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从捡到猞猁妹子开始 第713节

  两脚兽别的都好,就是花心!

  是家里的毛茸茸还不够多吗?还是说它们撸起来不够舒服,再或者得到了就不珍惜了?

  白教授笑眯眯的撸猫,另一只手拿起杂志,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一边享受撸毛茸茸的快乐,一边看最新的兽医学动向。

  陈影那边得到了GFA工作人员的帮助,心里也有了些想法,加上刚才沟通的时候,他从对方那里得知这个合作计划滇省的版纳自然保护区也是成员之一后,顿感压力一轻。

  毕竟这两只渔猫就其产权来说,是属于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虽然是下属县级保护区范围内,但版纳那边要接手这事儿也是名正言顺。

  果然,在那位工作人员还没到达之前,滇省这边已经主动联系了陈影,并且在联系陈影之前,已经提前把这件事从其他地方梳理清楚,跟陈影联系,只是确定一下后续如何进行合作而已。

  来的人是陈影认识的,也就是老高的那位女同学。

  对方职务又升级了,但对待陈影的态度还是以前那样自然和气。

  “之前听说这边有发现野生渔猫,但知道有团队在进行研究后,我们也没着急插手,毕竟你们在这边的任务完成,也需要给我们出具一份报告,所以我还想等着捡便宜呢。没想到问题还有点严重,关于猫传腹的检测,现在有结果了吗?”

  “野生动物采样检测的难度很大,不过从布点上看,这个病没有传播开,所以下一步防疫站和本地保护管理局的同志打算给周围几个村寨的流浪猫进行集中检测,另外会设立一个缓冲地带,减少流浪猫和本地野生猫科动物之间的接触。”

  想要完全阻止是不可能的,但好在这边的猫科动物密度不大,他们蹲点这么久,也才发现两只渔猫,再加上没发现的可能存在的公渔猫,成年渔猫数量应该不超过五只。

  而豹猫他们倒是发现了七八只,也都尽力取样检测了,结果还不错。

  两人就渔猫后续处置事宜聊了一会儿后,刀美华就把人带走了,两个女孩子估计还有其他的话题要聊。

  陈影之前组织来考察渔猫的现状时,也了解过一些国内目前相关的研究进展。

  迁地保护计划他知道,但不是特别清楚,毕竟这个项目是多家单位合作,他作为个人研究者组建的团队,国际合作层面的具体事项他也不可能知道。

  今天跟GFA的工作人员聊了下,才把这个迁地保护计划的一些细则做了了解。

  他带领的团队申请的研究项目刚好能补上这个计划关于野外渔猫相关的研究,估计也是基于这点,这次的申请才会这么快通过审核。

  陈影倒没有什么为他人做嫁衣的不甘,研究数据啥的都在他们手上捏着,要写论文难道还能被阻止?

  再换个角度,他们主动配合相关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或许也能挂个联合研究的名,对他没太大帮助,但对于他的团队里的其他人来说,这可是求都求不来的资历!说出去,他们也是参与了国际联合项目的人了,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微不足道的工作呢。

  陈影确定对方愿意接纳残疾小崽和母猫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计划中有一项是涉及到种群重建,目标是在十年内,建立包含至少五十只个体的,可持续圈养种群(基因多样性≥95%)。

  小崽虽然肢体有残疾,但它的基因或许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小崽的妈妈,那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母渔猫,完全可以承担人工繁育的重任。相信在圈养情况下,在人类的帮助下,它生下的幼崽成活率会大幅度上升,而它也不用再面对幼崽夭折的残酷打击。

  唔,三全其美!

