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章国威在香江的工厂已经站稳了脚跟,成为香江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名声最响、利润最高的手电筒工厂,该厂生产的手电筒畅销欧美各国。
查理等老同学、老朋友,乃至老学长赫德杰都从这家工厂中得到了数目可观的分红,有金钱开路,都不用章国威开口,他们就主动帮他办好了扩大工厂的手续。
章国威立刻从银行找来资金,开始大兴土木开始修建新的生产车间,从欧美订购新的机器设备,继续招募工人进行培养。
这些机器可不都是为生产手电筒或者味精准备的,还能用来生产其他东西,查理他们询问的时候,被章国威以准备生产新产品搪塞过去了。
对工人的培训也是一样,从震旦大学毕业、又在职业技术学院任职多年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培训。
如此一来,等将来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些工厂就能迅速转产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以支援华夏军队作战。
而这一天,很快就到了。
第378章 内迁筹备
一封从北平发出的密文电报送到章星九手上,翻译过来大意如下:“州平先生,如今局势越来越紧张,您先前制定的计划恐怕要启动了。”
发信人是清华校长梅贻琦,早在章星九北上的时候,他就发表过类似的担忧,“至于本学年未来之一年中,能否仍照这样安安静静的读书,此时自不可知。”
今年的年度开学典礼上,秘书长沈履明确指出,“清华是在北平,北平现在已经是国防的最前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再加上章星九的提醒,清华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准备撤离北平,关于撤去的地点,主要有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西安很适当,有些人提议迁往湖南,因为他们认为日本的侵略决不会远及湖南,而且湖南生产稻谷,即使日本想要封锁中国,清华教职员和学生也不致挨饿。
梅贻琦支持前往湖南,他一度决定停建规模颇大的文、法学院大楼,准备把40万元基建款项转投长沙岳麓山,筹建一套新校舍,以作为华北战事爆发的退路。
然则章星九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因为倭寇将来展开进攻,目标肯定不只是华北,他们必然会发挥海军优势,进攻沿海经济要地,再直指民国首都金陵,如果金陵有失,那么长沙也就不安全了,他们肯定会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进攻武汉、长沙等地。
甚至他们的飞机,就能直接轰炸清华建设在长沙的新校区,所以如果要走,就走的更远一些。
从这个角度考虑,西安要比长沙更加合适,隔着中条山、黄河等天险,小鬼子想打到西安并不容易,只是西安较为贫困,粮食产量有限,恐怕很难容纳下这么多师生,而且冬天也比较冷,需要额外的取暖开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要是一两所学校自然没问题,只是此次南下,绝对不止清华一所高校,北大、南开等学校同样要走,如此一来,就超出了西安的承受范围。
所以经过综合考虑,章星九提议将学校设置在西南大后方的昆明,这里远离前线,可以让师生们较为放心的进行教学工作。
同时云南属于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养活这些师生的难度比西安小得多;再加上昆明四季如春,又减少了许多开支。
梅贻琦经过一番考虑,再和章星九一起召集众人讨论,最终通过了把昆明定为落脚地的方案,这四十万的资金也送去了昆明,在董泽等章星九老熟人的帮助下,开始选址建设校舍。
最终学校的地址定在了滇池东岸,也就是后世海埂基地的位置,这里远离市区适合学生学习。
除了清华,章星九还说服了北大、南开、山东大学等北方院校,以及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南方大学,至于震旦大学更不用说,早早地就做好了南迁的准备。
这些学校一起出钱,在滇池池畔购置了大量土地,让这里很快成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希望能尽快把校舍建好,这样等师生们到了昆明,就能马上着手进行复学工作。
与此同时,各所学校都开始盘点整理本校的图书、设备、教学器材等宝贵资源,去年年底的时候,清华、北大、南开秘密运送一批图书、仪器到沪上,每批50节列车,每车约40箱,这一数字比原历史中多了三倍。
这些设备、图书,将成为以后西南联合大学非常重要的教学设备,为保证联大正常的教学以及有限的科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震旦大学也联合了几所沪上高校,以及浙江、江苏等地的学校,同样筹集了一大批设备、图书等物资,章星九专门雇了一艘法国货船,把这些物资运到越南海防港,再从这里换火车,通过滇越铁路送到昆明。
为啥不走国内,而是非要去越南绕一圈呢?实在是没办法,民国都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内的交通建设速度依旧缓慢,如今西南地区的铁路并不多,这么多物资想要运去昆明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是先利用长江航运把东西送到四川,再在四川雇佣马帮把东西运到昆明,费时费力且不说,最关键的是路上也不安全,要是被土匪乃至军阀士兵把这些宝贵的物资抢走,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只能借道越南,而在原历史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时,就有三分之二的师生是经滇越铁路进入云南的,章星九现在只是提前演练了一番这条路线,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等将来正式内迁的时候,才能把更多师生平安送到昆明。
收到电报,章星九立刻北上,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等人看到他大吃一惊,“州平先生,如今小鬼子眼瞅着就要打进来了,您这时候还来北平实在是太危险了,小鬼子可是一直把您当成眼中钉、肉中刺的。”
“学校内迁兹事体大,你们又没有去过昆明,我可是全国各地都走遍了,到时候如何制定内迁路线,还得听我的。”章星九解释了一句,就抬手制止了他们的劝说,“现在不是说废话的时候,咱们赶紧拿个章程出来吧!”
