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34节

 “哈哈,可能还是美貌女鬼的故事。宁采臣定然遇到一美貌女鬼,习得高明法术,于元末乱世锄强扶弱。”

 “不对,我觉得是宁采臣有女鬼相助,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把岳父羞愧得不敢见人。”

 “元朝的状元有何用?还不如修炼法术呢。”

 “……”

 这几个士子居然当场争论起来,把严嵩听得暗自发笑。

 一碗面吃完,严嵩过去拱手说:“几位朋友有礼了,鄙人严嵩,字惟中。”

 那些士子纷纷起身行礼,互道姓名之后,有人问:“严朋友是哪年进学的?”

 严嵩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弘治十八年进士。”

 那些士子顿时肃然起敬:“原来前辈有官身,失敬,失敬!”

 严嵩笑道:“不必拘礼,我此时没有一官半职。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便回乡丁忧至今。”

 神他妈翰林院编修,那些士子听得瞠目结舌!

 便是被录为庶吉士,都不一定能做翰林院编修,严嵩的来头太大了。

 严嵩问道:“我初回京城,一路听不少人提起王二郎,可是去年的状元王若虚?”

 “自是王学士,”那些士子说,“王学士文武双全,广受百姓爱戴。我本良乡县生员,被恩师荐来顺天府学读书。若没有王学士身先士卒,以众击寡,我的老家县城怕是要被贼寇攻陷。王学士于我良乡百姓,皆有活命之恩!”

 “原来如此。”严嵩点头道。

 又有士子说:“不止是良乡县,整个京城的百姓,有谁人不知王二郎?便是地痞无赖,提起王二郎也尊崇有加。”

 严嵩回乡丁忧,一直在闭门苦读,还真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他问道:“王状元去年参加殿试,为何今年就获授学士?”

 那些士子哈哈大笑:“以王学士的功绩,若非翰林院升官不能太快,他怕是已经兼任侍郎了。”

 “陛下可对王学士信任得很呢,阉贼刘瑾的宅子,都赐给王学士了。”另一个士子说。

 吏部官员不会胡乱说话,严嵩通过这几个士子,反而能了解到更多京城情况。

 原来,如今皇帝最宠幸的武将是江彬,最宠幸的文官是王渊。

 既然见不到威风八面的杨廷和,那为何不去拜访王二郎?

 但严嵩有些拉不下脸,毕竟王渊比他晚了两届进士,真不好意思恬着脸去巴结。

 青年时代的严嵩,一腔热血,为人正直,而且脸皮薄,并非晚年那个不择手段的大奸臣。

 严嵩躺在旅店里,翻来覆去一整夜,总觉得依附“晚辈”颇为可耻。

 一直盘桓数日,都快不够回家的路费了,严嵩终于前往城西王宅。他还是不愿巴结谁,打定主意平辈论交,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若谈得拢,就跟王渊做朋友,谈不拢立即回老家读书去。

第196章.196【居然是个愣头青】

 《物理学报》第一期,居然赚钱了。

 一共印刷四百八十份,但只卖出二百七十多份。每份报纸三分钱,销售额共计白银八两有余。蜡纸、油墨、稿费、承印纸、报童提成,这些成本不足五两银子,因此净赚三两二钱白银。

 不过嘛,供稿者都是王渊的朋友和学生,稿费收得非常低。王渊和黄峨做编辑也不领工资,小说《倩女幽魂》更是省去稿费。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时间久了供稿者肯定不乐意,而且编辑酬劳也应该提上日程。

 “小妹,你既要写小说,又负责校对稿件,工作实在繁重,”王渊拿出半钱银子说,“我也不能让你白帮忙,月薪暂且只有这些,今后报纸销路打开再给你涨上去。”

 黄峨连忙推辞:“我可不是为了赚钱。”

 王渊笑道:“你不觉得,自己凭本事赚钱,特别有成就感吗?而且,无规矩不成方圆,《物理学报》想要办得长久,就必须把这些规矩立好。”

 王渊都这样说了,于情于理,黄峨都不好再拒绝。她微笑着接过碎银子,果然体会到成就感,毕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领工资。

 “可惜,买报纸的人还是太少,只卖出三百份都不到。”黄峨为王渊感到忧虑。

 王渊反而安慰道:“慢慢来吧,第一期就有两百七十多份的销量,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开局了。”

 突然,仆人过来禀报,递上名刺说:“老爷,有客求见。”

 王渊接过名刺,脸上露出诧异表情。

 翰林院编修严嵩?

