好了,我们兄弟俩终于可以再次聚首了,来之前和我说一声,我去接你。”

挂了电话后,李东沐走向书记办公室。

“书记,和您汇报一件事。”

李东沐将刘鹏通过下派挂职的事情作了汇报,同时还表达了希望可以重点关注的请求。

陶阳笑了笑:“我稍后和伟明部长交待一下,考虑是副主任科员,就安排任工信局的副局长吧,毕竟是省厅下派干部,还是要表示起码的尊重。”

“对了,后天报到的时候,由你代表县委参加,怎么说你也是县委办副主任。”

“感谢陶书记,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说完刘鹏的事情后,陶阳又问起了关于京东仓储物流基地的事情。

“东沐,刘总那边还是没有动静么?”

李东沐摇了摇头:“没有,前段时间,刘总代表京东和中北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至于在哪里投资,目前还没有敲定。”

陶阳皱了皱眉头:“这件事多关注一些,如果能落地临川县,对我们后续的招商引资工作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李东沐点了点头:“明白,红杉资本和京东商城已经完成了投资合作,我会和陈文静密切联系,力争仓储基地落户临川。”

说完这件事后,陶阳又说起了另一个项目。

“商务局正在跟踪一个生物制药的大项目,企业已经实地考察过我们临川县,对方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和商务局对接一下,帮忙梳理一下思路。”陶阳说道。

“好的,我马上和商务局孙勇局长对接,保证不影响行程。”

陶阳对李东沐的表现很满意,在他看来,李东沐在经济发现和问题解决上有独到的见解,很多想法和思路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离开书记办公室后,李东沐直接给商务局局长孙勇打去电话。

“孙局长,接陶书记的通知,半小时后到常委会议室召开问题协商会。”

接到电话后,孙勇立刻带上业务副局长和业务骨干前往县委。尽管李东沐只是县委办副主任,可是在综合协调上,没有单位能比得上县委办。

半小时后,问题协商会正式召开。

首先,孙勇介绍了一下企业的背景和合作意向。

“李主任,我们对接跟踪的企业名为华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公司总部在苏省,主要生产冬凌草含片。我县秦山镇种植冬凌草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药物价值极高,是有名的冬凌草道地产区,这也是吸引华盛生物制药的主要原因。”

大致了解了企业背景和需求后,李东沐开始翻阅问题台账。

“一是需提供100亩的工业用地,并于半年时间内达到三通一平的交付标准。二是需修建一条通向高速上站口的双向6车道的水泥路。三是需保障药材品质和交付能力。四是需提供政策和劳动力支持。”

李东沐看过之后,总结出华盛生物主要针对用地、交通、生产和保障等四点进行了要求,条件并不苛刻。

“孙局长,针对四条问题,商务局准备如何进行回复呢?”李东沐问道。

孙勇摇了摇头,将一份关于答复意见的报告拿给了李东沐。

“李主任,我们针对问题进行了征求意见,并得出了结论。不过向陶书记汇报之后,并不满意。”

李东沐打开报告一看,觉得实在是太应付了事了,而且对企业最关注的第三条并没有做出肯定性的答复。

“答复一:自签订合作协议三个月内,确保一百亩工业用地征收到位,半年内实现三通一平。”

“答复二:整合交通道路项目资源资金,对现有双向四车道进行修缮加宽,全力保障道路通行。”

“答复三:积极和群众沟通,发挥政政府和村委的协调优势,保障种植品质和正常交付。”

“答复四:提供临川县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厂房建成后,主动协助企业开展招聘计划,满足用工需求。”

四条答复,看似回答了,可是又像是没有回答。

“如果我是企业老板,我也不让企业落地。”李东沐喃喃道。

“李主任,您说什么?”孙勇没听清楚李东沐说话的内容。

李东沐愣了一下,然后转回正题。

“孙局长,我觉得你们对这四个问题没有掌握透彻,而且也没有拿出可行的保障措施和时间节点,即便是陶书记满意了,企业老板也不会满意,他们会对我们没有信心。”

分析过原因之后,李东沐开始逐条逐项的进行梳理。

“关于土地征收问题,我觉得应该把征收所需款项列出来,看资金是否有保障,其次,征收时间太长。一百亩地都是一般农田,又不是城中村,最起码要在一个月内完全落地,至于三通一平的时间也要缩短。”

孙勇愣愣的看着李东沐:“您觉得第一条应该多久能完成?”