“首先,各校立刻成立学校内迁委员会,全面负责内迁事宜,明确各委员的责任和位次顺序,免得事到临头却没有人可以拍板,还得来回沟通浪费时间。”
原历史中,小鬼子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时候,这几位校长都在庐山参加郑三发子召集的国是问题谈话会,他们只能依靠电报和学校联系,民国政府决策也慢,一直到八月中旬才决定学校内迁,这时候小鬼子早就进城了。
这些问题让各校都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大量设备、图书、物资无法撤出,甚至还有不少师生遇害。
章星九现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希望到时候各校能撤的更快一些。
第379章 启动
“州平先生说的有理,那就劳烦您担任内迁委员会委员长,我们几个担任副委员长,听从州平先生吩咐主管全局;各校再选出两到三位位精通庶务的干部担任委员,但凡涉及内迁事宜,一切听从委员会的命令。”梅贻琦三人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章星九的方案。
“其二,立刻制定内迁方案,时局发展到什么程度该做什么工作,什么情况立刻启动内迁,内迁又该如何进行,师生、物资利用什么渠道运输,走什么路线,路上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都得提前做好预案,这样遇到事情才不会慌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州平先生所言甚是。”
“行军打仗参谋部都要提前制定方案,我们此次南迁也和行军差不多,同样需要制定方案,或许我们可以请几位制定过行军计划的参谋,来协助我们制定具体方案。”
经过章星九的提醒,他们也想到了一些好办法,章星九立刻答应下来,还准备用自己的人脉声望,去寻找合适的人选。
“其三,各校的军事训练必须加强,就算稍微耽误学习也在所不惜,临阵磨枪总比不磨的好,此去昆明五千里之遥,若是不强调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算有客轮、火车可坐,也容易出乱子。”
“其四,再过俩月就是暑假了,而七八月份最适合倭寇进攻,若是晚几个月还得考虑防寒补给,所以这个暑假就别放了,把师生都集中起来进行军训,一旦有事,马上就能按照方案南下。”
“其五,提前准备好物资和钱,每名师生都发放一个小包,里面备有干粮、现钱、常用药等物资,这样就算路上走丢了,也有机会赶上大部队。”
“其六.”
“其七.”
章星九筹备高校内迁事宜已经好几年了,也提前找过专家帮忙制定方案,如今把多年的筹备都拿出来细细说给众人听,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越听越佩服。
等他讲完,梅贻琦长出一口气,“先前想起内迁事宜,只觉得事务繁琐,一时不知道如何着手,如今听州平先生这般说了,我才放心下来,就按照州平先生的吩咐筹备便是。”
“然也然也,州平先生的方案可谓面面俱到,我们接下来根据各校的情况进行调整细化,力争不落下任何一位师生,把大家都平平安安带到昆明去!”张伯苓连连点头。
“和清华相比,我们北大的内迁筹备工作确实落在了后面,所以我们要准备的工作最多,州平先生若是不嫌弃,这些天就住在北大吧?”蒋梦麟有些担心,梅贻琦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了,而他直到章星九北上之后,才听从劝说开始筹备,筹备过程中也是屡屡反复,工作确实没有清华做的到位。
至于南开,他们在天津,不会在第一时间成为小鬼子关注的重点,时间上能比清华、北大稍微宽裕点。
“不光咱们三所学校,其他学院也得尽量劝说,让他们也做好准备,只是这些事情要尽量保密,不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连民众恐怕也不理解。”章星九提醒道。
如今战争还没有开启,京城的高校就开始准备撤退,这要是传出去,对民心士气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而以郑三发子的性格,在得知消息后说不定还要下令各校停止内迁筹备,这就太麻烦了。
他们三位都是当了多年的校长,这些事情稍微提醒就明白。
“州平先生,我们四人都去庐山确实有些不妥,不管如何也得留下个人主持大局,不如就让我留下吧,到时候我找个借口,就说身体有恙不便前往,请副校长代我去参会好了。”梅贻琦这时候也顾不得可能引起郑三发子的不快了,内迁才是最要紧的事。
“好吧,到时候一有消息,我就立刻从庐山赶回沪上,到沪上等候你们。”章星九略一思考便同意了,又征求了蒋梦麟、张伯苓的意见,最后宣布,“那我们三人不在的这段时间,内迁委员会就由梅校长主持。“
“涉及内迁事务,北大师生都得听从梅校长的命令。”蒋梦麟跟着下令。
