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66节

  困难重重,但陈舟无法因噎废食。

  现在急需手推车,若能掌握这门手艺,以后搬运石头和土壤就再也不用耗费木桶了。

  掏厕所堆肥,前往果树山谷摘葡萄水果也能一次性运输一大堆,还能省去研究如何编筐的时间,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样的事,哪怕再困难十倍,他都要钻研出成果。

  ……

  傍晚,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陈舟扛着截好的木材匆匆赶回窑洞,来福在他前面肆意奔跑。

  

  它不管不顾地冲过草丛与灌木,毛发被雨水浸湿,从淡黄色变成了深棕色,脖颈上的一圈鬃毛也不复蓬松,垂向地面,不再具有雄狮的气质。

  跟陈舟在一起后,这家伙算是脱离了苦海,伙食质量提升了数个档次。

  以往每天只能吃半块的面饼现在管饱,吃多少给多少,在船上接触不到的鲜肉和内脏也常能吃到。

  杀死海豹后,食谱中还多了煮肉煎肉。

  营养充足,来福的个子又成长了一些其实它还不到一岁。

  不仅身高有所增长,它的块头也越来越大。

  平时因毛发绒密,难以注意到它的身材。

  现在被雨水打湿,毛发缩水,奔跑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它健硕的肌肉发力,尤其是前肩处的肌肉块,比陈舟引以为傲的肱二头肌还要粗好几圈。

  雨水清凉,降低了来福的体温,减少了它的散热压力,让它跑得更加欢快舒畅。

  汪汪!

  因兴奋而吠叫,来福站定,甩了甩身上的水,回头望向主人。

  待陈舟气喘吁吁地扛着木头,迈过藤蔓和树根走到它身边,它又一溜烟儿跑远了。

  知道这是来福独特的娱乐方式,陈舟不以为意,扶了扶肩上的木桩子,使它们保持重心平衡,继续向前。

  年轻狗精力旺盛,跑起来不知疲惫。

  主人还没离开森林,来福就飞奔到了半山腰,轻车熟路地去找山羊母子玩闹去了。

  不大一会儿,当陈舟走出森林转变方向回家时,来福摇着尾巴跑到了近前。

  喘着粗气,来福一屁股坐在陈舟身前,拦住了他。

  以为来福不分时宜,要闹着跟自己玩游戏,陈舟摆出严肃的表情,厉声呵斥。

  “别捣乱,闪开!”

  呜呜~

  来福狂摇着尾巴,仰起脑袋,两眼放光,任谁都能看出它的兴奋与急切。

  “怎么了?”

  与来福朝夕相处好几个月,陈舟头一次见到它这种表现,忙放下肩上的树木,低声询问。

  汪!

  来福的回复短促有力,它用前爪挠挠陈舟的裤腿,起身跑向阳坡。

  奔出十几米后,它站在高处,看着没动弹的主人,又叫了一声,像是在呼唤陈舟。

  “你有发现?”

  看过来福这番举动,陈舟了解了它的意思,担心跟着它遇到危险,他取下了腰间的短斧,小跑几步迎了上去。

  一狗一人,一前一后,走过拴着母山羊和山羊羔的草地,一路向东。

  即将到达阳坡平台时,来福率先停下了脚步。

  它矮下身子,降低尾巴摇晃的频率,扭头望望陈舟,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隐蔽。

  暗自感叹来福的聪慧,紧攥斧柄,陈舟也猫起腰,鬼鬼祟祟地走到了来福身边。

  探头往来福面朝的方向望。

  远处阳坡平台上,一群熟悉的面孔出现了。

  那是消失了三个多月的野山羊群。

  许久不见,羊群的规模似乎又扩大了一些,那些尚在吃奶的小羊羔全都长成了半大羊,不再像从前一样黏着母羊讨奶吃,各自分散。

  亦有几只刚出生没几天的小家伙紧紧跟在母亲身后,紧张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地方。

  领头的公山羊微微仰头,骄傲地站在一块巨石上,注视着正在坡下吃草的羊群,不时转头看看平台左右,为羊群放哨。

  “你奶奶滴,这段时间你带着羊群跑到哪去了?”

  重新见到羊群,陈舟心情激动,小声骂道。

  天可怜见,这么久没发现羊群的踪迹,他还以为这群羊再也不回来了呢。

  为此,他甚至做好了远赴岛屿深处捕捉野山羊的准备,没想到这群畜生在外鬼混了几个月,竟然又跑回来了。

  “难道它们不是被枪声或是火药爆炸吓跑的?

  而是因为旱季到来,岛屿外沿野草干枯,缺少水分,这才迁徙到岛屿深处水草丰美的地方?”

  思前想后,陈舟觉得这个猜测很靠谱。

  “真是把你们给闲的,这么大点儿的岛都要迁徙。”

  说话间,他伸手揉了揉来福湿淋淋的大脑袋。

  “干得漂亮,探查情报有功,晚上奖励你一大块肉!”

