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到驻点,把视频找出来编辑了下,陈影发到了工作群里,顺便还给隔壁亚洲象观察小组的群里也传了一份。
好家伙,当时两个群都沸腾了!
基本上从未有人在这么近的距离,这么清晰的角度下,观察到亚洲象野外产子的全过程。这个视频的出现,简直可以说弥补了亚洲象野外观察中重要的一环。
原本陈影今天打算过去蹲守时,要陪同他过去的是另外一位研究员,但他因为吃坏肚子没能跟着,便宜了陈影带的那个博士生!狠狠瞪←_←瞪(`)=3
虽然他们主项是研究渔猫,但亚洲象生产诶,谁不想看啊!
陈影一点没藏私,拍摄的原片直接交给了亚洲象项目团队,还有本地保护区管理局也来要了一份,毕竟这群大象站立的土地还是属于老方这边的。
也是陈影的不藏私,让管理局这边对他的好感增加不少,来他这里取资料并送补给的那位官员私下跟陈影聊了好一会儿,第二天,陈影就再分出了一支队伍,前往另一个水域进行观测。
那里位于农田区和湿地过渡的地方,最大的危险不是野生动物间的食物链威胁,而是洪水带来的威胁。
“那位先生以前是搞湿地探查的,他说的那个地方,曾经是渔猫高密度出没的地方,但后来因为当地人毒鱼和架设水稻田的防盗猎电网的影响,渔猫逐渐搬离了此处。”
“不过从两三年前开始,当地推行‘渔猫友好型稻田计划’,向农民提供补贴,保留田埂植被供渔猫隐蔽后,这一年至少有七八次渔猫出现的记录。他推测现在是渔猫繁殖的高峰期,那里应该有可能存在待产渔猫。而这一片区域都在引入的两只渔猫领地范围内,不排除待产母猫或者猫崽的父亲是引进猫的可能。”
既然有这么一条线索,他们肯定不能放过,所以才会临时做出人员调动安排。
陈影不打算自己去,他点了一位老成稳重的研究员,还有一位擅长语言和交流,情商比较高的研究生,以及当地向导和一位安保人员,组成了四人队伍前往那片湿地。
留下的人不多,每个人要负担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好在团队里大伙儿都齐心协力搞事业,累是累点,心情还算愉悦。
有了母象生产的插曲,那片区域暂时不可能会有渔猫出没,其他动物来的不少,第三天晚上,一只毛色花纹十分醒目的小家伙出现在了镜头里。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小家伙头顶上方的树上,一双冷漠的大眼睛已经锁定了它的身体。
陈影本来在看论文,顺便在群里和队员们交流一下今天的工作进度,无意中看向连接摄像头的显示屏,一句“我没眼花吧”的话,惊动了另外两位队友。
“陈,出什么事了?”
陈影指向屏幕,“你们看,这里是一只云豹没错吧,再看这里,印支豹?”
所以现在画面里即将呈现给他们几个观众的,是一幕随时可能上演的豹豹相杀大片?
第569章 年度大片豹豹相杀,进入排片流程
嘱咐了下每天照顾小猫崽的育幼员注意观察它的肢端情况后,陈影回头又跟基地那边的育幼员联系了一下。
这孩子的情况,能否适应基地那边野外环境得打个问号。
如果肢体末端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放它在野外活动的。所以问题又转回来了,要把一只双野幼崽当宠物猫饲养吗?
这个问题不能让他一个人伤脑筋,大家都卷起来吧,集思广益,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下来的一周,野外驻点的观察人员全部撤了回来。
开局的惊喜到现在变成了叹息,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他们总共只发现了两只母猫和一只公猫。
另外就是中途出现的那只年轻公猫最后被确定穿越国境线回去自己家了。
基因检测的结果,包括云云在内的三只母猫的孩子,父系基因都来自于那只公猫,而在云云和母渔猫回忆片段中拼凑出的结果并不太好,那只公猫的年纪不小,很难说还会不会有其他公猫来接替它的使命。
云云的孩子属于自然界基因杂交的产物,能出生已经是运气,能否繁育下一代,谁都没法下结论。
而村小外面那只母猫的崽子里,三只雌性一只雄性,这性别比例不容乐观不说,就算小公猫长成了,总不能近亲交配吧。
压力给到了迁地保护计划项目这边,他们开始加快试点进程,在太阳河湿地的渔猫野化训练基地里,人工繁育出的幼崽开始了“活鱼捕获率测试”。
把残疾幼崽和它那心理脆弱的妈妈托付给赶到的计划项目组工作人员后,陈影他们的考察队伍准备穿越国境线,前往南哈湿地保护区继续第二阶段的观察任务。
“关于渔猫在咱们这个领邦的生存状态,大家心里也该清楚了吧?”
