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53节

“看着都像有钱人哪。”

刘小江也戳在门外的通道里,见这情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狗眼,心中狂嚎:庆有哥你赶快来啊!出大事了!

80百货门口,金彪正拿把扫帚唰唰唰,忽有反应,侧头一瞄,吓一大跳。

要不是认出边音,他还以为这乌泱泱一拨,是来干架的呢。

“老金,啥情况?”

王山河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瞪眼问。他就住在这间铺子,等生意上轨道后,金彪晚上会回家住。

“怕是有好事。”

金彪把扫帚递给他,笑脸迎上去,“姑娘,您又来了,这是?”

“昨儿那身我们团的人都说好看,他们也要买,我们赶时间,就一大早过来了。”

4号店门口,陈亚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人往他这边冲,忙喊道:“彪子,啥情况啊?”

“找你买衣服,你说啥情况,这可是我的老客户,你要不愿意做,吱个声。”

陈亚军瞅着眼前这一眼扫不清的人头,心花怒放,哈哈大笑,“你丫怎么不怕撑死啊!”

扭头便招呼起来,“来来,各位,里面请里面请。”

说来巧也巧,但如果都是踩着点的话,似乎又必定能碰上。

快到北语的路上,颠着自行车的李建昆,遇见同样颠着车的徐庆有。

一声老贼和一声孙贼的亲切问候后,俩人干脆放缓车速,唠起来。

“听说你们昨天上午卖一身,下午卖一身,老实讲,服装的利润怎么样,一天卖两身,有赚头么?”

“孙贼,这可是商业机密,你就这么打听?”

“害,咱俩谁跟谁啊,不如我先交个底吧,别看我们那铺子生意好,卖得多,但东西不值钱,都几毛几毛,这几天平均算下来,一天也就挣个十来块。”

“呵呵~”

“你看,你还不信。”

“我说一天卖两身都赚发了,你信不?”

“你要这么说,那我不信。”

“你看你这人,爱听个反话。”

来到小院门口,两人齐齐跳下,推车进院。

刚拐过影墙,路过阿华烧麦时,张华隔着窗户跳起来,“李哥李哥,您赶紧回去搭手,你们那两间铺子爆了!”

“啊?”

刘小江听到张华的喊声,出门一瞅,看见他庆有哥,便戳在门前狂使眼色。

徐庆有不明所以,推车快步走过去,问:“咋了?”

“庆有哥,他们两间铺子爆了,一大早冲过来几十号人买衣服,钱跟大水淌来的一样,卖疯了!”

“什么?!”

李建昆可算总从张华那里搞清状况,推车从二人身旁经过,笑问:“孙贼,这回要赚发了,你信不?”

“你就瑟吧你!”

第137章 还是挣美刀过瘾啊

“边姑娘,稍等!”

人群渐渐从铺子里散去,人手一套衣服,有人俩套,金彪眼睛都笑弯了。

李建昆喊住主持场面,唯一两手空空的边音。

边音刚踏出门的脚,复收回来,疑惑道:“怎么了?”

李建昆手里拿着一身新衣裳,记得她的size,走上前笑道:“太感谢您了,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生意,这裙子送给您,聊表心意。”

正是她昨天第一口询价的白色带小黄花的连衣裙。

但后面买的是另一款。

边音惊讶,百来块的东西,说送就送,“这……不好吧。”

“应该的,请务必收下,咱也不是国营单位,不碍事。”

这人可太会做买卖了,硬塞到手上,还不给推辞的机会,盛情难却,边音只好收下,笑如春风,“你们这的衣裳稀罕,二环里都没有,回去我再给宣传宣传,指不定有人会过来买。”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圈子很重要,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消费水平大体是一致的。而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大美女,她的圈子里,同事占比应该还是很小一块。

李建昆连声致谢,将她送出门外。

4号铺那边,小王和陈亚军同样在送客。

不多会,陈亚军哧溜冲过来,“彪子,怎么样怎么样,你卖了多少?”

“肯定比多。”

“嘁,那可不一定,你说!”

