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把握度量,别欺负人家。”
徐萦则一点也不担心他会变心,她怕的是他为了防止变心而做出出格的事,比如对下属实施冷暴力、给他们安排大量工作,这就不好了。
慕正光仰头答道:“昂,知道。”
“我拿到凭霖县,你去哪?”
“我去相邻的县。等一会儿对着地图再慢慢选吧。”
“嗯,你的分数是怎么划分的?够用吗?我还剩下93分,要是不够,全都给你。要是够了,这些分也给你,补平我们的分数差距。”
“其实加上93也未必够用,我已经把齐文景的加分也算进去了。你的分数是怎么分配的?我能听听吗?”
“徐婉阳360分,徐铭菘20分,王可影100分,五个朋友一共200分。”
(本章完)
第83章 毕业合照终来到
慕正光的心颤了一下:徐婉阳的分数本就不低,你再给她加上360分,她一定能进水木大学。我们亲眼看见这位堂姐从当代者变为近代者,但她的元素属性不好,比不过卢浩的光色合一、商禹的纸木合一。而且,堂姐的力很不稳定,倘若以后有什么办法能把她的力换掉或者升级,那倒还好,要是没办法,那就算了。
徐萦则轻声提醒他:“喂,同学,你在想什么?”
慕正光打了个激灵:“我……”
没等他说完,徐萦则就嬉笑道:“我堂姐还年轻,现在没有喜欢的人,用不用我帮你美言几句?”
徐萦则根本没生他的气:你和我堂姐不熟,你们之间没有超出友谊的交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你初次见她就夸她好看。但这没什么问题,因为我也认为她好看。以前你遇到过比我更好看的人,以后你也会遇到这类人,这些人都只是无足轻重的过客。你是什么人呐?你是多看别人一眼,都觉得过意不去的人。你从不轻易认定一个人,可一旦认定,便不会轻易背叛。
“呃……那太好了。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堂姐?”慕正光知道她没生气,说到这里,他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6月9号,你上午有空还是下午有空?”
“我和他们约的是下午。”
徐萦则说:“我晚上去见一见小婉,你6月9号下午把你家的人带到我家就行。”
慕正光已经有一两年没听过“小婉”这个称呼了。
他第一次见到徐婉阳时,发自内心地夸她好看。他问萦同学这个人怎么称呼,同学说“小婉”,然后他也这么喊,导致徐婉阳对他的印象极差。后来又见了几次,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不良印象消除。这事已经过去五年了。
我们年少时总是容易争吵,称呼的事更是无比随意,绝不会因为她比我大一岁半,我就心甘情愿地喊她一声“姐”。我是这样,你也是这样。
在上小学、初中的年纪,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很不友好想法:用武力决定次序。徐婉阳打不过你,所以你不喊她姐。再者,你比她高,仿佛你才是年长者,你喊她“小婉”,习以为常,脱口而出,都不像是你刻意要坑我。
当然,自从上了高中,这种行为方式就彻底成为过去式了。她年龄比我大,叫声姐姐,这没什么羞耻的。称呼别人为哥哥姐姐,不代表我们处于弱势,更不代表我们不如他们。
“我刚才在想,徐婉阳的渐近线很不稳定,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改变。”
徐萦则心起微澜:你第一次提起她,虽然没说名字,但我看出来了。你第二次提起她,这也没事。你第三次提起她,嗯……可惜我还没有大方到能容忍你连续多次在我面前提起别的女生的程度,我暂时不想再听到任何与她有关的事了。
她用漫不经心的语气很自然地岔开了话题:“人各有命,渐近线是否稳定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帮她考上好大学,这很简单,帮她换条渐近线,这太难了。先不说她了,你的分数是怎么分配的?”
“卢浩310。其余的还没定,亲戚有点多,给人一种有再多分数都不够用的错觉。你的五个朋友共享200分,是平均分配吗?”
