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35节

 杨一清扫了眼报头,笑道:“既是王学士编撰,想必格外精彩,定当认真拜读一番。”

 二人又东拉西扯一堆,严嵩全程插不上话,只能坐在旁边当背景板。

 也不知过了多久,王渊终于转到正题:“杨尚书,严编修已前往吏部报备多日,一直都等不到相应安排。”

 杨一清笑道:“既是翰林院编修,还能有什么安排?丁忧期满,按照朝廷规定,官复原职即可。”

 王渊也笑道:“可能是吏员疏忽,严编修暂时无法官复原职。”

 杨一清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他当尚书首抓的便是吏治,希望提高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没成想,自己的吏部闹幺蛾子,居然连翰林院编修都敢拦着不让复官。

 “这帮贼厮,好大的胆子!”杨一清勃然大怒,至少在王渊和严嵩面前,他必须表现出愤怒的样子。

 王渊劝道:“杨尚书切勿动怒,可能只是一时疏忽而已。”

 严嵩本来心中畅快,听王渊这么一说,也连忙附和:“无碍的,推迟几日不算什么。”

 这玩意儿确实是自己理亏,哪有拦着翰林院编修不让复官的?杨一清朝严嵩抱拳道:“严编修,我会亲自过问此事,但有玩忽职守者定不轻饶。”

 “多谢杨冢宰!”严嵩似乎不擅长拍马屁,致谢都致得干干巴巴。

 又是一阵闲扯,王渊和严嵩告辞离开。

 来到大街上,王渊问道:“严编修住在何处?”

 严嵩道:“城外旅店。”

 王渊说:“既无落脚之处,不如搬到我那里住。反正房间空得很,多个人住也热闹些。”

 “已经很麻烦王学士了,不敢再多叨扰。”严嵩婉拒道。

 王渊笑道:“京城的官房颇为紧张,一时之间怕也找不到地方住,严编修就不要推辞了。”

 翰林院修撰、编修和庶吉士,可以免费住工部安排的官方宿舍,但只在最初三年有此特殊待遇。严嵩早就过了优待年限,想住单位房没门儿,只能自己找老百姓租房子。

 别说严嵩,就连当朝首辅李东阳,也曾有过几十年的租房生涯。

 直到李东阳都当首辅了,皇帝才晓得他是租房子住,随即赏赐其占地三十亩的大宅。

 顺口一提,李东阳在历代首辅当中,算是相对比较清廉的。翰林院同事送他一个铜盆,三十多年后再度相逢,同事发现他居然还在使用。

 再来说住房问题,京城官房其实够用,至少足够内阁、六部、翰林院官员们居住。

 但吏治实在败坏到极点,有些官员离任之后,还一直霸占着原先的房屋。甚至自己离京,却把房子卖给别人,或者明目张胆的租出去。这种属于违规操作,因为即便买下官房,所有权仍旧属于朝廷,在退休之后必须归还!

 这些都是朱元璋定下规矩,甚至外放出去做地方官,为防止贪污和裙带关系,还禁止官员在任职地买房和娶妻。

 到了明代中期,许多制度形同虚设。地方官买房占地随处可见,京城官房更是所剩无几,窘迫到清廉重臣都需要租房子住的地步。

 王渊热情备至,严嵩难以推辞,于是就此寄住下来,等找到合适房源再搬出去。

 在京城连番遭受冷遇的严嵩,受到王渊如此厚待,心里的感激不言而喻,甚至主动帮忙编校《物理学报》的文稿。

 环境很容易影响人,身边全在研究数学和物理,严嵩也被带起了好奇心,一有空闲便抱着《数学》、《几何》和《物理》啃读。

 数日之后,严嵩等来复官文书。

 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被授予散阶“承事郎”,这是对其为母守孝的表彰。

 严嵩也没别的表示,只端正无比的,朝王渊深深一揖。

 这位愣头青,明显成了王渊的死忠,跟在王渊屁股后面摇旗呐喊那种。

 与此同时,王渊收到天津来信。

 棉纺作坊已经收到第一批棉花,正在开始生产棉纱。只不过,由于连续两年遭受兵灾,今年的棉花价格很高,而且各地商人争抢激烈,即便提前订货都被人高价抢走无数。

 照此情形,几百架五锭纺车同时运转,顶多两个月就要把原料用尽,剩下的时间只能无限期停工。

 这个问题非常尴尬,那几百流民是王渊招去的。一旦无法开工,肯定要选择离开,除非王渊让他们带薪休假。

 王渊立即写信给天津那边,让他们高价收购棉纱,而且要写好合同,中途反悔必须支付十倍违约金——翰林院侍读学士不怕打官司。

 既然棉花不足,那就收购棉纱,改为生产棉布呗,王渊打算研制新型织布机。

 生产效率十倍提升那种!

