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摄影师出身的国师,就十分依赖文学名家创作或改编的剧本,他自己鼓捣的故事十个里八个都砸了锅。
与国师齐名的吟诗小达人,同样属于人菜瘾大的案例,有大师级编剧芦苇出手的《霸王别姬》是经典,自编自导的《无极》是血案,泾渭分明。
冯小刚能在体制时代从美工跳级做导演,靠的就是能写剧本,他早期导演的电影大多会参与编剧,他也凭借独有的京味儿幽默,在华国开创出冯氏喜剧这片天。
不过他的编剧风格过于突出,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圈,一旦进入陌生领域就不灵了。
真正做到通吃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华国导演,只有姜文一个。
把这四位的名字排成一行画个单向箭头,就大致可以说明导演对文学剧本的态度了。
不屑一顾的是凯子哥,因为他自恃诗气护体,剧本和编剧完全是对他满腹才华的束缚。
比他弱一线的是姜麻匪,虽然剧本是他自己编的,但是同样删改由心,因为他每天都有新想法,而且自信今天的必定比昨天的强。
再下来是冯小刚,野路子出身的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一般是与文学名家联名编剧,以避免暴露自身薄弱的文学功底。
等到他飘成小钢炮之后,也学着其他几位爬到树上秀逼格,搞自编自导偶尔还自演,以往藏得好好的红屁股立马露于人前,结果自然是丢人现眼。
在编剧方面最不自信的是国师,其摄影师的出身没少被正牌导演们诟病,他早期的获奖电影大多来源于名著改编,剧本的执笔人不是原作者就是名编剧。
不过从《英雄》开始,国师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开始深度参与剧本编写,然后就有了毁誉参半的《十面埋伏》和《黄金甲》。
自那之后,画面华丽,内容空洞,就成了国师电影的典型印象。
这四位大导演的经历,清晰地反映出文学编剧在电影圈的尴尬弟位。
华国电影缺好故事吗?
缺得厉害,特别是华国还没有原创漫画这个IP池,未来只会越来越缺。
那在华国电影圈做编剧有前途吗?
毫无前途,趁早转行!
因为在导演中心制下,哪个大权在握的导演能克制住自身的表达欲呢?
电影导的越多,根植于内心的表达欲望就越强烈。
压抑到极点的结果,往往就是导演甩开编剧自己干。
没那个文字功底自己写的,也要在定稿的剧本上大改几笔。
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是导演故意想要彰显存在感,而是从文字到影像必然会出现增减,编剧和导演的想象不可能完全一致,导演出于自身理解修改剧本完全合乎情理。
自编自导看似一条康庄大道,但却是一条没有限速标志的高速路,很容易一脚油门踩到嗨,结果吃罚单而不自知。
如果一个导演肆意放纵自己的表达欲望,从一个旁观的监控者彻底融入其中变为一个创作者,他就会渐渐忘记一个道理。
从影像到观众,同样要经历一轮增减,而且是千人千面的增减,导演的表达越是主观,距离观众的认知就越是遥远。
最后导演拍得酣畅淋漓,观众却看得云里雾里,不借助影评人的阅读理解甚至看不明白故事情节。
然后就不免会发生垃圾电影与垃圾观众的骂战了。
拍完《魔都假日》之后,陈一鸣结合自己上辈子的导演经历,有了一条独特的感悟。
导演的边界,不在于表达什么,而在于不去表达什么。
套用一下《让子弹飞》的名台词,剧本是这么改好,还是那么改好?
其实不改最好。
克制,才是一个导演最难能可贵的品性。
第77章 踩刹车 会客室
闭关编写《1951》文学剧本这段时间,陈一鸣无时无刻不在与自身的表达欲做斗争。
他每天临睡前都要听一遍李玉成老人的录音,每次听脑海中都会涌现出很多新想法和新点子。
然后第二天写剧本时,他再变身为最严苛的审稿人,把那些创意一个一个全都给毙掉。
如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晚上放飞自我,白天冷淡如佛。
连着一个礼拜,他关门关机与世隔绝,每天纯靠泡面度日。
要不是大壮小美放心不下经常过来转转,同时给他带些饭菜改善伙食,他很可能饿死在租屋里都没人知道。
陈一鸣知道,作为身怀一整个时空电影资源的自己,这种严苛是必须的。
他有无数的创意和故事,有超前的视角和眼光,有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创见。
除了他自己,还有谁能帮他拉住缰绳、踩下刹车呢?
所以陈一鸣对文学剧本的态度,也迥异于其他导演。
虽然剧本是他自己魔改的,但他从创作到修改,每一笔都无比慎重。
剧本对他而言,不仅不是束缚和限制,反而是一道有益的防火墙与隔离带,把他脑海里无处安放而又不合时宜的“新鲜东西”,统统阻隔在电影之外。
只有时刻保持足够的克制,才能确保电影的主题足够鲜明,故事足够清晰,观感足够直接,也才能让电影足够贴近当前社会与观众。
二十页的剧本,他写了一遍,改了三遍,最后定稿发给马二爷、孙副主任和郜叔之后,他整个人直接虚脱下来。
放下了最大的一块心事,他美美地睡了一天两夜。
1月25日星期一,他安步当车晃晃悠悠去铂爵,结果刚到影视园区,就惊讶地发现大门口挂出来一条大红横幅。
“热烈庆贺《魔都假日》北美票房破千万!”
什么鬼?
将近3000馆开画,破千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破千万就是票房惨败了好不好!
吹牛都不会吹!
陈一鸣摇头晃脑地进了铂爵,发现办公室里面也是一片兵荒马乱。
双胞胎前台并不在位置上,小会议室的门口高高低低地聚着一坨人,一边探头探脑地往里看,一边热烈地议论着什么。
陈一鸣凑近了一听,原来是六公主的记者在采访马云腾。
他二话不说掉头就走,这波过来的不是时候,不借机饭遁更待何时?