“不是。等见了他们再细分。我的分数是无偿给他们的,可如果他们不值得我提供帮助,那就只能降低分数了。”
两人接着分数的事又讨论了好一会儿,徐萦则帮他衡定亲疏关系,并一再强调,“分数是你的,你想分给谁就分给谁,与别人无关。即便你把分数都分给陌生人,他们也不应该对此有异议,你没有做错,错的是他们”。
慕正光听了她的建议,感到压力减轻不少。
光与则聊了很久,即便是理想中的“说不完的话”,在具体的时间段内也会说尽。迟迟没人喊他们吃饭,他们说完了要紧的事,便把手机拿来对照地图选了工作地址,而后各自做自己的事了,离得很近,却互不打扰。
这天他们回校时,惊觉又是一个毕业天。
高三的学长学姐们站在图书楼对面的广场上拍毕业照,即将离校的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充满班集体特色的服装。
慕正光看见有一个班的班服是白色T恤,T恤上印着三角尺、量筒、磁铁、英文字母、双螺旋和一个不大不小的句号。在T恤的另一边,写着几个姓氏,想必是他们任课老师的姓氏。
一个班排好阵型、拍了照片,人群立刻散去,下一个班立刻接上。
徐萦则在等候拍照的班级里看到了徐婉阳的身影,她的班服是白衬衫和黑裙子。
“时间过得好快啊。我们也会有这一天吧?”
慕正光听出她语气中若有若无的惋惜和伤感:你也会为此事动容、犹豫吗?我想起来了,元旦那天,我翻看你的同学录时,你的语气、你说的话……你害怕别离。其实我也一样。呆在基地里的那一周几乎与世隔绝,虽然知道高考马上到来,但少有知觉。毕竟赛场里没有丝毫高考和学习的气氛,参赛者们不讨论这些事。没了学校里那种特定的氛围,我好像都快忘记了还有毕业这回事。你这么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徐萦则远没有慕正光想象中的那样坚强、理性。同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她也是个普通人,会为小事而感伤、遗憾。
而且,她也和很多人一样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愿望,比如,让时间成为手中的线,或快或慢,或静或动,这样便不会再有分离,不会再有遗忘,不会再错过,不会再失去……
“小同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我们一定会有这一天,大概是明年的今天,或者提前一两天、推迟一两天。”
慕正光还是没说话,徐萦则也沉默不语。
两人站在图书楼的左前方,看着楼前的台阶上走过一个又一个班的人。
众人按照身高排列次序,按照交情挪动位置。快要拍照了,有人踮起脚,有人摘下眼镜,有人又在整理发型,其实那人的发型堪称一丝不苟,根本不用多作调整。
有人把手搭在其他人的肩上,有人比出“耶”的手势,有人满面春风,有人目不转睛,有人看向好朋友,有人看向比好朋友更亲近的朋友。
人们的容颜、表情、姿势被刻在同一张图里,他们颇费心思地展现出自认为最美好的模样,似乎只要照片不褪色、不磨损,照片里的人就都不曾变过。
慕正光终于想到了关于毕业的答案:“我们童颜永驻,永不更改。别人毕业,我们也毕业,别人成长,我们也成长。别人衰老,我们不衰老,别人沉沦,我们不沉沦。”
徐萦则稍稍安心,点了点头:“如你所愿。毕业好像也不是太可怕嘛。”
“毕业本来就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见不到我们的同学、朋友了。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把最后一面给见了?不过现在想这些还为时尚早,对吧?”
慕正光越往后说,声音越小。他也隐约感到哪里不对劲:最后一面什么时候到来?是一年之后,还是很久之后?谁能说得清?
徐萦则心中蓦然划过一丝没有来由的悸动:为时尚早?你这话说的真轻松啊。要说毕业,还有一年,确实为时尚早。但是,无论最后一面何时到来,恐怕都不能称之为“为时尚晚”。不过,你我是何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间能阻碍我们的难关只会越来越少。
“也许是我想多了吧。”徐萦则拿出手机拍下了图书馆前面的人群,“我还有事,先走了,再见。”
“再见。”
徐萦则出校,买了四只小猫。
“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我的力量也是自然规律。趁我还能承担后果,我想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如果这一切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向发展,我将收回这股力量。如果这一切恰好应我之愿,我也会更加慎重地使用运行力。运行清除,成长。”
两只猫被清除“成长”,两只猫保持原状。
(本章完)
第84章 但愿别时久未至
夜里上课前,卢浩向慕正光打听比赛成绩。
慕正光避而不答:“我有好几百的分享加分,你需要多少?”
