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吃饭的人很多,特别是中午,人挤人,见到的人以为我们赚大钱,实际上利润很薄,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价格稍微提一点就会走很多人。”老柯淡淡地说道。
“主要是太累了。”徐畅然看着老柯乱糟糟的头发说道。老柯眼睛望着地面,没有说什么。
“还是回云州,把你家的面馆开个分店。”徐畅然说道。
“迟早要回去,要自己买个店面才行。”老柯说道,他家面馆合同期满后,又跟房东签了三年合同,提价30%。他们也没办法,只得签。这两年房租涨得快,提价30%的情况很普遍,而且未来还得大涨。
不过,老柯留在荣城做事,另有价值,不能完全用赚钱来衡量,如果他一直守着云州那个面馆,生活固然安逸,在阅历上就欠缺了,一直在小城生活,没有闯荡过他乡,好比脑子里有一堵墙拦着你的思维,让你原地打转地过一辈子。
聊了一阵,和老柯告别,连吃一顿饭也不可能,他还要去忙晚餐。
晚上接到蓉的电话,问火车票买没有,徐畅然回答说买了,蓉说这次出去一定要小心,年关已近,出的事多一些。
徐畅然想了一下,说这次不往山里跑,就在市区附近一些村镇转一转。
第641章 湘西行(一)
从荣城坐火车到吉首要花很长时间,中途还要转一次车,这没什么,买不到卧铺票就坐硬座,窗外都是新奇的景物,听旁边的人聊天也是一种乐趣。
从吉首火车站出来,已经是中午12点,在接站的人群中,徐畅然看见了自己的名字,走过去和举牌的人握手。
接站的人,徐畅然叫他老杨,本地机关工作人员,30多岁,徐畅然博客的一个读者,后来加了QQ好友,他一直建议徐畅然来湘西走一趟。
徐畅然本来没有湘西行计划,他对凤凰古城没有特别兴趣,但老杨说了另外几个地名,意识到自己有所疏忽,决定在过年前走一趟。
老杨把徐畅然带到一家羊肉馆,点了羊肉、跳水鱼、青菜钵等几个菜,羊肉是这家店的招牌菜,肉很嫩,比较辣,正宗的湘菜风格,吃起来很过瘾。
青菜钵也很喜欢,里面放一点肉沫,青菜稍有点苦,也有点辣,但是看不见辣椒,很大一碗,徐畅然吃得呼呼的,感受到有本地人接待的方便,在饮食方面是稳准狠。
快吃完时,琢磨这顿饭不应该让老杨掏腰包,但是没用,刚掏出钱包就被按住了,老杨不由分说付了账。
老杨是本省人,但不是本地人,年轻时在省城读书,大学三年级放暑假,独自来吉首旅游一趟,喜欢上这里,毕业时这里有分配名额,还是机关单位,就来这里工作,找了当地女人结婚生子,在这里安居乐业。
吃完饭,老杨问徐畅然打算怎么住,徐畅然问有没有类似老城的地方,老杨笑笑说有,离火车站不远就是。
在老城一家酒店安顿下来后,老杨回单位,徐畅然小睡一会,拿着相机出门,拍峒河上的桥,拍老街小巷,感觉吉首老城有味道。下午5点,老杨又打电话来,说晚上一起吃饭,徐畅然说这次他请客,老杨笑着说没问题。
吃饭时两人商量了接下来的行程,明天上午徐畅然去博物馆看看,再坐车到凤凰,在凤凰住一晚,然后回到吉首和老杨汇合,那时正是双休日,两人一同前往浦市古镇。
虽然没有来过凤凰,徐畅然对它缺乏新鲜感,网上的照片大同小异,商业味比丽江还浓。街上有不少女游客头上戴着花环,6、7个老太婆摆着篮子卖花环,其中一个老太婆还扭着一个小姑娘,硬把花环戴到她头上,小姑娘只好买下,脸上带着委屈。
河边的风景像照片上一样,但是没有美丽的女子,到处都是游客,只看见一个中年女人在河边以虹桥为背景翘一条腿照相,给她拍照的中年男人几乎趴在地上。
在河边看了一会跟着一群人去看了从文墓,听了一阵讲解,总算有了此行不虚的感觉。
吃完晚饭,在小书店翻了一阵,买了两本书,对沈荃这个人物留下印象。
沈荃是沈从文的三弟,20世纪20年代考进黄埔四期步科,和林彪是同学,抗战时期在以湘西子弟为主的128师任职团长,参加过沪松战役、嘉善保卫战和长沙会战,属抗战将领,多次负伤,后升为少将军衔。
内战期间沈荃辞去军职,回到家乡凤凰,49年随陈渠珍参加和平起义,在政府任咨询工作。
1951年秋镇反运动中,沈荃被枪毙,他在河边铺了一条旧军毯,指着脑门说:朝这儿打,没想到你们会这样。时年46岁。
“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徐畅然翻书时看到这句话,就决定把书买下,回客栈慢慢看。这句话令人难忘,估计当时很多人心里憋着这句话,只是一个临死的人说出来了。
1983年,沈荃作为起义人员被平反,家属获得500元补偿,老婆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其女儿在沈荃死后送到燕京,由沈从文抚养成人,文革期间被赶出京城,去了长春表哥家。
第二天徐畅然到沈从文故居看了看,也是与沈荃有关。沈荃有两个夫人,大夫人没有生育,他在部队驻防地看上一个瓷器店老板女儿罗兰,结婚后生下一女,沈荃去世后,两个夫人被下放到农村,大夫人70年代过世,罗兰在沈从文故居修复后,被请来照看故居,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去世。