 王渊再怎么历史白痴,也知道严嵩是明代大奸臣。不过这厮好像是嘉靖朝的吧,现在才正德七年,他就已经当上翰林院编修了?

 难道,是同名同姓?

 王渊实在搞不明白,只能说道:“请他进来,看茶。”

 既是翰林院编修,王渊就不能失礼,亲自走到院子里去迎接。

 待王渊离屋,黄峨立即掏出自己的工资,对丫鬟说:“婵儿,拿去买些蜜饯,今天我请客。”

 夏婵打趣道:“哟,这可是小姐自己赚的银子,买东西吃起来都更香呢。”

 “死丫头讨打,快去快回!”黄峨笑骂。

 夏婵抱着小猫咪,呼来一个国子监生的书童,结伴进城去买蜜饯,快出大门时正好遇到进来的严嵩。

 严嵩此刻心情非常好,极受皇帝宠幸的王二郎,居然轻轻松松就能见到,哪像在杨家连宅门都不让进?也因此,严嵩对王渊印象极佳,认为对方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君子。

 穿堂过室,严嵩老远就看到,一个年轻人站在院子里等待。

 “可是严编修?”王渊抱拳道。

 严嵩更觉自己受到重视,还礼道:“怎敢劳王学士亲迎,折煞在下了。”

 就算真是历史上的大奸臣,王渊也不会轻易得罪,毕竟对方是翰林院官员,迟早都是要被起复的。他热情的拉着严嵩之手,边走边笑着说:“哪里,严编修请进。”

 院中相迎,执手而行,这让严嵩大为感动。

 此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接连亡故,又兼科举顺利,因此性格极为复杂。他自负但又有些自卑,清高孤傲却希望获得旁人认可,性情非常要强却又不喜与人争斗。

 这种复杂,如果频遭挫折,就有可能变成扭曲,抛弃底线之后甚至会黑化。

 王渊把严嵩带去会客室,好奇问:“严编修是哪年进士?”

 严嵩自报家门道:“在下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二名,馆选为庶吉士,散馆之后授翰林院编修。还未履任,便丁母忧归乡,一直蹉跎至今。”

 王渊算算时间,日期刚好。

 明朝对丁忧官员有严格规定,服丧期满必须立刻回吏部报道。超过一年不报到者,要追究责任;超过两年不报到者,不得复官,发回原籍审理;超过三年不报到者,必须进行严肃处理,甚至有可能被剥夺功名。

 严嵩已经在老家厮混半年,若今年之内不到北京,他就要被追究责任了。

 王渊笑着说:“既然严编修丁忧期满,今后咱们就是翰林院同僚了。”

 严嵩摇头叹息:“吏部让我等候安排。”

 王渊惊讶道:“怎么可能?严编修没去翰林院吗?”

 “去了,吏部和翰林院,我都已经去报备过,”严嵩憋屈道,“但他们都让我安心等着。”

 这是违规操作!

 普通官员丁忧期满回京,肯定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被重新安排工作,运气好只等三五个月,运气不好得等两三年。

 但是,内阁和翰林院官员,以及六部尚书,回京之后可以直接官复原职!

 严嵩吃亏在什么地方?

 他的会试座师死去多年,在朝堂的影响力早已消弭。他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之后,又没去上过班,在翰林院毫无人脉可言。他的会试房师在外为官,他当庶吉士时的老师在南京坐冷板凳。

 一个能帮他说话的都没有!

 严嵩去了翰林院,翰林院虽然没有刁难,却让他把吏部的复官文书拿出来。吏部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吏部郎中也没资格给翰林院编修复官,至少得经过吏部侍郎批准,但吏部小官却又不帮忙通报,吏部侍郎根本不知道严嵩回来了。

 王渊问道:“严编修,你在吏部没有使银子吧?”

