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后一批与会学者刚到,所以并未立刻开始讨论,大家用过晚餐便各自回房休息,第二天才正式开始举行会议。
会议主席洛伦兹公布了此次会议的议题:辐射与量子理论。
此时,大家对原子辐射有三个困惑:
第一个问题:原子辐射好像可以源源不断地放射出能量,似乎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贝克勒尔就发现,一克镭元素能把一克的水烧开,放射性元素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居里夫人也很困惑,放出了辐射以后,这些元素好像也没啥大变化。那是不是可以持续放射下去呢?
第二个问题:半衰期问题,早在1900年,大家就发现放射性元素是不稳定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半衰变成其他物质,大家搞不懂,为啥它不是齐刷刷地从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而是隔一段时间变一半。
第三个问题跟第二个有关:为啥有的元素有放射性,有的元素没有放射性呢?或者,是不是可以认为,那些看上去稳定的元素,半衰期大得吓人,千万年也不会有几个原子衰变,因此看不出来呢?
文明的进步在于交流,诸多世界顶尖学者聚在一起,围绕这三个问题发表看法,碰撞出了诸多灵感火花,章星九也谨慎地谈了自己的看法,直到会议结束许多人都觉得意犹未尽。
索尔维见状便宣布,索尔维会议还会继续进行下去,他今后还会继续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聚到一起讨论时下热门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学者们也都非常欢迎。
如今正好是物理领域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物理大厦已经被乌云笼罩,相对论、量子学说等新理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这时候诸多顶级学者凑到一起争吵辩论,无疑是很有看点的。
所以会议结束后不久,量子理论就开始在学术界盛行开来,这也是索尔维会议能够名留史册的重要原因。
只是章星九有点头疼,原历史中,索尔维会议能享有巨大的声望,是因为在1927年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和波尔进行了一次非常著名的争论。
波尔在量子力学中提到,在微观角度,存在不连续,测不准原理,也就是物理界盛行的一个量子理论:上帝居然也在掷骰子!由于玻尔来自于哥本哈根,因此他们被称为哥本哈根学派。
另一派以爱因斯坦为代表,他们对此提出了质疑,爱因斯坦说道:“玻尔,上帝从不掷骰子!”
玻尔反击道:“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应该怎么做!”
这次对话便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上帝是否也掷骰子”的争论,当时每天开完会回去后,爱因斯坦就想出一个驳倒玻尔想法的例子,而玻尔第二天又针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找出维护自己想法的解释,最后谁也没有能说服谁;不过,后来整个物理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玻尔等人的量子理论,也就是说,上帝居然也在掷骰子。
现在少了爱因斯坦,章星九又肯定会在波尔之前提出波尔的理论,那么到时候谁来扮演反对派呢?要是少了旗鼓相当的辩论对手,索尔维会议岂不是要失去诸多光彩?
稍微想想,章星九就把这些事儿抛到了脑后,这些事情就让索尔维头疼去吧,他要头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犯不着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
会议刚刚结束,章星九就收到了来自沪上的紧急电报,马相伯在电报里告诉他,前段时间武昌新军率先发动起义,迅速掌握了武汉三镇,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中华民国。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没办法,实在是清廷这两年的做法太失民心了,天下早已离心离德,武昌起义的火星一爆发,整个天下都燃烧起来。
沪上也不例外,他们依靠学生、会党、商团等势力,迅速控制了沪上,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任都督,他们撤下了龙旗,换上了五色旗宣布沪上光复。
这次光复意义非凡,直接带动了浙江的光复,使得苏浙沪连成一片,由于江南地区最大的兵工厂落入革命党之手,使得江南地区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相伯认为推翻清廷只是时间的问题,华夏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于是赶紧催促他回国,参与到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
这封电报还没有看完,章星九又收到了新的电报,这次是远在美国的孙逸仙发来的,同样盛情邀请他回国,并表示他自己也会尽快回国,参与到民国的建设中来。
接下来两天,还有很多人给章星九发来电报,有昔日好友的,也有自家学生的,电报中洋溢着乐观之情,仿佛清廷一退位,民国一成立,就天下大吉,华夏很快就能变得富强了一般。
章星九却不以为然,惯性不仅存在于物理界,同样存在于社会领域,旧有的制度已经延续了上千年,那些落后势力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此次变革只不过是个开始,将来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哎,过年就是天天喝酒,好烦好烦,下午还得去喝
第331章 又见逸仙
“希望下次开会还能在索尔维遇到你!”临别之时,郎之万和居里夫人专程过来为他送行。
“但愿如此,我也想经常和你们交流,可惜从华夏到欧洲实在是太遥远了,我还有教学和研究工作要做,不一定能抽得出时间。”章星九无奈地说道。
“听说你们国家发生了革命,腐朽的蛮夷统治者即将结束他们的统治,祝愿你的国家能很快好起来,我要是有时间,也想去你的国家看一看。”郎之万送上热情地祝福。
“要是遇到合适的时机,我会发电报邀请你过来的。”说到这儿,火车发车的时间也快到了,章星九登上火车,从窗口向他们挥手作别。
又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章星九于十二月中旬回到了沪上,这时候国内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一见面马相伯就兴高采烈地给他介绍。
天下对满清的不满已经持续多年,武昌起义迅速点燃了这团烈火,多个省份尤其是南方一些和外界接触时间较长、思想比较开放、革命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迅速响应,短短时间内,清廷就失去了对半壁江山的控制。
清廷无奈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希望袁项城能像曾国藩一样继续维护清廷的统治,然而当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之时,就有人试探他有没有问鼎之意,更何况清廷统治力量更弱的现在?
