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111节

  这些学校大多都采取自主招生的模式,相对比较宽松,比如《五四宣言》起草者罗家伦先生在1917年报考北大文科,胡适给他的作文卷打了满分,即使数学成绩为0分,但是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先生。

  钱钟书、张允和、吴晗、季羡林等人也是数学考了极低的分数,因为其他科目成绩优秀而被录取。

  这些被破格录取的人里最神奇的是钱伟长,罗家伦、钱钟书、季羡林等人数学不好,入学后继续读文科,倒也没多大影响。

  钱伟长跟他们类似,入学考试的时候语文历史满分,数理化全是个位数,但是他却没有按照清华的要求进入历史系读书,而是知耻而后勇,直接转到物理系,中国力学之父就此诞生。

  但是,如今新创办的大学并非都是进步学校,那些快要被扫进垃圾堆里的保守派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纷纷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组织,筹办自己的大学。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教会,蔡鹤卿在担任教育总长的时候果断废除了孔子丁祭,即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例行举行的盛大祭孔活动。

  可惜他前脚刚辞职,后脚袁项城就又恢复了祭祀,那些遗老遗少立刻就跟打了鸡血一般,聚到一起创办了孔教会,试图通过复兴儒家文化来维系封建秩序的稳定与延续。

  这注定是痴心妄想,在张勋复辟期间,他们曾短暂地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但随着复辟的失败而迅速沉寂下去。

  但是在当下,孔教会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上面有袁项城,中间有守旧官员,下面还有地主、旧文人等地方势力,可谓显赫一时。

  他们不光成立了自己的孔教大学,还到处惹是生非,找新式学堂的麻烦,就连震旦大学也没少受骚扰。

  大的方面,他们上书要求在中小学增加读经的课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退步,招致了各地学校的强烈反对,但袁项城等人还想借助孔教会的力量,所以硬是强推了下去。

  然后他们便开始扯大旗作虎皮,顶着维护孔教的名头去各所学校实施监督,一开始还只是中小学校,慢慢地连大学也经常受他们骚扰,震旦大学的师生们也被他们搞的不胜其烦。

  这时候孔教会这群腐朽家伙的本来面目就显现出来了,一来是欺软怕硬,普通私立大学他们进行骚扰,那些根底子厚实的教会学院、外资学校他们从来不敢进去。

  二来贪得无厌,来一次挑一堆毛病,等学校送上银元就当做没看见,要是不给那就上书要求严惩。

  章星九送了一次银元后愤愤地说道,“这样的虫豸如何能让华夏变得富强起来?”

  好在他们的嚣张并未持续多久,短短几年后,袁项城去世,孔教会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第二年,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京城,用力溥仪复辟,孔教会又抖了起来,然而仅仅只过了十来天,张勋就被段祺瑞赶出京城,这下孔教会彻底哑巴了,再也抖不起来了。

  而此时,蔡鹤卿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上任几个月,他觉得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实在是有些弱,便开始广纳贤才,章星九也在受邀名单之中。

第338章 北上

  过去几年,北京大学可谓是来回折腾,严复当了几个月的校长就辞职不干,到了第二年,教育部又令北大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何时校长呈文反对,北大毕业同学会也上书大总统申述,迫使当局收回成命。

  1913年春,北大招收了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预科新生200余人,11月大学分科的旧班学生226人毕业,这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批本科毕业生。

  1914年胡仁源校长制定《北京大学计划书》,提出扩招新生、改进教学法、编写教材和讲授要目、添购教学设备、整理图书等措施。

  学校规模扩大,一批知名教授聚集北大,文科有陈黻宸、黄侃、朱希祖、陈汉章、辜鸿铭、林琴南、马叙伦、钱玄同、沈尹默、马裕藻等;理科有夏元、胡济等;法科有陶履恭、张耀曾等;工科有温宗禹、孙瑞林等。

  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京师大学堂首批派出留学生,学成后回母校任教,开设现代数、理、化课程,成为这些新学科的奠基人。

  如今蔡鹤卿上任,对北大进行了改革,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延揽名师,聘请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

  同时考虑到北大现在文科大师济济一堂,相应的理科大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同文科相比,便萌生出了请章星九过来帮忙的想法。

  考虑到章星九的身份地位还有资历,蔡鹤卿说话很客气,在信里盛赞了章星九对世界科学发展以及国内教育事业的贡献,又说明了如今北大的难处,最后才邀请他来北大担任理科学长。