陈影敲了敲桌子,“正好我这里有一份这两年国际团队在这片区域内开展的渔猫DNA粪便采样结果,目前显示种群遗传多样性字数已经低于健康阈值了。我们这次过去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那几只从洞里萨湖引入的渔猫现状,并确定它们是否已经参与进本地渔猫种群的繁育。”
这部分任务有点类似于一个外包,他们承担了当初引进项目中,合作组织需要进行的某部分工作。
并且南哈河保护区本来就计划在这一两年内,从国内引入人工繁育的渔猫,以改善当地种群基因问题,陈影他们的研究正好给这项计划做了一块拼图。
在国际渔猫联盟和其他组织的推动下,南哈河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已经覆盖了核心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区域,陈影他们过去后只需要按照需求进驻,设立驻点观察就好。
当地还会派工作人员和向导给与配合,在安全上肯定不会有太大问题,别说刀家也很重视,还专门派了个安保团队过去协助。
当然,这个安保团队也不可能大张旗鼓的进入,而是化身工作人员,每个小队配置一到两人负责团队成员的人身安全。
更巧合的是陈影之前参与亚洲象项目调查时接触过的那支团队的某些熟人,也在当地参与亚洲象的联合调查,他们的任务是参与“修复中老边境的生态走廊,增设动物天桥”这方面的前期调研。
也因为涉及到了工程方面的知识,那个团队里还有不少非动物界人士。
在当天晚上跟那些工程人员聊天的时候,陈影对南哈河上游的两座水坝影响鱼类繁殖,从而间接影响到渔猫生存的问题有了更深了解。
不过这些也不是他一个动保人能解决的,最多只能感叹一下。毕竟咱们国内也因为同样的问题,造成了不少鱼类濒临灭绝,甚至于已经宣告野外灭绝。
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之殇,有时候难以评价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
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两天,陈影他们终于要分开入驻三个观察点,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对观察点周围的渔猫生物样本进行收集,再根据实际观察情况来确定结束时间。
总的来说,任务难度不大,条件也比想象中要好不少。
然而,现实里的戏剧化某些时候比小说电视剧都离谱。
这不,在第五天的时候,某一台红外相机拍摄下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且没法表述的画面。
一群超过十头个体的亚洲象家族正好路过第二个点,也就是陈影所在的面积最大的那个观察点。
并且刚好陈影和助手以及一个博士生带着设备提前埋伏到一处水源边上,等待渔猫的到来。
这只渔猫已经确定身份,是从洞萨里湖引进的一只雌性渔猫,并且在前期的相机回收数据中发现,这只渔猫很可能快要当妈妈了。
前方一处水獭的废弃洞穴,就是渔猫给自己选择的月子房。
这里的条件很不错,林深隐蔽,旁边还是个面积不小的水塘,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这里活动的虎豹数量极其稀少,最多就路过的时候入下镜,基本没有太长时间内频繁入镜的情况。
渔猫选择这里生育幼崽,也是做了精心的挑选……吧?
思维转回当前,那群原本应该只是单纯路过的亚洲象突然停留了下来,一个小时后,其余成年大象缓慢离开,而一头年轻母象和两头年长母象则留了下来。
陈影不是专项研究亚洲象的专家,但他作为动物医学专家,对于野生动物行为的基本判断还是有的,更别说他还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此时,在他耳边传来的一声声嘶鸣,分明是那头年轻母象在口吐芬芳,它要生了,很难受,很暴躁!
这意外的一幕让埋伏在这里的三人面面相觑,这是什么惊天好运?
好运不好运,得分对象!
此刻,埋伏在更远一点的草丛里的渔猫快要狂暴了。
泥煤啊,老娘选个生孩子的地方多难你们不知道吗?哦,你们这些大块头当然不知道,随便找个地方噗叽加缪生了对不对?哪儿还得跟我们一样,环境要考虑,食物要考虑,来自其他动物的威胁也要考虑。
年轻漂亮的渔猫气得嘴角直咧咧,要不是不敢挑衅这些亚洲霸主,它非得叉腰上去痛骂两个回合。
水獭的窝当然在水边,其实离母象生产的地方还有个一百来米左右的距离,可该死的是,生产后的羊水和胎盘,会引来某些猎食者,对大象来说,小猫咪一样可爱的渔猫并不能对它们产生威胁,但大一点的虎豹等生物还是要提防的,所以它们等象宝宝出生后,就会催促并帮助宝宝站立行走,并引导宝宝吃下第一口母乳。
之后它们会带着宝宝转移地方,等待最危险的前三天过去,宝宝也适应了行走和吃奶后,才会带着宝宝回到象群,继续潇洒行走在这片雨林里。
而它们生产留下的东西,会在短时间内引来不少猎食者。
年轻的雌性渔猫想要安全生产并哺育孩子,势必只能另外选择地方。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新房,结果隔壁是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化工厂,还发生了化学物品泄漏……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两个小时后,那头母象终于开始了生产。象宝宝是屁股先着地,软趴趴的一大坨倒在地上,身裹胎膜。
母象顾不得自己生产的疲惫,用鼻子帮助宝宝撕破胎膜,此时,留下来协助生产的两头年长母象也用脚轻推宝宝,让它挣扎撕开束缚的胎膜。
这个过程通常持续一到两个小时。
这头宝宝是个不折腾妈妈的好孩子,一个小时后就成功出生了。根据过往的经验,陈影推测这头小象大概有一百公斤左右,是个健康的孩子。
正常情况,象宝宝会在半个小时内学会站立,两个小时内吃到初乳,这头健康的宝宝也遵循了这个时间段的安排,顺利的找到了口粮所在。
(这是之前云南大象旅游团自助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借用一下。)
吃饱喝足的宝宝在妈妈的带领下开始练习走路,两位年长的母象也伸出鼻子护着蹒跚学步的它。
一直到天都快黑了,大象妈妈才带着宝宝,在两头年长母象的保护下去了另一处安全的地方过夜。
它们离开后,趴了几个小时都不敢动弹的几人终于长出一口气,翻了个身,活动快要僵掉的身体。
“老师,那只渔猫还会回来吗?”
