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57节

  沈红衣碰碰李建昆,小声问:“她要剃须刀干嘛?”

  李建昆咬着耳根子向她解释后,沈红衣蓦地想到最近热播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陈亚军你个狗日的不说话,没人当你哑巴。”

  金彪领着尤利娅,先给玉英婆娘和贵飞懒汉见过礼后,又来到李建昆身前。

  陈亚军嘿嘿一笑:“当然,你俩是绝配。”

  尤利娅给他比了根中指。

  “叫昆哥。”

  “昆哥好。”这仨字,尤利娅说得倒是字正腔圆。

  结识金彪之后,她至少听金彪和陈亚军,提及过一万次眼前这人。

  确实很有气质,也很帅。

  但是,他有那么富裕吗?

  尤利娅从来不避讳,她和金彪走到一起,很大一个因素正是钱。

  那能给她带来优渥的生活。

  人追求更好的生活,难道有错吗?

  李建昆今天有所准备,毕竟是兄弟的媳妇儿第一次见面,还是上他家。

  他从沈姑娘手上取过一只巴掌大的红色锦盒,递给尤利娅,用英文说:

  “欢迎来到中国,祝你俩爱情美满,早日完婚。”

  “谢谢昆哥。”

  尤利娅美滋滋一笑,没有国内姑娘的矜持,当场打开一看。

  一只几乎满绿的翡翠手镯映入眼帘。

  尤利娅眼神大亮,情不自禁吸溜一抹口水。

  这能在莫斯科买栋别墅了吧?

  “噢,昆哥,您真是太慷慨了。”

  尤利娅心花怒放,扑上去在李建昆脸上左嗯嘛一下,右嗯嘛一下。

  沈红衣仍然保持微笑。

  玉英婆娘却是没眼睛瞧了。

  这还是陈亚军提前给大伙儿打过预防针的缘故。

  否则玉英婆娘怕不是要抄扫帚撵人。

  贵飞懒汉小声嘀咕:“伤风败俗啊。”

  中午吃饭就在院里,太阳正好,宴开两桌。

  沈红衣、鲁娜和许桃,暂时都没上桌,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今天的大厨是山河妈,李兰。

  她烧饭确实讲究些,擅用调料,所以味道也好些。

  不像玉英婆娘这种以前除了要料理家务,还要忙着挣工分的人。

  王山河和金彪碰过一杯后,问:“你俩婚事应该没跑吧?”

  否则,他可有点心痛那只翡翠手镯。

  他从古玩城捎来的。

  金彪霸气道:“必须的,她爸妈都说了,赶紧娶走。

  “包括她爸妈,都挺想陪嫁来中国定居的,对咱们的那些个绿叶菜、水果、面条、火锅,馋得哟。”

  恰好沈红衣端菜过来。

  李建昆看了她一眼。

  沈红衣偷偷掐他一把,在他耳边“献策”:“洋妞这么好,你也去娶一个嘛。”

  说罢,噔噔噔地转身离开。

  李建昆无奈一笑。

  前一阵儿,他也不是没去过沈家,拎着两瓶茅台,外加一些补品。

  沈母没啥,硬拉着留了顿饭。

  沈父仍然不待见他,饭桌上又提起三年之约,让他做不到的话,趁早放弃,免得耽误他女儿的终身大事,姑娘也老大不小什么的。

  鲁娜端着托盘走过来:

  “对啦昆哥,刚才光顾着看洋妞,有件事忘记跟你说了:

  “你让找保姆那事,有眉目了,是个姑娘,挺讨喜的,干妈应该喜欢。

  “我明天带来看看?”

  李建昆笑着点头:“行啊。”

  饭桌上,尤利娅大快朵颐,嚷嚷着嘴巴不够用,李云梦搁她另一边坐着,用蹩脚的英文和她交流,不时在她身上这儿摸摸那儿摸摸。

  研究外星人似的。

  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陈亚军挨李建昆坐,遭尤利娅报复,好几杯茅台下肚的他,红着腮帮子,突然把头凑向李建昆:

  “昆哥,你说……我和钟同志有戏吗?”

  李建昆硬是怔了怔,才想起钟同志是谁,只怪陈亚军突然用这么正经的称谓。

  “没。”

  “……娘的,金彪也这么说。可是昆哥,我感觉我喜欢上她了,咋办?”

  “那我回头跟她说声,看你喜欢她那点,让她改改。”

  “……”

  陈亚军郁闷地自干一杯:“真没戏?”

  “首先,钟灵并不贪财,所以你对比多半同龄人唯一的优势有钱,对她没有吸引力。

  “其次,钟灵是北语高材生,又出国深造多年,知识修养和精神内涵跟你不在一个层次,你俩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

  望着陈亚军垂头丧气的模样,李建昆迟疑一下问:

  “钟灵还没处对象?”

  陈亚军摇摇头:“东北进出口贸易界一枝花,咱们这边包括苏联那边,追她的人能从黑河排到布拉戈维申斯克,没见谁受到半点青睐。

  “我说昆哥,她是不是……心里还有你啊?”

  李建昆愣了愣,可能吗?

  他晃晃脑子说:

  “你把我想的太有魅力了,我俩互相伤害太深。”

  “是吗?那我怎么感觉你俩关系铁得很呐。”

  “不行吗?”

  钟灵如果有什么事,李建昆肯定会不遗余力提供帮助,反之也一样。

  陈亚军:“……”

  他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关系。

  忒复杂。

  (本章完)

第939章 请假一天

  中午长辈生日,可能喝了假酒,头昏沉沉的,到现在还没缓过来……

  (本章完)

第937章 863计划

  京城虽然依旧蛮冷的,不过这一阵儿天气倒是不错。

  都是艳阳天。

  晌午。

  李建昆和老母亲坐在院儿里晒太阳、唠嗑。

  玉英婆娘拍着小儿子的手说:“昆儿啊,你外头肯定有好多事,不用天天陪着我,我没事的。

  “再说,小娜不是今天要带人过来吗,说是个挺讨喜的姑娘,我也有伴儿。”

  李建昆抓起老母亲布满厚厚老茧、抹再多贝壳霜都无济于事的手,轻轻摩挲着,一边笑着说:

  “妈,我留在首都可不是特意陪你,有工作上的事哩,一时半会儿还真走不了。”

  李建昆已接到通知,受邀参加一场关于那件事的重要会议。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科学界的大佬,和他一样被邀请,正纷纷赶往首都。

  据陈春仙讲,科委和科工委大院里,高层会议每天都在进行,一场接一场。

  整个科学界像是一个添了猛火的机械,高速运转起来。

  这记猛火,便是上面对王大珩、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四位老辈科学巨擎,那份联名建议书的批复: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这件事尽管现在还没有被命名,但在后世,只要对我国科研事业有那么一丢丢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

  它就是“863计划”。

  且不提863计划因带动性,而产生的深远意义,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的重要转变。

  单是这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本身,便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了一长串让人欣喜的数字:

  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余项。

  其中,540多项达到国际水平。

  567项获国家或部委级奖励。

  获国内外专利244项。

  对36项关键技术的评估分析,60%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1%达到或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

  比如载人航天工程。

首节上一节957/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