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05,我们的科幻电影宇宙 第382节

  可当他们才刚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那橘黄色的火球便如同脆弱的肥皂泡一般,“啪”的一声消失在了空气中,无影无踪,只留下满心失落与沮丧的众人,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空荡荡的前方。

  又失败了。

  这次他们仅仅拍下了一些球状闪电的影像资料,原本计划的实验项目一个都没能完成,那些精心准备的设备、耗费无数心血的方案,在这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跟在后面的林云看到陈昂落寞的背影,连忙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安慰道:

  “没事,气象部门说过两天还有雷暴,我们在岛上等着,机会总会有的,至少这次也没白跑一趟。”

  陈昂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身往回走,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无尽的疲惫与失落。

  回到哨所住处时,天色早已漆黑一片,屋外风雨依旧未停,只是雷声不再密集,但偶尔传来的几声闷响,依旧让人心情烦闷。

  陈昂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索性拉开窗帘,望着外面岛上那座灯塔,希望它那有规律的亮灭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梦乡。

  在那昏黄灯光的闪烁中,他的意识渐渐模糊,开始发出轻微的鼾声。

  但突然,他猛地惊醒,一下子坐了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随后连衣服都顾不上穿,光着膀子就跑出房间,敲响了隔壁林云的房门。

  “林云,回去,马上回去!”陈昂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急切。

  “干什么?”林云睡眼惺忪地打开门,一脸疑惑地看着陈昂,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失态,“不是等两天之后的雷暴吗?”

  “当然是研究球状闪电!我刚刚想到了一个关键线索,可能会对我们的研究有重大突破!”陈昂双眼放光,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你认为,球状闪电的存在和电磁能量无关?”基地会议室里,面对着一脸激动的陈昂,丁仪冷静问道。

  “是的,我们之前或许都走上了岔路,总希望能设计出一个方程式,搞出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球状闪电现象,但直觉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陈昂声音高亢,眼神明亮,仿佛找到了通往真相的钥匙。

  “确实,它那能量释放的选择性和穿透性,的确不是传统物理理论能够解释的。”

  丁仪点点头,认可了陈昂的观点,同时也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想象,抛弃固有认知,”陈昂情绪高涨,一边比划一边说道,“为什么球状闪电就一定是‘闪电’构成的呢?它是不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结构?”

  “你是说……闪电只是点燃或激发了它?”丁仪先是一愣,然后立刻反应过来,紧接着说道,思维的火花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

  “是的,就像电流点亮了电灯,电灯本身是早已存在的,只是它平常不亮罢了!”

  陈昂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试图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他的想法。

  “这……”丁仪吸着烟斗,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愈发深邃,“好吧,你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目前我们发现的球状闪电,大多数都是伴随着自然界的闪电出现。”

  “好!看来我们的项目,总算是能有一个突破口了。”

  林云这时也插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她的思维敏锐,迅速跟上了两人的节奏。

  “如你所说,我们之前发现的球状闪电,与产生它们的气象参数根本就没有关系,只是因为那种结构正好在那,所以被激发了!”

  “是的!没错!”陈昂和丁仪一齐点头。

  “那么以前研究的误区就很明显了:不应该试图‘产生’它,而是去‘找到’它!‘捕捉它’!

  这就是说,我们之前的实验也是错的,在模拟雷电时,关键不在于闪电本身的性质、结构和强度,更不在于磁场和微波之类的外加因素,而在于使闪电覆盖尽可能大的空间!”

  林云越说越激动,陈昂二人也和她一样。

  “那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呢?”

  林云看着两位激动的伙伴,提出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建立一个闪电阵列!”

  陈昂兴奋地提议道:“就用你们新概念之前研制的那种闪电武器作为闪电发生器。”

  丁仪这时已经下意识开始了计算,嘴里念念有词。

  “如果是用那个的话,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面积最好是不小于25平方公里,按照单个覆盖面积来计算,就要在这个区域内安装1千多个闪电发生器,才有可能捕捉到球状闪电结构。”

  “那就涉及到钱的问题了。”

  林云瞬间蔫了下来,刚刚的兴奋劲儿一下子被现实的冷水浇灭。

第517章 “天网”行动

  “就拿咱们之前研发的那款闪电发生器来说,其核心部件高能电池,再加上转换器、激发装置,一台造价最低也得三十多万。

  如今要一千台,这资金数额,都足够装备一支苏30中队了。”

  “晨光”计划的会议室里,林云的这番话瞬间让整个房间陷入了死寂。

  一台三十万,一千台,那可是整整三亿啊。

  在九十年代,对于他们这个小小的项目组而言,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简直如同横亘在面前的巍峨大山,让人望而生畏,根本看不到一丝撼动它的可能。

  “可一旦成功,一支苏30中队与之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将是全新的物理学重大发现,甚至极有可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微观物理领域!”

