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123节

  接下来讨论学校的组织架构,马相伯当选为西南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章星九当选为校长,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黎照寰四人担任副校长,其他那些普通高校的负责人也进入校委会,担任校委,学校的日常事务都由校委会开会讨论决定。

  在院系设置上,哪所学校的实力最强就以哪所学校为主,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填充进去进行协助,比如物理自然是震旦大学最强,那就由震旦大学物理系院长叶企孙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院系主任,北大的吴大猷、饶毓泰,清华的赵忠尧等担任副主任。

  文学系清华北大比较强,那就由朱自清担任系主任,闻一多、王力等人协助他的工作,阿张的夫人也进入文学系,继续整理阿张的稿子。

  医学院由伍连德负责,震旦的汤飞凡,协和的林巧稚等人担任副院长。

  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师范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用的毕竟是昆明的土地,为了维护同本地人的关系也好,为了普及高等教育也罢,于情于理也要招收一些本地学生,那么成立师范学校就是最好的选择。

  争取先为当地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教师来,将来这些教师就会在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开枝散叶,把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师范学院是基础,前沿研究同样也不能错过,所以还得设立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只是研究的方向要进行一些调整,农学、药学、机械、无线电、航空这些和战争息息相关,成果能够提高国家整体作战能力的项目要优先设立,而那些距离应用还比较遥远的理论研究只能稍微延后了。

  这对许多学者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因为他们在这些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现在却要让他们停止研究,转而从事其他项目,他们肯定会觉得遗憾。

  然而没有一位教授抗议反对,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今抗战才是最重要的事,和国家的利益相比,个人这点私利根本不算什么。

  从沪上到越南海防港,章星九他们几乎每天都开会到深夜,总算是赶在下船之前,初步理清了西南联合大学的组建事务,并把这些消息通过无线电报发给民国政府。

  郑三发子收到消息,对章星九等人自行其是颇为不满,可考虑到章星九等人的声望,还有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也确实是民国需要的,也就捏着鼻子认了,批准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建校方案,还给学校批了一笔经费,至于这笔经费到底能不能拿到,那就不好说了。

  只是他也不想看到教育界人士这么团结,就又下发了一条命令,让蒋梦麟、张伯苓等人去重庆任职,美其名曰提高重庆的高等教育水平,他们也只能答应。

  倒是没敢让章星九动,因为除了章星九,如今教育界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把这么多所学校捏合到一起的重任,而且章星九要是不答应,那他可就丢大脸了,他还没办法处理章星九,既然如此,索性不提就是。

  如今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章星九和法国的关系一直很好,所以早就协调好了火车,众人下船休息一天稍微缓缓,第二天就乘坐火车沿着滇越铁路前往昆明。

  这条铁路全长859公里(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现在火车行驶的速度又慢,师生们哐啷哐啷了好几天时间,方才抵达昆明。

  第一批抵达的师生搜集了全昆明的卡车、马车,还请来了马帮帮忙,来回跑了好几趟,总算是把所有师生物资都运到了滇池岸边的新校区。

  至此,此次大学内迁的第一步算是完成了。

第382章 马相伯去世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当初决定在这里建校,他们俩就不远千里来到昆明,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地质地形,并根据章星九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

  如今展示在他们面前的校园分布较为松散,每栋建筑规模都不大,这么做是为了防备轰炸,避免小鬼子的轰炸机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这样的房子修建难度较低,成本也不高,能花较少的钱,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现在大多数宿舍校舍都已经建好,学生们可以直接开始上课读书,不用耽误太多时间。

  可纵然如此,由于这次抵达昆明的师生实在是太多,这些校舍依旧不够用,必须有人去其它地方暂且安置,等剩下的校舍建好再回来。

  北大校长蒋梦麟发挥了高风亮节精神,大手一挥说,“我们文学院、法学院的学生去蒙自,那里有多余的房舍,而且安静,适合文脉滋生。”

  1885年的时候,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后,蒙自被开放为商埠,一跃从偏远村落变为热闹的边境重镇;如今,蒙自因为交通原因渐渐没落,但却因此多了很多空闲的房舍,这些人过去不用发愁没地方住。

