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266节

  也就是说,她的坏并不彻底,对于主角来说她肯定不怀好意,但是人类与AI本就不好相提并论,咱们谁还没有格式化过电脑呢?”

  宋嘉的回答堪称四两拨千斤,放映厅里的妹子们给她送上了热烈的掌声,确实对于女观众来说,知道唯一的女角色没有坏到底,观影体验立马提升了一大截。

  讨论氛围也被带动着火热起来,第三个被叫到的观众就直截了当地询问陈一鸣,为什么想到这样讲故事,AI偏正面,人类偏反面,过往科幻片里类似的设置几乎没有。

  陈一鸣想了想答道,“我不打算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现阶段无解,也欠缺讨论的价值,毕竟当前的科技水平,弱人工智能尚且处于实验室阶段,强人工智能在有生之年都见不到应用的希望。

  也就是说,所谓的机器伦理,暂时算不上一个现实问题。

  科技滥用的警世恒言过去已经很多了,不多我这一部片子。

  我感兴趣的是人与AI的相互关系,再具体一点就是信任关系,电脑忠实地按照人类输入的指令行动,而人类也对电脑反馈的信息抱有天然的信任。

  这种信任是因为电脑的可靠性吗,显然不是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脑也会犯错出BUG。

  如果用拟人化一点的说法,我们信任电脑是因为对方是理性生物,行动遵循固定的规则和逻辑,其行为是可预测的。

  而人类则不是全然理性的,某些时候更是感性的、情绪化的。

  从这个角度审视人与AI的关系就很有意思,人对AI的支配地位是不是源于对方的绝对理性呢?

  咱们华国的古人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这一现象,那就是君子可欺之以方,意思是有德君子会被合情合理的谎言所欺骗。

  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段子,你体面,就要吃亏,谁会闹,谁就占便宜,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

  所以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立场是靠向AI这一边的,虚拟渝城里的NPC们,就像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处于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渡阶段。

  故事里未来世界的人类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工智能大发展带来的便利,也肆无忌惮地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虚拟渝城的创造者之一女研究员。

  唯一一个与NPC共情的,是女研究员的丈夫,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在那个高度进化的社会里,个人意识的进化没能跟上社会的平均水平。

  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玩电子游戏的很多,我说的这个理由,想必你们都能够理解。

  当然,我一贯主张电影在成片后就脱离了导演的控制,进入到影像文本与主观感受彼此作用的过程,大家在回忆剧情的时候没必要受我影响,在你心目中也许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狗屁不通的故事,这完全没问题。”

  事实证明陈一鸣的“谦逊”让年轻观众们很受用,他又获得了一轮掌声。

  随后三人又各自回答了一个问题,陈一鸣宣布交流结束各回各家,然后就要跟着经理撤退,转身之前他见到二排靠外的座位上,原本挨着他坐的那个迟到妹子快步冲了过来,一脸着急的样子。

  陈一鸣停下脚步,妹子走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鸣神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坐在我边上,之前说了很多不好的话,你千万别往心里去,我那都是上头瞎说的,绝对不是我的本意。”

  好吧,这位看电影的时候确实没断了抱怨,以陈一鸣为目标说了不少粗鄙之语,喷烂片都算是客气话了。

  陈一鸣虽然一直抱着膀子打瞌睡,但几乎每次醒过来,身边的妹子都在跟男伴碎碎念。

  他相信跟妹子有相似体验的观众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事先知道剧组的人在观众席,特意给三人留了面子。

  因此陈一鸣对妹子的抱怨完全无感,被误解是每一个创作者的宿命,而被吐槽更是每一个导演的义务,有什么好气的呢,好歹人家没揪着自己来一句日NM退钱。

  于是陈一鸣摆摆手示意没关系,还主动拿过妹子攥在手上的纸笔签了名,由于没什么准备,纸是厚纸巾,笔是眉笔,衬得陈一鸣本就难看的字更难看了。

  见陈一鸣停步签名,其他观众自然也围了上来,陈一鸣只能一视同仁,连累潘月明和宋嘉也没走成。

  等彻底送走观众坐车回到家,已经快到凌晨三点了。

  就这还不能睡觉,跟帝都、渝城的工作人员联系过后,确认另外两场路演也顺利完成,人也送到家了,陈一鸣才彻底放下心来,石头一样摔在床上沉沉睡去。

  睡到日上三竿起来,洗漱一下吃了午饭又得出发了,年初一的路演还是在魔都,老贾以不需要出差为由,给陈一鸣他们安排了三场路演,下午、傍晚、晚上各一场,突出一个强度拉满。

