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眼红名开始 第420节

  在黑帝之前,是并不存在“修炼”一说的。

  只有一些生而奇异,先天便具备一些特殊才能之人。

  或是天生神力,或是皮肤坚韧,或是善射,或是善跑。

  还有一些更奇异的,如善避火,善潜泳,或者愈合能力惊人等等。

  这些特殊才能者,即便是现在的九州,同样存在,且很受重视。

  势力纳新时,都会给他们开放出特别的“人才通道”。

  耿煊成为康乐集的蓝袍护卫,走的就是这条路。

  可在黑帝之前,这些特殊才能者,往往会被其他人赋予一些“神性”,是天生的“英雄”。

  这些特殊才能,在传播中会被进一步夸大,甚至神化,天生神力变成“可负山岳”,皮肤坚韧是“刀枪不入”,愈合能力惊人是“不死之身”。

  善跑,善射,同样会被神化到非人的层次。

  但就耿煊了解到的真实脉络而言,那个时候,不仅不存在“修炼”,“才能者”对自身才能的运用,都非常原始。

  黑帝之后。

  因为两个标志性事件,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黑帝本人完成的“绝天地通”,这在精神信仰层面,结束了混乱,走向秩序。

  二是黑帝子孙开启的大命王朝,将九州彻底的翻开了全新篇章。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融合在一起,“巫觋”这一职业诞生了。

  不是说,黑帝之前的时期,就不存在“巫觋”。

  而是那之前,与那之后的“巫觋”,存在太多根本性的不同。

  那之前,“巫觋”本身的属性是很杂的,军事,正治,文教,日常民生,精神生活,只要有能力,各方面都能掺一脚,权柄极大,甚至可以成为实际上的部族主宰。

  这种混乱,也令其对自身定位极不清晰。

  既是官职,又是神职,加之彼时还没有“绝天地通”,都有着对“神”的解释权,又都没有。

  混乱至极,莫衷一是。

  而在此之后,从大命王朝开始,“巫觋”这一职业变得纯粹起来,专门负责与“祭祀”、“通神”相关事务。

  至于军事、正治这些与国家治理相关之事,只有专业人士负责,与他们再没有任何关系。

  “巫觋”的重要性降低了,可也让这个群体纯粹而专业起来。

  或是家族传续,或是师徒相传。

  因为他们的特殊性,甚至能够跨越朝代的更替。

  譬如大命王朝的巫觋在大契王朝同样受到承认,大契王朝的巫觋,大稷王朝同样会予以任用。

  长久而稳定的传承,专业而纯粹的群体。

  绵延三个王朝,将近两千年的时光。

  在一代又一代的研习参悟之下,在不同的巫觋传承中,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

  譬如善于跟某些动物沟通,善于“相人”,善于观天象,知风,察雨,善于堪舆大地……等等等等。

  在从各种杂书的零碎信息中,拼凑出这样一个脉络之后,耿煊对于元帝集九州之力,用数十年时间,才最终编撰成册的《九流秘术》有了新的认识。

  他不再人云亦云的认为,这是元帝求长生求得魔怔之后的成果。

  这或许是他的目的之一。

  但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实就是对从大命王朝开始,到大稷王朝结束,九州范围内绵延近两千年的“巫觋传承”的一次大搜集,大汇总。

  这是“巫觋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这同样是对“巫觋体系”的抢救性保护。

  当然,《九流秘术》的涵盖范围,超越了巫觋体系。

  还同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职业体系。

  从药石,到锻造,到耕种,到畜牧,几乎无所不包。

  耿煊甚至怀疑,《房中术》的源头,便来自于某个古老的职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九流秘术》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文化工程。

