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争执一番,双方各退一步,预科还是三年时间,但优秀学生在一年后就能参加升学考试,要是通过考试就可以进入本科读书,不必非要读满三年。
专科大家倒是没有太多反对,因为现在已经有一些师范院校、矿业学堂、铁路学堂等类似的学校了,这些学生升本科暂时还不够,也需要一个安置。
章星九知道,袁项城很快就会取代孙逸仙,他们讨论的这些东西恐怕很难迅速推广全国,但有些工作必须要有人去做,只要有人做,就会发挥一定作用,要是连计划都不做,那国内的教育事业还如何发展?
有了这两份文件,全国上下那些热衷教育的人,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到时候按照上面的办法管理学校,培养学子,就能为华夏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来。
开完会,阿张继续留在金陵工作,章星九跟马相伯返回沪上,继续主持震旦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回来没几天,章星九就来到震旦大学医学院,找到了在这里担任院长的伍连德。
第334章 救人
原历史中,伍连德学成归来,带着一腔热血准备回报祖国,可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机会,一直待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
如今,章星九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听说他拿到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立刻邀请他来震旦大学任教,还专门为他成立了医学院,建设了校舍,购置了实验教学研究设备,让伍连德可以一展所长。
伍连德很快适应了新身份,短短几年过去,就让震旦大学医学院成为全国最好的新式医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还在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出现在《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
看到章星九,一脸疲倦的伍连德连声催促,“我现在就得去东北,现在那边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了,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只让那些学生在疫区,我必须过去主持大局。”
去年年底,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消息传到沪上,伍连德立刻准备带队前往东北抗击鼠疫,被章星九好说歹说留了下来。
防疫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多,伍连德仓促赶去东北并非最佳方案,所以章星九建议,先派一些身体健壮、熟悉东北的学生过去,摸清楚那边的情况,再及时回报。
伍连德根据这些信息拿出具体的防疫方案,章星九帮忙筹款购买急需的物资,最后伍连德再带着这些物资和第二批人员赶赴东北。
“现在各种物资都已经在前往东北的路上了,你现在出发,等到东北的时候,这些船正好靠岸,然后走铁路送往疫区,所有关节我都帮忙打通了,这么大的事情,东北那边肯定也不敢怠慢,你就放心地去吧!需要什么随时给我发电报。”章星九郑重说道。
这场鼠疫一共造成了六万多人死亡,如果没有伍连德,这个损失肯定会更多,现在伍连德得到了章星九的支持,准备更为充分,但愿能够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我这边的研究也做好了,根据学生们的汇报,这次鼠疫很有可能是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所以口罩是防范鼠疫的最佳手段,我重新设计了防护效果更好的口罩。”伍连德拿出一些样品递给章星九。
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构造虽然简单,设计却非常精妙,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设计也没有落伍,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先进罢了。
“这种口罩成本只需要两分半,大规模生产还能继续降低成本,我已经让学校附属的工厂开始生产了,希望能带一批过去。”伍连德连成本问题都考虑到了,如今老百姓十分贫苦,袁项城又只顾着争权夺利,断然不会给抗疫拨多少款,所以抗疫所需的资金只能靠当地自己筹备,口罩成本太高可不行。
“很好,我马上让人把这种口罩的生产方法传给东北,再打一笔款子过去,让打前站的学生立刻联系工厂生产。”章星九对医学的了解没有伍连德这么深入,不过他有钱,可以为他们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
伍连德当天就带着一批学生带着大量口罩、药品前往东北,几天后便抵达疫情最为严重的傅家甸,他迅速研究了当地的具体情况,甚至冒着大不韪偷偷解剖了一具尸体,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在贝克显微镜下,伍连德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杆菌。
随即他立刻根据当地情况,对制定的方案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将整个疫区彻底封闭起来,再分成四个区,每区由一名医药大员主持,配有两名助理、4个医学生和为数众多的卫生夫役与警察,救急队内分诊断、消毒、抬埋、站岗等诸多岗位。
每天,各区派出40多支搜查队,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医院,他们的房子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
所有搜查队医护人员都必须佩戴口罩,等后续口罩送来又发给当地老百姓使用,所有出来活动的人都必须佩戴口罩。
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到来之前,当地几乎每天都有两百多人死亡,学生们过来查看了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后,死亡数量有明显下降。