袁项城才不打算为清廷效死,先前清廷把自己跟打发叫花子一样赶回家去,现在遇到事情又想让自己来抗雷?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而且现在清廷大厦将倾,正是天下逐鹿的时候,要是运气好说不定还能问鼎天下,一方面表现出一副朝廷忠臣的样子,稳住清室,一方面摆出积极的姿态与革命党人接触。
缺乏经验的革命党人果然上了当,他们觉得只要共和政府成立,汉人做了大总统,就是革命成功,那么与北方停战议和也没啥大不了的。
于是汪兆铭和杨度各自代表一方,合组“国事共济会”,讨论南北联合,迫清帝退位,举袁项城为大总统等事宜,而南方也准备推选一名代表来和袁项城争夺这一职位,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唯有孙逸仙有这个资格。
“现在逸仙先生已经乘船准备从美国返回华夏,数日后即可抵达沪上,到时候则大事可定,我华夏也将迎来新生,或许能跟东洋一样迅速富强起来。”马相伯对眼下的局势非常乐观。
章星九忍不住给他泼了一瓢冷水,“我看恐怕未必,纵观世界各国的革命历程,要么是通过战争清理了旧阶层,要么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而如今就算能南北联合让小皇帝退位,旧有势力依旧存在,他们还是会阻碍华夏向现代社会迈进。”
这倒不是他专门惹老丈人不高兴,如果马相伯只单纯是他的老丈人,那随便说几句好话哄他高兴就是了,可他同时还是震旦大学的校长,肩负着数千师生的未来,那考虑问题就得想远一些了。
“我听说江苏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各省咨议局中依旧多是地主绅商或旧官僚,军事、财政、人事大权也依旧由他们掌握.”
章星九还拿出几个他们都熟悉的人物举例子,“.以目前的形势看,就算南北联合、总统取代皇帝,沪上教育界的事情还是他们几个说了算,您觉得他们会因为现在是中华民国了,就改变态度转而大力支持咱们办学么?”
前面那些大话马相伯还没啥反应,听到最后这几个具体的名字,他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如当初乐观了,于是赶紧问道,“那革命成功就没意义了么?”
“有,而且意义还非常大!自从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现在已经两千年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才让老百姓知道,天底下没有皇帝也依旧能行!民智一旦开启,再想封闭就不容易了!帝制改为共和,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我们办学的环境也能宽松一些,只是不能因此就疏忽大意,认为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了!”
“说的也是,新朝新气象,他们几个就算死性不改,一开始也不好太过分。”马相伯的脸上总算恢复了几分笑容。
说了一堆坏消息,章星九也透露了一点儿好消息,“我当年和宗文在美国巡回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见过逸仙先生,此后也一直保持联系,这次回国前也收到了他的电报,他想邀请我在新政府中任职,结果被我婉拒了,我还是只想做研究和办学,对参政并无兴趣。”
孙逸仙给章星九开出了教育总长的价码,只是章星九知道,这一职位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当然也没让孙逸仙太过失望,转手就给他打了一笔款,让他回国时兜里能宽裕点,这样才好办事么。
“不过我之前就和他谈过很多关于教育的想法,他也很支持,他本人也接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将来若是他能担任总统,在教育领域肯定会比清廷更加进步,咱们震旦大学也会迎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先把震旦大学办好,要是还有余力再想其它的。”
“你年纪轻轻倒是一点儿也不冲动,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先做好准备,将来总归不会白费。”马相伯接受了章星九的提议。
章星九心里嘀咕着,几个世界加起来,自己的心理年龄早就超过一百岁了,要是这样还冲动,那这把岁数真是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几日后,孙逸仙乘坐的客轮抵达沪上,码头上人山人海,革命党人、热血青年乃至本地士绅和旧官僚都来到这里迎接他。
当孙逸仙出现在舷梯顶端,现场立刻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真可谓众望所归。
顺着舷梯下来,孙逸仙依次和那些头面人物握手,同时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章星九,连忙上前握住了他的手,“章先生,终于又见到你了。”
第332章 就职典礼
孙逸仙拉着章星九的手高声说道,“章先生不仅是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大学者,还是革命事业的有力支持者,这些年他为革命事业出力颇多,孙某实在是难以为报,若是将来能成功当选大总统,建立新政府,孙某打算邀请章先生担任教育总长,还请章先生不要推辞。”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尤其是那些豪商士绅、地主旧官僚,他们为啥不辞辛苦早早地就过来等候?不就是为了能在孙逸仙面前露个脸,给他留下点印象,以求能在新政府谋个好职位?