  “以州平贤弟之大才,无论担任北大校长还是教育总长都绰绰有余,贤弟若是愿意担任校长一职,愚兄便立刻辞职,为贤弟担任助手也是一大幸事;贤弟若是不想被日常琐事打扰,亦可担任理科学长教导学子。”

  “如今震旦大学早已走上正轨,就算贤弟暂且离开也能保持全国乃至亚洲理科第一的位置,贤弟继续留在震旦大学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来北大则是雪中送炭请贤弟万万勿要推辞,愚兄在京城翘首以待。”

  蔡鹤卿信里说的话倒也有几分道理,再加上现在已经是1917年,距离一战结束、国内开始兴起留法潮已经不远了,所以章星九答应了他的邀请。

  现在马相伯的身体还算康健,章星九这些年也一直很注意培养人才,就算自己离开,也不会对震旦大学的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

  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目前正在做的几个前沿实验,但也不是不能安排,方便带去京城的就一起去,把实验室转移到京城就是,不方便的留下小组人员继续做实验,日常保持沟通,遇到关键时候自己再回沪上就是,以现在的火车速度,两天时间就能抵达,倒也不会耽误太久。

  于是章星九找到马相伯,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准备去京城待几年,帮北京大学提升下理科的教学质量,顺便还能宣传宣传咱们震旦大学,吸引更多学子报考,等将来北大理科上了正轨,我再返回沪上。”

  震旦大学如今在多个城市设立了招生点,每到暑假季节便会举办考试,招募学生,只是现在交通不便,很多学生都习惯在本地读书,尤其是北方,这里的学生还是更喜欢在京城、津门等地读书。

  现在章星九进京,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展示震旦大学的教学能力,如此一来,那些青年学子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或许就会考虑震旦大学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华夏若想富强,光震旦一所大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好学校,你现在愿意去帮助北大提升实力,我也非常支持。”马相伯很是大度,并未阻止章星九前往。

  只是有个问题,章星九的几个孩子怎么办?他们现在都在读书,要是贸然去外地,恐怕会耽误学习,所以只能马宗文留在沪上,一边任教一边照顾几个孩子,章星九带着一些理科教师去京城支援北大。

  准备了几日,章星九带着几位老师一起上了前往京城的火车,他们先乘车抵达南京浦口站,然后全体下车,乘坐渡轮过江,过了江再换乘另外一列火车继续北上。

  这趟列车全程最快要50小时,实际上火车经常晚点,一般要50至60小时,有时候还需要四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跟以前的交通方式相比,已经很先进了。

  火车抵达京城车站,蔡鹤卿带着北大的老师来迎接,就连教育部也来了人,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亲自带人在站台上等候,给足了章星九面子。

  说起来他也不是外人,范源濂的弟弟就是章星九的学生范源让,现在正在沪上开办碱业公司,生产的纯碱质优价廉,打的外国纯碱根本无力进入华夏市场,同时也为震旦大学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所以一见面,范源濂就说起了这层关系,“舍弟在沪上多亏章先生照顾,方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如今先生来了京城,今后一定要多多来往。”

  蔡鹤卿也握着章星九的手激动不已,“州平能来京城,我们北大的理科一定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他身后那些北京大学原本的理科教师听到这话也没啥意见,他们中大多数人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章星九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了,这些年也一直保持着超高的产出,隐隐有全球物理第一人的架势,这样的大师过来,他们还能有什么意见?

  大多数想的是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请章星九帮忙提点几句,或许自己也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突破呢。

  阿张也来了,他如今还在教育部任职,只是已经有些厌烦整日和金石文字打交道的生活,正琢磨着要不要换个生活方式。

  章星九没有在社交上浪费多少时间,这天晚上参加完欢迎宴会,第二天就开始给北大学子上课。

第339章 图书馆

  章星九的第一堂课被安排在大礼堂,先给全校师生做个演讲,这次演讲非常轰动,不光北大学子争相入内听讲,就连其他学校的老师、学生也闻讯赶来了,还有不少记者拿着照相机试图入内。

  这可是世界顶级学者的演讲,平常除了震旦大学的学子还能经常聆听,其他学校就只能等章星九过去了,而章星九这些年主要都是在江南地区活动,很少来北方,现在终于来了,想听的人都跑过来了。

  如今除了震旦大学以及少部分从震旦大学引入教师的高校,其他学校的物理基础都比较薄弱,大多数学校的物理课主要是工科和实业性质的,普通物理作为基础科目,开设地还算广泛,其它课程,如理论物理、应用物理、近代物理和实验物理方面,就有些跟不上了。

