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131节

  11月9日,他终于有了第一个非常明确的愿望他想要一本教授他如何制陶的教材,或者给他一个可用于测量窑炉内温度的温度计也行。

  靠经验判断火焰温度实在太过痛苦,也太不靠谱。

  倘若教材或温度计这个需求太苛刻的话,陈舟希望时空管理局能大发慈悲,送他几十袋子用于调配釉料的矿物质,他实在太想给自己烧制的陶器上釉了。

  世界上除了制陶和雕塑,很少有能同时发挥他设计才能和绘画才能的工作。

  而且釉色和绘画还有不同之处。

  当釉料勾勒在陶器表面,经过烧制后,还有可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使人着迷。

  当然,奖励万万千千,就算时空管理局真能听到挑战者的心声,也不可能当“许愿机”,陈舟能做的只有期盼。

  ……

  当日抵达沙滩,看到木石墙中间的纸盒后,陈舟眼睛一亮,还真燃起几分希望。

  在沙地中心,摆放着一个扁平的,不算太大的纸盒,光从外表看,盒子内部装的很有可能是一本书。

  若说里面装的是个高温温度计也勉强有点可能,不过据陈舟所知,高温温度计的体积一般没有这么小的,且不扁平。

  满心欢喜拆开纸盒,里面的东西让他大失所望。

  那是一套刀具,包括一把切片刀、一把砍骨刀、一把厨刀、一把水果刀。

  刀身表面均带有大马士革花纹,不过这些大马士革花纹可不像随手斧赠送的小匕首一样,是激光烧灼的样子货,而是真正的经过折叠锻打产生的复杂花纹。

  这种特点在切片刀和砍骨刀上最为显著。

  深浅不一的泛着金属光泽的条纹如海浪,带着独特的运动感铺满了刀身。

  纸盒中除了这套刀具外,还赠送了一个实木刀架,但刀架使用的木材不算很好。

  陈舟打算有时间再为这套价值不菲的厨刀再单独制造一个刀架。

  岛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木头。

  在刀架下面,压着一把厨房剪和一块磨刀石,磨刀石摸起来非常细腻,给陈舟的感觉比他从船上带下来的用于磨刀的砂轮好很多。

  ……

  平时做饭他使用的一直都是从船上带下来的厨刀。

  说实话17世纪的冶金工艺着实落后,材料学更是尚处于胚胎状态,各类器械使用的金属抗腐蚀能力极差,船上的刀具切鱼的时候没少沾染海水,受腐蚀影响严重。

  这就导致刀身锈迹斑斑,还有一些凹痕和脱落铁片后留下的伤痕,有时用抹布使劲一擦甚至会往下掉渣。

  在现代社会,这种破刀收废铁的都不愿意要,通常会被扔进垃圾箱里,直接送到废品站回收利用。

  由于铁片刀太大,斧子切不了菜,处理体积较大的食材时陈舟只能耐着性子用这把破厨刀慢慢切。

  到较为细微精细的工作阶段,他再掏出鲁滨逊的匕首或“冒牌大马士革刀”,细细地处理。

  这套刀具虽不是他最想要的“制陶技能书”或者高温温度计,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大助力。

  拆开包装时没看到最期待的书籍,陈舟多少有些失望。

  但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式的失望,很快就变成了暗自窃喜。

  这一点,从他小心翼翼地将几把单独插在皮革套内的刀具一件一件放入登山包,避免它们因相互碰撞而损伤就能窥得一二。

  ……

  新刀具给了陈舟发挥厨艺的空间,可惜他的刀工一塌糊涂。

  切个块或者切片还像模像样,一旦涉及到切丝这种精细活儿,不是粗的像条,就是零零碎碎,粗细不均匀,下锅一炒直接变成丁,端出来让人一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印度师傅做的菜呢。