卢浩思索了一会儿:我的分数约是750,比李默蹊高一百多分。我把我的分享加分全部给她,还是不能拉平。
“我的分数够了,如果你有多的,能不能分30分给李默蹊?让她也到700分。”
慕正光陷入沉思:你只要30分,这份心很难得。只是,在这个时代,700分不算高分。我记得李默蹊在第一届建模大赛里是四连胜,假如第二届大赛还是四连胜,那她的加分就是30。即便她能考600分,加上30分就是630。你十一连胜,自身加分120,分享加分60,你的分享加分全部给他,我再给30分也补不上你们之间的差距。
事实还要再差一些,她考不到600分,考580都悬。有了我的30分,她的分数到700了。但和你的750相比,是不是差太远了?我的初步计划是给你310分,你只要30,我都不好意思扣你的分数了。
我拿出80分,让你们两个都到750,然后再加200分,都到850?850分算是高分,但要去水木大学、幽龙大学,远远不够。1050分是把绝大多数特殊情况都考虑进去了的极端分数,分数“稍微”少点或许也能进水木大学,但没那么稳,“稍微”是多少?
假如水木大学每年的招生名额是4608,这个数字和第二届大赛的决赛参赛者是相同的。进决赛的至少有十四连胜,但是,高二学生的竞争对手也是高二学生,决赛参赛者覆盖十个年级,所以只需考虑排名前46080的人就行。
此外,水木大学和幽龙大学常年为第一的虚名争得你死我活,这两所大学在人们眼中区别不大,都是最佳选项,因此,46080再乘二。经过这两次扩增,由十四连胜者群体扩增到了十连胜群体。
十连胜,自身加分99,分享加分49.5。在公平交换的情况下,你给别人多少分,别人也给你多少分,所以分享加分几乎可以视为自身加分。两者相加,148.5分。
以排名作为基准,在理想情况下,参赛者们在第二届大赛中的连胜次数比第一届大赛多2次。八连胜,加分63,再加上148.5,就是211.5。
过去多年以来,考710分必能进水木大学。710加上211.5,921.5分。不负责任地说,921.5分可以冲一冲水木大学,毕竟不是每个十连胜参赛者都能考710分。
但我不能再给你降分了,不仅不降低,还要加把你们两个都凑到930分。大家都报考水木大学,至于能不能录取,那就听天由命了。或许明年还有加分,我继续给你们补分,直到让你们能考上为止。
卢浩看他一直没说话,迟疑着说:“30分是不是太多了?20分也行。”
“不多,一点也不多。根据我的计算,只要有930分就可以赌一把水木大学。给李默蹊260分,给你180分,你们两个都去碰碰运气。你和她到什么进度了?”
你和李默蹊才刚开始有进度,就把分数全给人家了,那么进度过半的商禹,他一定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商禹喜欢的人,黄紫然,她的考试分数更少,约为500。她的自身加分和商禹的分享加分加在一起约有30分,合起来就是530分。李默蹊、黄紫然不是我的朋友,我在算分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她们。既然你提出来了,那我就只能调整分配方式了。我的计划得全部推倒重来,真让人头大。
卢浩惊呼道:“440?你二十一连胜?”