  章星九先从物理的发展史讲起,再讲到中国物理研究的现状,他很坦白地告诉这些学生,眼下国内物理学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业联系比较密切的科目优先,纯粹的理论物理研究可以稍微缓一缓。

  华夏毕竟是后起国家,底子非常薄弱,得先把底子补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到近代物理知识,如此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等底子厚实了,再进行理论研究也不迟。

  这是比较务实的策略,许多教师,尤其是有过留学经历的教师都表示了认可,而那些年轻学生们血气方刚,又不太清楚中外科学领域的巨大差距,还有些愤愤不平,不过这也不是坏事,这种心态说不定能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演讲结束,章星九就正式开始上课,他亲自为物理系的学生们上大学物理课,教授他们基础物理知识,还给高年级的同学讲比较深入的内容,每天最少都是三节课。

  给学生们讲完课,还得给老师讲课,他现在可不仅仅是物理老师,更是北京大学理科学长,负责全部理科专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还得统一教材、培训教师、制定更科学的教学计划.

  完了还得兼顾自己的研究,及时了解科学前沿成果,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得亏他体质好,换成其他人还真有些扛不住。

  章星九把物理课程分为三级,初级物理在预科学习,普通物理在本科一、二年级讲授,专门物理在本科三、四年级讲授。

  普通物理课程分1、2两段,普物1包括物性、热学、音学;普物2的内容包括磁学和光学,都由经过挑选的优秀教师负责主讲。

  其中给他们教普通物理1的是年仅二十岁的吴有训,他现在还在震旦大学读大四,计划在明年出国留学,现在一边给学生们上课,一边跟随章星九做研究。

  教授普通物理2的是震旦大学青年教师叶企孙,叶企孙出生于沪上书香门

  这俩在原历史中都是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同时也都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现在让他俩给预科学生上课,那简直是牛刀杀鸡。

  专门物理课程有数学物理、热力学及气质微体运动论、光学物理、应用电学、直流交流电学、电振荡、电子论、X光线及放射论、质量论、相对论等,有的章星九亲自上课,有的由北大原来的优秀教师负责,还有的依旧由吴有训、叶企孙等震旦大学教师授课。

  一开始,北京大学原有的物理老师还有点不满,自己好歹也学了这么多年物理学,甚至还出国留洋过,就算比不上章星九,还能比不过这几个毛头小子?

  结果等开始讲课之后,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了差距,慢慢地就不说话了,有些颇为上进的,只要自己没课,就赶紧跑去听章星九、叶企孙等人课,每节课都让他们感觉受益匪浅。

  数学系、化学系也照着物理系的样子进行改革,章星九自己就是大数学家,化学方面的成就在当下也是世界一流,震旦大学又吸引了熊庆来、陈建功等天才数学家,如今年仅十五岁的苏步青也快本科毕业了,化学系也有侯德榜这样的留洋博士。

  有这些人帮忙教学,北京大学理科各专业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短短几个月就成为京城乃至周边各所大学中的翘楚,每次讲课都有不少外校学生专门过来听讲。

  数学倒也罢了,物理化学都离不开实验,想做实验就得建设专门的实验室、购置设备耗材,原本北大仅有一间实验室兼作仪器储藏室。

  在章星九主持下,大大加强了北大物理、化学实验,几个月时间就扩充为普通物理及专门物理实验室五间、光学三间、电振动、应用电学实验室及放射物理、X射线实验室各一间,化学实验室同样五间,基本能够满足各级学生乃至老师的需求。

  依靠教育部拨款肯定不能满足建设实验室所需,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章星九自己捐赠的,这下北大原来的老师算是彻底服了气,人家水平原本就比自己高,还给学校出了这么多钱,谁还好意思不听人家的?

  很快

  等

  这天,章星九像往常一样,下了课就直接前往学校图书馆,刚走到有外文报纸可供浏览的第二阅览室,就看见了一个特别的年轻人。

第340章 孩子的安排

  “章先生,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时下的青年开口就是留学,不管去东洋也好,还是西洋也罢,似乎唯有出国留学才能找到富民强国之路!难道留学是必须的么?”他依旧用带有浓重口音的话语问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章星九想起了他本人的经历,他送了那么多人出国,最后自己却选择留下来,应该是觉察到了一些问题,没想到这种疑问现在就萌生了。

  章星九略微理了理思绪,认真地回答道,“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道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执念,从清末到现在,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些留洋归来的人,依旧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这肯定是有益的!文明的成长在于交流,满清为什么落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不和外国交流。”

  “明末清初之时,华夏尚未太过落后于西方,要是保持交流,互相学习促进,华夏未必赶不上工业革命,发展到现在不至于是现在这个样子!”

