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52节

 王渊又说:“我是贵州宣慰司人,前往云南乡试尚且要走二千余里。更远的,还有思南、永宁等府卫,他们要走三四千里!可不是中原和江南的几千里路,沿途根本没有水道可行舟,也没有平坦官道可纵马。盛夏之时,山岭险峻,瘴毒侵淫,匪贼横行。有多少云南士子,病死、累死、被贼人杀死在赴考途中,你等晓得厉害吗?杨阁老说贵州士子不足,当然不足!每次乡试,都有近半贵州士子,根本无法顺利走到云南考场!”

 王渊扫视众臣,冷笑道:“我若没有以一敌百的武力,今天就没机会在这里说话,早就成了贵州山道里的一具枯骨!你们觉得,所有贵州士子都能以一敌百吗?那也别考文举了,让贵州士子都去考武举更好,保证能杀得蒙古小王子不敢南向!”

 “哈哈,此言妙哉!”最后两句话,把朱厚照逗得笑出声来。

 王渊用拿刀姿势拿着笏板,喝问道:“还有谁反对?且与我辩论一番!”

 无人说话。

 朱厚照笑道:“既如此,准许贵州自开乡试。”

 礼部尚书刘春提醒:“陛下,贵州若开乡试,当专设一提学使,不能再由云南提学使兼任。另外,单独开科,贵州举人名额也该增加。”

 朱厚照道:“理应如此。”

 这个政策传到贵州,全省士子欢欣鼓舞,皆视王渊为贵州学界的英雄。第一任贵州提学使,来到贵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碑,把王渊的开科事迹刻上去,否则这位提学使别想获得当地人心。

第222章.222【拉帮结派】

 散朝途中,跟王渊关系较好的官员,纷纷朝他拱手致意。

 没别的意思,纯粹是在道贺。

 仅凭促使贵州单独开科这件事,王渊就足以青史留名,毕竟传播教化乃奉行圣人之道。今后贵州所有的举人和进士,都要感激王渊之恩德,投入王渊门墙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

 等王渊身边清净下来,严嵩才笑着说:“若虚好手段!”

 “随口一提而已,不想陛下真的答应了。”王渊说道。

 “若虚何必谦虚,今天这个机会选得实在让人拍案叫绝。”严嵩明显进步神速,对朝堂政治有了更深的理解。

 别看王渊提出贵州开科之事,似乎属于心血来潮,其实是有精确判断的!

 贵州单独开科,对南榜和北榜没有任何影响。各自按比例录取进士,该考上的都能考上,不会因为多了几个贵州考生而发生变化。

 只会给中榜带来变数,假设总共录取三百五十人,中榜进士便有三十五人。

 贵州开科之后,举人名额增加两个,等于多出两个贵州士子,竞争三十五个中榜进士名额。如果这一届没考上,下一届累加起来继续考,便是多出四个贵州举人,竞争三十五个中榜名额。

 一届一届累加,连续五届都不出贵州进士的话,第六届就多出十个贵州士子,竞争那三十五个中榜名额!

 金罍这种新鲜出炉的中榜进士,才不管今后如何竞争呢,跟他没有屁的关系。

 但对杨廷和这种中榜士林领袖,对安磐这种中榜科道官员来说,却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中榜士子会骂他们:“身居关键职位,却不能阻止贵州开科,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因此,最大的阻碍便是杨廷和,以及杨廷和麾下的杨党。

 如果换成别的时候,王渊一旦提出建议,内阁必然集体反对,他们会帮着杨廷和说话。

 今天却不一样,杨党被罚俸一人、流放一人、外放一人,皇帝明摆着是在打击报复。王渊巴不得内阁全员反对,让皇帝看看杨党的影响力,皇帝愤怒之下指不定能干出啥事来。

 可惜,杨党怂了。

 竟然没有一个阁臣,没有一个尚书,直接出面支持杨廷和。就连祖籍云南的杨一清,都不敢帮着说话,生怕引来皇帝的忌惮。

 所以严嵩才说王渊机会选得好,借皇帝打击杨党的“势”,逼得杨党不敢冒头,一下子就将贵州开科给搞定。

 严嵩感慨道:“若虚还是太弄险了,不该重提追夺旧臣封赏之事。”

 王渊笑道:“你真以为追夺封赏,出自陛下的旨意?”