“南开同样如此。”张伯苓跟上。
“鄙校也一样。”其他高校的代表同样附和。
会议结束,紧急寻来的参谋们立刻开始着手制定具体方案,各校也按照章星九此前的叮嘱加紧开始准备,增加军训科目的时间,统计本校设备、图书,购买打包所需的各种工具等等。
到了六月底,他们四人果然接到了政府的通知,让他们前去庐山开会,章星九不得不和蒋梦麟、张伯苓一起乘坐火车南下,火车出城的时候,他们都忍不住回头看着北平的方向,久久没有回头,因为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
抵达庐山,此时已经有不少各界知名人士到了,多数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严峻,因为种种迹象都表明,小鬼子可能很快就要发起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谁的心情都不会好。
到了七月初,这次座谈会还没有开始,卢沟桥事变的噩耗就传到了庐山,章星九一收到消息就赶紧找到郑三发子请假,要带着蒋梦麟、张伯苓去沪上接应内迁队伍。
郑三发子有些不高兴,可章星九的资历实在是太老了,在国内国外都享有巨大的声望,他还指望章星九能在国际上揭露小鬼子的真面目呢,所以并未阻止,还给他们安排了交通工具。
北平那边,梅贻琦见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连忙按照预案启动了内迁计划。
第380章 离沪
此时正值暑假,清华北大等北平高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在北平西郊妙峰山一带夏令营作军事演习,四年级毕业生有200余人留校找工作,准备研究生与留美公费生考试,教职员大部分都在校内。
得知战事爆发,梅贻琦果断按照预案实施了内迁计划,立刻把随身物品包下发给所有师生,把他们集中起来,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同时赶紧打包那些尚且留在学校的设备、图书、资料,箱子是早就准备好的,上面涂有号码,各种物资也已经完成了编号,现在只需要按照编号把物品放进相应的箱子即可。
如今最麻烦的是火车车皮,战事一起火车站就挤满了准备南下躲避战事的百姓,好在各高校都有学生在铁路部门工作,梅贻琦又按照章星九的吩咐,提前打通了关系,这才为学校南迁争取到了宝贵的车皮。
师生们立刻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小跑来到火车站,迅速登上火车,还有一批专门挑选出来的师生用少量汽车以及大量黄包车把装好箱的设备资料运上火车,并安排专人在车厢两端看管。
有了章星九的提前提醒,并制定了周密的内迁计划,还提前进行过几次模拟演练,现在这些高校的内迁工作可比原历史中高效多了,短短几天时间,愿意走的师生都离开了北平、天津,能带走的物资设备也大多都带走了,有些实在是带不走的,干脆下发给附近的百姓,总比将来便宜了鬼子要强。
还有少数师生不愿意离开,梅贻琦也无可奈何,只能让他们留下,并叮嘱他们,将来若是想去昆明,学校随时欢迎。
章星九和张伯苓、蒋梦麟等人离开庐山,立刻赶往沪上,等他们抵达的时候,震旦大学和诸多沪上高校也大多都做好了内迁的准备,他们的准备甚至比清华、北大更加充分,因为这里才是章星九的大本营,他在沪上经营了四十余年,说话远比北方好用。
还有些教会学校和外国资金成立的学校对此无动于衷,他们觉得就算小鬼子进攻沪上,也不敢动他们,他们待在租界安全得很。
对此,章星九也没太好的办法,他只能安排人尽量劝说这些学校的学生和华人教师,许诺等到了昆明,他们依旧可以在新学校里教书学习,倒是吸引了一些老师学生随同他们离开,只是那些外国领事对此颇为不满,屡屡找到章星九抗议。
章星九早就根据实际提前雇佣好了外国船只,沪上高校的师生们先带着物资、学生出发,北方来的师生物资则乘坐第二艘船。
他很清楚,小鬼子这次是打算全面开战,北平一旦陷落,沪上就会遭受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这时候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能先走最好就先走,免得到时候小鬼子的海军过来,又把船只逼回沪上甚至是直接击沉。
要知道这两艘船上乘坐的可是整个华夏的学术精华,一旦攻击成功,华夏就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若能如此那怕是美国人的船也干了,大不了事后给美国鬼畜赔款道歉便是。
师生们都走了,章星九和马相伯却留了下来,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迎接北方南下的师生,要处理震旦大学的相关资产。