  “如今大家有了出洋留学,学习先进国家科技、理念的机会,确实应该珍惜,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带回来,也能促进国家的发展,所以留学肯定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假使有诸多青年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国家的发展同样有利。”

  “尤其是社会领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还不一样,自然科学是有标准答案的,无论在法兰西还是中国,物理定律不会改变,一加一也不会不等于二,所以把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搬回来就可以直接应用。”

  “社会领域则不然,我对政治、法律虽然研究不多,却也能看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些国家的制度、法律都有不小的区别,而这些区别通常都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做出的改变,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把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原样搬回来,就真的管用么?我看怕是未必!”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愈加显得研究本国问题的重要性了,只有找到阻碍华夏发展的真正原因,并做出改变,这才是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

  章星九只是稍微点了点就结束了回答,继续挑选学生提问,回答他们的问题,但这些话在不少人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此一事,章星九和留法团体的关系愈发密切起来,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各处留法预科班给他们上课,讲述法兰西的具体情况,还从震旦大学喊来了几名留法归国老师,教授他们法语以及法兰西的风土人情。

  没过多久,就有一批留法学生启程出发,前往法兰西求学,而那位青年却因为一些其它事情,不得不暂时离开京城,先去沪上给那些留法学生送行,再返回老家。

  他离开后不久,章星九也和阿张一起乘坐火车准备回家过年,今年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章星九得知消息,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小心收藏,等若干年后,这本杂志就会是宝贵的历史文献。

  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的时候,长子章国强说起了自己的打算,他受这次留法热潮感染,也想去法兰西留学。

  对此章星九非常支持,“你准备报考哪所大学?到时候我帮你写推荐信,不管是哪所大学,他们应该都不会拒绝你入学就读。”

  章国强却不想借助父亲的名声,“我想跟他们一样,去法兰西勤工俭学,然后自己报考合适的大学,我从小跟随您和母亲学习法语,也经常听你们说法兰西的事情,入学后也经常去工厂实习锻炼,还和弟弟们一起跟随霍师傅学习功夫,就算不依靠父亲,也能在法兰西找到学校就读。”

  他说的霍师傅就是津门

  霍元甲也非常尊敬章星九,听说他想给几个孩子找名教师,教授他们强身健体之道,便主动请缨来章家任教,把压箱底的功夫都全部传给了几个孩子,甚至章星九也跟着学了不少。

  章星九想想同意了他的请求,“以你的性子,怕是没办法跟我一样耐心做学问,既然如此,去勤工俭学也好,只是遇到事情不可执拗,该找人帮忙的时候就去,不可因为赌气让我和你妈伤心。”

  以章国强的能力,只要是不遇到极端情况,自保还是没问题的,小事情他自己就能应对,大点的事情报上自己的名字,去找郎之万等人帮忙也能解决。

  “父亲,我过几年也想出国留学。”听到这话,次子国盛、三子国威也连忙起身说道。

  “你倒是能耐得下心来学习,等你中学毕业,就去美国留学吧。”章星九摸着国盛的脑袋说道,这是个不错的读书种子,现在已经体现出了一些天赋,只要给他合适的环境,或许不用自己提点就有能力竞争诺奖,要是再稍微提醒下,那就更不可限量了。

  至于老三国威,章星九有点头疼,这孩子不怎么喜欢学习,反倒爱缠着霍元甲给他讲一些江湖上的事情,对商业经营也有几分兴趣,那么到底该让他干什么才好呢?

  章星九想想,总算给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方向,“你长大了就去英国,剑桥、牛津或者伦敦政治学院都可以。”

  先去英国建立一些人脉关系,等将来就去香江混吧,也好在外面给国家提供帮助。

第341章 再次获奖

  过完年,章星九重新返回北大任教,同时还请阿张来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他现在是白话文学的代表人物,很受学生欢迎。

  有时候讲课,来旁听的人比章星九这边多得多,听物理课是要一定门槛的,基础不好根本听不懂,小说的话要好一些,大多数人都能听懂一星半点儿。

  才刚刚开学没多久,京城就出了一件大事,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首节上一节111/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