“肯定不会了。”陈影透过镜头看了一眼,苦笑,“这头母象应该是第一次生产,对胎盘和胎膜的处理并不熟练。正常母象会吞食部分胎盘补充自己的损耗,可这头母象压根儿都不看一眼。等着吧,胎盘和羊水肯定会引来其他的食肉动物。”
他缓了口气,站起身,“快点,把相机和摄像头布置好,我们得撤了。这里会有一场雨林土著们的狂欢盛宴。”
他们三人匆忙的留下稳固的摄像头,又检查了下原本就安装好的红外线相机,之后带着设备匆匆撤离。
等回到驻点,把视频找出来编辑了下,陈影发到了工作群里,顺便还给隔壁亚洲象观察小组的群里也传了一份。
好家伙,当时两个群都沸腾了!
基本上从未有人在这么近的距离,这么清晰的角度下,观察到亚洲象野外产子的全过程。这个视频的出现,简直可以说弥补了亚洲象野外观察中重要的一环。
原本陈影今天打算过去蹲守时,要陪同他过去的是另外一位研究员,但他因为吃坏肚子没能跟着,便宜了陈影带的那个博士生!狠狠瞪←_←瞪(`)=3
虽然他们主项是研究渔猫,但亚洲象生产诶,谁不想看啊!
陈影一点没藏私,拍摄的原片直接交给了亚洲象项目团队,还有本地保护区管理局也来要了一份,毕竟这群大象站立的土地还是属于老方这边的。
也是陈影的不藏私,让管理局这边对他的好感增加不少,来他这里取资料并送补给的那位官员私下跟陈影聊了好一会儿,第二天,陈影就再分出了一支队伍,前往另一个水域进行观测。
那里位于农田区和湿地过渡的地方,最大的危险不是野生动物间的食物链威胁,而是洪水带来的威胁。
“那位先生以前是搞湿地探查的,他说的那个地方,曾经是渔猫高密度出没的地方,但后来因为当地人毒鱼和架设水稻田的防盗猎电网的影响,渔猫逐渐搬离了此处。”
“不过从两三年前开始,当地推行‘渔猫友好型稻田计划’,向农民提供补贴,保留田埂植被供渔猫隐蔽后,这一年至少有七八次渔猫出现的记录。他推测现在是渔猫繁殖的高峰期,那里应该有可能存在待产渔猫。而这一片区域都在引入的两只渔猫领地范围内,不排除待产母猫或者猫崽的父亲是引进猫的可能。”
既然有这么一条线索,他们肯定不能放过,所以才会临时做出人员调动安排。
陈影不打算自己去,他点了一位老成稳重的研究员,还有一位擅长语言和交流,情商比较高的研究生,以及当地向导和一位安保人员,组成了四人队伍前往那片湿地。
留下的人不多,每个人要负担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好在团队里大伙儿都齐心协力搞事业,累是累点,心情还算愉悦。
有了母象生产的插曲,那片区域暂时不可能会有渔猫出没,其他动物来的不少,第三天晚上,一只毛色花纹十分醒目的小家伙出现在了镜头里。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小家伙头顶上方的树上,一双冷漠的大眼睛已经锁定了它的身体。
陈影本来在看论文,顺便在群里和队员们交流一下今天的工作进度,无意中看向连接摄像头的显示屏,一句“我没眼花吧”的话,惊动了另外两位队友。
“陈,出什么事了?”
陈影指向屏幕,“你们看,这里是一只云豹没错吧,再看这里,印支豹?”
所以现在画面里即将呈现给他们几个观众的,是一幕随时可能上演的豹豹相杀大片?
第570章 一个惊雷在暗中发育
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
就在即将靠近云豹时,印支豹一个猛扑,云豹原地起跳并借助树枝的弹力冲进灌木丛中。
哦豁,狩猎失败。
但印支豹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兴致勃勃的跳下来左右嗅嗅,对地上的胎盘啥的毫无兴趣,直接找到了隐藏起来的摄像头,并用它的鼻子来了个亲密接触。
似乎发现了让它感兴趣的东西,只听到它嗷嗷两声,尾巴一甩,彻底离开了这里。
就在它走后没多会儿,之前逃走的云豹重新出现在镜头里,小心翼翼的等待了好一阵后,才一步一步慢慢靠近摄像头,并用类似的动作在周围闻嗅了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