李建昆乐意看到这种局面,也不理会二人对账互踩,悠哉吃早餐去了,今儿胃口好,那就驴肉火烧吧。

庆江坊里,开始有星星点点的客人登门,刘小江忙着接待,徐庆有戳在柜台后面,却全无做买卖的心思。

他刚算了笔账,如果按人均消费50元计算,刚才那一波,瞅着不低于五十人,老贼一下入账两千五!

问题来了,这两千五他到底能赚多少?

不搞清楚这一点,徐庆有今儿饭都吃不下。

“小江,你自己看铺吧,我走了。”

“干啥去庆有哥?”

“查服装的行情!”

羽生由美子,北大留学生。

我国来华教育事业,起源于50年代初,当时因为外交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拔了35名留学生,分别前往东欧五国学习,对应的,五国也派遣来华留学生35人。

彼时称之为东欧交换生。

最早的东欧交换班设在清华,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北大,从此拉开北大作为外国留学生主要院校的序幕。

截至哗哗哗之前,北大共接受了1875名留学生,约占到全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

从1972年后更是逐年递增,留学生也开始遍布全世界。

1979年,北大新入校的外国留学生为86人,羽生由美子便是其中之一。

她觉得燕园的学习氛围浓厚,对华夏文化也很痴迷,并不后悔在这里求学,唯一让她三个月还无法适应的是,在这里,几乎找不到让她感兴趣的娱乐活动。

这很重要。

她深得学习要领,知道劳逸结合的好处。

“小美。”

这是羽生由美子的中文名字,还有个姓,唐,唐小美。

她最痴迷的是大唐文化。

躺在勺园的一块草地上,望着湛蓝天空放松大脑的羽生由美子,昂起脑壳,是她入校后交到的朋友,来自米国的安娜,嗯,李安娜。

“肿么了安娜?”

两人用尚不熟练的中文交流,也是一种口语锻炼。

“我鸡道有个地方可以逛爹,美食,工艺品,小商品,服装,都有!你想去吗?”

“不了,上次不是去镇上逛过吗,一点都不好玩。”

羽生由美子兴致缺缺。

“这回不一样,那地方甚至有俺们那旮旯的衣服卖!”

羽生由美子忧伤扶额,让你别跟东北人多说话吧,撑手坐起,狐疑道:“真的吗?”

在这里还有一件不方便的事:如果带来的衣服不好穿了,你只能穿上那些毫无美感的黑白蓝。

这个不好穿,有两重意思,一是穿破了,二是过于另类。

中华文化讲究一个入乡俗随,他们留学生并不想表现得特立独行,以至于格格不入,此时提出的口号是,与中国同学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学习,共同劳动”。

假期间,也总能在农村、车间,看见他们的身影。

但如果身上穿的衣服,并非他们带来的,而是在这个国家买的,那就是另一码事。

“骗你干哈,去不去?”

“信你一回。”

“诶!你看那女的。”

“歪果仁?”

“废话,不然能长金头发?”

暂安小院,当李安娜和唐小美,好容易按照中国同学提供的地址,磕磕绊绊摸到这里时,立刻引发人民同志的眼神围观。

安娜对于这种情形见怪不怪。

这年头,即便是老BJ,见到歪果仁的概率也不高,一个个可劲瞧稀奇,但又保持着克制,没有围上去。

当下称之为外宾。

关系重大。

等过几年就不一样,马路上但凡遇上一个歪果仁,保管一群人凑上去,不是看人,打听有没有外汇券,以至于有些歪果仁出门,穿件白T恤,上书几个蹩脚的中文字

“我没有外汇券!”

羽生由美子就要轻松不少,她只要不开口,没人知道她是老外。

“安娜,这个地方确实不同,像一个自由小市场,没那么严肃,又很规范。”

“我就说吧。”

两人东看看西瞧瞧,一阵踅摸,站在了90百货门前。

羽生由美子眼神亮了,透过窗户,她看见一些色彩明艳的衣服,放在这个国家,无异于寻到宝藏了。

心情愉悦,几乎是蹦进的店里。

“卧槽!老外?”

首节上一节153/3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