  跟负责防疫的兽医和工作人员沟通后,他们把手上的资料汇总,然后开始进行下一步,排查流浪猫。

  “陈医生,在曼望村寨那边发现了两只死亡的流浪猫尸体。”打电话的是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跟我一起的巡林员和兽医已经把两只猫的尸体带回去检查了。依沐兽医猜测这两只猫可能是因为猫传腹死的,现在我们要重点排查曼望村附近的丛林和水域。”

  陈影点开地图,曼望村寨附近有一条河,还有一片面积不算小的湿地,那边的野生动物也多,如果真的发现了猫传腹在传播,后续消杀工作强度不小。

  作为研究队伍的主要负责人,陈影和刀美华堂兄沟通后,把排查任务交给本地防疫和林管站负责,他们再蹲守三天,如果还没发现,就留下红外线相机,人员全体撤回。

  下一步可能会去邻邦的保护站继续寻找渔猫的踪迹。

  说来也巧,基地那边的联合项目涉及了东盟方面的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偏偏没有跟勐腊相邻的老挝,而陈影他们这次行动的主要区域却正是大家都不太看好的勐腊和老挝连接片区。

  上级层面怎么协商的陈影不清楚,他只知道,刀家这边出面跟老挝那边协商的时候,对方只审核了研究团队的资质就同意了。

  这其中具体办事的不是陈影,他只要知道结果行还是不行就好。

  杂事处理外,其他的也有团队里专门的人员处理交接工作,陈影暂时没事儿,就打算去看看那对可怜母子。

  云云躺在阴凉处睡觉,它的崽崽们滚成一个大大的毛团也在呼呼大睡。

  从窗户看进去,那只母渔猫的状态好了不少,原本因为生病和精神状态不佳而显得凌乱的毛发也柔顺了很多。

  它侧躺着,肚皮露出来,小猫崽就趴在它肚子上,嘴里叼着,眼睛闭着,猛吸两口又因瞌睡而缓缓松开。感觉要脱出去的时候,连忙又吸两口,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的循环。

  陈影给衣服消了下毒,穿上防护衣戴上手套,进入猫窝拎出小崽子打算好好观察下它发育异常的前肢端。

  母猫虽然在打瞌睡,但陈影进入的那刻它就醒了,在察觉到是陈影后,打了个哈欠,换了个姿势,继续酣睡。

  小猫崽的肚子吃得滚圆,不看两只肉芽前肢的话,长得那叫一个虎头虎脑。

  陈影仔细观察小猫崽的肢端,发现最末梢有点破皮症状。应该是小猫崽在日常活动中,下意识用肢端末梢支撑身体,在地上或者墙壁等比较坚硬粗糙的地方摩擦造成的。

  这样下去可不太行,频繁的摩擦会损伤肢端的皮肤,而且这里本就没有正常的皮肤表层组织,连毛都没长出来,就是两个光秃秃的肉芽,隔了一层皮肤,里面就是骨头。

  破皮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可能直接磨损骨质,到时候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对小猫的身体会有极其糟糕的影响。

  拿出手机,陈影对着小猫崽的肢端末梢和整个身体拍了二十多张照片,细节也拍得清清楚楚,然后把这些照片和视频打包发到了一个邮箱。

  这个邮箱的主人,是陈影在北欧读博的时候认识的,他也是兽医学的博士,但他主攻的却是为残疾动物定制辅助工具这一领域的实际应用相关研究。包括给动物残缺肢体进行3D打印义肢等等。

  国内也有专门从事宠物假肢3D打印的机构,但想要给一只正在生长期的野生渔猫打印义肢,并要协助它在生长阶段不停调整,适应,使用义肢,这个课题可不是普通机构能干得了的。

  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3D打印义肢通常需要一定的骨骼作为支撑点,而小崽的前肢仅为肉芽状,就算有未发育完整的骨头,也不一定能成为支撑点。

  所以这个义肢要如何制作,采取哪种方式作为支撑,才是最大的难题。

第569章 年度大片豹豹相杀,进入排片流程

  嘱咐了下每天照顾小猫崽的育幼员注意观察它的肢端情况后,陈影回头又跟基地那边的育幼员联系了一下。

  这孩子的情况,能否适应基地那边野外环境得打个问号。

  如果肢体末端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放它在野外活动的。所以问题又转回来了,要把一只双野幼崽当宠物猫饲养吗?