伍连德过来,死亡数量和患病数量都出现了直线下跌,见此情况,奉天、长春等地纷纷效仿,按照伍连德的方法来管理疫区,从关内、海上运往东北的口罩、药材络绎不绝送来,让疫情得到了极大的控制。
到二月下旬,傅家甸连续多日没有出现病例死亡,比原历史提前了十来天,随后伍连德又转战长春、沈阳等地,经过努力,到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
当疫情彻底被控制的时候,伍连德简直成了东北百姓心中的万家生佛。
章星九看到统计结果,死亡人数比原历史中少了一万多人,他不由得颇感欣慰,这也算是自己带来的一些小小变化吧。
疫情结束,伍连德没有马上回来,而是就地参加了有中、美、奥、法、德、英、意、日、墨、荷、俄11国专家学者参加的万国鼠疫会议。
他在会上详细分析了此次疫情爆发的起因经过,防控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
等回到沪上,章星九让伍连德把这些防疫的精华整理出来,撰写论文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随即马上给自己相熟的知名医学专家发去电报,向他们介绍了伍连德的贡献,请他们提名伍连德为明年的医学奖候选人。
没办法,每年一月底就会截止提名,今年是赶不上了,只能期待明年。
就算没有章星九,伍连德也会获得提名,然而遗憾的是他未能最终获奖,这次章星九打算补上这个遗憾。
第335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诺贝尔奖这种事儿,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其实就和武侠小说里的内容差不多,黄裳写出了《九阴真经》,独孤求败写出了《独孤九剑》,这种成就是划时代的,不管谁当评委都无法忽视,肯定得给一个诺贝尔奖。
然而这样的天才实在是太少才会出现一个,寻常年份,来争夺诺贝尔奖的,大多都是丘处机,乃至柯镇恶一般的人物。
章星九当初能拿下首届诺贝尔奖,是因为他的成就无可争议,他拿出来的成果,和《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是一个档次的,而且还有诸多势力帮他摇旗呐喊。
这就好比章星九写出了《九阳真经》,背后又有少林、武当、峨眉帮着呐喊,这要是还不给奖项,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就该受到质疑了。
而现在伍连德拿出了诸多防疫的办法,就好比韩小莹改良了《越女剑》的剑法,这成就要说得诺贝尔奖也够了,却不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独孤九剑》这般无可置疑。
得奖的资格肯定有,但是不给他也说得过去,所以这时候就得考验背后的运作能力了,伍连德自己是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剑桥大学博士的身份固然荣耀,然而剑桥每年能拿出来争取诺奖的人选绝对不止他一个,与其把资源给伍连德,还不如给某个出生在英国,学习在剑桥的人选。
伍连德的成就肯定值得一个诺奖,然而跟他同样有资格争取诺奖的人选还有很多,这时候就得考验候选者背后有多少势力支持了,伍连德在这方面无疑是弱项。
所以这时候就得章星九发力了,他先联系了索邦大学的关系,给他们阐述了伍连德的贡献,同时暗示他们,如今华夏正处于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谁要是支持伍连德获奖,就能赢得华夏青年的好感。
然后是剑桥大学,剑桥在学术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现在可不是美国大学实力暴涨的后世,剑桥和牛津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少林、武当在武林中的地位差相仿佛,如果剑桥支持伍连德,那他获奖就容易多了。
而在今年之前,剑桥还没有哪位学者获得过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伍连德的成就对他们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紧接着是美国,章星九通过无线电报,已经和美国的高校及财团达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他们来说,要是能通过诺贝尔奖,获得一些无线电报上的便利,这笔生意肯定划算。
很快,章星九就收到了回复,索邦大学非常坦白地说道,他们眼下的攻关重点是本校的夏尔-罗贝尔-里歇教授,他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绝对值得一个诺奖。
对此,章星九表示了理解,并且表态愿意动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夏尔-罗贝尔-里歇教授争取这一奖项,唯一的要求就是等夏尔-罗贝尔-里歇教授获奖之后,再帮助伍连德获奖。
索邦大学一想,章星九在学术界,还有产业界都拥有不俗的影响力,这笔生意绝对不亏,于是爽快地答应下来,答应等夏尔-罗贝尔-里歇教授获得诺奖之后,就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伍连德获奖。
剑桥大学也没啥意见,最近几年他们也缺乏可以争取诺贝尔奖的人选,伍连德已经是最佳人选了,要是能得到法兰西学术界的支持,那么伍连德获奖的几率只会更大。
美国那边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也想给洛克菲勒医学中心的亚历克西-卡雷尔争取诺奖,要是能得到章星九还有英法两国的支持,获奖概率无疑更高。
于是几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章星九故意把伍连德往后拖了些,因为他知道,再过六七年,就会爆发西班牙流感,这次流感将席卷全球,而伍连德提出的很多防疫方法在这次流感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这才是他获奖的最佳时机,所以先让英法美等国欠下人情,等西班牙流感爆发时再兑现正好合适。
讨论结束,章星九找到伍连德说了这些事情,明确地告诉他,现在排队的人比较多,他想获奖还得等几年,要是运气好,或许会在八九年后获奖。
对此,伍连德的态度非常洒脱,“能帮助华夏子民少受瘟疫之苦,我已经很满足了,能不能得奖倒是不怎么在意。”
章星九郑重地回答,“伍先生,你在防备东北鼠疫过程中开创的诸多办法,堪称人类防范瘟疫的典范,这些方法必定会成为人类防范大规模传染病的标准方法,这一成就无论如何也值得一个诺贝尔奖,要是主办方不颁发给你,只能解释为种族歧视,而现在的华夏非常需要您获奖来提升民族自信心,所以这并不是你一个人事情!”