 “难道不是吗?”严嵩疑惑道。

 王渊解释说:“或许追夺刘阁老、谢阁老的封赏,是刘瑾蛊惑陛下所致。但之后清查所谓‘漏网之鱼’,还要追夺祖宗三代的封赏,那绝对是刘瑾私下授意的,陛下一直都被蒙在鼓里。”

 “原来如此。”严嵩恍然大悟,朝王渊深深一揖。

 什么意思?

 朱厚照并非一直“英明神武”,刚刚继位那几年,同样幼稚得很,朝堂是真被刘瑾操控了。

 随着刘瑾倒台,各种烂事被翻出来,朱厚照也被吓得不轻,从此政治手段快速长进。他现在知道分化文官集团、分化太监集团、分化武将集团,不允许任何一方权势独大。

 王渊旧事重提,纯属居心叵测。明面上在向给事中安磐开火,暗地里矛头直指杨廷和,是在把杨廷和跟刘瑾进行比较,暗示杨廷和很可能是下一个刘瑾!

 内阁大佬瞬间就听明白了,科道言官也听明白了,所以无人再敢说话。

 谁若说话,便是杨党,意图如刘瑾那般蛊惑皇帝、蒙蔽圣听!

 严嵩居然没搞明白玄机,可见还得继续努力,这政治敏感度不行啊。

 顺天府乡试监临官张士隆,突然走过来,对王渊拱手说:“多谢王学士!”

 “举手之劳而已,”王渊笑道,“你们两位可以多聊聊。”

 王渊自己离开皇城,张士隆和严嵩则结伴而去。

 却是王琼担任户部尚书之后,发觉历年盐课有重大问题,于是上疏请求皇帝严查。

 朱厚照就随口问王渊:“二郎,该派谁去查盐税啊?”

 王渊回答说:“臣身为翰林院官员,对科道官员不甚了解。不过监察御史张士隆,这次监督顺天府乡试非常称职,帘内帘外监督得井井有条。”

 于是,朱厚照就让张士隆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担任河东巡盐御史。

 这是一个棘手差事,不好好查得罪皇帝,严格追查将得罪无数大佬。同时又是难得的升官机会,张士隆准备大干一场,非要打几只大老虎才行。

 而严嵩身为山东清吏司官员,正好兼管天下盐课,完全可以跟张士隆打配合,立功之后一起升官嘛。

 朱厚照可能是缺银子练兵吧,居然想起来整顿盐课。这次疯狂打击杨党,也可能是觉得杨党拖后腿,不给皇帝安心练兵的机会,于是才率先把户部尚书的职位拿走。

 如果杨廷和全力支持皇帝练兵,皇帝多半会放任他当权臣。

 ……

 出得西长安门,守在那里的袁达激动道:“二哥,王阿伯他们来了!”

 王渊惊讶道:“不是只让大哥来吗?我阿爸怎么也来了?”

 不但父亲王全来了,母亲和大哥也一起来了,说什么儿子结婚却父母不在,是对女方家庭的不尊重。

 回到家中,王渊很快看到家里的一大堆人,欣喜喊道:“阿爸,阿妈,大哥!”

 或许是生活变得更好,家人都白净了许多,而且都比以前胖了一些。

 还没来得及嘘寒问暖,王渊便看到贵州巡抚魏英,惊道:“魏巡抚也回京了?”

 魏英拱手道:“多谢王学士仗义执言!”

 历史上,魏英本该在杨廷和、杨一清斗法时,被杨廷和逼得辞职回家养老。现在嘛,王渊为了稳定贵州局势,生生将魏英给保下来。

 不但如此,魏英还因为镇压反贼、改土归流之功,由右副都御使提升为左副都御史。

 王渊感慨道:“魏巡抚真是……令吾汗颜!”

 魏英笑道:“为国效力,不分彼此。”

 魏英这次回京述职,不但带着王渊的父母过来,还穿着官服直接拜访王渊,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属于王渊的坚定政治盟友!

 实在是杨廷和做得太过分,把魏英搞得一肚子怨气。

 一年前,魏英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贵州,兼制湖广、四川,实质上属于弱化版的三省总督。而且他还连战连捷,攻破贼寨六百,俘斩反贼数千,招降反贼将近两万人。

 如此位高权重、立功无数的地方大员,居然因为巡按御史捕风捉影的弹劾,就被杨廷和逼得必须辞官来自证清白。

 而那个巡按御史,还是杨廷和破坏规矩提拔的,还刚刚跟着魏英打顺风仗立功升官,转眼就翻脸不认人。

 欺人太甚!