  这个问题不能让他一个人伤脑筋,大家都卷起来吧,集思广益,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下来的一周,野外驻点的观察人员全部撤了回来。

  开局的惊喜到现在变成了叹息,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他们总共只发现了两只母猫和一只公猫。

  另外就是中途出现的那只年轻公猫最后被确定穿越国境线回去自己家了。

  基因检测的结果,包括云云在内的三只母猫的孩子,父系基因都来自于那只公猫,而在云云和母渔猫回忆片段中拼凑出的结果并不太好,那只公猫的年纪不小,很难说还会不会有其他公猫来接替它的使命。

  云云的孩子属于自然界基因杂交的产物,能出生已经是运气,能否繁育下一代,谁都没法下结论。

  而村小外面那只母猫的崽子里,三只雌性一只雄性,这性别比例不容乐观不说,就算小公猫长成了,总不能近亲交配吧。

  压力给到了迁地保护计划项目这边,他们开始加快试点进程,在太阳河湿地的渔猫野化训练基地里,人工繁育出的幼崽开始了“活鱼捕获率测试”。

  把残疾幼崽和它那心理脆弱的妈妈托付给赶到的计划项目组工作人员后,陈影他们的考察队伍准备穿越国境线,前往南哈湿地保护区继续第二阶段的观察任务。

  “关于渔猫在咱们这个领邦的生存状态,大家心里也该清楚了吧?”

  陈影敲了敲桌子,“正好我这里有一份这两年国际团队在这片区域内开展的渔猫DNA粪便采样结果,目前显示种群遗传多样性字数已经低于健康阈值了。我们这次过去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那几只从洞里萨湖引入的渔猫现状,并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参与进本地渔猫种群的繁育。”

  这部分任务有点类似于一个外包,他们承担了当初引进项目中,合作组织需要进行的某部分工作。

  并且南哈河保护区本来就计划在这一两年内,从国内引入人工繁育的渔猫,以改善当地种群基因问题,陈影他们的研究正好给这项计划做了一块拼图。

  在国际渔猫联盟和其他组织的推动下,南哈河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已经覆盖了核心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区域,陈影他们过去后只需要按照需求进驻,设立驻点观察就好。

  当地还会派工作人员和向导给与配合,在安全上肯定不会有太大问题,别说刀家也很重视,还专门派了个安保团队过去协助。

  当然,这个安保团队也不可能大张旗鼓的进入,而是化身工作人员,每个小队配置一到两人负责团队成员的人身安全。

  更巧合的是陈影之前参与亚洲象项目调查时接触过的那支团队的某些熟人,也在当地参与亚洲象的联合调查,他们的任务是参与“修复中老边境的生态走廊,增设动物天桥”这方面的前期调研。

  也因为涉及到了工程方面的知识,那个团队里还有不少非动物界人士。

  在当天晚上跟那些工程人员聊天的时候,陈影对南哈河上游的两座水坝影响鱼类繁殖,从而间接影响到渔猫生存的问题有了更深了解。

  不过这些也不是他一个动保人能解决的,最多只能感叹一下。毕竟咱们国内也因为同样的问题,造成了不少鱼类濒临灭绝,甚至于已经宣告野外灭绝。

  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之殇,有时候难以评价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

  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两天,陈影他们终于要分开入驻三个观察点,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对观察点周围的渔猫生物样本进行收集,再根据实际观察情况来确定结束时间。

  总的来说,任务难度不大,条件也比想象中要好不少。

  然而,现实里的戏剧化某些时候比小说电视剧都离谱。

  这不,在第五天的时候,某一台红外相机拍摄下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且没法表述的画面。

  一群超过十头个体的亚洲象家族正好路过第二个点,也就是陈影所在的面积最大的那个观察点。

  并且刚好陈影和助手以及一个博士生带着设备提前埋伏到一处水源边上,等待渔猫的到来。

  这只渔猫已经确定身份,是从洞萨里湖引进的一只雌性渔猫,并且在前期的相机回收数据中发现,这只渔猫很可能快要当妈妈了。

  前方一处水獭的废弃洞穴,就是渔猫给自己选择的月子房。

  这里的条件很不错,林深隐蔽,旁边还是个面积不小的水塘,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这里活动的虎豹数量极其稀少,最多就路过的时候入下镜,基本没有太长时间内频繁入镜的情况。

  渔猫选择这里生育幼崽,也是做了精心的挑选……吧?