  于是在昆明歇息数日,这些学生就在朱自清的带领下前往蒙自,并在这里待了三个月的时间,短短三个月却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一是生活习惯上的,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当地百姓改变了女子蒙面的习惯,也改变了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

  其二也让蒙自这个小地方的特产开始名扬全国,日后人们提起云南的特色美食,肯定会提到过桥米线,而过桥米线就源于蒙自。

  在蒙自小城南边有一个湖,朱自清曾把它比作济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

  在湖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个湖心亭,据传,当地的一位秀才为了科举考试,把自己封闭在湖心亭中苦读,妻子每天经过一座桥,给丈夫送饭。

  当地的米线是传统食物,妻子每次送去后,发现丈夫因为用功读书,经常误了吃饭的时间,长期下去对肠胃很不好。

  为了让丈夫吃到热乎的饭食,妻子就发明了一种用鸡汤炖的米线,哪怕丈夫读书忘了时辰再吃,但鸡汤的保温效果好,丈夫便能吃到热乎乎的米线了。

  因为妻子每次送饭要经过一座长长的桥,因此,这种米线便被称为“过桥米线”。

  由于北大文学院师生的口口相传,“过桥米线”渐渐闻名,并被带到了全国各地,成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三个月后,这些师生返回昆明,新的校舍已经建好,可以和其他院系的学生一起学习了,但他们给蒙自带来的改变却延续了下去。

  章星九在新的校园里,除了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没有放弃研究和教学,他依旧保持着亲自给学生们上课的好习惯。

  而在这批抵达昆明的学生里,他最看重的有这么几位,首先自然是那两位日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早年间考取了公费留美生,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跟随章星九在厦大和清华任教,如今也来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授数学。

  杨振宁今年十五岁,原本在北平崇德中学就读,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在来昆明的路上,章星九和他聊了聊,便建议让他直接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以他的天赋和学习进度,继续读中学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

  杨武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杨振宁先进入物理系旁听,等学校正式开考录取新生的时候,他再去参加考试,方能成为正式生。

  这也是章星九一贯坚持的规矩,哪怕是他的儿子,也得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大学,决不允许有走后门的情况,就算偶尔有偏科的天才,也得先证明自己在某些学科上的能力,最后经由校委会讨论才能入校。

  李政道年纪更小,现在还不到十二岁,早些时候在沪上读小学,去年参加了震旦大学举行的少年班筛选,在考试中拿到了高分,和其他天才少年一起进入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少年班就读,如今也和父母一起跟随大家来到昆明。

  按照他的学习进度,估计到杨振宁这个年龄,也能进入物理系就读,到时候他们就是正儿八经的师兄弟了。

  多所大学联合到一起办学,日常事务非常繁杂,各校师生之间的矛盾,维系学校运行需要的各种物资,再加上一些其他琐事,让章星九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就连马相伯这位已经接近百岁的名誉校长,也无法像其他期颐老人一样,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只要有精力,他都会尽量出来帮着学校做一些事情。

  除了学校事务,他也没忘记支持抗战,他连续十数次在发表广播演说宣传抗日,虽早已一贫如洗,但他却走上街头,卖字筹款,一个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就这样筹到10万大洋,捐给了在前线同日寇血战的抗日军队。

  他组织和成立了多个民间团体并各种爱国救亡组织,如江苏国难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等,还募捐组建后方医院,值国家危难之际,在他的号召下,全民抗日热情高涨,一个耄耋老人俨然成为全民的“救国领袖”。

  就这么过了两年,很快就迎来了马相伯的百岁生日,他没让大肆操办,就章星九和几位亲朋好友私下里一起简单地吃了顿饭。

  过完生日没几天,马相伯的身体就渐渐不行了,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可如今依旧看不到华夏的未来在哪里,他不由得悲从中来。

  紧紧握着章星九的手,发自肺腑的感慨道,“我是一条狗啊!一条叫了一百年!都没有把国人叫醒的老狗!”

  带着巨大的不甘和遗憾,马相伯离开了人世。

第383章 大逃亡

  原历史中,马相伯在从桂林逃往昆明的途中,在经过越南谅山时身患病重,便在这里滞留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大限已至,他坚持就算死也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期间马老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中间一旦清醒过来便要询问,“这是到了哪里?”