  是能为元帝的冠冕增光添彩的“明珠”,而绝不是败坏他形象的“污秽”。

  之所以说《九流秘术》是对巫觋传承的抢救性保护。

  一是因为到了元帝时期,“巫觋”的地位渐渐式微,这带来的就是“巫觋传承”的逐渐没落。

  二是在元帝为大业帝国设计的,可传续万万年的框架中,再也没有了“巫觋”的位置。

  也就是说,以元帝为分界线,原本由三个王朝接力供养,但在大稷王朝末期已经开始没落的,成体系、成规模的庞大“巫觋”群体。

  随着元帝时期最后一批逐一死去,自此以后,这一横跨三个王朝,历经近两千年风雨的群体,将彻底退出九州舞台。

  除了零星的传承,什么都不会再剩下。

  而元帝并没有让他们无声无息的退场,反而给了其一个回光返照的机会,将一代代凝结下来的智慧和心力,变成《九流秘术》中那一部又一部篇章的养分。

  “巫觋”的没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这就要提及第二个分水岭,“稷公制礼”。

  “稷公制礼”,并没有立刻让“巫觋”没落。

  “巫觋”的发展,反而是在“稷公制礼”之后的三百多年才达到顶峰。

  但这并不是“稷公制礼”带来的,而是已经蓄势上千年的“巫觋体系”沿着惯性向前的结果。

  “稷公制礼”催生了另一个群体,“士”。

  他们游走九州,既有聪明的头脑,坚韧的心性,也不缺仗剑杀人的血气。

  有活力,有传承,充满好奇心,有探索、开拓和冒险精神。

  热衷学习,也乐于将自己学到的分享出去……

  可以说,“巫觋”有的优点,他们都有。

  “巫觋”不具备的优点,他们也有,且有很多。

  这是一个新生的,比“巫觋”更富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群体。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

  “修炼一道”并非由“士”创造,却是在这一群体手中完善,并逐步发扬光大。

  若要追溯“修炼”的历史,一点不比“巫觋”短暂。

  早在黑帝以前的远古时代,那些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神话人物的“才能者”们,经他们摸索掌握的一些技能心得,都可以归纳到“修炼”一道之内。

  大命王朝,大契王朝,同样不乏“才能者”出现,各种技能心得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但和“巫觋传承”一样,这些传承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可能是某个家族的秘法,可能是某支军队的特色。

  互相之间,也不兼容。

  直到“士”这一群体的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被改变了。

  或是对既有现象,以及对各个“巫觋传承”封闭体系的总结和反思。

  在“士”群体的推动和完善之下,分散于各家、各军、各州的“秘法”、“特色”、“技能”,融汇在了同一个框架体系之内,“九州开源”。

  自此,有了“淬体五境”,有了概念明确的“修炼”和“修炼者”。

  任何一个修炼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智慧心力凝结成一部功法,一门技能,并将之挂在同一棵大树之上,供其他人摘取。

  当然,这一切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相比于“巫觋传承”的偏神秘,高门槛,难传承,且互相之间各成一局,不成体系。

  直到元帝编撰《九流秘术》,才勉强将之融为一体,但也只是“勉强”。

  由“士”群体逐步探索、发展、完善出来的“修炼体系”,不仅门槛低,更易推广和入门,且自一开始,便在同一个体系之内。

  虽然,和“巫觋传承”相比,“修炼体系”更加单调朴拙,几乎完全专注于战斗领域,没有太多的花样。

  但这在那些统治阶层眼中,却并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因为这意味着更易掌控,可复制,可批量“生产”,这可比金贵的、甚至很可能是具备某种唯一性的“巫觋”好用多了。

  从“稷公制礼”到元帝崛起之前,“修炼”的发展是呈加速度的。

  最开始的几百年,发展还比较慢,到了最后一两百年,速度陡然加快,甚至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变化。

  早期,“修炼”还和“士”这一群体牢牢绑定。

  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被“士”群体奉为圣贤的人物,无不是在多个方面登峰造极。

  一方面,他们都推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另一方面,仗剑九州,游走天下,出入诸侯国主的宫廷如进出自家厅堂的他们,无一不是修炼一道的大宗师,有着超强的战斗力。

  毕竟,按照“士”的传统,用“理”说服人,靠的从来都是两样东西。

  一是嘴巴,二是拳头。

  如果拳头不够硬,单是嘴巴硬,是没资格将自己的学说兜售到诸侯国主的卧室中,甚至是枕头边的。

  可到了大稷王朝最后一两百年,“修炼”一道度过了需要“士”们小心呵护的幼生期。

  开始有了脱离“士”的“庇护”,独自成长的能力。

  军士兵将。

  织席贩履之徒,鸡鸣狗盗之辈。

  屠狗者,骟猪匠。

  市井无赖,间谍刺客……

  “修炼”一道与这些下里巴人,甚至是下三滥的群体迅速融合,并快速“开花结果”。

  九州修炼者的数量激增。

  这也是大稷王朝最后一两百年诸侯争霸的烈度陡然提升,动辄杀人数万,数十万的原因。

  这一切的最高潮,自然就是元帝崛起,完成了一统九州的霸业。

  在元帝之前“修炼”与“士”的分离,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

  而元帝称帝之后,就立刻着手,将二者彻底强行剥离开来。

  一方面,元帝推动“修炼”一道更快速的发展,朝着更专业,更体系的方向。

  另一方面,元帝明里暗里对那些想要将信奉学说兜售给他,甚至企图成为大业官学的“士”们极尽压制。

  不论其中是非曲折,这一时期,宗师,大宗师层次的修炼者,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首节上一节420/7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