“一鸣你来啦!”
站在最外围的老贾早就注意到他进来,一看他要溜立马一嗓子叫破,然后陈一鸣逃跑未遂,直接被同事围住了。
老贾是促狭心作祟,同事们倒是真心祝贺,毕竟《魔都假日》全球大卖,首当其冲的受益人就是导演陈一鸣。
外面的动静自然惊动了里头,房门打开大壮出来,看到陈一鸣不由得喜上眉梢,冲入人群不由分说拉着他就往会议室里走。
“于大主持,这就叫赶的早不如赶的巧,这才是正主,《魔都假日》的导演兼编剧陈一鸣。”
大壮伸手虚引着把陈一鸣让到身前,同时不忘给陈一鸣介绍。
“一鸣,这位是央视电影频道的主持人于蓝于小姐,这次是专程过来采访《魔都假日》的。”
客人当面,陈一鸣顾不上谴责“卖友求荣”的大壮,赶紧把笑意堆到脸上,跟起身伸手过来的美女主持握手致意。
“于老师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一直是《于蓝会客室》的忠实观众,今天总算有幸见到真人了。”
于蓝笑意盈盈地连连点头,见缝插针的水平也很高超,“感谢陈导的认可,那我就不嫌唐突,提前预定您的光顾了。”
陈一鸣拼命克制着不让内心的苦泛到脸上,内心里的小人儿拼命自抽耳光。
“怎么就管不住这嘴呢!”
没办法,自己给自己安排的麻烦,哭着也得吞下肚去。
大壮打着“我去倒茶”的旗号,后退、出门、关门一气呵成,把自己的好兄弟甩在了会议室里。
陈一鸣与于蓝相互礼让着在长桌的一侧相对而坐,两个跟组小哥幽灵一般光速架好了两台摄影机对准二人的脸。
不由陈一鸣推脱,访谈的格局顷刻间已是万事俱备。
陈一鸣导演习性作祟,一对上眼就开始“测量”于大主持的长相。
这是一张十分标准的鹅蛋脸,巧妙地兜住了稍大的嘴巴和稍宽的下巴,让它的主人迥异于当下娱乐圈流行的锥子脸风格。
难怪一毕业就能进六公主,确实是老一代电视制作人喜欢的那款“宝姐姐脸”。
最具特色的是她的一双眼睛,微笑时是弦月,雍容大气,大笑时是新月,被两道卧蚕挤成一条缝,看上去格外可爱喜庆。
而且她在大笑时并不会做作地抬手掩嘴,愈加带给陈一鸣一种福娃当面的既视感。
对着这样一张脸,陈一鸣内心的郁闷早就消逝的无影无踪。
于蓝巧笑嫣然地打开话题,“陈导,说有幸的应该是我才对,今天过后我的同行们不知道要多羡慕我,居然能采访到业内最神秘的陈一鸣陈导。”
陈一鸣连连摆手“辟谣”,“不神秘不神秘,真不是我有意拿乔,实在是日子不凑巧,新项目日程很紧,我最近一个月压根儿也没在公司待几天。”
于大主持不动声色地布下“陷阱”,“那么陈导,今天既然有空来公司,应该有时间接受采访了吧,后面还有其他的行程吗?”
陈一鸣只能回以尴尬一笑,“暂时没有,于老师随便问,我知无不言。”
于蓝一听这话当即调整了一下坐姿,会议室里的气氛都似乎跟着变了味道,一下子正式了不少。
“陈导,你知道《魔都假日》在海外上映的情况吗?”
陈一鸣实话实说,“不太清楚,不过我看到园区门口挂着破千万的横幅,应该有个一千大几百万吧?
主要是这片子已经卖断给了华纳兄弟,海外收多少票房跟铂爵完全没关系,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关注。”
于蓝堆出新月眼,给了陈一鸣一个福娃笑。
“那么我又多了一个有幸,第一个告诉陈导《魔都假日》的海外成绩,截至上周日北美票房已经超过2400万坚果币,不列颠破千万英镑,双双斩获当周票房冠军。
业界预测《魔都假日》的北美票房大概率破亿,全球票房有希望摸到2亿,陈导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对面的陈一鸣已经彻底呆滞,《魔都假日》北美票房破亿?愚人节改到1月份了吗?
前世达成这个成就的华语片只有一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北美票房1.28亿。
今生的李安在干啥陈一鸣没调查过,也许还在居家做家庭煮夫,自然也就没有《卧虎藏龙》这座大山。
最接近这个目标的是武连靖,他的华语功夫片《龙战天涯》在北美拿到8700万票房。
于是陈一鸣这个小萌新,刚出道就放了一颗大炸弹,有希望打破华语片的北美票房纪录。
他无法想象业界会是何等震撼,因为他本人已经麻了。
人家武连靖可是全球功夫巨星,华国功夫、真人特技、坚果取景、搞笑幽默,BUFF迭满也才顶到8700。
陈一鸣可倒好,整了一部魔都逛该的风光片,海外元素就一个坚果歌手出身的新人女主角,居然就刷下一个北美周票房冠军。
总票房还能破亿?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于大记者完美地复现了心中的构想,笑盈盈地问出了外界最想知道的问题。
“陈导,你此刻的感受如何,之前有预料过这样的结果吗?”
陈一鸣能说啥,当然是矢口否认啦,这时候再装杯无异于厕所打灯笼。
“此刻的感受?震撼,震惊,震慑,老实讲我被吓到了。
只能说是机缘巧合,赶在上映期借到了玛格丽特公主的东风,跟电影本身的关系真的不大。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这个起点实在是过高了,高出我本人好几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