  陪在他身边的孙女马玉章回答说,“这是谅山。”

  马老一听还没进入中国,立马着急地说,“快让我走!这不是我们的国土,我要回国!”

  后来等马老再次醒来时,众人仍然还在越南地界,为了安抚马老马玉章便告诉他已经来到了云贵交界处,他这才稍安。

  现在能死在昆明,死在已经建好的校园里,想必马相伯能稍微安心些吧。

  消息传出,整个西南联合大学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章星九拦住了前来吊唁的师生,向他们宣读了马相伯的遗嘱,“我恨不能再为国家捐上一笔钱,我死后,所有收到的帛金,不准你们动用一分钱,全部捐给抗日前线!你们胆敢不从,就不要再做马家子孙!”

  然后举办了简朴的葬礼,将他暂时安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园旁,等将来抗战胜利了,再把他迁到震旦大学的校园里,这才是属于他的归宿

  葬礼进行的时候,章星九带着家人送了马相伯最后一程,可惜长子依旧没能过来,章国强还在陕北,如今战事紧急他实在是走不开。

  章国威倒是匆匆从香江赶过来了,从香江乘船到越南,再从越南乘坐火车抵达昆明。

  葬礼过后,章国威原本想和家人多聚几天,却被章国强赶走了,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英国政府虽然刻意维持香江的中立地位,但香江华人多有为祖国抗战出钱出力,很多救国组织也以香江为基地开展抗日活动。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章国威的贡献,他名下的几家工厂转产各种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国内抗战。

  因此,小鬼子多次向港英当局抗议香江华人的反日行为,并早就在暗中筹备进攻香江的计划。

  章星九很清楚这些,所以专门把章国威喊去,私下里说了自己对香江局势的判断,小鬼子的进攻没有达到预期,所以他们必须另外寻找突破口。

  现在欧洲的战争已经爆发,英法等国暂时无力顾及亚洲,甚至还把亚洲的兵力抽回欧洲,他们对亚洲的军事干预能力大幅度削弱。

  再加上小鬼子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海军肯定无法忍受干看着陆军攻城略地,自己却无功可立,所以他们必然会对欧洲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展开进攻。

  香江作为亚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必然会成为小鬼子的进攻重点,而以英国人在香江的军力布置,肯定没办法阻止小鬼子的进攻。

  一旦他们展开进攻,香江的陷落就可以进入倒计时了,所以章国威必须抓紧时间做好撤退的准备,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个人私事上。

  “我明白了,我这就回香江,一边让工人抓紧最后的时间生产,一边做好撤离准备,到时候哪怕把工厂炸了,都不会留给小鬼子。”章国威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到时候你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最好是先把他们送来昆明,然后要是还有余力,可以试着带走几个英国人。”章星九继续叮嘱道。

  “别看小鬼子现在打得凶,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取胜,将来战后英国人还会回来,你救了他们等于是卖了一份大人情,这些人情在战后有大用。”

  章国威有些不理解,“等打走了小鬼子,就应该顺道收回香江吧?”

  章星九摇了摇头,“赶走小鬼子只是开始,民国政府这些年搞得怨声载道,相较而言,陕北那边却是一片勃勃生机,等小鬼子滚出中国,说不得还要做上一场。”

  “若是陕北那边获胜,必然会被英美视为眼中钉,在国际上竭力封锁华夏,到那时候留着香江,还能有一个转口贸易的窗口,这时候你身上的责任就更大了。”

  “要利用你这些年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多为国内购买各种急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国内建设,所以如果能救的话,最好是多救一些人。”

  这下,章国威总算是明白了,“父亲,您放心,我这些年在香江,认识了很多三教九流的人,你让他们办正事儿他们或许不靠谱,可鼠有鼠道蛇有蛇路,让他们搞偷渡、去监狱里面救人,那可算是找对人了,只要肯花钱,救几个英国佬出来完全不成问题。”