  思维转回当前,那群原本应该只是单纯路过的亚洲象突然停留了下来,一个小时后,其余成年大象缓慢离开,而一头年轻母象和两头年长母象则留了下来。

  陈影不是专项研究亚洲象的专家,但他作为动物医学专家,对于野生动物行为的基本判断还是有的,更别说他还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此时,在他耳边传来的一声声嘶鸣,分明是那头年轻母象在口吐芬芳,它要生了,很难受,很暴躁!

  这意外的一幕让埋伏在这里的三人面面相觑,这是什么惊天好运?

  好运不好运,得分对象!

  此刻,埋伏在更远一点的草丛里的渔猫快要狂暴了。

  泥煤啊,老娘选个生孩子的地方多难你们不知道吗?哦,你们这些大块头当然不知道,随便找个地方噗叽加缪生了对不对?哪儿还得跟我们一样,环境要考虑,食物要考虑,来自其他动物的威胁也要考虑。

  年轻漂亮的渔猫气得嘴角直咧咧,要不是不敢挑衅这些亚洲霸主,它非得叉腰上去痛骂两个回合。

  水獭的窝当然在水边,其实离母象生产的地方还有个一百来米左右的距离,可该死的是,生产后的羊水和胎盘,会引来某些猎食者,对大象来说,小猫咪一样可爱的渔猫并不能对它们产生威胁,但大一点的虎豹等生物还是要提防的,所以它们等象宝宝出生后,就会催促并帮助宝宝站立行走,并引导宝宝吃下第一口母乳。

  之后它们会带着宝宝转移地方,等待最危险的前三天过去,宝宝也适应了行走和吃奶后,才会带着宝宝回到象群,继续潇洒行走在这片雨林里。

  而它们生产留下的东西,会在短时间内引来不少猎食者。

  年轻的雌性渔猫想要安全生产并哺育孩子,势必只能另外选择地方。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新房,结果隔壁是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化工厂,还发生了化学物品泄漏……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两个小时后,那头母象终于开始了生产。象宝宝是屁股先着地,软趴趴的一大坨倒在地上,身裹胎膜。

  母象顾不得自己生产的疲惫,用鼻子帮助宝宝撕破胎膜,此时,留下来协助生产的两头年长母象也用脚轻推宝宝,让它挣扎撕开束缚的胎膜。

  这个过程通常持续一到两个小时。

  这头宝宝是个不折腾妈妈的好孩子,一个小时后就成功出生了。根据过往的经验,陈影推测这头小象大概有一百公斤左右,是个健康的孩子。

  正常情况,象宝宝会在半个小时内学会站立,两个小时内吃到初乳,这头健康的宝宝也遵循了这个时间段的安排,顺利的找到了口粮所在。

  (这是之前云南大象旅游团自助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借用一下。)

  吃饱喝足的宝宝在妈妈的带领下开始练习走路,两位年长的母象也伸出鼻子护着蹒跚学步的它。

  一直到天都快黑了,大象妈妈才带着宝宝,在两头年长母象的保护下去了另一处安全的地方过夜。

  它们离开后,趴了几个小时都不敢动弹的几人终于长出一口气,翻了个身,活动快要僵掉的身体。

  “老师,那只渔猫还会回来吗?”

  “肯定不会了。”陈影透过镜头看了一眼,苦笑,“这头母象应该是第一次生产,对胎盘和胎膜的处理并不熟练。正常母象会吞食部分胎盘补充自己的损耗,可这头母象压根儿都不看一眼。等着吧,胎盘和羊水肯定会引来其他的食肉动物。”

  他缓了口气,站起身,“快点,把相机和摄像头布置好,我们得撤了。这里会有一场雨林土著们的狂欢盛宴。”

  他们三人匆忙的留下稳固的摄像头,又检查了下原本就安装好的红外线相机,之后带着设备匆匆撤离。

首节上一节713/73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