  吃晚饭的时候,第一轮的数据统计出来了。

  票房方面,零点场的票房排名大致符合排片比例,拿到平均26%排片的安岳拿下第一个冠军,单一场次票房达到3400万。

  排片落后3个点的赌神新作拿下2700万排第二,3D西游续作2400万排第三。

  再往下《第十三层楼》上演了一把小小的逆袭,虽然排片落后高卢合拍片2个点,但零点场票房反倒领先了400多万,以将近1900万的单场票房排第四。

  事实证明畅销书粉丝的战斗力相对平庸,也就比小朋友强一些,因为年度动画大电影的零点场票房都过了千万。

第370章 三打一被反杀

  春节档零点档的票房数字惊爆了业内一地眼球,光是零点场就破了亿,不出意外晚上的黄金场次放完之后,首日票房超过3个亿妥妥的。

  这个数字实在有些过于吓人了,去年大年初一《木兰》拿下了1.1个亿,创下了华国单日票房纪录,然而同期其他电影都是一般表现,单日大盘中规中矩不过2个亿出头。

  年底《变形金刚4》又爆了一次,把华国单日票房的纪录推高至1.6亿,但擎天柱在同档期没有对手,全天总票房依然是2亿挂零。

  如今2015年的春节档,5部电影一齐发力,直接让单日大盘增长了50%,这个增幅超出业界所有人的预料。

  大壮就幸灾乐祸地打来电话说,港圈大佬们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市场行情这么好,何必搞三部大片扎堆狙击陈一鸣呢。

  打得过是三家吃自己,打不过那就更丢人,为了出口气较这个真儿,属实不值得。

  一方面是去年的《木兰》在春节档赚得让人眼红,;另一方面陈一鸣的“票房神话”实在引人忌惮,结果港城那帮人用力过猛了。

  陈一鸣自然是听过就算,他是早有计划“霸占”春节档的,哪怕类型片在题材上没有优势,也要把这个坑给占上。

  无论如何都要先一步把春节档剧情片的底给兜住,让观众在一众“圈钱大作”之外有多一个选择,只要把质量维持住把牌子立稳当,观众自然知道谁更值得期待。

  看到铂爵用剧情片在春节档站稳了脚跟,业内自然会有明眼人跟随效仿,良性循环之下,应该没那么容易走上前世那种“主题先行营销为王”的不归路。

  不过这都是陈一鸣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大势所趋很难为少数人的行为所扭转,哪怕陈一鸣是个穿越者也是一样,他也只是尽人事不亏心罢了。

  所以这些心思陈一鸣连大壮都没有说,死死憋在心里。

  晚上的路演不同于零点场的随意,各路记者都有到场,果然就有人问到《第十三层楼》在春节档的不合时宜。

  陈一鸣对此一律以“探索更多可能性”回答,他具体解释道,“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当规模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产生质变,传统的观念与规律就有可能失效。

  我觉得这个道理在电影领域同样适用,咱们国家太大了,人也太多了,当这么多人有可能同时进入电影院的时候,以往的诸多行业共识都会被打破。

  我认为今年就是质变的一个起点,如果对最新的影院银幕数与地域分布有所了解,那么你就能够理解,大年初一零点场的票房数字一点儿也不夸张。

  就像春运人流会挤压正常差旅出行一样,春节档由于大量不进影院的观众入场,普通影迷的需求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第十三层楼》就是专门面向他们的。