没想到章星九不声不响的就得了青睐,孙逸仙一开口就是教育总长的职位,这要是放到过去,差不多相当于礼部尚书吧?再次也得是个礼部侍郎,好多人嫉妒的眼睛都红了。
更没想到的是章星九的反应,他委婉但坚定地拒绝了孙逸仙的邀请,“孙先生为革命奔走多年,您才是革命成功的最大功臣,我只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实在是当不起如此夸奖!我一向只会教书、做研究,对政治少有了解,实在是当不起教育总长的职位,所以只能谢绝孙先生的厚爱了,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章先生过谦了,你是法兰西著名大学的博士,又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而且震旦大学能有今日的成就,也离不开你的辛苦操持,你既然能和马老、张老、严老等人一起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建成一所全国闻名的大学,那就必然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教育总长一职舍你其谁?”孙逸仙再次邀请。
章星九明白,自己当不当这个教育总长其实并不重要,孙逸仙这是在借自己笼络人心,一来章星九曾经给革命进行过投资,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既然章星九都能当教育总长,其它人肯定也会有丰厚的回报,他们一旦得知今天发生的事情,还不得下死力气把孙逸仙送上大总统的宝座?
二来,章星九自己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这些年他培养了大量的新学人才,这些人都是有才有识之辈,而且不少都已经成为革命党的中坚力量,笼络了章星九就等于笼络了这些人。
孙逸仙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他这些年一直在海外,缺少国内的忠诚力量,要是能借着这个机会,赢得这些中坚力量的好感,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
考虑到这些,章星九极其配合地和孙逸仙在码头上演了一出三辞三让的好戏,让孙逸仙能清楚地把自己的意图传递出来。
这番配合让孙逸仙十分舒畅,到最后见章星九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章先生说的也有道理,你的智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实在是不应该让这些俗事打扰你的研究。”
周围的人恨不得冲过来代替章星九,我不嫌弃俗事繁琐,我也可以支持革命,我也可以谈啊!不求能当教育总长,给个县令之类的小官我就满足了。
章星九毕竟为革命出了这么多钱,还有这么高的声望,啥都不给也不合适,所以孙逸仙再次发出邀请,“章先生将来可以当个顾问,若是有时间,给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一些建议,孙某一定洗耳恭听。”
这次章星九没有推辞,“逸仙先生如此重视教育,实在是令人感动,我也愿意为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然后孙逸仙又转向马相伯,握着他的手聊了起来,按道理说马相伯是章星九的岳父,又是震旦大学的校长,要聊也应该找他聊才对,可谁让章星九实在是给的太多了呢?
而且这么做也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这个小细节显示自己要摈弃按资排辈的陋习,这样还能赢得年轻人的好感,他们才是革命事业的未来。
孙逸仙要忙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说完几句话他就匆匆离去,第二天就召开同盟会干部会议,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决定先向各省代表示意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得到各省代表同意。
第三天,又在接见各省代表时表明意见,“本月(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为阳历1月1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
他决定学习西洋,采用阳历,改以民国纪年,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即阴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第五日,全国17省代表举行选举,孙逸仙拿到了16票,毫无悬念地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即立刻出发准备前往金陵举行就任典礼。
章星九、马相伯等人也受邀前往,而他们首先要解决问题是如何赶在一月一号之前抵达金陵,距就职典礼只有两天时间,而他们距离金陵还有三百公里。
若是后世,高铁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而现在还得费一番功夫。
而且他们还不能现在就出发,一直到一月一号早上11点,专列才起动前往金陵,经过数小时车程,到达南京下关火车站后作了短暂停留,又坐上城内宁省铁路小火车直抵两江总督署东箭道车站。
在东箭道的车站下车后,孙逸仙换乘一辆蓝色丝绸绣花马车,直抵两江总督署,到达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就职典礼直到晚上11点才开始举行。
章星九等人也乘坐专列一起抵达,共同亲眼见证典礼进行。
奏军乐→代表报告选举情况→大总统致词→代表致欢迎词并颁发印绶→总统盖印宣誓→海陆军代表致颂词→大总统致答词,典礼按照流程进行。
马相伯等人都激动不已,章星九却依旧淡定,在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另一场典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