  丁仪的情绪激动,双颊泛红,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试图劝说林云,让她也有些为难。

  好在陈昂适时地插话,帮她分担压力。

  “项目肯定是要继续推进的,咱们耗费了这么多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精力,如今好不容易取得阶段性成果,怎能轻言放弃?但眼下关键的症结还是资金问题,这点我们也无法解决,还是只能相信林长官。”

  林云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丁仪、陈昂,还有其他项目组成员,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对项目的期待与执着。

  “这个资金数额已经远超我的职权范围,当然我也会将这一成果向上级领导汇报,但领导是否会批准如此巨额的资金,我实在无法保证。”

  她微微顿了顿,内心挣扎了一下,还是决定给同伴们打一剂“预防针”。

  “或许咱们这个项目能够得以延续,不会被撤裁,但资金方面的支持,恐怕很难达到 3亿之多。”

  丁仪听闻,脸上闪过一丝气恼,忍不住低声抱怨道:“这不等于没说嘛,没钱,这项目还怎么开展?”

  “主要是目前咱们还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既没有更详实、具体的理论支撑,也缺乏对理论的有效验证,就这么空口无凭地去找领导,他们又怎会轻易认可?”

  林云耐心地解释着,试图安抚丁仪的情绪,她比任何人都渴望项目能够成功,正因如此,作为项目的掌舵者,她才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毕竟拿巨额资金打水漂已经够严重了,若是因此导致项目被叫停、裁撤,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就在这时,团队中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却是突然举起手,“林姐,咱们当初的雷电武器样品不是还在吗?那些能不能当作实验设备用啊?”

  “那个确实还在,”林云微微点头,却也有些无奈,“可也仅有两台,根本不足以建立大面积的闪电阵列。”

  “为什么非得建立大面积的闪电阵列呢?”另一名研究员也积极发言,给出自己的建议:“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不就好了吗?”

  林云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陈昂却猛地一拍手,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我懂你的意思了!”他帮那研究员向林云解释,“咱们从岛上回来的时候,看到渔民捕鱼了吧?人家捕鱼可没在海里每一处都布上网。”

  林云也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反应极快,眼中立刻闪过一丝恍然大悟。

  “你是说……让闪电移动起来?有道理,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她紧接着又抛出新的疑问,丁仪这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紧不慢地说道:

  “可以把雷电武器放电打击的目标,从地面转移到另一架直升机上,如此就能形成一条横在空中的放电电弧。

  要是两架直升机以相同速度匀速飞行,便能带着这条电弧扫描大面积空间,其效果与闪电阵列应该是一样的。”

  “就好比拖在天空中的一张大网。”陈昂补充道。

  林云顿时激动起来,声音都不自觉提高了几分:“那这样一来,只需要一台闪电激发装置就够了!”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计划,还有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丁仪适时地提醒道,脸上的表情依旧严肃。

  林云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在场众人中,她对作为武器的闪电激发装置最为熟悉。

  “雷电对于飞机来说确实是很危险,但不管怎样,‘晨光’计划总归是看到了一丝希望,不是吗?”陈昂目光坚定,给大家打气。

  伴随着基础方案的确定,接下来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数次尝试。

  起初,他们把闪电发生器安装到汽车上,满心期待着汽车能拉着电弧在平原地带行驶,这样电弧便能扫描大面积空间,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大地是导体,产生的感应效应使得电弧根本拉不了太长,计划宣告失败。