  而且我觉得吧,不经常进电影院的低频次观众,他们的观影口味也不一定全都偏向特效大片或是合家欢,愿意尝试冷门题材的人数总有一个最低比例存在,在基数庞大的前提下,比例虽低但总量依旧可能十分惊人。”

  记者随后又追问,对《第十三层楼》零点场的数字和位次,陈一鸣是否满意。

  他除了谦虚还能说啥呢,排片率垫着底都把帝影的片子给爆了菊,再不低调点就讨人嫌了。

  还有记者拿《第十三层楼》的蚕豆分数说事,创下了陈一鸣所有作品中最低的开分纪录,问他是不是为了商业利益牺牲了艺术性,那段跑酷跟主题完全格格不入,特别像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加上的。

  没错,《第十三层楼》开画分数只有7.7,连8分都没守住,确实是陈一鸣的“史低”。

  由于同期五部电影都提前一周安排了试映场,因此开分也是差不多同一时候,大年初一的下午。

  赌神和西游两盘冷饭热闹归热闹,但都不太受蚕豆人的待见,一个5.8一个6.2,勉勉强强的及格分。

  安岳的3d魔幻因为有一个很讨人喜欢的CG萌宠,极大地拉高了分数,开分过7到了7.3,对于一部港城原创新片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高分了。

  帝影和高卢合拍的文青改编作分数是7.4,陈一鸣看过试映场,他觉得是完成度拉了后腿,前半部简直惊艳,可惜虎头蛇尾了。

  考虑到蚕豆好莱坞0.5欧洲1.0的界域BUFF,这部电影的分数真心算不上高。

  然后就是陈一鸣了,如果真按记者在提问时所说,有很多他的粉丝电影都没看就无脑打高分的话,7.7分的《第十三层楼》岂止是滑铁卢啊,根本就是惨案。

  记者嘴上说的是“影迷自发行为”,但他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暗指铂爵下过场了,7.7已经是水军“挽尊”的结果,观众的真实反馈还要更低。

  这玩意儿还真不太好辩驳,毕竟电影正式上映才大半天,加上试映统共也才放了千把场,评分人数过万确实一眼透着假。

  但是平胸而论,老贾还真没发动水军,他本来是有这个打算的,但被陈一鸣阻止了。

  陈一鸣不希望为了高分而高分,那样做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架在高处,到时候骑虎难下砸的还是自己的脚。

  以后专注类型片的话,分数逐渐低下来是必然的结果,自我突破永远都是最难的,陈一鸣并不觉得自己会是例外。

  他之前的电影分数都有些虚高,多少沾了年龄、奖项、题材等片外因素的光,这次顺水推舟让分数降下来,也有助于把粉丝期待值调整到正常区间之内。

  至于那万把人都是怎么来的,陈一鸣估摸着铂爵不动不等于友商不动,谁知道打分的账号打的的5还是1呢。

  可惜这些猜测他依然只能藏在心底,一个字也不好对外说,现在他的节奏已经够多了,可不能再开新战线了。

  陈一鸣心念电转还是选择来一手拖字诀,“今天是第一天嘛,先打分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前就看过电影的,其中确实资深影迷和粉丝占比要大一些,在有预设立场的前提下,分数会显得相对极端化。

  我个人对观众的任何反馈都全盘接受,喜欢也好,失望也罢,都是我应得的。

  但是要说明的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内心并不存在所谓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取舍,电影的本质就是用影像声音来讲故事,我唯一的标准就是有趣。

  如果说电影里真有什么地方体现了我的某种执念的话,还真就是跑酷的段落,自打选定了渝城作为电影的外景地,我就产生了在这个城市里拍摄一场与众不同的追逐戏的想法,不拍出来我念头不通达。”

  陈一鸣说完之后,那个记者并不服气,举着手还想继续追问,但是他的声音被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所打断,根本没能问出来。