“我明白了,需要我做什么,你说一声就行。”伍连德现在也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你现在最好及时联系剑桥的老师学生,和他们聊聊东北鼠疫的经过,论文里能提到他们的名字就尽量多提,你要是能获奖,不仅是华夏的荣誉,同样也是剑桥乃至英国医学界的荣誉。”章星九提醒道。
“明白,明白。”现在伍连德也知晓了评奖的门道,对诺贝尔奖也开始祛魅了。
伍连德给剑桥老师、同学的电报还没有发出,华夏政局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孙逸仙的临时大统领才刚刚当了一个多月,就被逼的不得不辞职。
然后袁项城接替孙逸仙成为大统领,这真应了阿张日后诗里的一句话,“城头变化大王旗。”
华夏距离进入现代社会依旧任重道远,袁项城就任大统领之后,马上就公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也有关于章星九的。
袁项城在电报里盛赞章星九的学术成就,称他为华夏最杰出的学术、教育人才,盛情邀请他前往京城,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校长。
章星九很清楚,以袁项城的学术功底,肯定无法理解自己的成就,发出这样的邀请,只是冲着他在学术界、教育界,更重要的是在洋人心里的地位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答应呢?
第336章 陈嘉庚
考虑一番,章星九还是委婉地拒绝了袁项城的邀请,他很清楚在袁项城乃至北洋系心中,京师大学堂远没有北洋大学堂重要,就算去也只会得不到多少拨款,没办法把学校办好。
章星九给袁项城回了一封电报,表示自己正在研究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暂时离不开沪上,等将来做完课题,才能考虑去外地的事情。
袁项城收到回复,心里很是不满,可章星九说话很客气,而且人家在国内国外都有巨大的声望,他现在大总统的位置还没坐稳,也不好轻易处罚章星九。
所以他也只能表示遗憾,客客气气地又给章星九发了一封电报,预祝章星九的研究早日取得突破,然后另外选择了震旦大学的校董严复担任已经京师大学堂的校长,并将其改名为北京大学。
严复早些时候曾经先后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北洋系不少将领都当过他的学生,或许袁项城觉得有这层关系在,严复肯定能帮他管好北京大学。
这次严复没有拒绝,他觉得北京大学如今百废待兴,他又和北洋系关系密切,或许可以争取到大量支持,帮助北京大学尽快恢复过来。
他接受了袁项城的邀请,立刻收拾行囊准备北上,临走前还找到马相伯、章星九,请他们帮忙挑选一批老师随他一起去北京大学任教。
他准备按照近代学术体系和世界高等教育通行模式来整顿学校课程,将“经科”并入“文科”,将“格致科”改为“理科”,积极开设介绍西方新学的课程,而这些都需要优秀的老师,现在震旦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学校,老师素质也是全国最好的,要是能有一批老师跟随他进京,那北京大学就有希望了。
现在震旦大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毕业,这些学生里有不少都希望能够留校当老师,而他们本人的素质也确实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震旦大学完全有能力向外输出教师,这对扩大震旦大学的影响、提高华夏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章星九爽快地答应下来,只是提醒了一句,“北京大学终究不是北洋的嫡系,教育部能拨出多少款项支持北京大学也不好说,所以我觉得第一批教师还是少点的好,要是教育部拨的款多,再增加人数也不迟。”
严复想想答应了下来,带了十来名教师北上准备大展手脚,结果没过多久,教育部以经费困难等为由,欲停办北京大学。
严复即向教育部写了《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和《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申述北京大学不应停办的理由,强调大学具有“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的使命,“理应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在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下,当局放弃停办北大。
这番折腾耗光了严复的心气,不久之后他就辞职了,那些跟随他一起去北大的老师也有不少离开的,不过虽然他们只待了短短几个月,却也为北京大学保留了几分种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章星九前脚刚送走了严复,后脚就迎来了一位贵客,从南洋返回中国的陈嘉庚特意来沪上拜访章星九,章星九请来同样出身南洋的伍连德作陪,找了一家地道的闽菜馆子宴请陈嘉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陈嘉庚说明了来意,他一向热衷于教育事业,两年前就曾经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今年回国又准备在老家集美筹备学校,这所学校也就是集美大学的前身。