  紧接着,他们又把目光投向固定翼飞机,毕竟固定翼飞机在失事后的跳伞相对直升机而言无疑要容易一些,更具安全性。

  但经过一番尝试,还是不行,因为固定翼飞机速度太快,强大的气流会瞬间把电弧吹灭。

  兜兜转转,最终他们无奈还是采用了直升机拉“电网”的方案。

  为了确保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他们又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比如研究一套设备的紧急断电装置,又或是在正式试验前,安排飞行员反复练习在直升机异常飞行状态下的跳伞操作。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主角团队转场至戈壁荒漠之中,准备在那里开展捕捉球状闪电的“天网”行动。

  负责配合他们的,是军方一名姓许的大校。

  当听闻众人的计划后,他不禁感慨道:“你们这简直就是在进行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啊。”

  林云神色庄重地点头应和,身旁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直升机驾驶员以及设备操作者,个个脸上都写满了坚毅。

  “没错,只是从当前形势来看,全军已处于二级战备状态,咱们这种小型局部‘战争’,与之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许大校默认了林云的说法。

  身处部队,许大校自然比普通老百姓更清楚局势的严峻性,在这危急关头,也正是军人挺身而出、勇于冒险的时候。

  也正因如此,“晨光”项目的“天网”计划,多多少少还是获得了上级的一些支持,两架国产武直-9直升机就这样被安装上闪电激发和接收装置,稳稳地停在他们面前。

  首次试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地面几乎一丝风都没有,整个世界仿佛都在为这场试验营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项目组的所有人员,包括林云、陈昂和丁仪,都齐聚现场,浩浩荡荡有二十多人。

  在离直升机起飞点不远处,一辆救护车静静停着,时刻待命,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负责驾驶直升机的两名飞行员战士,身着供电局用来带电作业的黄色连体屏蔽服,这种特殊的服装,或许能为他们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林云走上前去,神色严肃地向他们交代试验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很快,一切准备妥当,随着一声令下,直升机的螺旋桨飞速旋转起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强烈的狂风扑面而来,吹得陈昂等人几乎站立不稳,他们不得不抬手遮住脸,过了好一会儿,风力稍减,他们才缓缓拿开手,目光紧紧盯着直升机。

  只见直升机笔直上升,很快便到达 5000米的预定高度,随后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两机距离,慢慢拉近,启动闪电发生器。

  刹那间,一道明亮的电弧在两架直升机之间骤然出现,伴随着清脆的劈啪声,那声音仿佛一道利箭,穿透空气,隐隐传至地面。

  紧接着两架直升机又开始慢慢拉开距离,电弧也随之被拉长,逐渐变成一条细细的蓝色直线,随着距离不断增大,电弧的波动越来越明显,仿佛一条灵动却又危险的蓝色丝带,在天空中摇曳。

  陈昂等人在地面上,高举着望远镜,仰头全神贯注地看着天上两架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尤其是在直升机拉大距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禁为飞行员捏了一把汗。

  他们深知这个过程的危险性,必须时刻密切观察电弧的稳定状态,随时准备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直升机悬停。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电弧中途熄灭,两架直升机必须以最快速度相互脱离,同时迅速关闭闪电发生器,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重新点燃电弧。

  因为在长距离上启动机器,闪电极有可能击中机身,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所幸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通过望远镜,陈昂他们清晰地看到,两架直升机已经达到了极限放电距离,开始带着那条近百米长、不断跃动的电弧缓缓向前顺风飞行。

  它们飞行的速度并不快,以防电弧被高空中的风吹熄灭,那他们只能重新再来一次。

  正午的时分,戈壁滩上烈日高悬,直升机的机体在高空中只有两个黑点,而电弧的光度明显不如阳光,即便是用望远镜死死盯着,也宛如一条若隐若现的蓝色丝线。

  直升机就这样一次次点燃电弧,顺风飞行一段距离,然后熄灭电弧,再折返回来,重复着上述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陈昂他们的实验进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由于《球闪》剧组是在敦煌取景,电影院中的观众有幸透过大银幕,看到两架军绿色直升机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悠然飞过祖国西北那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壮美大地。

  碧绿如翡翠般的察尔汗盐湖,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空与周边连绵的山脉,宛如梦幻仙境;黑独山仿若来自外星球的神秘领地,其独特的地貌最像月球表面,冷峻而孤寂,散发着一种荒芜原始的气息;鲜艳多彩的七彩丹霞,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肆意挥洒而成的巨型画卷,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神奇……

首节上一节382/4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