  试着炒了几次肉丝,制造出几坨令人食欲大减的“腹泻产物模仿者”后,陈舟选择了放弃,继续摆弄他的陶器去了。

  ……

  陈舟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甚至显得有些笨拙。

  但他相信自己是个足够勤奋的人,他可以集中注意力,付出比别人多一倍或是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经验教训。

  上学的时候,他曾经学到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总是没错的,毕竟人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而缜密的思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低级错误。

  烧制了一批又一批陶器,每一次用了多少燃料、陶泥的配比、陶器的薄厚、陶器的大小、器型的不同乃至天气与气温的差异都被陈舟详细地记录在白泥板上,并加以对比总结。

  这些耗费大量燃料和白泥得出的数据又被转移到纸面上,变成准确的规律和推测出的原理

  刚到手的钢笔和墨水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不得不说上万块的钢笔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写起字那叫一个顺畅。

  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11月23日,也就是第二十八次神秘奖励到来之前,陈舟的制陶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成功烧制出了一批真正的中大型陶器!

  之所以要用批而不是个,是因为那一窑总共装了三个六十厘米高的陶罐,全部烧制成功了,无一破损,更无开裂。

  这代表他持续不断的思考、总结、改进,终于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贴吧老哥只言片语的教诲起步,经过漫长的实践,实现了制陶工艺的初步完善。

  这一窑陶器烧制前的轮制塑形工作、塑形后的阴干工作、最后进窑的烧制工作全部符合陈舟总结推测出的正确工序。

  就连最难掌握的窑内温度,他都根据焰光的变化作出了合理的判断。

  自和泥这最初的步骤到陶器出窑,完全没有失误,这才烧出了三个完整的,没变形也没开裂的陶罐。

  这三个较大的,器型较为优美的陶罐意味着陈舟以后再也不缺储存水的器皿了。

  也代表着他以后可以自行烧制餐具、花盆、洗脸盆等生活中需要的容器,不需要外界支援也能自给自足。

  同时,他还可以烧制一些用于捕捉八爪鱼的小罐子给自己的餐桌再添一些新菜看赶海视频的时候,他曾了解过这种颇具巧思的捕章鱼工具。

  捉章鱼的小罐子比拳头小一圈,开口非常窄小,上面打了孔,用绳子穿成一串沉入海底。

  章鱼喜欢钻洞穴,见到小罐子后总爱往里钻,待渔民一扯绳子,它们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罐子,就被拽上去当食材了。

  除小陶罐子外,陈舟心心念念的“陶烟囱”也有了着落。

  只要能烧制出一批合格的陶烟囱,厨房内炉灶的排烟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火墙以及计划要搭建的壁炉也有了可行性。

  还有从船上带下来的那个压水井,陈舟之所以一直没动手挖井,除了不知道水源所在,怕挖了好几天白费力气外,另一个顾虑便是没有往下放的井管。

  没有井管的井基本抽不出适合饮用的水,里面必定会掺杂大量泥沙杂质,影响口感不说,还有可能堵塞压水井。

  而且成功制陶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从日常生活所需的餐饮器皿、到花瓶、香炉这样的装饰品,再到花盆、鱼缸等器具,再到陶制塑像、陶制玩具这样的工艺品、陶砖陶瓦、腌菜坛子、酒坛子之类实用品。