 被诸多因素一搞,明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必定扩大。正常情况下,棉花供过于求,明年棉价就会下跌,棉农受损又减小种植面积,每年都如此循环往复。

 但有了超级织布机,再多棉花、棉纱都能吃进去,只看市场能否消化而已。

 若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王渊就会考虑海贸了。

 管他开不开海,先卖出去再说!

第198章.198【江南徐家】

 格物堂。

 木匠、织匠静静站立在旁,黄峨、严嵩、杜瑾、宝朝珍、钟安等人,以及几个翘课跑来的士子,也全都站在那里围观新发明。

 说是新发明,其实就在原有脚踏式织布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简易装置而已。

 以前织布,需要用手抛梭。加了这个装置,织工的双手不需来回折腾,只要拉动面前的绳索即可。

 没错,这就是飞梭织布机。

 “飞梭”甚至不能说是机器,只是个额外装置,动手能力强的小学生都能做出来!

 两台织布机同时工作,一台有飞梭,一台没有飞梭。

 一刻钟之后,检验成果。

 飞梭织出的棉布,产量直接翻倍,因为它省去了繁琐的抛梭过程。

 “小小改进,便可造福天下!”黄峨拍手赞叹。

 严嵩微笑颔首,捋着胡须说:“今日方知王学士为何推崇物理,乃为民生也!”

 王渊却并不太高兴,他想要的织布机,是效率提升十倍,而不是区区的翻倍。

 不过嘛,发明创造都是一步步来的。

 王渊对工匠说:“把织布机的长度、宽度翻倍,重新做一台新机器出来。”

 传统织布机需要以手抛梭,因此长宽都得控制在双手可及的范围之内。但飞梭是通过滑轮用绳索拉动,机器可以大大拓宽,无非绳子做长一点而已。

 几天之后,一台崭新的机器摆在众人面前,体积是传统织布机的四倍左右。

 织工坐下去开始操作,最初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熟练起来。

 根据测算,这种大型飞梭织布机,是传统织布机工作效率的三倍有余。而且织出的布匹宽度翻倍,如果把机器再弄宽些,用来做床单和被面都不需要再缝制。

 也有大型的传统织布机,可以织出这么宽的布,但至少需要三个人进行操作,光是抛梭步骤就得两个人配合。

 ……

 江阴首富,是为徐家。

 早在朱元璋时代,徐家先祖就被推为粮长,从此开始了家族发迹之路。

 至弘治初年,徐家已经富甲江南。虽经数次分家,财富却越分越多,连有能力的庶出子都能家资巨万。

 目前徐家的当家人,是一个叫杨氏的寡妇,即徐霞客的曾曾祖奶奶!

 杨氏手中的徐家已发展至巅峰,接下来就该走向衰败了。

 杨氏以寡妇之身执掌家族五年,却只有三十岁出头。膝下三子二女,皆未成年,家族兄弟欺负他们孤儿寡母,已经硬生生闹着分了一次家。

 不分不行啊,各房都凶得很。

 分家之后,徐家主宗财富骤减,只剩下这些产业:良田三百七十多倾,官山十亩,民山五倾三十亩,滩涂八十六亩,芦场四倾四十三亩,草场三十二亩,鱼塘六处。另外留了些给女儿做未来嫁妆,共计良田十二倾。此外,还有家族祭祀田三倾。

 作坊、店铺什么的,都没有算进去,因为这些属于浮产浮财。

 “夫人,三爷又来了。”管家进来禀报。

 杨氏皱眉说:“他又来做什么?”

 管家叹息道:“三爷硬说城东那处当铺,是老太爷生前留给他的。此刻有十多个无赖,已将当铺大门团团堵住。三爷自己来家里闹事,说不把当铺给他,咱家的当铺就别想开下去。”

 “混蛋!”

 杨氏猛拍桌案,喝骂道:“他分了恁多家产,没几年就败光了,现在居然来打主宗的主意!”

 “可不是嘛,”管家叫苦道,“今天是三爷,明天是二爷,后天又是五爷。再这么搞下去,家里的铺子就要被抢光了,到何时才能是个头啊。”

 杨氏心中憋着闷气:“把他们都聚到一起,请县尊大人做个见证,一人再分他们一间铺子。需签字画押,拿到铺子之后,今后不得再闹事,否则我就去京城敲登闻鼓告御状!”

