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30节

  “我说红衣,你不能这么说话呀,你现在的身份是采访记者,要公允,不能有明显的偏倒性嘛。”

  建议沈红衣收到了,但她不接受建议,她眼神仍在李建昆身上,道:“请继续。”

  “我和朋友的工厂,干得有声有色。

  “至此,我基本上完成了原始积累。”

  李建昆顿了顿,道:“然后我出境过港闯荡,在那边利用脑子里的学识和……经验,赚到很多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收购了不少公司。

  “八五年,《广场协议》之前,我去了趟日苯,提前完成布局,后面日元升值,大赚一笔。

  “去年,我交割了在日苯的所有投资,利用获取的资金,去了趟美国,再次提前完成布局。

  “后面十月份股市动荡,我从中获利不小。”

  李建昆略作停顿道:“大致上,我的钱就是这样赚到的。”

  沈红衣:“这样看来,您是个投资天才。”

  “嗨。”

  李建昆笑着一摆手,整得人怪不好意思的。

  然而,沈红衣刚峰回路转的心情,在当她低头看向下一个问题后,一下子又坠入谷底。

  姑娘忐忑着发问:“有人质疑你,假借外商身份,在特区大搞企业,你对此有什么要说的吗?”

  词儿还变动过。

  说罢,沈红衣立马补充一句道:“不过我听闻,这种事在南方其实并不罕见。”

  陈总编埋怨道:“红衣呀!”

  沈红衣装作没听见。

  李建昆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认真说道:“我在特区的企业,总体上来讲,目前处于极度亏损的状态。

  “早年间我在国内赚的那些钱,填进去连九牛一毛都不够。

  “余下的钱,均是从境外赚到的。

  “我在特区主要搞的是芯片事业,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或者说已经来临,芯片会是将来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将来绝对会被卡脖子。

  “事实上,这种事早有发生,还不止一次,懂的人应该都知道。”

  沈红衣眼神大亮,急声道:

  “也就是说,你在从国外赚钱,然后回国发展高新科技!

  “你在商业领域,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光和广阔视野,你在忧心民族科技的发展,且身体力行地为我国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李建昆的脸都给整红了。

  尽管,他确实是这样想的。

  但媳妇儿护的也忒狠了。

  “啊……基本上是这样。”

  沈红衣脸上总算有了抹笑容,低头看向下一个问题,道:“你难道就没想过,将来靠着这个芯片事业,大赚特赚?”

  “当然想过。”

  李建昆理直气壮道:“首先,谁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其次,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营利,根本无法生存下来”

  沈红衣插话道:“但你主要目的并不是为钱,即使是你现在挣到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

  李建昆心说,干嘛抢我台词:“啊……是这个理儿。”

  沈红衣的脸色明显好看不少。

  不过,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使得她再次蹙起眉头。

  这个问题是所有问题里,最不尖锐的。

  但,也最不好回答。

  如果是否定的回答,会显得小家子气,败人品。

  如果是肯定的回答,怎么说都感觉非常假,也败人品。

  她都想不通,学长为什么要列这个问题。

  左右都不讨好。

  沈红衣迟疑一下,道:“对于爆料者小芳,你怎么看待?”

  李建昆:“我要感谢她。”

  沈红衣的眉头皱得更紧,道:“这话听起来很假。”

  说罢,她补充一句:“听你的口气,你似乎知道她是谁。”

  李建昆:“大概率知道。

  “她儿子是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手底下有超过十条人命,我也差点死在他手上。

  “当然,已接受法律制裁。”

  “???”

  沈红衣心说,这事我咋不知道,遂勃然大怒道:“你们有过节,这明显是一次蓄谋的报复行为!”

  她知道小芳是谁了。

  可恶!

  李建昆摸了摸鼻尖,娘的,说漏嘴了。

  不过还好还好,没有细节,好含糊过去。

  “我说我感谢她,是真的。”

  李建昆用一种像是自嘲,又像打趣的口吻说:“沈记者,你明白那种有钱却不好随便花的憋屈吗?”

  沈红衣:“我大抵上可以想象。”

  李建昆:“说句往脸上贴金的话,我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从财富的角度讲,我大概率已经成功。

  “不过在我的观念里,企业家同时还应承担一种社会责任。

  “我想做很多事,比如,在贫困地区捐建一些学校,说句题外话:我也是大山沟里出来的。让更多孩子念上书。

  “但以往,我的思想不够开阔,瞻前顾后的,始终没付诸于行动。

  “现在,好了,大家都知道我有钱,再做起这些事情来,似乎一下子方便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难道不应该感谢她吗?”

  满分答案啊这是!

  沈红衣欣喜,一个她没料到的答案。

  也不知刘薇知道后,会不会吐血?

  沈红衣低头望向纸条上的下一个问题,到这时,她才终于意识到,这些尖锐的、甚至是将自己逼上绝路的问题,并不简单。

  学长经过深思熟虑。

  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

  索性他便正面回答,满足大家。

  不过就连问题的次序,都经过缜密的思考。

  沈红衣:“你这样的大富豪,应该在世界上广泛受到欢迎,通常有钱人也向往着移民,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国籍?”

  李建昆:“中国。”

  沈红衣:“有国家或地区向你抛出过橄榄枝吗?”

  李建昆:“当然。”

  沈红衣:“你是怎么想的?”

  李建昆一字一顿道:“除非祖国,不要我了。”

  采访结束。

  房间里一片安静。

  莫名的,似乎有股哀伤在空气中蔓延。

  也让所有人,体会到满腔的爱国热忱。

  好半晌后,陈总编看看李建昆,又瞅瞅沈红衣后,放弃了心中的某种独断,问:“红衣,这篇稿子,要不要发?”

  沈红衣回应道:“发吧。”

  她彻底明白了学长的想法。

  与其藏着掖着,还被一些知道些情况的小人,自以为抓住把柄。

  不得痛快。

  不如开诚布公,坦然面对。

  我自问心无愧,社会自有公论。

  至于沈红衣,她倒是想看看,人们要不要她的学长。

  她才华横溢、心系国家与人民,世界第一的学长!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她愿陪他,世界流浪。

  隔日。

  首都青年报头版头刊,有一篇几乎占据整个版面的新闻。

  标题为:《他是这样的李建昆》。

  随着报纸走进街头巷尾、千家万户。

  很快,又被多地的报纸相继转载。

  举国哗然。

  人们既震惊于我国竟出了个世界首富。

  也惊诧于他的坦然。

  于是乎,市井坊间、街头巷尾、厂房办公室里。

  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探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一个人有钱到这种份上,合适吗?

首节上一节1130/13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