  受到鼓励,来福分外兴奋,摇了摇尾巴,毫无征兆地往前蹿出去一截,就要发起狩猎,吓了陈舟一跳。

  阴雨天火绳枪发挥不了作用,距离这么远,十字弩也很难射到山羊。

  况且羊群安排了“哨兵”,他浑身上下只有一把短斧,就算来福超常发挥,把羊群冲散,他也抓不到羊。

  除非来福和上次一样,先行捕捉到一只小羊羔,借助小羊羔引诱母羊倒是可以一试。

  但此次羊群不同于上次,警惕性更强,羊羔极少,而且都被保护在羊群中心,来福立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担心贸然出击把羊群吓跑,陈舟把来福拽了回来,安抚着它的情绪,悄悄离开了山腰。

  羊群不回来他没办法,现在羊群回来,正好可以试试用兔子练出来的下套技术……

  兔径不好找,把握“羊径”却没什么难处,只要套子高度正确,那么多羊,总能抓住一两头。

  到时候别说喝羊奶,涮羊肉烤羊肉也不在话下呀!

第58章 木为轮

  离开山腰,回到窑洞时天已黑了。

  雨势渐起。

  没有雷鸣与闪电,整个森林都沉浸在沙沙的雨声中。

  窑洞口未砌成的墙垛还是进了水,陈舟往地沟上搭了几块木板,但雨水无缝不入,只能起到些微遮挡作用。

  点灯,生火,烧水。

  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陈舟将扛回来的三根原木分开,其中两根留待晾干后再测试,一根木头直接劈开。

  如果要木成轮,需得选用长宽均匀,修理端正的木条。

  但陈舟知道自己第一次木只是尝试,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便将木头随便修理成长条,准备先看看效果。

  煮沸的大铁壶水留待熏蒸。

  火烤使用的是小灶。

  只需拿掉平底铜锅,灶坑中的火焰便能将热量传递到上方。

  手持木条,在灶坑上反复烘烤,期间陈舟一直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以免木块被火焰点燃或是烤糊。

  首次尝试,拿捏不准温度,感觉木条中的湿气已经被烤得向外发散,整根木条也变的有些烫手后,他停止了烘烤。

  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木纤维得到了软化。

  长长的木条就像被抽掉了骨骼一样,徒留一具僵硬的“尸体”。

  陈舟轻轻发力,觉得木条真的在缓慢弯曲,且没有断裂,便加大了几分力气。

  即使是软化的木条也比藤条硬实,不多用些力气根本掰不动。

  弯曲木头的过程中,陈舟发现了一个问题受到炉灶大小的限制,木条烤得不均匀,刚刚受热的地方更加软和,而降温的区域则坚硬韧性差。

  车轮是个连贯的,对木条整体制造变化的过程。

  受热不均匀会导致整根木条有的地方软有的地方硬,弯曲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断裂,或因僵硬无法将其掰成想要的形状。

  放下手中掰出了一点点弧度的木条,看着燃烧中的小炉灶,陈舟认为火烤暂时行不通。

  铁壶中的水烧开有一段时间了,该试试熏蒸了。

  水蒸气传递给木条的温度可能会持续的久一些,热气没准还会有软化木材的作用,提升木的效果。

  而且水蒸气不像火焰那么危险,无法点燃木条,只要让木条始终紧挨着铁壶口享受水蒸气的熏陶即可,比较省心。

  ……

  敞开壶盖,释放壶中蒸汽。

  陈舟捏住木条末端,将它前端搭在壶沿,缓慢挪动,保证蒸汽的力量能作用在每一寸木条上。

  片刻,熏蒸完整根木条,他再次尝试掰弯木条。

  为了辅助这次尝试,他特意把大铁罐子搬了过来,将木条按在铁罐子最粗的部位,用力掰动,力图使其贴合罐身,变成一个完整的圆形。

  蒸汽熏蒸的效果比烘烤强一大截,却也无法解决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蒸了将近一个小时,把一整壶水都烧见底了,成的木条还是有软有硬,根本不能随意调整外形。

  在此过程中陈舟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就算他能让整根木条均匀受热,也不可能把它掰成一个完整的圆形,顶多弯成两个弧度大小一样的半圆,待冷却硬化后再调整拼接到一起。

  有大铁罐子,完成弧度相同的半圆没有问题,但受热不均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考虑到车轮的大小,每根木条至少也要一米多长。

  想要熏蒸这一米多长的木条,他必须得搭建一个能容纳蒸汽的管道。

  管道可以用砖、陶管或是金属制造,前端封住,后端敞开,底部留一个让蒸汽进入的开口。

  水沸后,蒸汽弥漫进管道中,形成一个半密闭的高温区域,才能熏蒸整根木条,完成木第一步。

  若是烘烤木条,器材的制造难度相对熏蒸就要简单一些。

  陈舟的初步构思是制造两个炉膛平行面对的特殊长炉,或是垒砌一个一米多高的空心炉。

  加热木条时就像刀剑淬火一样,把木条横放在两个炉膛中间,或竖放在炉心中,让四周的热量均匀地作用在木条身上,应该也能达成理想效果。

首节上一节66/1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