“不要在意这些虚的。我的分享加分不止440,你要是认为可行,分数就先拿着。”
“不可行,太多了。”
慕正光没有否认:“我也觉得太多了。”这是慕正光的真心话,他计划给卢浩310分,但如果把李默蹊也考虑在内,那就要用掉440分,远高于他的预期。
卢浩说:“我和她拿一半分数就好。”
“一半就太少了。谁让我的分享加分这么高呢?今天有好多班在拍毕业照,明年我们也会拍毕业照。一段旅程结束,下一段旅程开始,我还想在校园里见到你们。分享加分对我没用,但对你们很有用。这微不足道的分数,在你们手上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李默蹊听到了这场对话。分数对她的吸引力太大了,她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但是慕正光的260分,她从心底里抗拒:其一,和你有交情的是卢浩,不是我。其二,我和卢浩的交情一点也不深厚,卢浩的分数我都不想要,你的分数就更不能要了。
“你们算分不用算我的,我不用。”
此话一出,两位男生都有些尴尬。
慕正光叹息道:“我先给你留440分,你想到对策了再告诉我,最晚在6月9日下午之前。”
卢浩被她的话打击得无地自容:“不管她,她瞎说的。”
慕正光稍有忧愁:你们两个也真是的。李默蹊不要分,情有可原,你不能说人家瞎说啊!不想了,这是你们的事,和我没关系。你的440分我先帮你留着,等机会合适了你再来取。
你不来取也没事,分数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分数就犹如渐近线,它也只是一种工具,是达成目的的工具,而非结果。有了精妙的工具,不一定有结果。没有精妙的工具,不一定没有结果。
商禹的分数也得从长计议。虽说那两人在一起有两年了,但是黄紫然未必会收下我的加分。黄紫然和商禹的分数差大约是30分,把这两个人的分数都加到930分是不可能的。
一个530,一个560,都加到600分?600分能考上211吗?很悬啊。或许能考上本省的211,但外省的肯定不行,除非去偏远地方。都加到650?这些心有所属的人,给他们算分得算两份,不容易啊!
我把增加辅助变量的方式告诉了我的朋友,朋友们信守诺言,没有转告给别人,这固然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我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给人一种不踏实之感,不知以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若是找不到,那就只好“渐行渐远”了。
渐行渐远?这应该不是渐近线在这个时代的本意吧?把所有人的渐近线综合来看,真有那么多人许下“渐行渐远”的愿望吗?比起渐行渐远,似乎还有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渐近线本身有无主动性?如果“渐近线”也有思维甚至是人格,那就太可怕了。
(本章完)
第85章 光阴回旋又同桌
6月3日下午,放假。一所高中四个年级,学生们都抱着书走出教室。不是放暑假,而是高考放假。假期有五天,前三天布置考场,后两天考试。
高三教学楼前面的空地上,堆起了厚厚一层白色纸片。不久之前,纸片哗哗散落恍如幕帘,日光与碎纸一同随风飘荡。在离教学楼远些的地方,有纸飞机沉在那里。
往日,这栋楼的灯火会一直明亮到23:20,但今天那些光却早早地回避了。暗夜的帷幕在城市中飘动,成功触及这片晚睡人的聚集地。苦读的人换了地方继续奋战,决心以最卓著的状态迎接考试。
假日第一天,慕正光背着书包到徐萦则家,顺便吃早餐。早餐过后,徐萦则躺在床上,沙漏倒转悬在她身体上方。慕正光坐在她旁边,专心写作业。
这时的学习与分数没有太大关联,因为,他的分数足够了。学习是他的习惯,写自己想写的作业,也是一种乐趣。
半小时过去了,金沙静止,他停下笔。
高二下学习,到六月份,已经开始一轮复习了。
生物的一轮复习是最早的,三本必修,一学期学一本,两本选修,一个月学一本,到四月底,所有选修必修学完,生物进入一轮复习阶段。
学校为了让学生练做题速度、扩大题量,用的试卷不是标准试卷。以慕正光正在写的这张生物试卷为例,40道选择题,6道大题,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做完。
在这半小时里,慕正光做完了所有选择题,且在第一道大题上填了几个空。
关于做选择题,他自有一套体会。这学期他买了一本挺厚的紫色《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生物》,只做选择题。做题的时候把猜出来的题目标注一下,把这些题目也当成做错的题,额外关注。这次猜对,下次不一定还能猜对。