陈嘉庚在南洋经商多年,颇有家资,兼之又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学堂总理、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筹款的渠道也不缺,所以筹备中的集美学校在资金上并没有太大的麻烦。
可新建一所学校,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除了要有教室、宿舍、办公楼,还得有老师,老师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
福建当地倒是也有一些学校,可这些学校的综合素质远不能和震旦大学相比,所以陈嘉庚跟严复一样,都想到了从震旦大学引进教师。
而且陈嘉庚比严复想要的更多,严复本身就是资深教育专家,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他自己当校长,手下教师负责执行他的想法就好。
陈嘉庚以前主要是经商,他重视教育却不知道如何建设一所大学,因此他还想从震旦大学聘请一名校长,以震旦大学为模板,把集美学校办好。
针对陈嘉庚的需求,章星九给出了契合实际的建议,“陈先生想在家乡兴办学校,教导学子,实在是功莫大焉,只是如今各地都缺教师,就算我们震旦大学能派遣一些教师去集美,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最好是在当地先开办一所师范学校,这样师资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缓解。”
“等师范学校上了正轨,还可以根据福建的具体情况,增设商科、水产科等专业,这样集美学校就能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了。”
陈嘉庚非常赞成章星九的方案,“先生一番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这才是长久之计啊,那么先生可愿为这所师范学校介绍一些得力的人才?”
“震旦大学也有教育系,系里不少老师都对如何兴办师范院校颇有心得,明日我就介绍几位给陈先生,陈先生和他们聊一聊,从中选一位合适的校长吧!”章星九满口答应,这也是扩大震旦大学影响力的好事。
同时他还为陈嘉庚送上了一份厚礼,“等校舍建成,震旦大学或许可以在集美设立一个招生点,只要当地考生能通过考试,就可以来震旦大学读书。”
以前学子们想报考震旦大学,就只能来沪上参加考试,很多缺乏路费的学生就没办法来读书了,现在章星九准备在多个城市设立考点,招募外地学生,今天正好遇到陈嘉庚,便给了集美一个机会。
第337章 新旧斗争
没等陈嘉庚把校长和老师选好,京城就传来消息,蔡鹤卿辞去了教育总长一职,他实在是不愿意跟袁项城合作,阿张倒是继续留在教育部工作,这段时间他一直醉心于金石考据,整日研究钟鼎文、甲骨文。
自从蔡鹤卿开始,此后十年时间,政府先后任命教育部长20余人次,包括由其他官员兼任或代理部长5次,任命而未实际到任的2次,任职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竟多达12次。
如此频繁混乱的任职情况,可见政府对教育的掌握和引领是多么薄弱,但这也有好处,因为没人管理,教育发展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办教育,带来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国内教育改革发展渐成风潮。
办学成了当下较为热门的选择,像陈嘉庚这样自己筹钱办学的不在少数,反倒是袁项城一心只想着揽权,丝毫舍不得把钱财花在教育上,这就导致了民国元年仅有北京大学一所国立大学,而且袁项城还时刻念叨着将其裁撤。
哪怕到了1921年,全国上下也不过只有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6所国立大学。
反倒是地方上办学的想法比北洋政府更积极,不断有省办大学开始招生,或许这跟当下地方割据也有分不开的关系,割据一方就得有人才,而培养人才最好的法子就是办学。
各省办学主要是将以前的学堂改组成新式学校,比如浙江大学,就是在原来求是学堂的基础上,先后改名为“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到今年又改称“浙江高等学校”。
接着就是私立学校,震旦大学自然是这类高校中的佼佼者,另外今年胡敦复等人创办了大同学院,这所学校可不在山西,而在沪上。
大同这个名字并非地名,乃是取自《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他们效仿震旦大学采取学分制,主要发展理工科,建校时也从震旦大学引进了不少老师。
整个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国立大学,这些学校为华夏培养了大量人才,可惜距离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依旧差得很远。
最后还有一类学校,由教会或外国资金建设的高校,比如前些年美国在沪上创办的圣约翰大学、沪上大学,美国在金陵创办的金陵大学,正在筹建中的金陵女子大学,美英加合作创办的华西协和大学等等。
要不是章星九坚持,震旦大学或许也会成为这样的学校,这类学校客观上也为华夏培养了不少人才,然而却要受到教会和出资国的影响,和平时候还好些,两国要是发生矛盾,那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