沈从文的一生相对完美,用老话说是爱情和事业取得双丰收,沈荃则是个悲剧。沈从文解放后再也没写出像样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服饰研究,可谓造化弄人,据说沈荃和沈从文曾经谈论过,想合写一部抗战史,那是多么大的气魄,只是后来,大家面临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活下去了。
告别凤凰,回到吉首,和老杨取得联系,商量第二天出行事宜。晚上,老杨带了啤酒和卤菜,还有家里做的菜,到徐畅然房间喝酒、聊摄影。
老杨对摄影感兴趣,但只有一个小卡片机,没有买数码单反,一是现在价格贵了点,买一个套机需要8000元,二是不了解数码单反,担心买来后不喜欢或用不来。
徐畅然表示,数码单反在使用上很方便,值得购买,他拿出相机给老杨看了在凤凰拍的照片,老杨看了说效果非常好,今年底争取买一部。
徐畅然表情有点尴尬,说单反是可换镜头相机,镜头的作用比机身更大,而且很多镜头比机身贵,比如这个镜头就是花了一万元买来的……
老杨听了,抚摸着价值一万元的“内牛”,陷入沉默。徐畅然又说道,镜头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个头,即人的头,人的头用好了,几百元的镜头也能拍出好照片,他之所以买这种昂贵的镜头,主要还是一种“发烧”的念头,不值效仿。
听到这些,老杨又恢复了一些信心,徐畅然对他说,这个镜头的焦段是17-55,买了它后,家里还有一个18-55的镜头,焦段仅仅少一点,现在淘汰了,如果老杨要买尼康相机的话,他可以寄给他,以后只买机身就行了,先用一段时间。
老杨说不用,镜头这么贵……徐畅然又有些尴尬地告诉他,那个镜头不贵,新的才卖600元。
老杨又一次傻眼了,徐畅然只好给他解释为什么两个焦段差不多的镜头,价格相差十几倍,老杨表示,摄影真是水太深了,要是花那么多钱买来,拍得不好就痛苦了。
“你真的喜欢摄影吗?”徐畅然问道。
“喜欢,我大学还拿饭钱去租相机来拍照。”老杨说道。
“那就没问题,现在是摄影爱好者最好的时代,这个爱好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你只要用心拍一段时间,就能达到你想要的水平。”徐畅然鼓励道。
晚上9点,老杨回家了,两人约好明天一早出发。徐畅然接到一个电话,是王筱丹打来的,说她已经到了燕京,徐畅然问她呆多久,他现在正在湘西某小城,王筱丹说呆两天见见朋友,然后回老家。
显然这次见不成了,两人相约下次再见。
睡觉前,靠在床头看一本写沈从文的书,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好的人生,都是从苦中熬出来的。沈从文除了突出的文学天赋外,还有个优点,他比别人会熬。
第642章 湘西行(二)
早上8点,两人来到汽车站赶往蒲市古镇,7、80公里的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今天是周六,老杨休息,一方面给徐畅然带路,同时也想看看他怎么拍摄照片。
下车后徐畅然感到眼前一亮,比凤凰古镇好,没有游人如织的场面,所见皆是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他立即找了一家客栈开房间,把东西放好,出门拿着相机开拍。
“如果是拍人像或者风景,我一般用m档,也就是手动模式,光圈和快门都自己设定。但是在街上拍,m档的速度慢了,来不及细调,我就用光圈优先,设定一个固定光圈,快门采取自动方式,这样拿起相机就可以拍,用不着每次都设置参数。”徐畅然一边拍一边对老杨讲解。
蒲市古镇有“小南京”之称,据说是当年石达开带兵路过这里,和爱妃在街上走了一圈,觉得此地有南京气象。不过现在沅江水运衰落后,这里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变成一个普通的生活小镇,但历史气息和生活气息很浓厚,徐畅然看着一张张照片,兴奋起来。
老建筑一幢幢地拍过去,有了老杨的协助,拍摄要深入得多,如果大门开着,老杨就进去跟人打招呼,说他一个朋友来拍点照片,由于他是当地口音,人家很快同意,徐畅然就一阵猛拍,各种细节都尽量拍到。
这也是他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这时候不要想太多,不要纠结于构图、光线什么的,先拍到再说,首先要保证数量,回去再慢慢挑选。
一个老宅门上的虎头门扣,徐畅然用几个焦段拍了好几张,“燕京四合院也能看到虎头门扣,但拿不准是老物件还是后来做的,你看这个,鼻头发亮,额头也有一个亮点,这都是人的手日积月累摸出来的,肯定有些年头了。”徐畅然指着实物和照片对老杨讲解着,照片是一种发现,把一些可能会忽略的物体作为照片的主体,会使人重新审视它。
拍到中午,光线变得很强,徐畅然决定吃完午饭再说,“为什么说一早一晚是最好的拍摄时间呢,你看现在这个光线太强了,在摄影上叫硬光,这时候的光影效果是最差的,你只能拍内容。一早一晚的光线比较软,色彩最丰富,那时拍的照片色彩最好,甚至能感到光线在照片上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