  显然,陈一鸣的这个念头很合观众的胃口。

  年前的那一波节奏,铂爵在陈一鸣的授意下予以回避,如今正式路演,陈一鸣就别想着再躲了,媒体直接把那几个质疑怼到他了脸上。

  陈一鸣本心是想继续龟着的,《第十三层楼》跟《木兰》不同,论题材比体格,天然矮了那三部特效大片一头,也就能和文青合拍片掰掰手腕。

  这种情况下,他自己下场吹大牛还真不如被人唱衰来的好,这样至少声量上去了,不至于像那部合拍片一样,被各方声音直接压得查无此片。

  奈何有些消息他想瞒也瞒不住,只能有一说一了。

  “你说的那篇报道我看过,我只对其中的事实部分进行说明,至于作者的观点和意见我就不做回应了,对方自有分析评论的自由。

  首先关于删减的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第十三层楼》的送审版与公映版对比只有三处调整,总时长不超过五分钟,而具体的调整方式也不是删减,而是由正片改为了片尾彩蛋。

  如果有发行导演剪辑版的计划,电影的时长可能是三小时左右,而不是只增加二十分钟,不过现阶段我没有这个想法,我也没有做导剪版的习惯。

  其次,关于电影的海外发行权与改编权,铂爵已经选定了合作伙伴,各项事务也在有序进行中,由于合作方的要求需要暂时保密,不过有一点之前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次合作对象确实不是华纳。”

  来参加路演的媒体都兴奋坏了,陈一鸣这脸打得啪啪响,事实被驳得死死的,评论自然也就很难立得住。

  隔天的票房数字一发布,那篇质疑直接成了行业笑话。

  因为《第十三层楼》又爬上一个位次,首日票房报收6200万,刚好压了赌神新作一个零头儿。

  安岳的3D魔幻华丽差了几百万没能破亿拿下榜首,西游续作收下7400多万排在第二。

  关于这个现象,逼乎有个高赞回答做了生动的表述,三个打一个被反杀,会不会玩?

  更搞笑的是,一年一部的动画大电影也拿到5000多万票房,以微弱优势将高卢文青压在了身下。

  华山论剑第一天,五绝就被路人带走一个。

第371章 飞得莫名其妙

  春节假期的电影市场,如果用一句网言网语来形容,那就是乱成了一锅粥。

  往年的春节档,打头的三天过去之后,整体格局就基本上盖棺定论了,后续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几乎从来没有你追我赶或是后来居上的情形。

  初始排片率直接关系到首周票房,而首周票房又联动着后续排片,除非遇到极少见的大热暴死黑天鹅事件,否则同档期的票房排名,大概率就是最终的版本答案了。

  主要是春节档大量普通观众入场,极大地增加了翻身逆袭的难度。

  自从在陈一鸣的带动下试映与网宣大行其道之后,预热营销已经成为左右院线排片的重要因素,而大片适配的巨量宣发又进一步压缩中小成本电影的声量,导致两极分化越发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业内占据重要地位的专业试映场在“流行”几年过后终于走向崩坏,发行公司为了保排片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院线方面表示公司里的傻子已经不够用了,长老们还是收了神通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资本的大举入局,数据分析方法也一并被引入,这种情况下,与选片经理和专家粉丝的主观评价相比,显然还是发行方投入真金白银的量级更具说服力。

  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专业影评人和资深影迷的话语权正在被快速稀释,蚕豆分和票房的相关性越来越差,近几年的大热电影其评分基本都在7分以下,5分左右的“N亿大作”也是屡见不鲜。

  由于蚕豆刷分困难,养号成本居高不下,中小片方根本刷不起,因此有些人索性直接摆烂,逆练神功走上反向营销的道路。

  反正舆论平台又不是只有蚕豆一个,三大订票平台早就添加了评分功能,大众向的讨论区还有微博、贴吧和视频网站,在蚕豆那边打不过,就把战场开到别处去呗。

  虚构几篇蚕豆神评转帖出来负责口诛笔伐,然后水军在低门槛的社区下场对喷,骂战一起也就有了关注度,电影的热度自然而然就起来了。

  只要片子不是烂穿地心那种“两分神作”,5分左右的平庸之作都能靠营销救回来,毕竟普通观众的口味远没有蚕豆人那么刁钻,也做不到阅遍千片无梗不知,炒冷饭根本算不上什么什么大罪过。

首节上一节266/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