“自签订合同起,三个月内必须全部搞定!”

第120章 实地查看

李东沐的回答,让孙勇及在座的领导震惊。因为比最初制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半年。

“李主任,这个时间是不是太紧张了?”孙勇问道。

李东沐摇了摇头:“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觉得完全可以完成。”

接下来,进行第二项问题。

“孙局长,从冬凌草产区到高速上站口有多远的距离?”李东沐问道。

“大约五公里,目前路面还都不错,基本上只需要加宽就行。”孙勇回答道。

“大约需要多少钱?工期需要多久?”

孙勇想了想:“以目前的道路状况测算,只需要双向各扩宽2米的车道即可,而且也不涉及征地,大约1500万左右就能拿下。工期最快一个半月,最慢就不好说了。”

李东沐将这些重要的数据都记录在本子上,因为涉及钱的问题,都需要主要领导亲自拍板。

记录完之后,李东沐直接将问题跳到第四个。

“招商引资政策只需要和企业协商就好,这个比较容易解决。”

孙勇点了点头:“对,最大的困难是第三条,保障种植品质和交付能力。我们能做的只有积极和种植农户沟通,至于其他的也控制不了呀。”

看到孙勇紧皱的眉头,李东沐笑了笑。

“孙局长应该没有在乡镇工作过吧?”

孙勇看了李东沐一眼:“对,我一直都在商务局工作,差不多二十多年了。”

李东沐笑了笑:“孙局长,办法不能坐在办公室想,我们要走出去,走进农户家里,走进田间地头。办法总比困难多。”

“再说了,我们还要学会依靠秦山镇开展工作。”

听到李东沐的办法后,孙勇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还是李主任办法多,佩服。”

两人约定下午三点钟在县委集合,出发前往秦山镇实地查看。

散会之后,李东沐将本子上记录的关键数据打印出来。总计费用清单为:100亩征地费用及三通一平费用约为700万元,五公里道路修建费用为1500万元,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其他费用,大约2500万元左右就能拿下。

李东沐拿着打印好的费用清单来到了书记办公室,然后将问题解决思路作了简要汇报。

“书记,我和孙局长今天下午去实地查看解决第三个问题,其他的都需要您和陈县长拍板。”

看着罗列的清清楚楚的费用,陶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东沐出马,一个顶俩。”

“钱的事不用你担心,尽快把第三个问题解决了。”

离开书记办公室,李东沐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保障品质,就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统一种植,保证交付,就需要统一管理,并统一签订合同。如何让两项工作有机统一呢?”

看透问题根源后,李东沐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下午三点钟,李东沐和商务局长孙勇同行前往秦山镇。

秦山镇距城区只有十公里的路程,十五分钟左右便到达了冬凌草产区。

因为提前做好了沟通对接,秦山镇党委书记周庆丰也在产区附近等候。

“李主任、孙局长,欢迎来秦山镇指导工作。”

对秦山镇来说,商务局可是他们的贵客,毕竟为他们拉来了一个生物制药的大项目。若是项目能落地,周庆丰连摆三天宴席都愿意。

“周书记,为了帮你们拉项目,我连李主任都拉过来了,你可得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啊。”孙勇说道。

“必须的,今天下午全程陪同,晚上的宴席也已经定好了,晚上好好敬一下两位领导。”

周庆丰是临川县的老资格镇党委书记了,虽然秦山镇域面积不大,但是管理的井井有条,在全县所有乡镇中始终排在中游靠上的位次。

“周书记,麻烦您介绍一下产区的情况吧。”李东沐说道。

“秦山镇素有冬凌草之乡的美誉,全镇种植面积达2500亩,亩产干草达500公斤,全年产量可达1200余吨。”周庆丰介绍道。

“冬凌草在种植上有类别区分么?”李东沐问道。

首节上一节69/1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