震旦大学可不是一所普通院校,学校名下还有许多工厂,这些工厂不少都在沪上,为震旦大学提供了宝贵的办学资金,并在制碱、味精生产等领域达到了亚洲乃至世界一流水平,这样的工厂若是留给小鬼子,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能拆走的设备要尽快拆卸打包运走,实在是拆不了或者来不及拆的,干脆就在关键部位装上炸药,并留下信得过的人手看守,要是小鬼子没打进沪上倒了罢了,一旦打进来,那就立刻引爆,宁可毁了也不留给鬼子。
各种文字资料更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让这些宝贵的东西落到小鬼子手里,能带走的尽量带走,带不走的也直接烧掉,连一片纸也不会留给小鬼子。
不幸中的万幸,因为章星九的缘故,北方各高校制定的方案非常详实,对各种突发情况都有预料,所以并未耽搁多久,清华、北大、南开还有其他高校大部分师生都顺利抵达了沪上。
他们继续乘坐
可马相伯却是说什么也不愿意走,他站在震旦大学门口,送走了最后一批师生,转身便准备回学校去,章星九赶紧把他拉住,“岳父,现在学校里都空了,您还回去干什么呢?”
“我不走,州平,我已经快一百岁了,都这把年纪还折腾什么呢?你就让我跟震旦大学共存亡吧!”马相伯老泪满面,颤颤巍巍地说道。
他是鸦片战争那年出生的,到今年已经九十八岁了,在这般高龄还要遭受如此屈辱,老人家心里这道坎实在是过不去。
章星九很清楚,这时候打亲情牌是没用的,所以他选择了另一个办法,“岳父,正因为如今国事艰难,你可不能在这时候撂挑子,此去昆明重建学校事务繁杂,正需要您这样的长者坐镇啊,这是您的责任,您绝对不能不管。”
“我们的国家,怎么会变成这样,连我一个百岁的老头子,都不得安宁!”马相伯摇头苦笑,却还是接受了章星九的劝说,哪怕都这把年纪了,他依旧放不下这些学生。
章星九最后一个上船,他刚上甲板,船长就立刻下令起锚启航,许多师生都不肯回到船舱,他们双手抓住栏杆,泪汪汪的看着学校的方向,直到水手过来催促,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普通师生可以沉浸在伤感之中,章星九、马相伯、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他们却是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马上就聚到一起开会,需要他们解决的事情还多着呢。
第381章 西南联合大学
把各校代表叫到会议室里,章星九开门见山说道,“此去西南人生地不熟,兼之教室、宿舍、实验室有限,若是依旧由各校自行其是,恐怕会耽误教学工作,所以我提一个建议,我们各校联合起来办学,成立一座临时联合大学,这样既可以集合各校之长,也可以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诸位意下如何?”
“震旦大学理工科华夏第一,我们清华也受震旦大学帮助良多,学生们若是能继续跟随州平先生学习,实乃莫大的幸事。”梅贻琦第一个表示赞同。
“我们北大理工系能有今天的成果,也多亏了州平先生的帮助,所以我的态度和梅校长一样。”蒋梦麟有些遗憾,怎么被清华给抢先了呢?
“南开也是一样!”张伯苓言简意赅。
“我们交大成立的时候,同样多亏了州平先生的帮助,如今能继续得到州平先生的支持,那肯定是高兴还来不及呢!”沪上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同样表示了支持。
他是1907年的赴美留学生,先后获哈佛大学理科学士、纽约大学商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科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科硕士等学位,回国后以铁道部次长的身份兼任交大校长。
原历史中他留在了沪上,交大也迁去了重庆,这次章星九将沪上的学校一分为三,一部分跟随他迁往昆明,一部分迁去重庆,还有一部分去了西安,震旦大学和交大都是如此。
这样既可以分散昆明的压力,也有助于将提高内陆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这些学校在昆明、重庆、西安等地待上几年,自然会招收当地的学生,将来抗战胜利返回沪上,也会有一批老师学生留下,当地就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
几所名校都表示了赞同,其他那些普通学校的代表就更不用说了,能跟随震旦、清华、北大的师生一起进步,这可是往日求都求不到的大好事,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于是联合建校一事就此通过,接下来就该为这所学校取名了,章星九拿出了原历史中的名字,“既然这所学校是由多所高校联合建立,那就叫西南联合大学如何?”
这名字倒也简单明了,众人都表示了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