 严嵩楞道:“我做人做官自有清白,怎会给吏部送银子?而且我乃翰林院编修,丁忧期满回京,本就该让我官复原职,何须再给谁送银子?”

 “难怪。”王渊摇头好笑。

 就算眼前这位仁兄,真是历史上那个大奸臣,此时也不过是没经历过社会毒打的愣头青。

 三十岁出头的人了,居然不知道给吏部送银子!

 王渊解释道:“你离开朝堂多年,恐怕也没啥朋友。如果不给吏部官员送银子,他们又怎会帮你办事?”

 严嵩气愤道:“我堂堂翰林院编修,迟早是会复官的,他们就不怕有朝一日被我报复吗?也不怕破坏规矩,被朝廷问责吗?”

 王渊笑道:“他们不需要违规办事,只需要将你的档案,永远放在最不显眼的地方即可。至于报复,谁知道你哪年能够复官?”

 “欺人太甚!”严嵩怒火中烧。

 眼见严嵩连给吏部送银子都不知道,王渊就觉得很有意思,可以亲手把这个大奸臣推一下。

 至于今后,慢慢观察呗,心术不正或者不听使唤,那就弃之不用。若是懂得感恩,能力又强,自是麾下一员干将。

 王渊笑道:“择日不如撞日,我带你去见吏部杨尚书。”

 严嵩闻言大喜,起身作揖道:“王学士大恩,在下没齿难忘!”

第197章.197【来自大奸臣的感激】

 江彬的横空出世,不仅再无奏章弹劾王渊,就连杨廷和与杨一清的矛盾,都似乎突然之间消失无踪。

 皇帝确实可以强行调动边镇进京,但文官们也可以阳奉阴违。

 一个字,拖!

 兵部讨论大半个月,别说制定具体方案,居然还在激烈争执,只为给这些即将进京的部队,起一个威风八面的新名字。

 户部表示暂时拿不出粮饷,虽然刘六刘七之乱已平,但河北、河南、山东皆需赈济。另外,贵州、四川、江西还有反贼未平,云南那边也开始闹起来,这些都需要银子去清缴。

 比如四川,户部刚拨了十万两银子的军饷。

 杨廷和都已经跟朱厚照达成交易了,杨一清却还在坚决反对边镇入京,上个月连续两次以辞职来表达态度。

 首辅李东阳是真撑不住了,屁股疼得厉害,平均每月辞职四五次。

 掐着下班时间,王渊带领严嵩出发,前往杨一清的府邸。

 杨一清也是站在院中迎接,拉着王渊的手说:“王学士可是稀客,快请进!”

 王渊介绍说:“这位是弘治十八年二甲二名进士,翰林院编修严嵩,严惟中,丁母忧刚刚回京。”

 “见过杨冢宰!”严嵩抱拳道。

 冢宰、太宰,都是对吏部尚书的敬称。

 严嵩留京为官那几年,杨一清一直在边疆任职,他对严嵩没有任何印象。

 但既然是翰林院编修,也该做做礼遇的样子,杨一清笑道:“原来是严编修,久仰才名,快请入内!”

 三人坐定,茶水奉上。

 杨一清大笑道:“多亏了王二郎的蜡印机,让朝廷各部文书工作轻松许多。”

 王渊谦虚道:“雕虫小技,不敢居功。”

 蜡印机在各大衙门推广之后,刚开始吏员们欢欣鼓舞,随即就有人把王渊恨到骨子里。

 杨一清自担任吏部尚书以来,三番五次提出裁员计划,结果上次只裁掉五个倒霉蛋。

 等到王渊的蜡印机问世,立即给了杨一清裁员理由。仅在邸报发行系统,通政司、六科、提塘就裁官八员,裁撤书吏三十七人,还准备在各省裁撤官吏三百余人。

 科技进步,带来官吏下岗潮。

 王渊双手递过去一张报纸:“此为鄙人所办《物理学报》,还请杨尚书雅正。”

首节上一节134/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