 魏英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已经把杨廷和恨到骨子里,也对杨一清颇有微词,铁了心今后要跟着王渊混。

 更何况,魏英和王渊本就渊源颇深。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当驿丞,正是因为魏英的强烈推荐,才能在刘瑾倒台之前,就升官去江西当知县。

 魏英对王阳明有恩,王渊对魏英有恩,都是一家人,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

 王渊笑道:“赧翁,我改日带你去见陛下。在见到陛下之后,不要谈那些繁琐政事,只说官军如何杀贼,如何逼得当地土司乖乖听话。还有,灵儿征战沙场的事迹,也要讲得活灵活现,陛下就喜欢听这些。”

 “理应如此。”魏英抱拳笑道。

 以魏英现在的年龄,如果顺风顺水心情好,不像历史上那样抑郁而终。那有王渊的帮助,以魏英自己的资历和才干,说不定几年之后就能执掌都察院。

 拉帮结派,谁还不会啊?

第223章.223【黄河决口】

 “这王若虚到底想做什么?”杨廷和一脸阴鸷。

 梁储叹息道:“介夫还没看出来?王二从头到尾都是陛下的人!”

 杨廷和无比郁闷道:“那他为何求娶黄鸣玉之女?还跟我家用修(杨慎)走得颇近?”

 “为了麻痹吾等而已。”梁储说道。

 “那今日又为何陷害于我?难道是见我受到陛下冷落,他跳出来要跟我撕破脸了?”杨廷和还是想不明白。

 梁储猜测道:“或许是出于陛下授意,借刘东川、王若虚之口敲打你我!”

 杨廷和渐渐冷静下来,点头说:“多半如此……不,定然如此!若无陛下授意,以王二此时的情况,绝不可能说出那种话!”杨廷和一脸落寞,哀叹道,“陛下啊,你我君臣,何至于此!”

 杨廷和对朱厚照是忠诚的,至少此时无比忠诚。他也想做万世流芳的名相,也想辅佐皇帝中兴大明,只不过治政理念跟皇帝南辕北辙,而且碍于各种条件难以推行改革。

 梁储提醒道:“最近半年之内,以稳固朝堂为先,不宜再起任何波折。”

 “理应如……”杨廷和突然闭嘴,因为阁臣费宏进来了。

 明代内阁,并无定额。

 其阁臣数量,一般在五个以上,七个的时候常有,崇祯朝甚至出现九阁臣共存的局面。

 更奇葩的是万历朝,有段时间内阁只剩首辅,时人称之为“独相”。并非首辅想独自揽权,而是万历怠政搞出来的,当时京官缺额达到三分之二,一向紧俏的京城房地产市场都垮了。

 如今的内阁也很萧条,只有杨廷和、梁储、费宏三人而已。

 在内阁还没压倒六部的正德朝,阁臣数量越少,意味着内阁的影响力越小。这种情况让杨廷和很糟心,他数次请求皇帝,希望将内阁补为五人,但朱厚照一直装聋作哑。

 拢共就剩三位阁臣,偏偏费宏还是个修仙的。

 费宏从来不主动表明立场,也从来不反对谁。你说他尸位素餐吧,这家伙又能力极强,遇到棘手事情很快就处理了。

 有时候,杨廷和感觉费宏是自己人,有时候又感觉费宏是帝党。反正捉摸不定,难以准确判断,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明白。

 费宏走进来说:“散朝之后,陛下召我策对,言及贵州开科之事,问我贵州举人名额该定多少。”

 杨廷和、梁储面面相觑,三位阁臣,皇帝独召费宏是什么意思?

 “文宪如何回答?”杨廷和问。

 费宏说:“吾言,可定为二十三人。”

 杨廷和对这个数字能够接受,说道:“文宪老成持重!”

 费宏又言:“陛下说,似乎太少了,贵州士子也不容易,让我回来与二位商量。”

 梁储说道:“那就二十五人吧。”

 杨廷和已经被皇帝压得抬不起头,哪还敢再搞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便是二十五人,不能再多。”

 以前云贵举人名额总共五十人,其中云南三十一人,贵州十九人。

 刘瑾弄权时瞎搞,把中榜和北榜地区一起提升,云南增加到三十四人,贵州增加到二十一人。

 刘瑾倒台之后,其他省份的名额恢复旧制。唯独云贵乡试名额,在李东阳的主导下不变,算是沿袭了刘瑾的政策,目的是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首节上一节152/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