  一项能够掌握,且渐渐熟练的技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实在太多。

  也难怪陈舟取出三个陶罐后高兴得一口气灌了半瓶酒,激动地拎起鱼竿跑到河边钓了一下午鱼。

第121章 集装箱

  钓鱼佬的努力与等待常常以空军收尾。

  但那是在“人比鱼多”的国内。

  但凡有条小河,无论晴天雨天,总能看到一群年龄不一的钓鱼佬守着鱼竿坐在河岸旁,等待着他们的小白条或是“巨物”上钩,哪怕钓到一条两斤重的鲤鱼,都能引起其他人的艳羡。

  身在岛屿,吃着丰厚的资源福利,渐渐磨练出钓鱼技术后,陈舟已经很少空手而归了。

  当然,受钓鱼和饵料的限制,加上对大体型的鱼类不够了解,他也钓不到什么大家伙,顶多弄几条三斤五斤的鱼打打牙祭,还能让家中的猫猫狗狗跟着沾沾光。

  ……

  11月24日,又是一次奖励到来。

  陈舟照例背上他的登山包,带着对“技能书”的憧憬,来到了沙滩。

  还没走到木石墙前,远远看见奖励点中心撑碎雨棚的木质托盘,他便吃了一惊。

  原因无他此次奖励竟然是难得的“大件货”。

  整件奖励被包在一个涂着蓝色油漆的集装箱中,而集装箱安置在木质托盘上。

  不过这个集装箱的体积可不像海关那些货轮上装载着大宗商品的箱子那么大,长度仅有一米五左右,宽度一米,高度一米三四。

  说它是集装箱倒不太准确,把它看做一个大铁箱子也合理。

  自6月被暴力拆解的保险箱后,已经近半年没见过体积如此庞大的奖励了,见到袖珍集装箱的一刹那,陈舟既欣喜又害怕。

  这喜,自然是对箱中的奖励充满期待,毕竟“大就是好,多就是美”,此次奖励都不用提箱子里面装着什么,光是这个铁箱子本身,那就够有用了。

  看到铁箱的那一瞬间,陈舟就想到了最适合它的应用场景

  在卧室地上单独挖出一个与它体积相匹配的洞,然后将箱子放进去。

  箱壁上铺一层用于保温的浮木板,用鱼鳔胶黏合,间或掺杂泡沫。

  再在箱内嵌套几个小一圈的方形陶罐,排列整齐。陶罐之间的空隙中倒满冰水,这不就是个上好的冰箱吗?

  若是想美观便捷一些,还可在铁箱开口处设计一个防水的挡板,将铁箱放在墙壁内,使用起来就和真正的冰箱一样。

  身处17世纪,想找到一个上满油漆的坚固的防水的箱子,可是件难于登天的事。

  而且哪怕不做容器,直接把箱体的铁皮切割成铁片,也是难得的好材料。

  陈舟计划对付食人土著时,最想拥有的就是一副金属甲胄。

  倘若有足够铁皮可用,他只需编织一身藤甲,再将制造好的铁片打好孔,捆绑在藤甲上,面对使用木矛石刀和弓箭的土著必然无往不利。

  光是想到铁箱的应用场景,陈舟便心情激动,几乎要一个大跨步跃进木石墙的包围中,看看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但已经遭受过时空管理局的两次折磨,分别耗费体力和脑力破解了两个“谜题”。

  如今的陈舟对这种带有“盲盒”性质的奖励,心里多少有点抵触。

  天知道铁箱子的开口处是不是上着一把锁,然后印着一行大字

  “必须用自己的智慧解开这把锁,否则里面的奖励会直接消失。”

  要是那样的话,他显然又要遭一次罪了。

  喜惧交加,陈舟刻意放缓了脚步,跨过木石墙,扯掉防雨棚被撕碎的破帆布,绕着大铁箱走了一圈,观察它的箱门上有没有锁。

  ……

  很幸运,时空管理局可能还没想好“第三个谜题”该怎么安排,这个袖珍集装箱的箱门并没有锁。

  用于锁定箱门的锁盒敞开着,里面没有挂锁。

  箱体上下用于防潮防水的橡胶垫完好无损,门锁杆和铰链销活动自如,连漆都没怎么掉。

  这一切都说明,箱内的物品是时空管理局直接送给他的,并没有加以任何限制。

  如此反常的情况不由引起了陈舟新一番遐想

  此次奖励不会就是这个集装箱本身吧,也许里面啥都没有,是个空的?

  按节目组一贯的恶趣味看,这种可能性并不低。

首节上一节131/1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