 “是!”管家摇头退下。

 管家是家主徐经的书童,情若兄弟,忠心不二。徐经死后,他一直辅佐杨氏,可管管内宅还行,管外面的产业就力所不逮了。

 杨氏一个人坐在房里哭泣,哭完之后,又去家塾观察。

 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认真读书,这让杨氏稍感宽慰。

 等到散学,杨氏谢过西席先生,又叫来三个儿子说:“你等切记,务必要努力向学。洽儿、沾儿,先生说你们两个是读书种子,今后若能考得一官半职,我们母子就不会再被人欺负了。”

 徐洽和徐沾虽然年幼,却非常懂事,纷纷磕头,表示自己一定竭力读书。其中,徐洽便是徐霞客的曾祖父。

 杨氏又对长子说:“治儿,你是兄长,在科举上没有天赋,应当好生修习算学。再过一年,待你年满十五岁,再跟着掌柜们学做生意,今后为弟弟们管理家族产业。”

 徐治磕头道:“娘,孩儿一定努力。先生授我神书《数学》一部,孩儿进步颇速,今后定能为弟弟们管理产业,让他们在仕途上走得更顺!”

 这三个孩童,自从父亲死后,从小就被家族兄弟欺负。连族学都不去了,直接请老师在家里教学,只为能够专心致志读书。

 历史上,等他们三个皆成年,家族产业已经被吞掉一半以上。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兄弟三个齐心,总算没有闹出争夺家产的丑事。

 徐家在仕途上都挺倒霉的。

 徐霞客的曾曾祖父徐经,乃是唐伯虎、文征明的至交,跟唐伯虎一起卷入科举舞弊案,被剥夺举人功名之后郁郁而终。

 徐霞客的曾祖父徐洽,轻松考上举人,却七次会试落第。最扯淡的一次,是本来已经考上了,却因为参加会试的监生数量超过比例,徐洽被莫名其妙刷下去,最后靠捐官才慢慢升为鸿胪寺主簿。

 三个儿子如此乖巧孝顺,让杨氏的心情好了许多。她又训诫一番,便让儿子们去温习功课。

 须臾,纺布作坊的掌柜前来求见,禀告道:“夫人,市面上的棉纱已尽,咱们收不到棉纱纺布,接下来一年只能停产了。”

 “为何会收不到棉纱?”杨氏疑惑道。

 掌柜详细解释道:“天下产棉之地,湖广棉花质量最优,北直隶和山东的棉花产量最大,其次才是咱们江南。江南织户太多,本地棉花不够,往往前去北直隶、山东和湖广购买。湖广织户也多,而且要卖往四川、云南和贵州,那里的棉花每年都所剩无几。因此,江南商贾皆往北方买棉,可北方反复遭遇兵灾,去年和今年产棉量大跌。”

 “也不至于买不到棉纱吧?”杨氏难以理解。

 掌柜叫苦道:“不知何时,直沽(天津)那边出现巨贾,竟跑来咱们江南高价收棉纱。当时价钱太高,争购者又多,我以为是被恶意炒高的,想暂时缓缓再说,没想到,就缓了一个月,棉纱竟然被收完了!到现在,只能从小门小户的织妇那里收纱,可收起来太费事了,收不到的时候只能停产。”

 杨氏仔细想了想,说道:“明年,我拿出一千亩地来种棉花。到时候,再开一个纺纱作坊,咱们自己产棉、自己纺纱、自己纺布!”

 掌柜提醒道:“夫人,今年是特例。明年棉花必定产量大增,若我们也增产,恐怕销路不好,而且价钱也上不去。”

 “人总是要穿衣服的,还怕产得棉布太多?”杨氏吩咐说,“你派人去天津打探一下,那边怎会突然多出个纺织巨贾。”

 “是!”掌柜躬身告退。

 不但徐家派人去天津打探,江南的诸多纺织大户,也纷纷派人去天津,因为那边情况太反常了。

第199章.199【资本家道路】(修)

 天津最开始有街道,是金国在此设立军寨,名为“直沽寨”。元朝时发展为海津镇,并成为漕粮转运中心之一。

 朱棣登基之后,在这里修筑卫城,从此有了天津卫。

 它是一座军事重镇,拥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大卫所。同时也是漕运、盐运中心,漕粮转运就不说了,天津的长芦盐场,直至民国都还是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

首节上一节135/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