  “嗯,这样就好,你也要保护好自己,等抗战胜利后,我们全家再一起回沪上团聚。”章星九郑重地拍了拍章国威的肩膀。

  “爸,大哥现在到底在哪里啊,你一直说他在国外游学,可都这么多年了,他怎么连一次也不回来吧?就算再重要的研究,也该有个休息的时候吧?”章国威忍不住问道。

  “该告诉你的时候自然会告诉你,等再过几年你就知道了。”

  章国威心头的疑惑依旧没解开,他带着疑惑返回香江,立刻按照章星九的安排开始筹备,每日宴请不断,尤其是那些在监狱工作的狱卒,将来就算小鬼子来了,也会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效力,这些人就是救英国人的关键。

  1941年,小鬼子仅仅花了18天时间就拿下了香江,港督杨慕琦投降,章国威则带着一批在总督府担任要职的英国人,利用早就准备好的路线逃离了香江,成功地实现了大逃亡。

第384章 史迪威来访

  在这次撤退计划中,那些英国人其实只居于第二顺位,最优先的还是那些滞留在香江的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多地沦为战场,硝烟四起,但因日军尚未对英宣战,香江得以暂时免受战火侵扰,保持安宁。

  因此,内地难民大批涌入香江,同时,众多爱国及进步文化人士也携家带口,从重庆、上海、桂林等地移居至此。

  其中涵盖果党元老何香凝、柳亚子,抗日文化名人茅盾、邹韬奋,京剧大师梅兰芳,大儒梁漱溟,以及主持中国红十字会工作多年的宋先生等人。

  他们在香江采取各种方法支持国内的抗战,比如国际上筹集资金,资金用于医药援助、儿童保育工作及抗日宣传活动,创立抗日团体、文化组织及出版进步报刊等等。

  这些人若是落到小鬼子手里,将会是华夏民族的巨大损失,所以章星九一再叮嘱章国威要保住这些人的安全,把他们平安带回中国。

  章国威已经提前掌握了这些人的行踪,在小鬼子刚刚展开进攻的时候,就从各个地方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这些人一开始还有些不安,担心落到居心叵测的手里。

  所以章国威一出现在他们面前就表明了身份,“我是章星九先生的儿子章国威,宋先生,当初在沪上的时候,我们见过好几次面,您还记得么?”

  “记得,记得,怎么不记得,当时我去你家里的时候,还说要给你介绍对象,你一听就找借口躲开了。”宋先生终于放心下来。

  其它人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章星九这个名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他们瞬间就对章国威产生了信任感,州平先生的儿子绝对可靠。

  “现在不是说闲话的时候,大家快跟我走吧,船已经准备好了,咱们先去越南,再从越南乘坐火车到昆明。”

  众人跟着章国威一路快走,来到铜锣湾岸边,那里早就有一艘小船在这里等着,船主警惕地看着周围,一见人过来,黑暗处就有人掏出了手枪,现在全香江的人都在找船试图逃走,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武力抢船的。

  “可有黄花鱼出售?”章国威一边问话,一边比出几个手势。

  “有”,船主答道。

  章国威继续询问,“是按斤算还是按条计?”

  此时船主已识破对方身份,发出暗号让舱内的人收起武器,伸手邀请他们进去,“请去舱下一探究竟。”

  暗号确认无误后,章国威引领俺们登上小艇,转至大渔船休息,等那些英国人上船后,立刻趁着夜色向越南的方向驶去。

  众人抵达海防港,章国威把他们送上火车便潇洒地告别,“我还要回香江继续救人,就不送诸位了,等过些日子到了昆明,我再向诸位赔罪。”

  “国威,这次可是多谢你了,要不是你,我们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把宋先生他们送出香江,不过还有些人尚且滞留在香江,你一个人去太过危险,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廖先生把他母亲何香凝托付给其它人照顾,自己转身跟上了章国威。

  “好,您有您的渠道,我有我的路子,我们俩人一起合作,救人也能方便些。”章国威满口答应,他很清楚廖先生的身份,这可是陕北那边在香江办事处的负责人。

  可他不知道,廖先生还是他哥哥章国强的同志,而廖先生也曾经多次见过化名马新华的章国强,总觉得这俩人的面容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出于安全考虑,他并没有冒昧向章国威询问。

首节上一节123/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